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Tǔ Tiě
別名 : 泥螺(《綱目》),麥螺 出處 : 姚可成《食物本草》 來源 : 為泊螺科動物泥螺的肉 生境分布 : 分布我國沿海一帶 原形態(tài) : 貝殼圓形,高10~19毫米 性味 : 甘咸 功能主治 : 補肝腎,益精髓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鹽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Tǔ Tiě 別名 : 土鐵、麥螺、梅螺、土螺、泥板 英文名 : clay snail 出處 : 出自姚可成《食物本草》1.《閩中海錯疏》:泥螺,殼似螺而薄,肉如蝸牛而短,多涎有膏。按泥螺產(chǎn)四明鄞縣南田者為第一,春三月初生,極細如米,殼軟味美,至四月初旬稍大,至五月內(nèi)大,脂膏滿腹,以梅雨中取者為梅螺,可久藏,酒浸一兩宿,膏溢殼外,瑩若水晶。秋月取者肉硬膏少,味不及春。閩中者肉礧塊,無脂膏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阿地螺科動物泥螺的肉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海灣內(nèi)潮間帶泥沙灘,底棲硅藻豐富,風(fēng)浪不大,潮流較緩的海區(qū)內(nèi)。雜食性,以有機腐殖質(zhì)、硅藻、海藻碎片、無脊椎動物的卵及小型甲殼類等為食。雌雄同體,但異體受精。性成熟時,每當(dāng)退潮后,可見其在灘涂上進行交尾。資源分布:我國沿海均有分布,尤為東海為多。 原形態(tài) : 泥螺,貝殼卵圓形,高10-19mm,寬 7-14mm約占體長的1/2,一般體長40-46mm,寬15-30mm。無螺塔和臍,殼薄而脆,幼時白色透明;或體黃褐色不透明,殼面平滑,具許多細弱環(huán)紋和縱紋。殼口廣闊 性狀 : 性狀鑒別 本品呈不規(guī)則形的類長方形,長約3cm 化學(xué)成分 : 含不飽和脂及酸:全-順-5 歸經(jīng) : 肺;肝經(jīng) 性味 : 味甘 功能主治 : 養(yǎng)肝明目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鹽 各家論述 : 1.《本草從新》:補肝腎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09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吐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