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yè)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中藥材

      礞石

      中醫(yī)世家 2023-05-04 09:01:07

      拼音注音 : Ménɡ Shí

      出處 : 《嘉佑本草》

      來源 : 為變質(zhì)巖類巖石綠泥石片巖或云母片巖的石塊或碎粒

      。采得后,揀凈雜石泥土。

      原形態(tài) : ①綠泥石片巖主要由綠泥石組成

      ,常成細(xì)小鱗片或針狀集合體
      ,厚者呈塊狀
      。顏色由綠色以至暗綠色
      。硬度2~2.5
      。常含有磁鐵礦
      、陽(yáng)起石
      、綠簾石,多呈良好的小晶體
      ,間或含有長(zhǎng)石
      。②云母片巖主要由云母屬礦物組成,并含有石英
      、長(zhǎng)石等其他礦物
      。最常見的是白云母片巖和黑云母片巖,具有極顯著的片理構(gòu)造
      。顏色視所含云母的種類而異
      ,如含白云母較多時(shí),就呈銀白色或銀灰色
      ,如含黑云母較多時(shí)
      ,則顏色深暗。

      性狀 : ①青礞石(《圣惠方》)為綠泥石片巖的巖石

      ,呈不規(guī)則扁斜塊狀或斜棱狀的小塊體
      ,大小不一。全體青灰色或灰綠色
      ,微帶珍珠樣光澤
      。體重
      、質(zhì)軟、易碎
      ,用指甲即可劃下碎粉末
      。斷面層片狀,可見閃閃發(fā)光的星點(diǎn)
      。無臭
      、味淡。以色青
      、塊整
      、斷面有星點(diǎn)、無泥土夾雜者為佳
      。微溶于鹽酸
      ,而使酸液呈黃色,在濃硫酸中部分溶解
      。產(chǎn)湖南
      、湖北、四川
      、江蘇
      、浙江等地。②金礞石又名:酥酥石
      、爛石
      。為云母片巖的巖石,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或碎粒狀
      。全體呈棕黃色
      ,帶有耀眼的金黃色光澤。質(zhì)脆
      、易碎
      。氣微味淡。以色金黃
      、塊整
      、無雜質(zhì)者為佳。產(chǎn)河南
      、河北等地

      化學(xué)成分 : 青礞石主要成分為鎂、鋁

      、鐵、硅酸及結(jié)晶水
      ,為一種形似云母的含水硅酸鹽礦物
      。因含顯著量的低鐵
      ,故常呈綠色。金礞石主要成分為云母(黑云母
      、白云母)與石英
      ,亦即主含鉀、鎂
      、鋁
      、硅酸等與結(jié)晶水,亦可含釩(白云母的成分)

      炮制 : 煅青礞石:揀凈

      ,加等量的火硝混合,置坩堝內(nèi)煅燒至煙盡為度
      ,用水飛法制成細(xì)粉
      ,或取凈青礞石置坩堝內(nèi),在無煙的爐火中煅紅透呈金黃色為度
      ,取出
      ,放涼,簸取凈礞石
      ,除去沙石
      。①《品匯精要》:"礞石,每二兩捶碎
      ,用焰硝二兩
      ,同入小砂罐內(nèi),瓦片蓋定
      ,鐵線縛之
      ,鹽泥固濟(jì),曬干
      ,火煅紅至上有金星透出為度
      ,候冷,研為極細(xì)末
      。"②《綱目》:"用大坩堝一個(gè)
      。以礞石四兩,打碎
      。入消石四兩
      ,拌勻,炭火十五斤
      ,簇定
      ,煅至消盡其石色如金為度。取出研末
      ,水飛去消毒
      ,曬干用
      。"

      歸經(jīng) : 入肝、肺

      、胃經(jīng)
      。①《綱目》:"入厥陰。"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
      、大腸
      、胃三經(jīng)。"

      性味 :

      ,平
      。①《醫(yī)學(xué)入門》:"味淡,無毒
      。"②《綱目》:"甘咸
      ,平,無毒
      。"③《本草經(jīng)疏》:"辛咸
      ,平,無毒
      。"

      注意 : 脾胃虛弱及孕婦忌服

      。①《嘉佑本草》:"得硇砂、巴豆
      、大黃
      、京三棱等良。"②《本草從新》:"氣弱血虛者大忌
      。"

      功能主治 : 墜痰

      ,消食,下氣
      ,平肝
      。治頑痰癖積,宿食癥瘕
      ,癲狂驚癇
      ,咳嗽喘急,痰涎上壅
      。①《嘉佑本草》:"治食積不消
      ,留滯在臟腑,宿食癥塊久不瘥
      ,及小兒食積羸瘦
      ,婦人積年食癥,攻刺心腹
      。"②《品匯精要》:"墜痰消食
      。"③《醫(yī)學(xué)入門》:"得焰消
      ,能利濕熱痰積從大腸而出,因濕熱盛而皮膚生瘡者
      ,一利即愈。"④《綱目》:"治積痰驚癇
      ,咳嗽喘急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布包),3~5錢

      ;或入丸
      、散。

      復(fù)方 : ①通治痰為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喉媸?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焰硝各二兩(煅過,研飛
      ,曬干
      ,一兩),大黃(酒蒸)八兩
      ,黃芩(酒洗)八兩
      ,沉香五錢。為末
      ,水丸梧子大
      。常服一、二十丸
      ,欲利大便則服一
      、二百丸,溫水下
      。(《養(yǎng)生主論》滾痰丸)②治中痰并一切痰癥:礞石二兩(煅
      ,乳淬),大黃二兩(九蒸)
      ,沉香一兩
      ,半夏二兩(姜、礬制)
      ,陳皮二兩
      ,黃芩二兩(酒制)。為末
      ,陳米糊為丸
      ,綠豆大。每服三錢
      。(《惠直堂經(jīng)驗(yàn)方》礞石化痰丸)③治大人小兒食積成痰
      ,胃實(shí)多眩暈者:青礞石七錢
      ,火硝七錢(同研炒,以火硝過性為度)
      ,枳實(shí)
      、木香、白術(shù)各二兩
      。共為末
      ,紅曲二兩為末打糊。丸梧子大
      。每早服三錢
      ,白湯下。(《方脈正宗》)④治諸積癖塊
      ,攻刺心腹
      ,下痢赤白,及婦人崩中漏下
      ,一切虛冷之疾
      ,尤治飲食過多,臟腑滑泄
      ,久積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呵囗媸虢铮瑩v
      ,羅過
      ,用消石二兩,細(xì)研
      ,于坩堝內(nèi)
      ,鋪頭蓋底,按實(shí)
      ,用圓瓦覆口
      ,用炭二十斤煅之,取出
      ,入赤石脂二兩
      ,同研極細(xì),滴水為丸
      ,如小雞頭大
      ,候干,再入坩堝內(nèi)
      ,用少火煅紅收之
      。每有虛冷病,服一丸至二、三丸
      ,空心溫水送下
      ,以少食壓之,久病泄瀉
      ,加至五
      、七丸或十丸亦不妨。(《楊氏家藏方》金寶神丹)⑤治婦人食癥
      ,塊久不消
      ,攻刺心腹疼痛:青礞石二分(末),木香一分(末)
      ,硇砂半兩(不夾石者,細(xì)研)
      ,朱砂一分(細(xì)研)
      ,粉霜二分(研入),巴豆三分(去皮
      、心
      ,研,紙裹壓去油)
      。上藥郡研令勻
      ,以糯米飯和丸,如綠豆大
      。每服空心以溫酒下二丸
      ,取下惡物為效。(《圣惠方》礞石丸)⑥治急慢驚風(fēng)
      ,痰潮壅滯
      ,塞于咽喉:青礞石一兩,入臼窩內(nèi)
      ,同焰硝一兩
      ,用白炭木煅令通紅,須硝盡為度
      ,候藥冷如金色
      ,取出,研為細(xì)末
      。急驚風(fēng)痰發(fā)熱者
      ,薄荷自然汁入蜜調(diào)服;慢驚脾虛者
      ,有以青州白丸子再研
      ,煎稀糊入熟蜜調(diào)下。(《嬰孩寶書》奪命散)⑦治一切積,不問虛實(shí)冷熱酒食
      ,遠(yuǎn)年日久:青礞石二兩(研)
      ,滑石一兩(研),青黛半兩
      ,輕粉三錢
      。上同研勻。每服一錢
      ,面湯調(diào)下
      ,急以水漱口。未服藥前一日
      ,先吃淡粥
      ,至晚服藥,候次日晚未動(dòng)
      ,再服半錢
      ,取下惡物,更以湯粥將息三二日
      ,如是無積
      ,藥隨大便下,并無所損忌
      ,次日將息
      。(《普濟(jì)方》礞石散)

      各家論述 : 《綱目》:"青礞石,其性下行

      。肝經(jīng)風(fēng)木太過
      ,來制脾土,氣不運(yùn)化
      ,積滯生痰
      ,壅塞上中二焦,變生風(fēng)熱諸病
      ,故宜此藥重墜
      。制以消石,其性疏快
      ,使木平氣下
      ,而痰積通利,諸證自除
      。湯衡《嬰孩寶鑒》言礞石乃治驚利痰之圣藥
      ,吐痰在水上,以石末糝之
      ,痰即隨水而下
      ,則其沉墜之性可知。然止可用之救急,氣弱脾虛者
      ,不宜久服
      。楊士瀛謂其功能利痰,而性非胃家所好
      ,如慢驚之類
      ,皆宜佐以木香。而王隱君則謂痰為百病
      ,不論虛實(shí)寒熱
      ,概用滾痰丸通治百病,豈理也哉?朱丹溪言一老人忽病目盲
      ,乃大虛證
      ,一醫(yī)與礞石藥服之,至夜而死
      。吁
      !此乃盲醫(yī)虛虛之過,礞石豈殺人者乎
      !況目盲之病,與礞石并不相干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44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石長(zhǎng)生
      拼音注音 : Shí Chánɡ Shēnɡ別名 : 丹草
      、長(zhǎng)生草
      大青木
      拼音注音 : Dà Qīng Mù別名 : 路邊青
      、臭葉樹
      、羊咪青、青心草
      、臭大青
      、鴨公青、淡婆婆
      、大葉青
      竹葉心
      來源 : 慈竹屬植物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Mcclure尚未能展開呈筒卷形的嫩葉
      。性味 : 甘、苦
      ,涼
      山玉桂
      羊外腎
      《中藥大辭典》:羊外腎拼音注音 : Yánɡ Wài Shèn別名 : 羊石子(《本事方》)
      ,羊腎(《四川中藥志》)
      。出處 : 《綱目》來源 : 為牛科動(dòng)物山羊或綿羊的睪丸
      。宰羊時(s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