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中藥材

    浙貝母

    中醫(yī)世家 2023-05-04 02:39:30

    《中國藥典》:浙貝母

    拼音注音 : Zhè Bèi Mǔ

    別名 : 浙貝、大貝、象貝

    、元寶貝、珠貝

    英文名 : BULBUS FRITILLARIAE THUNBERGII

    來源 :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鱗莖

    。初夏植株枯萎時采挖,洗凈
    。大小分開,大者除去芯芽
    ,習(xí)稱“大貝”
    ;小者不去芯芽
    ,習(xí)稱“珠貝”。分別撞擦
    ,除去外皮,拌以煅過的貝殼粉
    ,吸去擦出的漿汁,干燥
    ;或取鱗莖,大小分開
    ,洗凈,除去芯芽
    ,趁鮮切成厚片
    ,洗凈
    ,干燥,習(xí)稱“浙貝片”

    性狀 : 大貝:為鱗莖外層的單瓣鱗葉

    ,略呈新月形
    ,高1~2cm,直徑2~3.5cm。外表面類白色至淡黃色,內(nèi)表面白色或淡棕色
    ,被有白色粉末
    。質(zhì)硬而脆
    ,易折斷
    ,斷面白色至黃白色,富粉性
    。氣微
    ,味微苦
    。珠貝:為完整的鱗莖,呈扁圓形
    ,高1~1.5cm,直徑1~2.5cm
    。表面類白色
    ,外層鱗葉2瓣,肥厚,略似腎形
    ,互相抱合
    ,內(nèi)有小鱗葉2~3枚及干縮的殘莖。浙貝片:為鱗莖外層的單瓣鱗葉切成的片
    。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1~2cm
    ,邊緣表面淡黃色,切面平坦
    ,粉白色
    。質(zhì)脆
    ,易折斷
    ,斷面粉白色
    ,富粉性

    貯藏 : 置干燥處,防蛀

    炮制 : 除去雜質(zhì),洗凈

    ,潤透,切厚片
    ,干燥
    ;或打成碎塊。

    鑒別 : (1)本品粉末淡黃白色

    。淀粉粒甚多
    ,單粒卵形
    、廣卵形或橢圓形,直徑6~56μm
    ,臍點(diǎn)點(diǎn)狀、裂縫狀
    、人字狀或馬蹄狀,位于較小端
    ,層紋大多明顯
    ;偶見半復(fù)粒及復(fù)粒
    ,復(fù)粒由2 分粒組成
    。表皮細(xì)胞類多角形或長方形,垂周壁連珠狀增厚
    ;有時可見氣孔
    ,副衛(wèi)細(xì)胞4~5個,草酸鈣結(jié)晶細(xì)小
    ,多呈顆粒狀
    ,有的呈棱形
    、方形或細(xì)桿狀
    。導(dǎo)管多為螺紋,直徑至18μm
    。(2)取本品橫切片,加碘試液2~3滴
    ,即顯藍(lán)紫色,但邊緣一圈仍為類白色
    。(3)取本品粗粉1g
    ,加70%乙醇20ml,加熱回流30分鐘
    ,濾過,濾液蒸干
    ,殘?jiān)?%鹽酸溶液5ml使溶解
    ,濾過,取濾液分置兩支試管中
    ,一管中加碘化鉍鉀試液3 滴
    ,生成橘紅色沉淀
    ;另一管中加硅鎢酸試液1~3滴,生成白色絮狀沉淀
    。(4)取本品粉末
    ,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亮淡綠色熒光
    。(5)取本品粉末5g
    ,加濃氨試液2ml 與苯20ml
    ,放置過夜,濾過
    ,取濾液8ml ,蒸干
    ,殘?jiān)勇确?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貝母素甲與貝母素乙對照品
    ,加氯仿制成每1ml 各含2mg 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yàn)
    ,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10~20μl、對照品溶液10μl,分別點(diǎn)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
    ,以醋酸乙酯-甲醇-濃氨試液(17:2:1)為展開劑,展開
    ,取出
    ,晾干,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
    。供試品色譜中
    ,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
    ,顯相同顏色的斑點(diǎn)。

    歸經(jīng) : 歸肺

    、心經(jīng)。

    性味 :

    ,寒

    注意 : 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功能主治 : 清熱散結(jié),化痰止咳

    ,用于風(fēng)熱犯肺
    ,痰火咳嗽
    ,肺癰
    ,乳癰
    ,瘰疬,瘡毒

    用法用量 : 4.5~9g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浙貝母

    拼音注音 : Zhè Bèi Mǔ

    別名 : 土貝母(《本草正》)

    ,象貝(《經(jīng)驗(yàn)廣集》)
    ,浙貝、象貝母(《百草鏡》)
    ,大貝母(《本草正義》)。

    出處 : 《藥材學(xué)》

    來源 : 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鱗莖

    。5~6月采挖,洗凈泥土
    ,大小分開,大者摘去心芽
    ,分作2片
    ,呈元寶狀
    ,稱"元寶貝",小者稱"珠貝"
    。分別置擦籠內(nèi)
    ,擦去外皮,加石灰拌勻
    ,經(jīng)過一夜
    ,使石灰滲入
    ,曬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 生于濕潤的山脊

    、山坡、溝邊及村邊草叢中
    。分布浙江
    、江蘇、安徽
    、湖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

    。鱗莖半球形
    ,直徑1.5~6厘米,有2~3片肉質(zhì)的鱗片
    。莖單一
    ,直立,圓柱形
    ,高50~80厘米。葉無柄
    ;莖下部的葉對生,罕互生
    ,狹披針形至線形
    ,長6~17厘米
    ,寬6~15毫米;中上部的葉常3~5片輪生
    ,罕互生
    ,葉片較短,先端卷須狀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紊谇o頂或葉腋
    ,花梗長1~1.5厘米
    ;花鐘形,俯垂
    ;花被6片
    ,2輪排列
    ,長橢圓形
    ,先端短尖或鈍
    ,淡黃色或黃綠色,具細(xì)微平行脈
    ,內(nèi)面并有淡紫色方格狀斑紋
    ,基部具腺體
    ;雄蕊6
    ,花藥基部著生
    ,外向
    ;雌蕊1,子房3室
    ,每室有多數(shù)胚珠,柱頭3歧
    。朔果卵圓形
    ,直徑約2.5厘米,有6條較寬的縱翅
    ,成熟時室背開裂。種子扁平
    ,近半圓形
    ,邊緣具翅
    。花期3~4月
    。果期4~5月

    性狀 : ①元寶貝為鱗莖外層的單瓣鱗片。一面凸出

    ,一面凹入
    ,呈元寶狀
    ,瓣長約1.7~4厘米,厚7~17毫米
    。表面白色,或帶淡黃色
    ,被有白色粉末,質(zhì)硬而脆
    ,易折斷
    ,斷面不齊,白色或淡黃色
    ,富粉性
    。氣微劈,味苦
    。②珠貝為完整的鱗莖,呈扁圓球形
    ,高1~1.7厘米
    ,直徑2~3.5厘米。表面白色
    ,外層兩枚鱗葉肥厚,略似腎臟形
    ,中央為2~3枚皺縮的小鱗葉及殘莖
    ,內(nèi)表面墾淡黃白色。質(zhì)地
    、氣味同元寶貝
    。上述二種藥材
    ,均以鱗葉肥厚、表面及斷面白色
    、粉性足者為佳
    。個較小
    、表面灰白色、斷面中心棕紅色者為質(zhì)次
    。元寶貝較珠貝為優(yōu)
    。主產(chǎn)浙江
    ,安徽
    、江蘇亦產(chǎn)
    。江蘇產(chǎn)者稱蘇貝母
    ,為浙貝母的野生種,其鱗莖較栽培種為小
    ,直徑2~3.5厘米,高1~1.5厘米
    。藥材與珠貝相類

    毒性 : 浙貝母堿及去氫浙貝母堿對小鼠靜脈注射的最小致死量約0.9毫克/公斤(可能系9毫克/公斤之誤)。早年曾報道另一種浙貝母堿對家兔的最小致死量為10~12毫克/公斤(靜脈),對貓為8~10毫克/公斤(靜脈)

    。中毒癥狀為呼吸抑制,瞳孔散大
    ,震顫
    ,驚厥
    ,便溺
    。致死原因?yàn)楹粑ソ?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亦可能與形成變性血紅蛋白有關(guān)。Fritillaria verticillata的酒精提取液并能升高血糖

    化學(xué)成分 : 鱗莖含浙貝母堿

    、去氫浙貝母堿、貝母醇
    。此外還有四種含量極少的生物堿:貝母丁堿
    、貝毋芬堿
    、貝母辛堿和貝母替定堿。日本產(chǎn)的浙貝鱗莖中還分出了浙貝母堿的葡萄糖甙

    藥理作用 : ①對平滑肌及腺體的作用貓和家兔離體支氣管肺灌流

    ,浙貝母堿在低濃度時對支氣管平滑肌有明顯擴(kuò)張作用
    ,高濃度則顯著收縮。前者類似阿托品的作用
    ,后者可能系直接興奮支氣管平滑肌
    。浙貝母堿及去氫浙貝母堿均未確證有鎮(zhèn)咳作用
    。浙貝母堿能興奮家兔離體子宮
    ,已孕子宮比未孕子宮敏感,對大鼠子宮也能興奮
    。阿托品不能消除其對子宮的興奮作用,預(yù)先應(yīng)用雙芐胺或利血平處理后
    ,其興奮子宮的作用減弱或消失
    。浙貝母堿溶液給犬、貓和家兔滴眼可使其瞳孔擴(kuò)大并使對光反應(yīng)捎失,靜脈注射能使麻醉犬唾液分泌暫時停止
    ,但其抑制作用比阿托品弱
    。浙貝母生物堿則使家兔離體小腸收縮加強(qiáng)。②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及呼吸的作用浙貝母生物堿大劑量可使狗
    、貓及兔血壓中等度降低,呼吸抑制
    ,小量可使兔血壓微升,離體蛙心或兔心灌流可使心臟搏動立即停止

    炮制 : 揀去雜質(zhì)

    ,清水稍浸
    ,撈出
    ,潤透后切厚片
    ,曬干

    歸經(jīng) : 《本草正》:"入手太陰

    、少陽
    ,足陽明、厥陰
    。"

    性味 : 《本草正》:"味大苦

    ,性寒
    。"

    功能主治 : 清熱化痰,散結(jié)解毒

    。治風(fēng)熱咳嗽
    ,肺癰喉痹,瘰疬
    ,瘡瘍腫毒。①《本草正》:"大治肺癰肺萎
    ,咳喘,吐血
    ,衄血
    ,最降痰氣,善開郁結(jié)
    ,止疼痛,消脹滿
    ,清肝火,明耳目
    ,除時氣煩熱
    ,黃疸淋閉,便血溺血;解熱毒
    ,殺諸蟲及療喉痹
    ,瘰疬,乳癰發(fā)背
    ,一切癰瘍腫毒
    ,濕熱惡瘡,痔漏
    ,金瘡出血
    ,火瘡疼痛,較之川貝母
    ,清降之功
    ,不啻數(shù)倍
    。"②《本草從新》:"去時感風(fēng)痰
    。"③《綱目拾遺》:"解毒利痰,開宣肺氣
    ,凡肺家夾風(fēng)火有痰者宜此
    。"④《山東中草藥手冊》:"清肺化痰
    ,制酸,解毒。治感冒咳嗽
    ,胃痛吐酸
    ,癰毒腫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1.5~3錢
    ;或入丸
    、散
    。外用:研末撤

    復(fù)方 : ①治感冒咳嗽:浙貝母

    、知母
    、桑葉
    、杏仁各三錢,紫蘇二錢
    ,水煎服
    ,(《山東中草藥手冊》)②治癰毒腫痛:浙貝母
    、連翹各三錢,金銀花六錢
    ,蒲公英八錢
    ,水煎服
    。(《山東中草藥手冊》)③治咽喉十八癥;大黑棗每個去核
    ,裝入五倍子(去蟲
    ,研)一個、象貝(去心
    ,研)一個
    。用泥裹
    ,煨存性
    ,共研極細(xì)末
    ,加薄荷葉末少許
    ,冰片少許,貯瓷瓶內(nèi)
    。臨用吹患處
    ,任其嘔出痰涎
    。(《經(jīng)驗(yàn)廣集》吹喉散)④治對口:象貝母研末敷之。(《楊春涯經(jīng)驗(yàn)方》)

    各家論述 : 《本草正義》:"象貝母苦寒泄降

    ,而能散結(ji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侗窘?jīng)》主傷寒煩熱
    、淋瀝邪氣
    ;《別錄》止煩
    、熱
    、渴、出汗
    ,皆泄降除熱也
    。疝瘕以熱結(jié)而言
    ,泄熱散結(jié),故能治之
    。喉痹
    ,熱之結(jié)于上者也。乳難之乳
    ,即孳乳之乳,指產(chǎn)難也
    ,貝母滑降,且能散結(jié)
    ,故催生而治產(chǎn)難
    。甄權(quán)《藥性論》謂貝母作末酒服
    ,治產(chǎn)難及胞衣不出
    ;近人保生無憂散一方,為催生保產(chǎn)靈藥
    ,內(nèi)有貝母
    ,程鐘齡釋之謂貝母滑潤
    ,義皆本此
    。而注《本經(jīng)》者僅以為下乳汁
    ,恐非真旨
    。主金瘡者
    ,苦降清熱之功也
    ,不僅可以內(nèi)服,亦可外作摻藥
    。后人以象貝通治陽證癰瘍,消腫退熱
    ,殊有捷效,亦本于此
    。主風(fēng)痙者
    ,苦寒清熱,泄降定風(fēng)之功也
    ,《別錄》療腹中結(jié)實(shí)
    、心下滿
    ,皆指邪熱窒塞之證,苦泄散結(jié)
    ,皆能主之。洗洗惡風(fēng)寒者
    ,風(fēng)寒外襲于皮毛
    ,內(nèi)合于肺,象貝清泄肺氣而辛能疏散
    ,其效可知。目眩為肝陽上乘
    ,項(xiàng)直為風(fēng)邪外感
    ,苦降泄風(fēng),辛泄疏散
    ,治之宜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人陨蠚?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又痰熱之侵肺
    ,苦泄清金而又降逆之功用也
    。""象貝母
    ,味苦而性寒
    ,然含有辛散之氣,故能除熱
    ,能泄降
    ,又能散結(jié)
    。今人乃以通治風(fēng)熱、溫?z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時氣熱邪
    ,則寒能勝熱
    ,辛能散邪也。主郁氣痰核等證
    ,則辛散苦泄
    ,開結(jié)散郁也。催生下乳
    ,又其泄降之余義
    。至于治疸
    、治瘍
    、清喉咽,主吐衄
    、療痰嗽
    、通二便
    ,種種功力
    ,無非清熱泄降四字,足以賅之
    ,要之皆象貝之功用
    ,而市肆通行之川貝
    ,淡泊異常
    ,斷不足以語此。"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浙貝母

    拼音注音 : Zhè Bèi Mǔ

    別名 : 土貝母

    、浙貝
    、象貝
    、象貝母、大貝母

    英文名 : Bulb of Thunberg Fritillary

    出處 : 出自《藥材學(xué)》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逢原》:貝母

    ,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
    ,象山者微苦又次之
    ,一種大而苦者僅能解毒。并去心用
    。凡肺經(jīng)藥皆當(dāng)去心
    ,不獨(dú)貝母也。2.《百草鏡》:浙貝出象山
    ,俗呼象貝母。皮糙微苦
    ,獨(dú)顆無瓣,頂圓心斜
    。入藥選圓白而小者佳。3. 貝母在《綱目》以前的歷代文獻(xiàn)
    ,并未明確分立川貝
    、浙貝、土貝專條,至明《本草正》始于貝母條后
    ,別立上貝母一條
    ,所指即系本品
    。清《百草鏡》始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鱗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 [F.collicola Hance

    ; F. verticillata Willd. Var. thunbergii(Miq.)Baker]采收和儲藏:商品田于5月中
    、下旬地上部莖葉枯萎后收獲
    。挖出鱗莖,立即洗凈
    ,大鱗莖先挖出貝心芽
    ,再加工成元寶貝,小個則不挖貝心芽
    ,加工成珠貝。把鮮貝放入加有蚌殼灰的機(jī)動撞船里
    ,來加撞擊至表皮脫凈,漿液滲出為止
    ,粘上蚌灰
    ,隨即取出,攤開
    ,日曬,晴天曬3-4d
    ,稍停1-3d,再曬
    ,如此反復(fù)
    ,使其內(nèi)潮外透再曬至全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較低的山丘陰蔽處或竹林下。資源分布:分布浙江

    、江蘇
    、安徽、湖南等地
    。浙江寧波地區(qū)有大量栽培

    原形態(tài) : 浙貝母,多年生草本

    。高50-80cm。鱗莖扁球形
    ,直徑1.5-4cm,由2枚白色肥厚的鱗葉對合組成
    。葉在莖最下面的對生或散生
    ,漸向上常兼有散生、對生和輪生的
    ;葉片近條形至披針形,長7-11cm
    ,寬1-2.5cm,先端不卷曲或稍彎曲
    。花1-6朵
    ,淡黃色
    ,有時稍帶淡紫色,頂端的花具3-4枚葉狀苞片
    ,其余具2-4cm
    ,寬1-1.5cm
    ,內(nèi)外輪相似
    ,內(nèi)面具紫色方格斑紋,基部上方具蜜腺
    ;雄蕊6,長約為花被片的2/5
    ;花藥近基著生,花絲無小乳突
    ;柱頭裂片長1.5-2mm
    。蒴果卵圓形
    ,6棱
    ,長2-2.2cm
    ,寬約2.5cm
    ,棱上有寬約6-8mm的翅
    。花期3-4月
    ,果期5月。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

    、雨量充沛的海洋性氣候,較耐寒
    、怕水浸。平均氣溫在17度左右時
    ,地上部莖葉生長迅速
    ,超過20度,生長緩慢并隨氣溫繼續(xù)增加而枯萎
    ,地下鱗莖進(jìn)入休眠。生長期3個半月左右
    ,故稱短命植物。以陽光充足
    、土層深厚
    、肥沃、疏松
    、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shù) 用鱗莖繁殖和種子繁殖
    。鱗莖繁殖:栽種期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栽種前挖出留種用鱗莖二號貝
    ,直徑1-1.5cm
    ,三號貝更小些,種子田隨挖隨栽
    ,商品田在種子田栽完后
    ,再行栽入
    。先在畦上開溝,溝距20cm
    ,種子田溝深10-15cm,商品田溝深5-7cm
    ,栽種時
    ,株距按15cm播入,鱗莖芽頭朝上
    ,畦邊覆土要深些
    。種子繁殖:種子有胚后熟特性
    ,采收后宜當(dāng)年秋播(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如延遲到11月中旬以后播種
    ,則出苗率顯著下降
    。種子繁殖需5年成齡
    ,年限長,不易保苗及越夏
    ,生產(chǎn)上未能廣泛采用
    。但在種鱗莖來源困難地區(qū)采用種子繁殖。 田間管理 中耕除草結(jié)合施肥進(jìn)行
    ,生長初期中耕可深些,后期宜淺
    ,一般追肥3-4次,以人畜糞為主
    ,化肥為輔
    ,開溝條施
    。3月下旬在植株有1-2朵花開放時選晴天摘花打頂
    ,以減少養(yǎng)分消耗
    ,保進(jìn)鱗莖膨大
    ,又可促進(jìn)二稈生長,增加光合作用面積
    。浙貝在5月上旬植株枯萎后到9月上旬再發(fā)根生長是休眠期
    ,亦稱浙貝越夏
    ,可在浙貝地上套種瓜類、豆類
    、蔬菜等
    ,設(shè)法降低地溫。做好開溝排水
    ,防止地面積水等措施,以免造成鱗莖腐爛
    。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灰霉病、黑斑病
    ,為害地上部
    ,一般在濕度大時發(fā)生
    ,噴1:1:1000波爾多液
    。干腐病,為害鱗莖
    ,下種前用20%三氯殺螨砜1000-1500倍液浸種10-15min。還有炭疽病
    ,病毒病等為害蟲害有鋸角豆芫菁,可用90%敵百蟲1500倍液噴射

    性狀 : 性狀鑒別 (1)珠貝 為完整的鱗莖

    ,呈扁球形,直徑1-2.5cm
    。表面類白色
    ,外層兩枚鱗葉肥厚
    ,對合,內(nèi)有小鱗葉2-3枚及殘莖
    。質(zhì)結(jié)實(shí)而脆
    ,易折斷,斷面白色
    ,富粉性。氣微
    ,味苦
    。 (2)元寶貝(大貝)為單瓣肥厚鱗葉
    ,呈元寶形或菱肉形,長2-4cm
    ,高1-2.5cm
    ,厚0.6-1.5cm
    ;外表面類白色至淡黃白色
    ,有淡棕色斑痕
    ,內(nèi)表類白色至淡黃白色
    。 以鱗葉肥厚、質(zhì)堅(jiān)實(shí)
    、粉性足、斷面色白者為佳
    。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類白色。①淀粉粒極多
    ,單粒長卵形
    、廣卵形、三角狀卵形或貝狀圓形
    ,直徑5-56μm,臍點(diǎn)點(diǎn)狀
    、裂縫狀、人字狀或馬蹄狀
    ,位于較小端
    ,層紋明顯;復(fù)粒稀少
    ,2(-3)分粒組成
    ;半復(fù)粒偶見。②表皮細(xì)胞表面觀類多角形或長方形
    ,角質(zhì)層在垂周壁部位向內(nèi)凸出形成角質(zhì)栓,呈粗顆粒狀
    ,排列較密
    ;氣孔扁圓形,副衛(wèi)細(xì)胞4-6個
    。③草酸鈣方晶細(xì)小,存在于表皮細(xì)胞及導(dǎo)管旁薄壁細(xì)胞中
    。此外,有螺紋
    、環(huán)紋導(dǎo)管。

    毒性 : 貝母素甲及貝母堿甙對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shù)致死量分別為7mg/kg和73mg/kg

    化學(xué)成分 : 鱗莖含浙貝母堿(verticine)即浙貝甲素(peimine)

    ,去氫浙貝母堿(verticinone)即浙貝乙素(peiminine),浙貝寧(zhebeinine)
    ,浙貝丙素(zhebeirine),鄂貝乙素(eduardine; ebeinone)
    ,浙貝酮(zhebeinone),貝母辛堿(peimisine)
    ,異浙貝母堿(isoverticine)
    ,浙貝母堿-N-氧化物(verticine-N-oxide),去氫浙貝母堿-N-氧化物(verticinone-N-oxide)
    、11-脫氧-6-氧代-5α,6-二氫芥芬胺(11-deoxo-6-oxo-5α,6-dihydrojervine)
    ,12,13-環(huán)氧-11-去氧-6-氧代-5α
    ,6-二氫-N
    ,O-二乙酰基芥芬胺(12,13-epoxy-11-deoxo-6-oxo-5α
    ,6-dihydrojervine N,O-diacetate)
    ,3β,17
    ,23α-三羥-6-氧-N-
    ,O(3)-二乙?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12
    ,13-環(huán)氧22s,25s
    ,5α-藜蘆堿〔12
    ,13-epoxy-22s,25s
    ,5α-veratramine-3β
    ,17,23α-triol-6-one N
    ,O(3)diacetate〕及膽堿(choline)等多種生物堿
    ,還含浙貝母堿甙(peiminoside)
    ,浙貝寧甙(zhebeininoside),貝母醇(propeimin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胡蘿卜素(carotene),苦鬼臼毒素(picrpodophyllotoxin)
    ,多種二萜類化合物:反式-半日花三烯醇(communol)
    ,反式-半日花三烯酸甲酯(communic acid methyl ester)
    ,19-異海松醇(isopimaran-19-ol)
    ,19-異海松酸甲酯(isopimaran-19-oic acid methylester),對映-16β-17-貝殼松二醇(ent-kauran-16β
    ,17-diol)
    ,對映-16β,17-環(huán)氧貝殼松烷(ent-16β
    ,17-epoxykaurane)
    ,對映-16α-甲氧基-17-貝殼松醇(ent-16α-methoxy-kauran-17-ol),對映-15-貝殼松烯-17-醇(ent-kaur-15-en-17-ol)
    ,對映-16α
    ,17-貝殼松二醇(ent-kauran-16α
    ,17-diol)及脂肪酸:消旋-13-羥基-9Z,11E-十八碳二烯酸(coriolic acid)
    ,消旋-13-羥基-9Z
    ,11E-十八碳二烯酸(13-hydroxy-9E,11E-octadecadienoic acid)
    ,消旋-9-羥基-10E,12E-十八碳二烯酸(α-dimorphecolic acid)
    ,消旋-9-羥基-10E
    ,12E-十八碳二烯酸(β-dimorphecolic acid)
    。 地上部分含生物堿:貝母尼定堿(baimonidine)
    ,異貝母尼定堿(isobaimonidine)
    ,浙貝母堿及去氫浙貝母堿
    ,還含茄啶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solanidine-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即β1-查茄堿(β1-chaconine)
    ,茄啶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甙

    藥理作用 : 1.鎮(zhèn)咳:浙貝母堿和去氫浙貝母堿4mg/kg灌胃

    ,對小鼠氨氣引咳有抑制作用,4mg/kg皮下注射對電刺激麻醉貓喉上神經(jīng)引咳也有鎮(zhèn)咳作用
    。2.解痙:貝母生物堿具有阿托品樣作用
    ,對兔、貓離體肺灌流表明
    ,低濃度可使支氣管松弛
    ,高濃度則對支氣管有輕微收縮作用
    。3.對中樞神經(jīng)的作用:浙貝母堿和去氫浙貝母堿2mg/kg皮下注射
    ,使小鼠自發(fā)活動減少,4mg/kg灌胃使小鼠戊巴比妥鈉引起的小鼠睡眠時間延長
    ,2mg/kg皮下注射
    ,對小鼠醋酸扭體法試驗(yàn)表明有鎮(zhèn)痛作用。4.其它作用:貝母堿和去氫貝母堿的各種藥理作用均頗相似。1:5000-1:1000濃度蛙心灌流
    ,可使心率減慢并產(chǎn)生房室完全阻滯;10mg/kg給麻醉貓靜脈注射
    ,有降壓作用。5mg/kg給兔靜脈注射
    ,呈現(xiàn)中等度的血糖升高
    ;10mg/kg時,給麻醉貓靜脈注射
    ,有降壓作用。5mg/kg給兔靜脈注射
    ,呈現(xiàn)中等度的血糖升高
    ;10mg/kg時
    ,則呈現(xiàn)四肢無力
    ,共濟(jì)失調(diào)及震顫
    ;小鼠靜脈注射的最小致死量兩者均為9mg/kg
    。貝母堿甙比貝母素甲具有較強(qiáng)的降壓作用,開胞狗左冠狀動脈注射2mg能增加冠脈血流量

    炮制 : 揀去雜質(zhì),清水稍浸

    。撈出
    ,潤逐后切厚片
    ,曬

    鑒別 : 理化鑒別 (1)取粉末置紫外燈下觀察,顯淡亮綠色熒光

    。(2)薄層色譜 取粉末2.5g
    ,加濃氨水1ml與苯10ml,浸泡過夜
    ,濾過。濾液蒸干
    ,殘?jiān)勇确?.5ml溶解
    ,作供試液;另取浙貝母堿、去氫浙貝母堿加氯仿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液
    ,作對照品液
    。分別點(diǎn)樣于同一硅膠G-CMC板上
    ,以醋酸乙酯-甲醇-濃氨溶液(17:2:1)展開,取出晾干
    ,噴霧稀碘化鉍鉀試液
    ,供試品在與對照品相應(yīng)位置上顯相同的橙紅色斑點(diǎn)。 商品規(guī)格 商品分完寶貝(大貝)和珠貝2種
    。出口規(guī)格按每kg粒數(shù)分為四等:一等120-140粒;二等160-180粒
    ;三等200-230粒
    ;四等250-280粒

    歸經(jīng) : 歸肺

    ;心經(jīng)

    性味 : 味苦

    ;性寒

    注意 : 寒痰

    、濕痰及脾胃虛寒者慎服。反烏頭

    功能主治 : 清熱化痰

    ;降氣止咳
    ;散結(jié)消腫。主風(fēng)熱或痰熱咳嗽
    ;肺癰吐膿
    ;瘰疬癭瘤;瘡癰腫毒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3-10g
    ;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
    ,研末撒

    復(fù)方 : ①治感冒咳嗽:浙貝母

    、知母、桑葉
    、杏仁各三錢,紫蘇二錢
    ,水煎服
    。(《山東中草藥手冊》)②治癰毒腫痛:浙貝母
    、連翹各三錢
    ,金銀花六錢
    ,蒲公英八錢
    ,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③治咽喉十八癥:大黑棗每個去核
    ,裝入五倍子(去蟲
    ,研)一個
    、象貝(去心,研)一個
    。用泥裹
    ,煨存性,共研極細(xì)末
    ,加薄荷葉末少許
    ,冰片少許,貯瓷瓶內(nèi)
    。 臨用吹患處
    ,任其嘔出痰涎。(《經(jīng)驗(yàn)廣集》吹喉散)④治對口:象貝母研末敷之
    。(《楊春涯經(jīng)驗(yàn)方》)

    各家論述 : 1.《本草正義》:象貝母蓄寒泄降

    ,而能散結(ji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侗窘?jīng)》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
    ;《別錄》止煩
    、熱
    、渴、出汗
    ,皆泄降除熱也。疝瘕以熱結(jié)而言
    ,泄熱散結(jié),故能治之
    。喉痹
    ,熱之結(jié)于上者也。乳難之乳
    ,即孳乳之乳,指產(chǎn)難也
    、貝母滑降
    ,且能散結(jié),故催生而治產(chǎn)難
    。甄權(quán)《藥性論》謂貝母作末酒服
    ,治產(chǎn)難及胞衣不出;近人保生無憂散一方
    ,為催生保產(chǎn)靈藥,內(nèi)有貝母
    ,程鐘齡釋之謂貝母滑潤
    ,久皆本此。而注《本經(jīng)》者僅以為下乳汁
    ,恐非真目
    。主金瘡者,苫降清熱之功也
    ,不僅可以內(nèi)服,亦可外作滲藥
    。居人以象貝通治陽證癰瘍
    ,消腫退熱
    ,殊有捷效
    ,亦本于此。主風(fēng)痙者
    ,苦寒清熱
    ,泄降定風(fēng)之功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秳e錄》療腹中結(jié)實(shí)、心下滿
    ,皆指邪熱窒塞之證
    ,苦泄散結(jié)
    ,皆能主之
    。洗洗惡風(fēng)寒者,風(fēng)寒外襲于皮毛
    ,內(nèi)合于肺
    ,象貝清泄肺氣而辛能疏散,其效可知。目眩為肝陽上乘
    ,項(xiàng)直為風(fēng)邪外感
    ,舌降泄風(fēng),辛泄疏散
    ,治之宜也
    。咳嗽上氣
    ,又痰熱之侵肺
    ,苦泄清金而又降逆之功用也
    。象貝母,味苦而性寒
    ,然含有辛散之氣
    。故能除熱,能泄降
    ,又能散緒。今人乃以通治風(fēng)熱
    、溫?zé)帷r氣熱邪
    ,則寒能勝熱
    ,辛能散邪也。主郁氣痰核等證
    ,雖辛散苦泄,開結(jié)散郁也
    ,催生下乳
    ,又其泄降之余義。至于治疸
    、治瘍、清喉咽
    ,主吐衄
    、療痰嗽
    、通二便
    ,種種功力,無非清熱泄降四中
    ,足以賅之
    ,要之皆象貝之功用
    ,而市肆通行之川貝,淡泊異常
    ,斷不足以語此
    。2.《本草正》:大治肺癰肺萎,咳喘
    ,吐血
    ,衄血,最降痰氣
    ,善開郁結(jié),止疼痛
    ,消脹滿
    ,清肝火,陰耳目
    ,除時氣煩熱
    ,黃疸淋閉
    ,便血溺血
    ;解熱毒,殺諸蟲及療喉痹
    ,瘰疬
    ,乳癰發(fā)背,一切癰瘍腫毒
    ,濕熱惡瘡
    ,痔漏,金瘡出血
    ,火瘡疼痛,較之川貝母
    ,清降之功,不啻數(shù)倍
    。3.《本草從新》:去時感風(fēng)痰
    。4.《綱目拾遺》:解毒利痰,開宣肺氣
    ,凡肺家突風(fēng)火有痰者宜此。5.《山東中草藥手冊》:清肺化痰
    ,制酸
    ,解毒。治感冒咳嗽
    ,胃痛吐酸,癰毒腫痛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28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猴頭菌
    《全國中草藥匯編》:猴頭菌別名 : 猴頭、刺猬菌
    石長生
    拼音注音 : Shí Chánɡ Shēnɡ別名 : 丹草
    、長生草
    、丹沙草、生肌草
    、石中珠
    、巖浮萍、豬毛七
    、水豬毛七、豬鬃草
    、豬毛腳筋草出處 : 石長生,始載于《本經(jīng)》
    ,一名丹草
    ,列入下品。1.《別錄》云:“石長生
    桑白皮
    《中國藥典》:桑白皮拼音注音 : Sānɡ Bái Pí別名 : 桑根皮英文名 : CORTEX MORI來源 : 本品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浦参锷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
    。秋末葉落時至次春發(fā)芽前采挖根部
    兩面青
    《全國中草藥匯編》:兩面青拼音注音 : Liǎnɡ Miàn Qīnɡ別名 : 甲滿來源 : 紫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苾擅媲郙aesa indica (Roxb.)A. DC.
    ,以全株入藥。生境分布 : 云南
    大青木
    拼音注音 : Dà Qīng Mù別名 : 路邊青、臭葉樹
    、羊咪青、青心草
    、臭大青
    、鴨公青、淡婆婆
    竹葉心
    來源 : 慈竹屬植物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Mcclure尚未能展開呈筒卷形的嫩葉
    。性味 : 甘、苦
    ,涼
    羊外腎
    《中藥大辭典》:羊外腎拼音注音 : Yánɡ Wài Shèn別名 : 羊石子(《本事方》),羊腎(《四川中藥志》)
    甲魚頭
    拼音注音 : Jiǎ Yú Tóu別名 : 腳魚頭
    、團(tuán)龜頭、鰲頭來源 : 爬行綱龜鱉目鱉科中華鱉Amyda sinensis (Wieg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