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Yě Bīnɡ Lɑnɡ
出處 :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來(lái)源 : 為殼斗科植物白皮柯的花序。4~5月采收。
生境分布 : 生于山坡溫、濕密林中 原形態(tài) : 白皮柯,又名:豬櫟。常綠喬木,高5~20米。小枝有褐色茸毛。葉互生,革質(zhì),橢圓狀披針形或矩橢圓形,長(zhǎng)6~10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漸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亮 性味 : 微苦澀,溫。 功能主治 : 順氣消食,健胃,殺蟲(chóng)。治食積膜脹,蟲(chóng)積不化。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qián)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Yě Bīnɡ Lɑnɡ 別名 : 山水檳榔 英文名 : Flower of Whitebark Tanoak, Whitebark Tanoak 出處 : 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來(lái)源 : 藥材基源:為白花菜科植物野檳榔的種子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石山灌叢或疏林中。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 原形態(tài) : 野檳榔 灌木或攀援植物,高達(dá)5m 歸經(jīng) : 胃 性味 : 苦;澀 功能主治 : 食積腹脹;蟲(chóng)積不化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35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中華本草》:野檳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