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藥典》:烏梅
拼音注音 : Wū Méi
別名 : 酸梅、黃仔、合漢梅、干枝梅
英文名 : FRUCTUS MUME
來源 : 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h.)Sieb .et Zucc. 的干燥近成熟果實。夏季果實近成熟時采收
,低溫烘干后悶至色變黑
。
性狀 : 本品呈類環(huán)形或扁球形 ,直徑1.5~3cm
。表面烏黑色或棕黑色
,皺縮不平
,基部有圓形果梗痕。果核堅硬
,橢圓形
,棕黃色,表面有凹點
;種子扁卵形
,淡黃色。氣微
,味極酸
。
炮制 : 烏梅肉:取凈烏梅,水潤使軟或蒸軟,去核。烏梅炭:取凈烏梅,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皮肉鼓起。
歸經(jīng) : 歸肝、脾、肺、大腸經(jīng)。
性味 : 酸、澀,平。
功能主治 : 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用于肺虛久咳,久痢滑腸,虛熱消渴,蛔厥嘔吐腹痛,膽道蛔蟲癥。
用法用量 : 6~12g。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烏梅
拼音注音 : Wū Méi
別名 : 梅實(《本經(jīng)》),熏梅、桔梅肉(《現(xiàn)代實用中藥》)。
出處 :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 為薔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實。5月間采摘將成熟的綠色果實(青梅),按大小分開,分別炕焙
,火力不宜過大
,溫度保持在40℃左右。當梅子焙至六成干時
,須上下翻動(勿翻破表皮)
,使其干燥均勻。一般炕焙2~3晝夜
,至果肉呈黃褐色起皺皮為度
,焙后再燜2~3天,待變成黑色即成
。
生境分布 :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主產(chǎn)四川、浙江
、福建
、湖南、貴州
。此外
,廣東、湖北
、云南
、陜西、安徽
、江蘇
、廣西、江西
、河南等地亦產(chǎn)
。
原形態(tài) : 梅(《詩經(jīng),),又名:春梅(《本草再新》)。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米。樹皮淡灰色或淡綠色,多分枝。單葉互生;有葉柄,通常有腺體
;嫩枝上葉柄基部有線形托葉2片,托葉邊緣具不整齊細銳鋸齒
;葉片卵形至長圓狀卵形
,長4~9厘米,寬2.4~4厘米
,先端長尾尖
,基部闊楔形,邊緣具細銳鋸齒
,沿脈背有黃褐色毛
。花單生或2朵簇生
,白色或粉紅色
,芳香,通常先葉開放
,有短梗
;苞片鱗片狀,褐色
;萼筒鐘狀
,裂片5,墓部與花托合生
;花瓣單瓣或重瓣
,通常5片,闊倒卵形
,雄蕊多數(shù)
,生于花托邊緣;雌蕊1
,子房密被毛
,花柱細長,彎曲
。核果球形
,直徑約2~3厘米,一側(cè)有淺槽
,被毛
,綠色,熟時黃色
,核硬
,有槽紋
。花期1~2月
。果期5月。本植物的根(梅根)
、枝(梅梗)
、葉(梅葉)、花蕾(白梅花)
、未成熟果實的鹽漬品(白梅)
、種仁(梅核仁)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
性狀 : 干燥果實呈扁圓形或不規(guī)則球形,直徑1.5~3厘米。表面棕黑色至烏黑色
,皺縮
、凹凸不平。有的外皮已破碎
,核露于外
。果實一端有明顯的凹陷(即果柄脫落處),果肉質(zhì)柔軟
。核堅硬
,棕黃色,內(nèi)含淡黃色種仁1粒
,形狀及氣味極似杏仁
。氣特異,味極酸
。以個大
、肉厚、核小
、外皮烏黑色
、不破裂露核、柔潤
、味極酸者為佳
。
炮制 : 烏梅:揀凈雜質(zhì),篩去灰屑 ,洗凈
,曬干。烏梅肉:取凈烏梅微淋清水濕潤
,使肉綿軟
,略晾
,敲碎,剝?nèi)羧饧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蛑谜艋\內(nèi)蒸至極爛,放籮內(nèi)揉擦
,去核
,取肉,曬干
。烏梅炭:取凈烏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
,出現(xiàn)焦枯斑點為度,噴水焙干
,取出放涼
。
歸經(jīng) : 入肝、脾 、肺
、大腸經(jīng)。①王好古:"入脾
、肺二經(jīng)血分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腎二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疏》:"入肝
。"④《藥品化義》:"入肺、胃
、大腸三經(jīng)
。"
性味 : 酸,溫。①《本經(jīng)》:"味酸
,平。"②《別錄》:"無毒
。"③《日華子本草》:"暖
,無毒。"④《醫(yī)學啟源》:"氣寒
,味酸
。"
注意 : 有實邪者忌服。①孟詵:"多食損齒,"②《日華子本草》:"多啖傷骨,蝕脾胃,令人發(fā)熱。"③《本草經(jīng)疏》:"不宜多食,齒痛及病當發(fā)散者咸忌之。"④《藥品化義》:"咳嗽初起,氣實喘促,胸膈痞悶,恐酸以束邪氣,戒之。"⑤《得配本草》:"瘧痢初起者禁用。"
功能主治 : 收斂生津,安蛔驅(qū)蟲 。治久咳
,虛熱煩渴
,久瘧
,久瀉,痢疾
,便血
,尿血,血崩
,蛔厥腹痛
、嘔吐,鉤蟲病
,牛皮癬
,胬肉。①《本經(jīng)》:"主下氣
,除熱煩滿
,安心,肢體痛
,偏枯不仁
,死肌,去青黑痣
、惡肉
。"②《別錄》:"止下痢,好唾口干
。""利筋脈
,去痹。"③陶弘景:"傷寒煩熱
,水漬飲汁
。"④孟詵:"大便不通,氣奔欲死,以烏梅十顆
,置湯中
,須臾挼去核,杵為丸如棗大
,納下部
,少時即通。擘破水漬
,以少蜜相和
,止渴?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魜y心腹不安
,及痢赤、治瘧方多用之
。"⑤《本草拾遺》:"去痰
,主瘧瘴,止渴調(diào)中
,除冷熱痢
,止吐逆。"⑥《日華子本草》:"除勞
,治骨蒸
,去煩悶,澀腸止痢
,消酒毒
,治偏枯皮膚麻痹,去黑點
,令人得睡
。又入建茶、干姜為丸
,止休息痢
。"⑦《本草圖經(jīng)》:"主傷寒煩熱及霍亂躁(’躁’一作’燥’)渴,虛勞瘦羸
,產(chǎn)婦氣痢等方中多用之
。"⑧《用藥心法》:"收肺氣。"⑨《綱目》:"斂肺澀腸
,治久嗽
,瀉痢,反胃噎膈
,蛔厥吐利
,消腫
,涌痰,殺蟲
,解魚毒
、馬汗毒、硫黃毒
。"⑩《本草求原》:"治溲血
、下血、諸血證
,自汗
,口燥咽干。"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干撒或調(diào)敷。
復方 : ①治久咳不已:烏梅肉(微炒)、罌粟殼(去筋膜,蜜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睡時蜜湯調(diào)下。(《綱目》)②治久痢不止
,腸垢已出:烏梅肉二十個
,水一盞,煎六分
,食前
,分二服。(《肘后方》)③治天行下痢不能食者:黃連一升
,烏梅二十枚(炙燥)
。并得搗末,蠟如棋子大
,蜜一升
,合于微火上,令可丸
,丸如梧子大
。一服二丸,日三
。(《補缺肘后方》
,即《圣惠方》烏梅丸)④治痢兼渴:麥門冬三兩(去心),烏梅二大枚。上二味
,以水一大升煮取強半
,絞去滓,待冷
,細細咽之
,即定,仍含之
。(孟詵(必效方》)⑤治便痢膿血:烏梅一兩
,去核,燒過為末
。每服二錢
,米飲下。(《圣濟總錄》)⑥治大便下血不止:烏梅三兩(燒存性)
,為末
,用好醋打米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
,空心米飲下。(《濟生方》)⑦治小便尿血:烏梅燒存性
,研末
,醋糊丸,梧子大
。每服四十丸
,酒下。(《綱目》)⑧治婦人血崩:烏梅燒灰
,為末
,以烏梅湯調(diào)下。(《婦人良方》)⑨治消渴
,止煩悶:烏梅肉二兩(微炒)
,為末。每服二錢
,水二盞
,煎取一盞,去滓
,入豉二百粒
,煎至半盞,去滓
,臨臥時服
。(《簡要濟眾方》)⑩治傷寒四
、五日,頭痛壯熱
,胸中煩痛:烏梅十四個
,辣五合。水一升
,煎取一半服
,吐之。(《梅師集驗方》)⑾治傷寒蛔厥及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簽趺啡倜?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細辛六兩,干姜十兩
,黃連十六兩
,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
,去皮)
,蜀椒四兩(出汗)
,桂枝(去皮)六兩
,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上十味
,異搗篩
,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
,去核
,蒸之五斗米下
,飯熟搗成泥
,和藥令相得,內(nèi)臼中
,與蜜杵二千下
,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
,日三服
,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傷寒論》烏梅丸)⑿治蛔蟲上行口鼻:烏梅肉噙之
,或煎湯飲自下。(《日用本草》)⒀治傷寒下部生匿瘡:烏梅肉二兩
,炒令燥
,搗細羅為末
,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食前
,以石榴根皮湯下十丸。(《圣惠方》)⒁治勞瘧劣弱者:烏梅十四枚
,豆豉二合
,桃、柳枝各一虎口握
,甘草三寸長
,生姜一塊。以童子小便二升
,煎七合
,溫服。(《本草圖經(jīng)》)⒂治一切瘡肉出:烏梅燒為灰
,杵末敷上
,惡肉立盡。(《劉涓子鬼遺方》)⒃治咽喉腫痛:烏梅一兩
,雙花二兩
,雄黃四錢。共為細末
,煉蜜為丸
,每丸一錢。一次一丸
,含化徐徐咽下
,日三次。(遼寧《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⒄治化膿性指頭炎:烏梅肉加適量的食醋研爛
,或用烏梅二份
,凡士林一份,制成烏梅軟膏外敷
,每日上藥一次
。此方對脈管炎所引起的指(趾)頭潰瘍也有效。(《草醫(y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⒅治小兒頭瘡
,積年不差:烏梅肉
,燒灰細研,以生油調(diào)涂之
。(《圣惠方》)
臨床應用 : ①治療細菌性痢疾取烏梅18克壓碎 ,配合香附12克,加水150毫升文火煎熬
,俟藥液濃縮至50毫升時過濾
,早晚分2次服
。治療50人,治愈48人
。服藥后大便恢復正常最短1天
,最長5天;發(fā)熱
、惡心嘔吐
、腹痛,里急后重等癥都在1~3天內(nèi)消失
;服藥最短者2天
,最長6天。治療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毒性反應
,早期治療效果較好
。對個別病人加大劑量(烏梅、香附各1兩)可以縮短療程
。②治療鉤蟲病取烏梅0.5~1兩
,加水500毫升,煎成120毫升
,早晨空腹1次服完
;二煎在午餐前1次服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蛴脼趺啡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文火焙干研末,水泛為丸
,每服1~2錢
,每日3次,食前服
。治療20例
,服藥天數(shù)最少5天,最多23天
,14例大便檢查鉤蟲卵陰性
,6例陽性。據(jù)臨床觀察
,烏梅煎劑療效似高于丸劑。③治療牛皮癬取烏梅5斤水煎
,去核濃縮成膏約1斤
,每服半湯匙(約3錢),每日3次
,治療12例
,服藥12~37天不等
,基本治愈5例,顯著好轉(zhuǎn)4例
。④其他烏梅對膽囊有收縮作用
,能促進膽汁排泄,其復方可用于治療膽道蛔蟲癥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烏梅
拼音注音 : Wū Méi
別名 : 梅實、熏梅、桔梅肉、梅、春梅。
英文名 : Dark Plum Fruit, Smoked Plum, Dark Plum
出處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1.《品匯精要》:梅,木似杏而枝干勁脆,春初時開白花,甚清馥,花將謝而葉始生,二月結(jié)實如豆,味酸美,人皆啖之。五月采將熟大于杏者,以百草煙熏至黑色為烏梅,以鹽淹暴干者為白梅也。2.《隨息居飲食譜》:梅,生時宜蘸鹽食,溫膽生津,孕婦多嗜之,以小滿前肥脆而不帶苦者佳。多食損齒,生痰助熱,凡痰嗽、疳膨、痞積、脹滿、外感未清,女子天癸未行,及婦女汛期、產(chǎn)前、產(chǎn)后、痧痘后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梅近成熟果實經(jīng)熏焙加工而成者。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meniaca mume Sieb. [Prunus mume Sieb.et Zucc.]采收和儲藏:5-6月間
,當果實呈黃白或青黃色,尚未完全成熟時采摘
。
生境分布 : 我國各地多已栽培,以長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
原形態(tài) : 梅 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m
。樹皮淡灰色,小枝細長
,先端刺狀
。單葉互生;葉柄長1.5cm
,被短柔毛
;托葉早落;葉片橢圓狀寬卵形
,春季先葉開花
,有香氣,1-3朵簇生于二年生側(cè)枝葉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ü6蹋换ㄝ嗤ǔ<t褐色
,但有些品種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
;花瓣5白色或淡紅色,直徑約1.5cm
,寬倒卵形
;雄蕊多數(shù)。果實近球形
,直徑2-3cm
,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
;核橢圓形
,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溝槽
,表面具蜂窩狀孔穴
。花期春季
,果期5-6月
。
栽培 : 1.生物學特性 梅的適應性較強,耐寒。喜溫暖濕潤氣候
,需陽光充足,花期溫度對產(chǎn)量影響極大
,低于-5-6℃或高于20℃對座果率有明顯影響
,年平均氣溫16-23℃,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mm以上的地區(qū)最適宜栽培
。對土壤要求不嚴
,以疏松肥沃、土層深厚
、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為好
。怕澇,耐干旱
,低畦多濕之地不宜栽植
。2.栽培技術(shù)種子、嫁接
、壓條等方法繁殖
。種子繁殖:于6月采果后取種子秋播?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qū)⒎N子沙藏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