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Kuò Yú
別名 : 鼻涕蟲、大蛞蝓、黃蛞蝓、野蛞蝓、雙線粘液蛞蝓
來源 : 軟體動物門腹足綱蛞蝓科大蛞蝓Limax maximus L. 生境分布 : 全國各地。 功能主治 : 疏風,鎮(zhèn)靜,固脫,解毒。主治熱瘡腫毒,支氣管喘息 復方 : 治支氣管喘息:鮮蛞蝓10條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Kuò Yú 別名 : 陵蠡(《本經(jīng)》),土蝸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蛞蝓科動物蛞蝓的全體 原形態(tài) : 雌雄同體。體長圓形,長約4.5厘米,背面淡褐色或黑色,腹面白色。頭部前端有觸角2對,后方的一對較長,其頂端各有眼1個。觸角能自由伸縮,如遇刺激,則立即縮入;其右側(cè)附近有生殖孔的開口。頭端腹側(cè)有口。體前方的右側(cè),有一呼吸孔。跖面有粘液腺,分泌粘液,匍行經(jīng)過處,常留有白色粘液的痕跡。感覺靈敏,觸之立即蜷縮。棲于陰濕處,多見于潮濕的墻腳及樹枝間,匍行時,常舐食植物莖葉的表皮。 歸經(jīng) : 《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jīng)。" 性味 : ①《本經(jīng)》:"味咸,寒。"②《別錄》: "無毒。" 注意 : ①《本草經(jīng)疏》:"非真有風熱者不宜用,小兒薄弱多泄者不宜用。"②《得配本草》:"畏鹽。" 功能主治 : 清熱祛風,消腫解毒,破痰通經(jīng)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焙干研末或研爛作丸 復方 : ①治陽火躁擾,陰血虧竭 各家論述 : 《本草經(jīng)疏》:"蛞蝓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Kuò Yú 別名 : 陵蠡 英文名 : Limax, Slug 出處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蛞蝓科動物黃蛞蝓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活于陰暗潮濕 原形態(tài) : 1.黃蛞蝓 化學成分 : 全體含一種特殊的凝集素(specific lectin):唾液酸(sialic acid)。 藥理作用 : 蛞蝓混懸液以800mg/kg劑量給荷瘤小鼠灌胃,24h后對ARS肉瘤(腹水型)即表現(xiàn)為明顯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達47.4%;而給藥劑量為120mg/kg時,48h抑瘤率可達51.6%。對Lewis肺癌抑制率則蛞蝓混懸液以800mg/kg劑量給藥,24h為最佳,抑瘤率為30%以上。離體實驗表明,其0.6%蛞蝓浸出液明顯抑制肺癌細胞(A549)生長。而蛞蝓混懸液600-1200mg/kg劑量給小鼠灌藥7天,對P388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中900mg/kg劑量效果最好。 歸經(jīng) : 歸肝;肺;大腸經(jīng) 性味 : 味咸;性寒 注意 : 1.《本草經(jīng)疏》:非真有風熱者不宜用,小兒薄弱多泄者不宜用。2.《得配本草》:畏鹽。 功能主治 : 祛風定驚;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中風僻;筋脈拘攣;驚癇;喘息;咽腫;喉痹;癰腫;丹毒;痰核;痔瘡腫痛;脫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焙干研末或研爛為丸 復方 : ①治陽火躁擾 各家論述 : 1.《本草經(jīng)疏》:蛞蝓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57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中藥大辭典》:蛞蝓
《中華本草》:蛞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