拼音注音 : Shuǐ Dīnɡ Xiānɡ
別名 : 丁子蓼、紅豇豆、喇叭草(《中國藥植志》),水冬瓜(《福建民間草藥》),水苴仔、水黃麻(《閩南民間草藥》),水楊柳(《四川中藥志》),田蓼草、紅麻草(《湖南藥物志》),水蓬砂(《貴州植藥調(diào)查》),水油麻、山鼠瓜(《福建中草藥》)。
出處 : 《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 為柳葉萊科植物丁香蓼的全草。秋季結(jié)果時采取。
生境分布 : 生長于水邊。分布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須根多數(shù)。幼苗時平臥地上,或作傾臥狀,后抽莖直立,長20~50厘米。莖有棱角,多分枝,枝帶四方形,至秋莖葉皆變紫紅色,全體光滑無毛。單葉互生;葉片披針形,長4~7.5厘米,寬1~2厘米,先端漸尖,全緣,基部漸狹,葉柄長不及葉片之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性味 : 苦 功能主治 : 利尿消腫,清熱解毒。治水腫,淋病,痢疾,白帶,癰疽,疔瘡。①《中國藥植志》:"治紅白痢疾。"②《福建民間草藥》:"利尿,消腫脹。"③《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水通淋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5~1兩 復(fù)方 : ①治水腫:水丁香一兩.酌加水煎,加些冰糖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03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