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Shì Qī
別名 : 柿澀(《藥材資料匯編》) 出處 : 《綱目》 來源 : 為柿科植物柿及其同屬植物的未成熟果實,經(jīng)加工制成的膠狀液。 化學(xué)成分 : 含鞣質(zhì)樣物質(zhì)柿漆酚,又含膽堿 藥理作用 : 從柿漆的提取物中 性味 : 《現(xiàn)代實用中藥》:"澀苦。" 功能主治 : 《觀代實用中藥》:"治高血壓 制法 : 采摘未成熟而色青味澀的果實,搗爛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Shì Qī 別名 : 柿澀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柿科植物柿及同屬植物的未成熟果實,經(jīng)加工制成的膠狀液。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ospyros kaki Thunb.采收和儲藏:采摘未成熟的果實,搗爛;置于缸中,加入清水,攪動 生境分布 : 多為栽培種。分布于華東 原形態(tài) : 落葉大喬木 化學(xué)成分 : 含鞣質(zhì)樣物質(zhì)柿漆酚(shibuol) 藥理作用 : 從柿漆的提取物中 炮制 : 采摘未成熟而色青味澀的果實 性味 : 苦;澀 功能主治 : 平肝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20-40ml 各家論述 : 《現(xiàn)代實用中藥》:治高血壓。柿漆一至二匙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47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柿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