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Kǔ Hú Lú
別名 : 苦匏(《國語》) 出處 : 《綱目》 來源 : 為葫蘆科植物苦葫蘆的果實。秋季采取成熟而未老的果實,去皮用。 生境分布 :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攀援草本,具軟毛;卷須有分枝。葉互生;葉片心狀卵形,長10~40厘米,寬與長略相等,有2~4淺裂,先端短尖或鈍圓,邊緣具不規(guī)則波狀短齒,基部心形,葉兩面均被軟毛;葉柄很長,頂端具腺齒2枚?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ù菩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性味 : 苦,寒。①《本經(jīng)》:"味苦,寒 注意 : 虛寒體弱者忌服。孟詵:"患腳氣及虛張冷氣人不可食 功能主治 : 利水消腫。治水腫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水通身腫:㈠苦瓠膜二分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Kǔ Hú Lú 別名 : 苦匏、蒲盧、苦瓠、約壺、約腹壺、苦瓠婁、亞腰壺盧、長柄茶壺盧、藥壺盧、細頸葫蘆、長柄葫蘆、金葫蘆、京葫蘆、小葫蘆。 英文名 : fruit of Bitter Bottle Gourd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唐本草》:苦瓠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小葫蘆的果實 生境分布 : 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 小葫蘆 一年生攀援草本 歸經(jīng) : 歸腎 性味 : 味苦;性寒 注意 : 虛寒體弱者忌服 功能主治 : 利水;消腫;清熱散結(jié)。主水腫;黃疸;消渴;癃閉;癰腫惡瘡;疥癬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煮汁涂或滴鼻。 各家論述 : 1.《本經(jīng)逢原》:苦瓠,治黃癉水氣,大小便不通,必暴病實證,庶可劫之。若久病胃虛誤服,必致吐痢不止,往往致斃,可不慎歟!其子,治鼻窒氣塞,目疾胬肉血翳,取苦寒以降火也。2.《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57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中華本草》:苦壺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