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藥典》:浙貝母
拼音注音 : Zhè Bèi Mǔ
別名 : 浙貝、大貝、象貝、元寶貝、珠貝
英文名 : BULBUS FRITILLARIAE THUNBERGII
來源 :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鱗莖。初夏植株枯萎時采挖,洗凈。大小分開,大者除去芯芽,習(xí)稱“大貝”;小者不去芯芽,習(xí)稱“珠貝”。分別撞擦 ,除去外皮,拌以煅過的貝殼粉
,吸去擦出的漿汁,干燥
;或取鱗莖,大小分開
,洗凈,除去芯芽
,趁鮮切成厚片
,洗凈
,干燥,習(xí)稱“浙貝片”
。
性狀 : 大貝:為鱗莖外層的單瓣鱗葉,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徑2~3.5cm。外表面類白色至淡黃色,內(nèi)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白色至黃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珠貝:為完整的鱗莖,呈扁圓形,高1~1.5cm,直徑1~2.5cm。表面類白色
,外層鱗葉2瓣,肥厚,略似腎形
,互相抱合
,內(nèi)有小鱗葉2~3枚及干縮的殘莖。浙貝片:為鱗莖外層的單瓣鱗葉切成的片
。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1~2cm
,邊緣表面淡黃色,切面平坦
,粉白色
。質(zhì)脆
,易折斷
,斷面粉白色
,富粉性
。
貯藏 : 置干燥處,防蛀。
炮制 : 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或打成碎塊。
鑒別 : (1)本品粉末淡黃白色。淀粉粒甚多
,單粒卵形
、廣卵形或橢圓形,直徑6~56μm
,臍點(diǎn)點(diǎn)狀、裂縫狀
、人字狀或馬蹄狀,位于較小端
,層紋大多明顯
;偶見半復(fù)粒及復(fù)粒
,復(fù)粒由2 分粒組成
。表皮細(xì)胞類多角形或長方形,垂周壁連珠狀增厚
;有時可見氣孔
,副衛(wèi)細(xì)胞4~5個,草酸鈣結(jié)晶細(xì)小
,多呈顆粒狀
,有的呈棱形
、方形或細(xì)桿狀
。導(dǎo)管多為螺紋,直徑至18μm
。(2)取本品橫切片,加碘試液2~3滴
,即顯藍(lán)紫色,但邊緣一圈仍為類白色
。(3)取本品粗粉1g
,加70%乙醇20ml,加熱回流30分鐘
,濾過,濾液蒸干
,殘?jiān)?%鹽酸溶液5ml使溶解
,濾過,取濾液分置兩支試管中
,一管中加碘化鉍鉀試液3 滴
,生成橘紅色沉淀
;另一管中加硅鎢酸試液1~3滴,生成白色絮狀沉淀
。(4)取本品粉末
,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亮淡綠色熒光
。(5)取本品粉末5g
,加濃氨試液2ml 與苯20ml
,放置過夜,濾過
,取濾液8ml ,蒸干
,殘?jiān)勇确?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貝母素甲與貝母素乙對照品
,加氯仿制成每1ml 各含2mg 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yàn)
,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10~20μl、對照品溶液10μl,分別點(diǎn)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
,以醋酸乙酯-甲醇-濃氨試液(17:2:1)為展開劑,展開
,取出
,晾干,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
。供試品色譜中
,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
,顯相同顏色的斑點(diǎn)。
歸經(jīng) : 歸肺 、心經(jīng)。
性味 : 苦 ,寒
。
注意 : 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
功能主治 : 清熱散結(jié),化痰止咳 ,用于風(fēng)熱犯肺
,痰火咳嗽
,肺癰
,乳癰
,瘰疬,瘡毒
。
用法用量 : 4.5~9g。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浙貝母
拼音注音 : Zhè Bèi Mǔ
別名 : 土貝母(《本草正》),象貝(《經(jīng)驗(yàn)廣集》)
,浙貝、象貝母(《百草鏡》)
,大貝母(《本草正義》)。
出處 : 《藥材學(xué)》
來源 : 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鱗莖。5~6月采挖,洗凈泥土,大小分開,大者摘去心芽,分作2片,呈元寶狀,稱"元寶貝",小者稱"珠貝" 。分別置擦籠內(nèi)
,擦去外皮,加石灰拌勻
,經(jīng)過一夜
,使石灰滲入
,曬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 生于濕潤的山脊 、山坡、溝邊及村邊草叢中
。分布浙江
、江蘇、安徽
、湖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 。鱗莖半球形
,直徑1.5~6厘米,有2~3片肉質(zhì)的鱗片
。莖單一
,直立,圓柱形
,高50~80厘米。葉無柄
;莖下部的葉對生,罕互生
,狹披針形至線形
,長6~17厘米
,寬6~15毫米;中上部的葉常3~5片輪生
,罕互生
,葉片較短,先端卷須狀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紊谇o頂或葉腋
,花梗長1~1.5厘米
;花鐘形,俯垂
;花被6片
,2輪排列
,長橢圓形
,先端短尖或鈍
,淡黃色或黃綠色,具細(xì)微平行脈
,內(nèi)面并有淡紫色方格狀斑紋
,基部具腺體
;雄蕊6
,花藥基部著生
,外向
;雌蕊1,子房3室
,每室有多數(shù)胚珠,柱頭3歧
。朔果卵圓形
,直徑約2.5厘米,有6條較寬的縱翅
,成熟時室背開裂。種子扁平
,近半圓形
,邊緣具翅
。花期3~4月
。果期4~5月
。
性狀 : ①元寶貝為鱗莖外層的單瓣鱗片。一面凸出,一面凹入,呈元寶狀,瓣長約1.7~4厘米,厚7~17毫米。表面白色,或帶淡黃色,被有白色粉末,質(zhì)硬而脆
,易折斷
,斷面不齊,白色或淡黃色
,富粉性
。氣微劈,味苦
。②珠貝為完整的鱗莖,呈扁圓球形
,高1~1.7厘米
,直徑2~3.5厘米。表面白色
,外層兩枚鱗葉肥厚,略似腎臟形
,中央為2~3枚皺縮的小鱗葉及殘莖
,內(nèi)表面墾淡黃白色。質(zhì)地
、氣味同元寶貝
。上述二種藥材
,均以鱗葉肥厚、表面及斷面白色
、粉性足者為佳
。個較小
、表面灰白色、斷面中心棕紅色者為質(zhì)次
。元寶貝較珠貝為優(yōu)
。主產(chǎn)浙江
,安徽
、江蘇亦產(chǎn)
。江蘇產(chǎn)者稱蘇貝母
,為浙貝母的野生種,其鱗莖較栽培種為小
,直徑2~3.5厘米,高1~1.5厘米
。藥材與珠貝相類
。
毒性 : 浙貝母堿及去氫浙貝母堿對小鼠靜脈注射的最小致死量約0.9毫克/公斤(可能系9毫克/公斤之誤)。早年曾報道另一種浙貝母堿對家兔的最小致死量為10~12毫克/公斤(靜脈),對貓為8~10毫克/公斤(靜脈)。中毒癥狀為呼吸抑制,瞳孔散大
,震顫
,驚厥
,便溺
。致死原因?yàn)楹粑ソ?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亦可能與形成變性血紅蛋白有關(guān)。Fritillaria verticillata的酒精提取液并能升高血糖
。
化學(xué)成分 : 鱗莖含浙貝母堿、去氫浙貝母堿、貝母醇
。此外還有四種含量極少的生物堿:貝母丁堿
、貝毋芬堿
、貝母辛堿和貝母替定堿。日本產(chǎn)的浙貝鱗莖中還分出了浙貝母堿的葡萄糖甙
。
藥理作用 : ①對平滑肌及腺體的作用貓和家兔離體支氣管肺灌流 ,浙貝母堿在低濃度時對支氣管平滑肌有明顯擴(kuò)張作用
,高濃度則顯著收縮。前者類似阿托品的作用
,后者可能系直接興奮支氣管平滑肌
。浙貝母堿及去氫浙貝母堿均未確證有鎮(zhèn)咳作用
。浙貝母堿能興奮家兔離體子宮
,已孕子宮比未孕子宮敏感,對大鼠子宮也能興奮
。阿托品不能消除其對子宮的興奮作用,預(yù)先應(yīng)用雙芐胺或利血平處理后
,其興奮子宮的作用減弱或消失
。浙貝母堿溶液給犬、貓和家兔滴眼可使其瞳孔擴(kuò)大并使對光反應(yīng)捎失,靜脈注射能使麻醉犬唾液分泌暫時停止
,但其抑制作用比阿托品弱
。浙貝母生物堿則使家兔離體小腸收縮加強(qiáng)。②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及呼吸的作用浙貝母生物堿大劑量可使狗
、貓及兔血壓中等度降低,呼吸抑制
,小量可使兔血壓微升,離體蛙心或兔心灌流可使心臟搏動立即停止
。
炮制 : 揀去雜質(zhì) ,清水稍浸
,撈出
,潤透后切厚片
,曬干
。
歸經(jīng) : 《本草正》:"入手太陰 、少陽
,足陽明、厥陰
。"
性味 : 《本草正》:"味大苦 ,性寒
。"
功能主治 : 清熱化痰,散結(jié)解毒 。治風(fēng)熱咳嗽
,肺癰喉痹,瘰疬
,瘡瘍腫毒。①《本草正》:"大治肺癰肺萎
,咳喘,吐血
,衄血
,最降痰氣,善開郁結(jié)
,止疼痛,消脹滿
,清肝火,明耳目
,除時氣煩熱
,黃疸淋閉,便血溺血;解熱毒
,殺諸蟲及療喉痹
,瘰疬,乳癰發(fā)背
,一切癰瘍腫毒
,濕熱惡瘡,痔漏
,金瘡出血
,火瘡疼痛,較之川貝母
,清降之功
,不啻數(shù)倍
。"②《本草從新》:"去時感風(fēng)痰
。"③《綱目拾遺》:"解毒利痰,開宣肺氣
,凡肺家夾風(fēng)火有痰者宜此
。"④《山東中草藥手冊》:"清肺化痰
,制酸,解毒。治感冒咳嗽
,胃痛吐酸
,癰毒腫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1.5~3錢
;或入丸
、散
。外用:研末撤
。
復(fù)方 : ①治感冒咳嗽:浙貝母、知母、桑葉、杏仁各三錢,紫蘇二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②治癰毒腫痛:浙貝母、連翹各三錢,金銀花六錢,蒲公英八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③治咽喉十八癥;大黑棗每個去核,裝入五倍子(去蟲,研)一個、象貝(去心,研)一個。用泥裹,煨存性,共研極細(xì)末,加薄荷葉末少許,冰片少許,貯瓷瓶內(nèi)。臨用吹患處,任其嘔出痰涎。(《經(jīng)驗(yàn)廣集》吹喉散)④治對口:象貝母研末敷之。(《楊春涯經(jīng)驗(yàn)方》)
各家論述 : 《本草正義》:"象貝母苦寒泄降,而能散結(ji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侗窘?jīng)》主傷寒煩熱
、淋瀝邪氣
;《別錄》止煩
、熱
、渴、出汗
,皆泄降除熱也
。疝瘕以熱結(jié)而言
,泄熱散結(jié),故能治之
。喉痹
,熱之結(jié)于上者也。乳難之乳
,即孳乳之乳,指產(chǎn)難也
,貝母滑降,且能散結(jié)
,故催生而治產(chǎn)難
。甄權(quán)《藥性論》謂貝母作末酒服
,治產(chǎn)難及胞衣不出
;近人保生無憂散一方,為催生保產(chǎn)靈藥
,內(nèi)有貝母
,程鐘齡釋之謂貝母滑潤
,義皆本此
。而注《本經(jīng)》者僅以為下乳汁
,恐非真旨
。主金瘡者
,苦降清熱之功也
,不僅可以內(nèi)服,亦可外作摻藥
。后人以象貝通治陽證癰瘍,消腫退熱
,殊有捷效,亦本于此
。主風(fēng)痙者
,苦寒清熱,泄降定風(fēng)之功也
,《別錄》療腹中結(jié)實(shí)
、心下滿
,皆指邪熱窒塞之證,苦泄散結(jié)
,皆能主之。洗洗惡風(fēng)寒者
,風(fēng)寒外襲于皮毛
,內(nèi)合于肺,象貝清泄肺氣而辛能疏散
,其效可知。目眩為肝陽上乘
,項(xiàng)直為風(fēng)邪外感
,苦降泄風(fēng),辛泄疏散
,治之宜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人陨蠚?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又痰熱之侵肺
,苦泄清金而又降逆之功用也
。""象貝母
,味苦而性寒
,然含有辛散之氣,故能除熱
,能泄降
,又能散結(jié)
。今人乃以通治風(fēng)熱、溫?z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時氣熱邪
,則寒能勝熱
,辛能散邪也。主郁氣痰核等證
,則辛散苦泄
,開結(jié)散郁也。催生下乳
,又其泄降之余義
。至于治疸
、治瘍
、清喉咽,主吐衄
、療痰嗽
、通二便
,種種功力
,無非清熱泄降四字,足以賅之
,要之皆象貝之功用
,而市肆通行之川貝
,淡泊異常
,斷不足以語此。"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浙貝母
拼音注音 : Zhè Bèi Mǔ
別名 : 土貝母、浙貝
、象貝
、象貝母、大貝母
英文名 : Bulb of Thunberg Fritillary
出處 : 出自《藥材學(xué)》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逢原》: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
,象山者微苦又次之
,一種大而苦者僅能解毒。并去心用
。凡肺經(jīng)藥皆當(dāng)去心
,不獨(dú)貝母也。2.《百草鏡》:浙貝出象山
,俗呼象貝母。皮糙微苦
,獨(dú)顆無瓣,頂圓心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