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中藥材

      金沸草

      中醫(yī)世家 2023-05-04 10:47:11

      《中國藥典》:金沸草

      拼音注音 : Jīn Fèi Cǎo

      英文名 : HERBA INULAE

      來源 : 本品為菊科植物條葉旋覆花Inula linariifolia Turcz.或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夏

      、秋二季采割
      ,曬干。

      性狀 : 條葉旋覆花:莖呈圓柱形

      ,上部分枝
      ,長30~70cm,直徑0.2~0.5cm
      ;表面綠褐色或棕褐色
      ,疏被短柔毛,有多數(shù)細縱紋
      ;質(zhì)脆
      ,斷面黃白色
      ,髓部中空
      。葉互生
      ,葉片條形或條狀披針形
      ,長5~10cm,寬0.5~1cm
      ,先端尖
      ,基部抱莖
      ,全緣
      ,邊緣反卷
      ,上表面近無毛
      ,下表面被短柔毛
      。頭狀花序頂生
      ,直徑0.5~1cm
      ,冠毛白色
      ,長約0.2cm。氣微
      ,味微苦
      。旋覆花:葉片橢圓狀披針形
      ,寬1~2.5cm
      ,邊緣不反卷
      。頭狀花序較大
      ,直徑1~2cm
      ,冠毛長約0.5cm

      貯藏 : 置干燥處

      炮制 : 除去雜質(zhì)

      ,略洗
      ,切段
      ,干燥

      歸經(jīng) : 歸肺

      、大腸經(jīng)

      性味 :

      、辛、咸
      ,溫

      功能主治 : 降氣

      ,消痰
      ,行水
      。用于風寒咳嗽
      ,痰飲蓄結(jié)
      ,痰壅氣逆
      ,胸膈痞滿,喘咳痰多
      ;外治疔瘡腫毒

      用法用量 : 4.5~9g。外用鮮品適量

      ,搗汁涂患處。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金沸草

      拼音注音 : Jīn Fèi Cǎo

      別名 : 金佛草

      、白芷胡(《分類草藥性》),旋復(fù)梗
      、黃花草(《蘇州本產(chǎn)藥材》)
      ,毛柴胡
      、黃柴胡(《重慶草藥》)。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菊科植物旋復(fù)花

      、線葉旋復(fù)花或大花旋復(fù)花等的莖葉
      。9~10月采收全草
      ,曬干

      生境分布 : 產(chǎn)江蘇

      、四川等地

      性狀 : 干燥的莖葉

      ,長30~60厘米
      ,莖表面黃褐色至紫黑色
      ,基部具細縱紋及點狀物
      。葉痕清晰
      ,質(zhì)堅實而硬,折斷面黃白色
      ,中央有白色的髓
      ,或成孔隙
      。葉片多脫落或破碎
      ,殘留的葉片,黑綠色
      ,廣披針形,向外卷縮
      ,質(zhì)脆
      。有時莖頂帶有黃色的頭狀花序
      。氣微
      ,味微苦

      化學成分 : 旋復(fù)花地上部分含旋復(fù)花素。大花旋復(fù)花地上部分含大花旋復(fù)花素

      炮制 : 揀去雜質(zhì),洗凈

      ,撈出燜潤,切段
      ,曬干。

      歸經(jīng) : 《四川中藥志》:"入肺

      、大腸二經(jīng)
      。"

      性味 :

      ,溫
      。①《蘇州本產(chǎn)藥材》:"咸苦辛
      ,溫
      。"②《四川中藥志》:"味咸
      ,性溫
      ,有小毒
      。"

      注意 : 《四川中藥志》:"陰虛勞咳及溫熱燥嗽者忌用。"

      功能主治 : 散風寒

      ,化痰飲
      ,消腫毒。治風寒咳嗽
      ,伏飲痰喘,脅下脹痛
      ,疔瘡
      ,腫毒
      。①《日華子本草》:"止金瘡血。"②《綱目》:"治疔瘡腫毒
      。"③《分類草藥性》:"治小兒鹽咳
      ,鹽吼
      ,并沖米汁服
      。"④《天寶本草》:"清肺除熱
      ,散寒去火
      。治嘔喘咳嗽
      ,吐衄
      ,開竅通淋
      。"⑤《南京民間藥草》:"苗:祛濕
      ,拔毒
      ,消腫
      ,發(fā)散
      。"⑥《四川中藥志》:"止咳化痰
      ,定喘除飲。治心脾伏飲
      ,脅下脹痛
      ,肺中痰結(jié),唾如膠漆
      ,及風氣濕痹
      。"⑦《陜西中草藥》:"有舒筋活血作用。"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錢

      ;或鮮用搗汁
      。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金沸草

      拼音注音 : Jīn Fèi Cǎo

      別名 : 金佛草

      、白芷胡
      、旋復(fù)梗
      、黃花草
      、毛柴胡
      、黃柴胡

      英文名 : Inula lineariifolia Turcz.

      出處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旋覆花

      、歐亞旋覆花和線葉旋覆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Inula japonica Thunb.2.I.britannica L.3.I.linarrfolia Turcz.采收和儲藏:9-10月采收
      ,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50-500m的山坡

      、荒地、路旁
      、河岸等處。資源分布:分布于吉林
      、遼寧、黑龍江等地

      原形態(tài) : 旋覆花 本種與上二種的區(qū)別為:葉線狀披針形

      ,邊緣反卷
      ,基部漸狹
      ,無小耳
      。頭狀花序
      ,直徑1.5-2.5cm
      ;總苞片外面有腺
      ,被柔毛。

      性狀 : 性狀鑒別 (1) 旋覆花 莖呈圓柱形

      ,長30-60cm
      ,直徑2-5mm
      ,表面綠褐色或暗棕色
      ,有多數(shù)細縱紋
      ;質(zhì)脆
      ,斷面黃白以
      ,纖維狀
      ,髓部中空
      。葉互生
      ,葉片披針形或長圓形
      ,多破碎
      ,綠黑色或綠灰色
      ,基部漸狹
      ,無柄
      ,全緣或有疏齒
      ;葉脈在背面隆起
      ,中脈1條
      ,側(cè)脈8-13對
      。有時可見莖端生有扁于形的干燥頭狀花序
      ,直徑1-1.5cm
      。氣微
      ,味苦
      。(2)歐亞旋覆花 莖與入旋覆花相似
      。葉區(qū)別點為基部寬磊
      ,無柄
      ,心形或有耳,半抱莖
      。(3)線葉旋覆花 莖綠褐色或深褐色
      ,長20-50cm
      ,直徑2-4mm
      。葉披針形或線形
      ,多破碎
      ,葉端尖或稍鈍
      ,基部寬大
      ,半抱莖
      ,全緣或秀呈淺波狀彎曲
      ,邊緣反卷
      ,上表面無毛
      ,下表面密被白以柔毛
      。頭狀花序較小
      ,直徑0.8-1cm
      。均以色綠褐
      、葉多、帶花者為佳。顯微鑒別 (1)旋覆花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
      ,切向長15-26μm
      ,外被角質(zhì)層
      。皮層細胞5-10列
      ,切向長30-78μm
      ,胞間隙大而明顯
      ;內(nèi)皮層細胞1列
      ,扁平長方形
      ,徑向壁有時可見凱氏點。維管束新月形
      ,位于韌皮部外側(cè);木質(zhì)部由導(dǎo)管
      、木薄壁細胞
      、木纖維組成
      ,細胞均木化,木射線細胞2-4-10列
      ,常木化
      ,韌皮射線非木化
      。髓周常有數(shù)列細胞木化
      ,中心細胞破碎成空洞
      。葉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多角形
      ,垂周壁強烈火波狀彎曲
      。氣孔不定式
      ,少數(shù)不等式
      ,氣孔指數(shù)16.6-20.5-25
      。非腺毛長590-1250μm
      ,多分布于葉片下表面
      ,由4-7個細胞組成
      ,頂部細胞較長
      ,常斷折
      ;腺毛棒槌形
      ,長80-100μm
      ,只存在于葉片下表面
      ,單列工雙列,5-18個細胞組成
      ,外面有膨大的角質(zhì)囊
      。(2)歐亞旋覆花 莖與旋覆花相同
      。葉上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
      ,垂周壁稍平直;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
      。氣孔多分布于表面,氣孔指數(shù)20-24.3-29.4
      。腺毛
      、非腺毛的形狀
      、大小
      、分布均與旋覆花相似
      。(3)線葉旋覆花 莖橫切面與旋覆花相似
      ,但細胞較小
      ,表皮細胞切向長15-20μm
      ,皮層細胞直徑13-36μm
      。內(nèi)皮層細胞未風凱氏點
      。維管束18-20個排列成環(huán)狀
      ,射線細胞1-4列
      ,木射線與有的韌皮射線均木化
      。葉上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
      ,垂周壁的平直
      ;下表皮細胞垂周壁強烈波狀彎曲
      ,氣孔多分布于下表面
      。腺毛較旋覆花的葉下表面所見者為密。

      化學成分 : 1.旋覆花 地上部分含旋覆花次內(nèi)酯(in-ulicin)[1]

      ,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2],旋覆花內(nèi)酯(inuchineno-lide)A
      、B
      、C,歐亞旋覆花內(nèi)酯(britanin)
      ,銀膠菊素(tomentosin),4-表異粘性旋覆花內(nèi)酯(4-epiisoinuviscolide)
      ,豚草素(ivalin)
      ,天人菊內(nèi)酯(gaillardin)
      ,15-脫氧-順
      ,順-蒿葉內(nèi)酯(15-deoxy-cis
      ,cis-artemisifolin)[3
      ,4]
      。2.歐亞旋復(fù)花 地上部分含歐亞旋覆花內(nèi)酯[5]
      ,槲皮素
      ,槲皮黃甙(quercimeritrin)
      ,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
      ,槲皮萬壽菊甙(quercetagitrin)
      ,萬壽菊甙(patulitrin)
      ,尼泊爾黃酮甙(nepitrin)[6]
      ,木犀草素(luteloin)
      ,6-羥基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6-hydroxyluteolin-7-glucoside)
      ,槲皮素-7-葡萄糖酣酸基葡萄糖甙(quercitin-7-glucuronoglucoside)
      ,6-羥基木犀草素-7-二葡萄糖甙(6-hydroxyluteolin-7-diglucoside)
      ,馬栗樹皮素(esculetin),東莨菪素(scopoletin)
      ,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異綠原酸(isochloro-genic acid)
      ,水楊酸(salicylic acid),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
      ,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
      ,香草酸(vanillic acid),丁香酸(syringic acid)
      ,對-羥基苯乙酸(p-hydroxyphe-nylacetic acid),對-香豆酸(p-coumaric acid)
      ,咖啡酸(caffeic acid)
      ,阿魏酸(ferulic acid)[7],10-羥基-
      ,9-環(huán)氧百里香酚異丁酸酯(10-hydroxy-8,9-epoxythymolisobutyrate),3β-羥基-2α-千里光酰氧基異土木香內(nèi)酯(3β-hydroxy-2α-senecioyloxylisoalantolac-tone)
      ,15-去氧-順
      ,順蒿葉內(nèi)酯[8]
      ,3β
      ,16β-二羥基羽扇豆醇-3-棕櫚酸酯(3β
      ,16β-dihydroxylupeol-3-palmitate)
      ,3β
      ,16β-二羥基羽扇豆醇-3-肉豆蔻酸酯(3β
      ,16β-dihydroxylupeol-3-myristate)
      ,6-羥基山柰酚-3-硫酸酯(6-hydroxykaempferol-3-sulphate)
      ,表無羈萜醇(epifriedelinol)
      ,β-香樹脂醇棕櫚酸酯(β-amyrin palmitate)
      ,13(18)-齊墩果烯-3-乙酸酯[olean-13-(18)-en-3-acetate]
      ,谷甾醇-3-葡萄糖甙(sitosteryl-3-glucoside)
      ,槲皮素-3-磺酸酯(quercetin-3-sulphate),槲皮素-3-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side)
      ,6-甲氧基槲皮素-7-葡萄糖甙(6-methyoxyquercetin-7-glucoside),槲皮素-7-葡萄糖甙(quercetin-7-glucoside)
      ,6-甲氧基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6-methoxteolin-7-glucoside)[9]。

      藥理作用 :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金沸草煎劑5mg/ml用原代人胚肌皮單層細胞培養(yǎng)法

      ,表明 對單純皰疹病毒(I型)有抑制作用[1]。1005全草煎劑用平板紙片法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
      、肺炎鏈球菌
      、綠膿桿菌
      、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2]

      炮制 : 揀去雜質(zhì)

      ,洗凈
      ,撈出燜潤
      ,切段,曬干

      歸經(jīng) : 歸脾;大腸經(jīng)

      性味 : 味咸

      ;性溫

      注意 : 《四川中藥志》:陰虛勞咳及溫熱燥嗽者忌用。

      功能主治 : 散風寒

      ;化痰飲;消腫毒
      ;祛風濕
      。主風寒咳嗽
      ;伏飲痰喘
      ;脅下脹痛
      ;可瘡腫毒
      ;風濕疼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

      ;或鮮用搗汁。外用:適量
      ,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 : 1.《日華子本草》:止金瘡血

      。2.《本草綱目》:治疔瘡腫毒。3.《分類草藥性》:治小兒鹽咳
      ,鹽吼,并沖米汁服
      。4.《天寶本草》:清肺除熱
      ,散寒去火
      。治嘔喘咳嗽
      ,吐衄,開竅通淋
      。5.《南京民間藥草》:苗:祛濕,拔毒
      ,消腫,發(fā)散
      。6.《四川中藥志》:止咳化痰
      ,定喘除飲
      。治心脾伏飲
      ,脅下脹痛
      ,肺中痰結(jié)
      ,唾如膠漆
      ,及風氣濕痹
      。7.《陜西中草藥》:有舒筋后血作用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54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羊外腎
      《中藥大辭典》:羊外腎拼音注音 : Yánɡ Wài Shèn別名 : 羊石子(《本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