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4iwoc"><pre id="4iwoc"></pre></ul>
    <blockquote id="4iwoc"><tfoot id="4iwoc"></tfoot></blockquote>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中藥材

      吐鐵

      中醫(yī)世家 2023-05-04 01:12:30

      《中藥大辭典》:吐鐵

      拼音注音 : Tǔ Tiě

      別名 : 泥螺(《綱目》),麥螺

      、梅螺(《閩中海錯疏》),土螺(《醫(yī)林纂要》)。

      出處 : 姚可成《食物本草》

      來源 : 為泊螺科動物泥螺的肉

      。5~9月間
      ,于海灘上捕取。

      生境分布 : 分布我國沿海一帶

      ,尤以東海為多

      原形態(tài) : 貝殼圓形,高10~19毫米

      ,寬7~14毫米
      ,質(zhì)薄而脆,幼時白色透明
      ,大時呈黃色
      ,不透明
      ;螺旋部不凸出
      ,殼面平滑,具有許多細致的環(huán)紋和縱紋
      ;殼口廣大
      ,長度與殼高相等。體柔軟
      ,長約40毫米,寬約15毫米
      ,長方形,不能完全縮入殼內(nèi)
      ;色灰黃或紅黃色
      ,皮膚稍透明
      。前端有頭盤
      ,大而肥厚,呈履狀
      ,前端微凹
      ,后端略分為兩葉
      ,被覆貝殼前端的一部分
      。眼退化,埋藏于頭盤的皮膚中
      。外套膜不發(fā)達
      ,為殼所遮蓋,其后變成肥厚的葉片
      ,一部分轉(zhuǎn)向貝殼的背面
      。足的跖面廣大,前瑞圓
      ,后端略成截形
      ,約占身體全長的3/4,兩側(cè)足肥大
      ,其邊緣及頭盤的后端,各遮蔽貝殼的一部分
      。生活于淺海的泥灘上
      。雜食性,能吞食泥沙
      、藻類及少數(shù)無脊椎動物的卵等。

      性味 : 甘咸

      ,寒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味咸,寒
      ,無毒
      。"②《本草從新》:"甘酸咸
      ,寒
      。"

      功能主治 : 補肝腎,益精髓

      ,明目
      ,生津
      ,潤燥
      。①《本草從新》:"補肝腎,益精髓
      ,明耳目
      。"②《醫(yī)林纂要》:"除煩醒酒
      。"③《綱目拾遺》:"潤喉燥,生津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鹽

      、酒漬食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吐鐵

      拼音注音 : Tǔ Tiě

      別名 : 土鐵、麥螺

      、梅螺
      、土螺、泥板

      英文名 : clay snail

      出處 : 出自姚可成《食物本草》1.《閩中海錯疏》:泥螺

      ,殼似螺而薄
      ,肉如蝸牛而短,多涎有膏
      。按泥螺產(chǎn)四明鄞縣南田者為第一
      ,春三月初生,極細如米
      ,殼軟味美
      ,至四月初旬稍大,至五月內(nèi)大
      ,脂膏滿腹
      ,以梅雨中取者為梅螺
      ,可久藏
      ,酒浸一兩宿,膏溢殼外
      ,瑩若水晶
      。秋月取者肉硬膏少,味不及春
      。閩中者肉礧塊,無脂膏
      ,不中食
      。2.姚可成《食物本草》:吐鐵,生海中
      ,螺屬也
      。大如指頂者則有脂如凝膏
      ,色青,外殼亦軟
      ,其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阿地螺科動物泥螺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ullacta exarata(Philippi)采收和儲藏:5-9月間
      ,在海灘上捕捉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海灣內(nèi)潮間帶泥沙灘,底棲硅藻豐富,風(fēng)浪不大

      ,潮流較緩的海區(qū)內(nèi)
      。雜食性
      ,以有機腐殖質(zhì)
      、硅藻、海藻碎片
      、無脊椎動物的卵及小型甲殼類等為食
      。雌雄同體,但異體受精
      。性成熟時,每當(dāng)退潮后
      ,可見其在灘涂上進行交尾
      。資源分布:我國沿海均有分布,尤為東海為多

      原形態(tài) : 泥螺,貝殼卵圓形

      ,高10-19mm
      ,寬 7-14mm約占體長的1/2,一般體長40-46mm
      ,寬15-30mm
      。無螺塔和臍
      ,殼薄而脆
      ,幼時白色透明;或體黃褐色不透明
      ,殼面平滑
      ,具許多細弱環(huán)紋和縱紋。殼口廣闊
      ,其長度幾與殼高相等,上部較下部狹窄
      ,前端寬大后端縮小
      ,外唇簡單而鋒利
      ,向上部擴張
      ,超過殼頂;內(nèi)唇平滑
      ,無厴
      。體柔軟,呈長方形
      ,極肥大
      ,不能完全縮入殼內(nèi)(內(nèi)殼只包被內(nèi)臟囊)。皮膚稍透明
      ,色灰黃色或紅黃色。體前端具頭盤
      ,大而肥厚
      ,呈拖鞋狀,前端微凹
      ,后端略分為兩葉
      ,覆被貝殼前端的一部分
      。眼退化
      ,埋藏于頭盤的皮膚中。在頭盤兩側(cè)下方具有一個梭形的感覺器(由眾多顆粒組成)
      ,生活時呈鮮黃色
      。外套膜不發(fā)達,大部分被貝殼包被
      ,唯其后端變成肥厚的葉片,游離
      ,且一部分向體背部翻轉(zhuǎn)
      ,遮蓋貝殼的后部。腥足短
      ,約占體長的3/4
      ,足底面寬大,前端圓形
      ,后端略成截形。側(cè)路發(fā)達
      ,遮蓋貝殼兩側(cè)的一部分。鰓位于外套膜右側(cè)的長形腔內(nèi)
      ,呈三角形
      ,由17-20個小鰓片組成

      性狀 : 性狀鑒別 本品呈不規(guī)則形的類長方形,長約3cm

      ,寬約1cm。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
      ,頭盤大而肥厚
      ,呈履狀,前端微凹
      ,后端略分為兩葉
      ,眼退休
      ,進而藏于頭盤的皮膚中
      ,在頭盤兩側(cè)的下方,有一個由眾多顆粒組成的梭形感覺器官
      ,稱亨氏器
      。外套膜不發(fā)達。腹足短
      ,約占身體前部的3/4
      ,足底寬大
      ,前端半圓形
      ,后端截斷形。質(zhì)柔韌
      。氣微腥
      ,味咸。

      化學(xué)成分 : 含不飽和脂及酸:全-順-5

      ,8
      ,11,14-二十碳四烯酸即花生四烯酸(all-cix-5,8,11,14-eixosatetraenoic acid;arachidonic acid)
      ,7
      ,10,13-十六碳三烯酸(7,10,13-hxadecatrienoic acid),10,13-十入碳二烯酸乙酯(10
      ,13-octadecadienoic acid ethyl ester)
      ,鮫肝醇(chimyl alcohol) ,9-十六碳烯酸乙酯(9-hexadecenoic acid ethyl ester)
      。還含膽甾醇(cholesterol)和它的脂肪酸酯

      歸經(jīng) : 肺;肝經(jīng)

      性味 : 味甘

      ;咸
      ;性寒

      功能主治 : 養(yǎng)肝明目

      ;生津潤燥。主眼目視物不清
      ;咽喉炎;肺結(jié)核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鹽

      、酒漬食
      ,或煮服,適量

      各家論述 : 1.《本草從新》:補肝腎

      ,益精髓
      ,明耳目
      。2.《醫(yī)林纂要》:除煩醒酒。3.《綱目拾遺》:潤喉燥
      ,生津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09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猴頭菌
      《全國中草藥匯編》:猴頭菌別名 : 猴頭、刺猬菌
      石長生
      拼音注音 : Shí Chánɡ Shēnɡ別名 : 丹草、長生草、丹沙草
      、生肌草、石中珠
      、巖浮萍、豬毛七
      、水豬毛七
      、豬鬃草、豬毛腳筋草出處 : 石長生
      ,始載于《本經(jīng)》
      ,一名丹草
      兩面青
      《全國中草藥匯編》:兩面青拼音注音 : Liǎnɡ Miàn Qīnɡ別名 : 甲滿來源 : 紫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苾擅媲郙aesa indica (Roxb.)A. DC.
      ,以全株入藥。生境分布 : 云南
      大青木
      拼音注音 : Dà Qīng Mù別名 : 路邊青、臭葉樹
      、羊咪青、青心草
      、臭大青
      、鴨公青
      、淡婆婆、大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