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藥典》:木香
拼音注音 : Mù Xiānɡ
英文名 : RADIX AUCKLANDIAE
來源 : 本品為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 的干燥根 。秋、冬二季采挖
,除去泥沙及須根
,切段
,大的再縱剖成瓣
,干燥后撞去粗皮
。
性狀 : 本品呈圓柱形或半圓柱形,長5~10cm,直徑0.5~5cm。表面黃棕色至灰褐色,有明顯的皺紋、縱溝及側(cè)根痕。質(zhì)堅(jiān),不易折斷,斷面灰褐色至暗褐色,周邊灰黃色或淺棕黃色,形成層環(huán)棕色,有放射狀紋理及散在的褐色點(diǎn)狀油室。氣香特異,味微苦。
貯藏 : 置干燥處,防潮。
炮制 : 木香:除去雜質(zhì),洗凈,稍泡 ,悶透
,切厚片
,晾干
。本品為類圓形厚片
,直徑15~30mm
。表面顯灰褐色或棕黃色
,中部有明顯菊花心狀的放射紋理
,間有暗褐色或灰褐色環(huán)紋
,褐色油點(diǎn)(油室)散在
,周邊外皮顯黃棕色至灰褐色
,有縱皺紋
。質(zhì)堅(jiān)
。有特異香氣
,味苦
。煨木香:取未干燥的木香片
,在鐵絲匾中
,用一層草紙
,一層木香片,間隔平鋪數(shù)層
,置爐火旁或烘干室內(nèi)
,烘煨至木香中所含的揮發(fā)油滲至紙上
,取出
。
鑒別 : (1)本品粉末黃綠色。菊糖多見,表面現(xiàn)放射狀紋理。木纖維多成束,長梭形,直徑16~24μm
,紋孔口橫裂縫狀
、十字狀或人字狀
。網(wǎng)紋導(dǎo)管多見
,也有具緣紋孔導(dǎo)管
,直徑30~90μm
。油室碎片有時(shí)可見
,內(nèi)含黃色或棕色分泌物
。(2)取本品粉末0.5g
,加氯仿10ml
,超聲處理30分鐘
,濾過
,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去氫木香內(nèi)酯
、木香烴內(nèi)酯對(duì)照品
,分別加氯仿制成每1ml含0.5mg和溶液
,作為對(duì)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yàn)
,吸取供試品溶液和對(duì)照品溶液各5μl
,分別點(diǎn)于同一羧甲基纖維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
,以氯仿-環(huán)已烷(5:1)為展開劑
,展開
,取出
,晾干
,噴以1%香醛硫酸溶液
,加熱至斑點(diǎn)顯色清晰
。供試品色譜中
,在與對(duì)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
,顯相同顏色的斑點(diǎn)
。
歸經(jīng) : 歸脾、胃
、大腸
、三焦
、膽經(jīng)
。
性味 : 辛、苦
,溫
。
功能主治 : 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用于胸脘脹痛
,瀉痢后重
,食積不消
,不思飲食
。煨木香實(shí)腸止瀉。用于泄瀉腹痛
。
用法用量 : 1.5~6g。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木香
拼音注音 : Mù Xiānɡ
別名 : 云木香、廣木香
來源 : 為菊科物木香Auckiandialappa Decne.的根。秋、冬季采挖
,除去雜質(zhì)
,切段,干燥后撞去粗皮
。
生境分布 : 多栽培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主產(chǎn)云南、四川。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1.5~2m,主根粗大
。莖被稀疏短柔毛
。莖生葉有長柄
,葉片三角狀卵形或長三角形
,長30~100cm
,寬15~30cm
,基部心形
,下延成不規(guī)貝勺分裂的翅狀
,邊緣不規(guī)則傾波狀或淺裂并具稀疏的刺
,兩面有短毛
;莖生葉基部翼狀抱莖
。頭狀花序頂生和腋生
,花序直徑約3cm
,常數(shù)個(gè)集生于花莖頂端
,總苞片約10層
;花冠暗紫色
,5裂
;雄蕊5
,聚藥
;子房下位
,花柱伸出花冠外。瘦果長錐形
,上端有兩層羽狀冠毛
。花期7~8月
,果期8~10月。
化學(xué)成分 : 含木香內(nèi)酯(cosiuslacione) 、二氫木香內(nèi)酯(dihydrocostuslactone)
、風(fēng)毛菊內(nèi)酯(saussurealactone)、木香烴內(nèi)酯(costunolide)
、二氫木香烴內(nèi)酯(dihyd-rocostunolide)等。
功能主治 : 行氣止痛 ,健脾消食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藥大辭典》:木香
拼音注音 : Chuān Mù Xiānɡ
別名 : 蜜香(《別錄》),青木香(《本草經(jīng)集注》),五香(《三洞珠囊》),五木香(《樂府詩集》)
,南木香(《世醫(yī)得效方》)
,廣木香(《昔濟(jì)方》)。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菊種植物云木香、越西木香、川木香等的根
。10月至次年1月間采挖
,除去殘莖,洗凈
,曬干(不宜久烘)
,密封放置陰涼干燥處保存。
原形態(tài) : ①云木香多年生高大草本。主根粗壯,圓柱形,外表褐色;支根稀疏。根生葉三角狀卵形或長三角形,長30~100厘米,寬15~30厘米,基部下延成不規(guī)則分裂的翅狀,葉緣呈不規(guī)則淺裂或波狀,疏生短刺 ,上面深綠色,被短毛
,下面淡綠帶褐色,被短毛
,脈上尤著
;葉柄長為葉片的1.5~2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ㄇo高30~200厘米,有細(xì)棱
,被短柔毛;花莖上的葉長10~30厘米
,有短柄或無柄抱莖;頭狀花序
,單一,頂生及腋生
,或數(shù)個(gè)叢生于頂端
;總花梗短或無;總苞片約10層
,三角披針形
,長9~25毫米,外層最短
,先端長銳尖
,疏被柔毛
;花全為管狀花
,暗紫色,管長1.5厘米
,先端5裂,裂片長6毫米
,雄蕊5
;著生于裂片下方的喉部,花藥聯(lián)合
,上端稍分離,有5尖齒
;子房下位
,花柱外露,柱頭2裂
;花托有長硬毛。瘦果線形
,先端平截
,長6毫米,有枝
,上端著生一輪黃色直立的羽狀冠毛,長約1.5厘米
,果熱時(shí)多脫落
,果頂有時(shí)有花柱基部殘留?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9月。果期8~10月
。生長于較高的山地
。原產(chǎn)印度。我國云南
、廣西
、四川均有栽培。②越西木香多年生草本
。根粗壯
。莖高約7厘米。莖生葉倒卵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
,長13~30厘米,寬5~12厘米
,不分裂或少有不規(guī)則的分裂
,先端鈍,基部逐漸變狹成為長4~10厘米
,寬1厘米的葉柄,邊緣有波狀細(xì)齒
,膜質(zhì)
,上面有糙伏毛
,下面有稀疏的腺狀斑點(diǎn)
,近于無毛,沿葉脈及葉緣有糙伏毛
,上部葉苞片狀而小
。頭狀花序多數(shù)
,約8個(gè),集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偘孤研?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長25~30毫米
,5~6層,外層者卵形
,中間者倒卵狀披針形
,近革質(zhì)
,邊緣近膜質(zhì)
,先端尖,有骨質(zhì)細(xì)尖頭
;花多數(shù)
,較總苞略長,花冠約長26毫米
,管部極狹
,裂片較冠簡短2倍,外面具腺體
;花藥天藍(lán)色,約長8毫米
;柱頭先端具小疣
,分枝線形,長3~4毫米
。冠毛近3層
,全部直立
,污黃色
。未熟的瘦果光滑,有棱
。生于山坡林緣草地。分布四川西南部
。③川木香多年生草本
,根粗壯而直。莖極短
。葉根生,卵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
,具長葉柄
,5~7對(duì)羽狀分裂,裂片常為卵狀披針形
,具細(xì)齒,或基部具小裂片
,稀見不明顯的齒狀淺裂
,兩面均被小粗伏毛,下面具蛛絲狀毛和稀疏的腺毛
;內(nèi)層的葉苞片狀,具缺刻狀或齒狀裂,葉柄部分地與花序梗粘合
。頭狀花序6~8個(gè)
,集生于枝頂;總苞鐘狀
,苞片4層,披針形
,綠色帶紫
;花全部管狀。紫色
,花冠約長30毫米,管部長約20毫米
。冠毛棕黃色
,外層冠毛皺曲,向下籠罩瘦果后又向上反折
。瘦果四棱形,疏被長柔毛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谙摹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生山坡草地。分布四川西部及西藏等地
。
性狀 : ①云木香干燥的根呈圓柱形或枯骨形.長5~15厘米 ,直徑約0.5~6厘米。表面黃棕色至灰棕色
;大部分栓皮已除去,有顯著縱溝及側(cè)根痕
,有時(shí)可見網(wǎng)狀皺紋。質(zhì)堅(jiān)硬
,難折斷
。斷面略平坦
,黃棕色
、暗棕色或黃白色,可見散在的棕色、光亮
、大形的油室:形成層環(huán)狀,棕色
,有放射狀紋理
;皮部約占半徑的1/3:老根有髓,幼根無髓
;氣芳香濃烈而特異,味苦
。以色黃白
、質(zhì)堅(jiān)實(shí)、香濃者為佳
。主產(chǎn)云南。②越西木香根呈類圓柱形
,略如雞骨
,或已縱切成兩半,長約5~25厘米
,直徑0.7~1.5厘米。表面黃棕色
、暗棕色或灰棕色
。栓皮多不存在,有縱皺及縱裂溝
,并有突起的細(xì)根痕。質(zhì)堅(jiān)硬
,較易折斷
。斷面略平坦,棕色或棕黃色
,可見棕色油室散在,但較云木香小而少
;皮部與木部所占半徑略相等
;形成層環(huán)狀,棕色
。氣芳香特異,較云木香弱,味微苦而辛
,嚼之粘牙
。以根勻大、色褐黃
、質(zhì)堅(jiān)實(shí)、體嫩
、香味濃厚者為佳
。主產(chǎn)于四川昌都及涼山彝族自治州等地。③川木香根呈圓柱形或已縱切成兩半
,略彎曲,長10~30厘米
,直徑約1.5~3厘米
。表面黃棕色至暗棕色。根頭部多已燒黑并發(fā)粘(俗稱糊頭)
。根部粗糙,栓皮多已除去
,露出纖維網(wǎng)
。體輕,質(zhì)硬
,難折斷。斷而不平坦
,皮部黃棕色
,約占半徑的1/3:木部黃白色;中心髓部類白色疏松
,老者成空洞,油室較以上2種均少
。氣芳香而特異
,但較以上2種微弱,味苦
,嚼之粘牙。以枝條粗大
、堅(jiān)實(shí)、香味濃者為佳。主產(chǎn)于四川阿壩藏放自治州及雅安等地
。
炮制 : 木香片:將原生藥放清水內(nèi)洗凈,撈出 ,悶潤12~24小時(shí)使軟
,切片,曬干
。煨木香:將木香片放在鐵絲匾中
,用一層草紙
,一層木香間隔
,平鋪數(shù)層,置爐火旁或烘干室內(nèi)
,烘至木香中所含的揮發(fā)油滲透至紙上,取出放涼
。有些地區(qū)將木香片1斤
,麩皮4兩,放鍋內(nèi)拌炒至黃色不焦為度
,篩去麩皮,放涼
。
歸經(jīng) : 入肺、肝、脾經(jīng)。①《本草衍義補(bǔ)遺》:"行肝經(jīng)。"②《雷公炮制藥性解》:"人心、肺、肝、脾、胃、膀胱六經(jīng)。"
性味 : 辛苦,溫。①《本經(jīng)》:"味辛,溫。"②《湯液本草》:"氣熱,味辛苦,無毒。"
注意 : 陰虛津液不足者慎服。①《本草經(jīng)疏》:"肺虛有熱者,慎毋犯之。元?dú)馓撁摷瓣幪搩?nèi)熱
,諸病有熱
,心痛屬火者禁用。"②《得配本草》:"臟腑燥熱
,胃氣虛弱者禁用。"
功能主治 : 行氣止痛,溫中和胃。治中寒氣滯,胸腹脹痛,嘔吐,泄瀉,下痢里急后重,寒疝。①《本經(jīng)》:"主邪氣,辟毒疫,強(qiáng)志,主淋露。"②《別錄》:"療氣劣、肌中偏寒;主氣不足,消毒,(治)溫瘧,行藥之精。"③《本草經(jīng)集注》:"療毒腫,消惡氣。"④《藥性論》:"治女人血?dú)獯绦男耐床豢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末
,酒服之
。治幾種心痛,積年冷氣
,痃癬癥塊,脹痛
,逐諸壅氣上沖煩悶。治霍亂吐瀉
,心腹癘刺
。"⑤《日華子本草》:"治心腹一切氣
,止瀉
,霍亂,痢疾
,安胎,健脾消食
。療羸劣
,膀胱冷痛,嘔逆反胃
。"⑥王好古:"治沖脈為病
,逆氣里急
。主脬滲小便秘
。"⑦《本草通玄》:"理疝氣。"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5~1.5錢:磨汁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調(diào)敷或密汁涂
。
復(fù)方 : ①治一切走注,氣痛不和:廣木香,溫水磨濃汁,入熱酒調(diào)服。(《簡便單方》)②治內(nèi)釣腹痛:木香、乳香、沒藥各五分。水煎服之
。(《阮氏小兒方》)③治一切氣,攻刺腹脅脹滿
,大便不利:木香三(二)兩
,枳殼二兩(麩炒微黃,去瓤)
,川大黃四兩(銼碎,微炒)
,牽牛子四兩(微炒)
,訶黎勒皮三兩。上藥
,搗羅為末,煉蜜和搗
,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食前以生姜湯下三十丸
。(《圣惠方》木香丸)④治一切沉積水氣,兩脅刺痛
,中滿不能食
,頭目眩者,可用茶調(diào)散
,次服本方:木香、檳榔
、青皮
、陳皮、廣茂(燒)
、黃連(麩炒)各一兩
,黃柏
、大黃各三兩
,香附子(炒)、牽牛各四兩
。上為細(xì)末
,水丸如小豆大
。每服三十丸
,食后
,生姜湯送下。(《儒門事親》木香檳榔丸)⑤治腸胃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