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Kǔ Cǎo
出處 : 《綱目》
來源 : 為水鱉科植物苦草的全草 生境分布 : 生于池沼中。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 沉水、無莖草本,有匍枝 化學成分 : 含菠菜甾醇、β-谷甾醇 性味 : 《本經逢原》:"苦 功能主治 : ①《綱目》:"婦人白帶煎湯服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1~3錢。 各家論述 : 《本經逢原》:"苦草,香竄,味苦伐。胃,氣竄傷腦,膏粱柔脆者服之,減食作瀉,過服則晚年多患頭風。昔人畏多產育,以苗子三錢,經行后,曲淋酒服,則不受妊,傷血之性可知。"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Kǔ Cǎo 別名 : 苞殼菊(《廣州植物志》)。 出處 : 《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fā)病處方選》 來源 : 為菊科植物金腰箭的全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 生于曠地、溝邊。分布我國南部。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約1米,2歧分枝,禿凈或被疏毛.葉對生,具柄;葉片卵狀披針形至橢圓狀卵形,長7~13厘米,寬3~6厘米,先端短尖,基部下延,邊緣有小齒,主脈3條。頭狀花序無柄或近無柄,腋生或頂生,圓柱狀 功能主治 : ①《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fā)病處方選》:"清熱解暑,涼血散毒。治癍痧大熱,感冒發(fā)熱;外敷瘡瘍疔毒。"②《廣西藥植志》:"治瘡疥。"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Kǔ Cǎo 別名 : 帶腳小草、小節(jié)草、扁草、韭菜草、面條草、水苗、帶子扎、水鱉苦草 英文名 : Herb of Eelgrass, Herb of Spiral Wildcelery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水鱉科植物苦草的全草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池沼、溪流中 原形態(tài) : 苦草 化學成分 : 全草含脫植基葉綠素素(chlorophyllide)a 歸經 : 歸脾、肝經 性味 : 味苦 功能主治 : 燥濕止帶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 各家論述 : 1.《本經逢原》:苦草,香竄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57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中藥大辭典》:苦草
《中華本草》: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