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中草藥匯編》:鹵堿
拼音注音 : Lǔ Jiǎn
來源 : 為鹵水塊經(jīng)過加工制成的粉劑。
炮制 : 取河北塘沽或漢沽產(chǎn)的鹵水塊 ,洗凈,打碎
,放容器內
,約加等量水溶解,用6~8層紗布過濾
,將濾液放在容器內加熱
,經(jīng)過蒸發(fā)
,烘干至成為疏松
、潔白的塊狀物,取出放涼
,軋成細粉即得
。
性味 : 咸、苦,溫。
注意 : 必須用開水溶化,放冷后再服。
功能主治 : 強心,利尿,鎮(zhèn)靜,消炎,降血壓。用于克山病,大骨節(jié)病 ,地方性甲狀腺腫,風濕性關節(jié)炎
,硅肺
,高血壓病
。
用法用量 : 成人每次1~2克,每日2~3次。小兒6~10歲,每次0.3~0.5克;10~15歲,每次0.5~1.0克;15歲以上同成人量。用開水溶化后冷服。
備注 : (1)必須用開水溶化,放冷后再服。以免藥粉沾于口腔造成腐蝕。應用時宜由小量開始,視反應情況而逐漸增加,不宜超過最大劑量。(2)常用劑量下部分病人出現(xiàn)胃部有燒灼感,口干,惡心,腸鳴增加,輕度腹瀉,皮膚瘙癢,一般情況下可繼續(xù)給藥,如癥狀不減甚至加重時,可酌情減量或停藥
,并對癥治療。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鹵堿
拼音注音 : Lǔ Jiǎn
別名 : 鹵咸(《本經(jīng)》),鹵鹽
、寒石(《吳普本草》)
。
出處 : 《綱目》
來源 : 為鹽鹵凝結而成的氯化鎂等物質的結晶。
性狀 : 為無色結晶體。玻璃樣光澤,有潮解性
。
化學成分 : 主要含氯、鎂、鈉、鉀、鈣和硫酸根離子,其次為二氧化硅、氟、鍶、鐵、硼、溴,微量的有鋰、鋁、錳、鋅、銅、鈦、鉻
、硒、鎳
、碘
、汞、銀
、釷、鍺等
。海鹽、湖鹽
、井鹽和鹽堿地鹽四種鹵水和鹵堿的成分有所不同
。4種的主要化學成分均為鎂和氯
,但鎂的含量在海鹽鹵水中最高
,依次為鹽堿地鹵水
、湖鹽鹵水和井鹽鹵水
。熬制成鹵堿后,前二者的鎂含量較接近
,均大于后二者
。氯的含量在井鹽和海鹽鹵水中較高,另兩種較低
;井鹽鹵水和鹵堿的鈣含量顯著高于其余3種
;鹽堿地鹵水和鹵堿的硫酸根和氟的含量顯著高于其余3種
;鹽堿地鹵水和鹵堿中均未檢出錳,而其余3種均有相當量的錳
。井鹽鹵水和鹵堿中鋰含量顯著高于其余3種。
藥理作用 : ①利尿作用對正常大鼠有利尿作用,去除鎂離子后仍保留一定效力
,因此口服鹵堿后尿量的增加
,可能是鹵堿中多種鹽類綜合作用的結果。②對心血管的作用對離體兔心及整體狗心都有明顯的冠狀動脈擴張作用
;對垂體后葉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此作用與其中含有大量鎂離子有關
。這可能是鹵堿能改善慢性克山病和其他心臟病患者的功能的作用之一。它還能使高血壓狗的血壓輕度下降
,脈搏減慢
;對麻醉狗的肢體動脈有直接擴張作用
,鎂離子是引起這些作用的重要成分
。它無強心作用(蛙、兔實驗)
,也無鎮(zhèn)靜作用(小鼠的戊巴比妥睡眠時間及自發(fā)活動實驗)
。
性味 : 苦咸,寒
。①《本經(jīng)》:"味苦
,寒
。"②《別錄》:"無毒
。"
功能主治 : 治克山病,大骨節(jié)病 ,甲狀腺腫,高血壓
,風濕性心臟病
,慢性支氣管炎,皮炎
,風熱赤眼。①《本經(jīng)》:"主大熱
、消渴、狂煩
,除邪,柔肌膚
。"②《別錄》:"去五臟腸胃留熱結氣
,心下堅
,食已嘔逆
,喘滿
,明目
,目痛
。"③《吉林中草藥》:"強心,鎮(zhèn)靜
,助消化
,抗痙厥,消炎
。治慢性克山病,甲狀腺腫
,大骨節(jié)病
,慢性胃炎
,慢性腎炎
,肝炎
,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皮炎
,腫瘤。"
用法用量 : 內服:溶化為水 ,0.3~1錢。外用:制成膏劑涂搽
;溶液點眼或洗滌。
復方 : 治風熱赤眼 ,虛腫澀痛:鹵堿一升,青梅二十七個
,古錢二十一文。新瓶盛
,密封
,湯中煮一炊時,三日后取點
,日三
、五度
。(《圣惠方》)
臨床應用 : ①防治克山病㈠預防:在10升水中加入鹵堿粉、生石膏粉各3克及藥用濃硫酸0.1毫升,可以改進病區(qū)水質。㈡治療:急性型以0.5~2%濃度(濃度過高會引起頭暈、發(fā)熱、口干心慌、煩躁甚至抽搐等不良反應)注射液行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成人每日總量3~4克,2~5歲0.5~1克,6~10歲1~2克;11~16歲2~3克,用25%葡萄糖液稀釋后靜注或5%葡萄糖液稀釋后靜滴。病情不見好轉時,可于3~4小時后重復用藥,但不能超過每天用藥總量。病情好轉后;可改為口服每次1~2克。慢性型一般口服鹵堿粉(須用水溶化后服)或片。成人每日6~9克,分3次飯后服;10~15歲3~5克,10歲以下2~3克,療程約2個月。對于增進食欲,改善睡眠和周身狀態(tài)等有一定作用,尤其對心力衰竭較輕的患者療效較好。絕大多數(shù)病例在2~4周出現(xiàn)療效。潛在型亦采用口服法。據(jù)81例觀察,治療3個月大部分病例自覺癥狀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體征和心電圖均未見顯著改變。停藥2~3個月后,部分病例癥狀有反復。②治療大骨節(jié)病一般采用口服法,用量同前。據(jù)觀察,多數(shù)患者用藥2月左右,關節(jié)疼痛減輕或消除,尤以指、腕、肘等關節(jié)最為顯著,從而得以改善功能障礙,增進勞動能力。X線檢查
,部分患者骨質獲得不同程度的修復,年齡愈小療效愈高
。因為12歲以下小孩正是骨骺生長發(fā)育的過程,故鹵堿的治療可以直接影響病變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所以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
,對大骨節(jié)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③治療氟骨癥用20%鹵堿注射液20毫升與10~25%葡萄糖注射液20毫升混合靜脈緩注
,每天1次;10~20%鹵堿上清液50毫升
,每天3次口服。治療64例
,痊愈49例
,顯效10例,好轉4例
。④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以鹵堿制劑口服
。據(jù)數(shù)百例觀察
,大部分患者用藥后癥狀消失或減輕,腺腫消失或縮小
。顯效病例服藥1個月后便能屈頸,呼吸不感吃力
,腺腫變軟縮小,體力增強
。⑤治療高血壓病口服鹵堿粉每日6~9克
;或每次250毫克加入25%葡萄糖20~40毫升中緩慢靜脈推注
,每日1~2次。據(jù)觀察
,多數(shù)病例能獲得近期療效
,其中以I期患者療效較佳。⑥治療腦血管意外用于高血壓病合并的腦溢血
、腦血管血栓形成
、腦血管痙攣
,及蜘蛛膜下腔出血
。用法:㈠10%鹵堿葡萄糖液20~40毫升,每日1~2次靜脈緩注
。重者昏迷期間用10%鹵堿葡萄糖液60毫升與10%葡萄糖液500~1000毫升靜滴。㈡10%鹵堿30毫升加10%葡萄糖500毫升
,每日1次靜脈滴注(滴注時間不得少于3小時)?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杳暂^深的危重病人并用抗菌藥及其他中
、西醫(yī)療法
。對于輕型的腦動脈血栓形成
,亦可采用口服法
。⑦治療風濕性心臟病鹵堿粉劑,每日6克
,溶于水中分3次服
,具有利尿
、止喘
、鎮(zhèn)靜、增進食欲等作用
,據(jù)32例觀察,多數(shù)患者用藥后心慌
、氣喘、水腫等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心率亦有下降。I
、Ⅱ級心功能不全者可單獨使用,Ⅲ級者須合并其它強心藥
。據(jù)治療復合瓣膜病療效較好的結果推斷
,鹵堿治療心臟病的作用可能以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
,改善心肌營養(yǎng)為主
。⑧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口服每日3次
,每次1克
,逐漸增加至每次2~3克
。或肌肉注射每次250毫克(5%溶液5毫升)
,每天1~2次
。靜脈注射用量同高血壓病。初步觀察有鎮(zhèn)痛
、消腫
、退熱、振奮精神
、改善食欲和安眠等作用。一般服藥30~60克后
,疼痛即開始減輕,服藥至120克后
,局部腫脹即開始消退
,強直部位能開始活動,關節(jié)活動功能逐漸加大或恢復正常
。用藥過程中,部分患者疼痛減輕后又忽反復
,甚至較前加重,如堅持繼續(xù)服藥
,則又逐漸好轉。對類風濕性等其它類型的關節(jié)炎亦有一定效果
。⑨治療慢性氣管炎據(jù)436例觀察,總有效率在85%上下
。用法和劑量須因人因病而異。一般采用10%鹵堿水口服
,每日3次
,每次15~20毫升
,療程2~4周不等。多數(shù)服藥2周左右即可收效
,首先表現(xiàn)為咳嗽、咯痰的減少
,其后為呼吸困難的好轉。對某些療效遲緩的病例
,在口服的基礎上
,可加用針劑肌肉注射
,每日1~2次,每次200~400毫克
,療程14天,可使癥狀較快改善
。靜脈注射或滴注奏效較快,故對伴有喘息的患者較為合適
,用藥后可使氣喘癥狀很快緩解。靜脈注射每次600~800毫克
,每日1~2次
;靜脈滴注每日800~1500毫克
;7~10天為一療程
。對合并感染病情較重的患者
,應適當配合其它藥物治療
。⑩治療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可使喘息癥狀獲得不同程度的緩解
。據(jù)114例觀察
,有效率達96.4%
。但有效時間較短
,達到完全緩解的只占43.8%
,經(jīng)一段時間后有的病人又出現(xiàn)了反復
;另外,對于少數(shù)炎癥嚴重的病人
,治療效果不顯著。但如配合臍帶塊組織穴位埋藏及內科中藥等綜合處理
,則療效可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
。用法:第1次取10%鹵堿注射液6毫升加10%葡萄糖14毫升
,緩緩由靜脈注入(20~25分鐘注完)
。以后鹵堿注射液每次遞增2毫升
,總量可增至16~20毫升,隨年齡而異
;10%葡萄糖液逐次減量
。每次注射總量為20毫升。每天1次
,每周休息1天,連續(xù)注射2~4周
。此外
,曾用1%鹵堿注射液靜脈點滴治療小兒重癥肺炎,亦取得一定效果
。⑾治療血液病取鹵堿潮解后的鹵水(比重71.3)1000毫升,加入烏梅1兩(敲碎)
,于半小時內熬成600毫升;另以紅花1.2斤
,烏梅8兩
,加水5000毫升熬成1800毫升,與上述600毫升烏梅鹵水混合
。成人每服10毫升
,兒童酌減
,每日3~6次。治療顆粒性白細胞減少癥31例
,治前白細胞數(shù)少于4000和5000者分別為25例和6例;治后除5例<4000
、2例<5000外
,其余24例白細胞數(shù)均有明顯升高。對6例血小板減少癥
,治后4例恢復正常,2例臨床癥狀改善
,血小板數(shù)有所增高;2例再生障礙性貧血
,治后血紅蛋白分別從3.2克和6克增至6.5克和7克
;1例紅細胞數(shù)從131萬增加到270萬,1例網(wǎng)織紅細胞從0.25%增到1.4%
。⑿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用5%鹵堿20毫升加10%葡萄糖注射液20毫升,緩緩靜脈推注(5~10分鐘內注完)
,每天1次
,7~10天為一療程。治療25例
,5例治愈,8例顯效
,7例好轉。初步觀察
,對以泌尿癥狀及性功能障礙為主的類型
,療效較好,對感染型的效果不滿意
。且鹵堿還不能完全代替其它療法
,有時抗菌素的應用還是必要的。⒀治療麻風和麻風反應將鹵堿粉溶于溫水中服
,用量自0.5克開始,每日3次,連服10天為一療程
,療程間停藥3日
。第二療程每天劑量增加0.5~1克
。以后每療程逐個增加
。最高劑量每次1.5~2克
,每日3次
。治療中
、晚期瘤型麻風50例(其中39例并用氨苯砜等抗麻風藥)
,經(jīng)兩個多月觀察
,多數(shù)病例皮損有所消退,細菌指數(shù)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鹵堿單獨應用與合并抗麻風藥物綜合治療
,療效無明顯差別
。治療麻風反應28例
,結果結核樣型皮疹反應者大多服藥1周后有所進步,表現(xiàn)為隆起之紅腫皮疹變平
,顏色變淡
,局部皮膚緊張、灼熱
、麻木等自覺癥狀大為減輕
,但神經(jīng)粗大無明顯改變
。疣型麻風反應患者
,一般服藥3~5天后絕大多數(shù)反應癥狀消退
,表現(xiàn)為結節(jié)性紅斑變軟變平,顏色變淡,壞死之干酪樣變吸收
,神經(jīng)
、關節(jié)疼痛減輕
,全身癥狀改善。⒁治療宮頸糜爛將鹵堿研成細末
,加凡士林和適量液體石蠟調制成3%軟膏
。用時以帶線棉球涂上藥膏塞入陰道,置于宮頸糜爛處
,5~10小時取出
。治療中
、重度單純性宮頸糜爛100例
,痊愈20例
,好轉79例
。有將鹵堿制成10%霜劑局部涂搽,據(jù)50余例觀察
,經(jīng)3~10次治療后,均有效果
。⒂治療慢性鼻炎用10%鹵堿液于下鼻甲前端緩慢注入,每側1~2毫升
。對慢性單純性鼻炎、過敏性鼻炎
,行鼻甲粘膜下淺注射;對肥厚性鼻炎行鼻甲海綿體內深注射
。隔日1次,4次為一療程
,一般2~3次即可見效
。共治療單純性、過敏性及肥厚性鼻炎45例
,結果臨床痊愈30例
,顯效12例
,有效1例,總有效率為95.6%
。其中33例經(jīng)0.5~7個月觀察
,除1例外均維持原有療效
。據(jù)臨床觀察
,治療后慢性單純性鼻炎可見消腫
、消炎
、下鼻甲粘膜轉為正常;而肥厚性鼻炎主要顯示硬化劑作用
,使下鼻甲縮小,頑固性鼻阻塞癥狀解除
;過敏性鼻炎可見消腫,蒼白的粘膜轉為淡紅
,自覺癥狀消失
。另外
,亦有用25%鹵堿溶液每2毫升加1%普魯卡因2.5毫升,作局部注射
。慢性單純性、肥厚性鼻炎注于鼻下甲粘膜下
,每側1~1.5毫升;過敏性
、藥物性鼻炎注于鼻丘部位
,每側0.5~1毫升。3~5天1次
,3次為一療程。治療700余人次
,除個別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一般病例經(jīng)1~2療程即可治愈
,通過一年觀察,復發(fā)極少
。注射后鼻咽部或全身有發(fā)熱感
,輕微頭暈
,局部或有輕微疼痛
。據(jù)各地資料介紹
,鹵堿應用范圍頗為廣泛
,且有多種不同劑型和用法。除用于上述疾病外
,臨床還曾用于治療矽肺、三叉神經(jīng)痛
、神經(jīng)衰弱、內科出血
、慢性腎炎、心肌疾病
、妊娠毒血癥、骨髓炎
,及肺癌
、宮頸癌等各種癌癥
。但多系初步試用
,尚須深入觀察
,加以總結
。鹵堿的副作用:口服常用量一般不會發(fā)生重大不良反應
。部分病人服藥后心窩部有灼熱感
,腸鳴增強
,或出現(xiàn)輕度腹瀉
,少則1天
,多則4~5天即自愈
,若久不消失可酌情減量或停藥
。靜脈注射
,偶可發(fā)生過敏反應現(xiàn)象
,如蕁麻疹
、發(fā)燒等
;少數(shù)患者沿注射血管有疼痛感
。個別由于體弱
、空腹或月經(jīng)期,注射后出現(xiàn)顏面蒼白
、出冷汗,甚至發(fā)生嘔吐
,停藥后稍事休息即可恢復。鹵堿制劑注射速度過快或濃度過高
,均可造成中毒甚至引起嚴重后果。主要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抑制(呼吸中樞的抑制尤為明顯)和橫紋肌松弛
,呼吸肌的麻痹又可加重呼吸抑制程度。其次是心臟機能的抑制和血壓下降。因此
,角膜反射的消失和呼吸數(shù)的明顯減少應看做是中毒的早期指征
。
制法 : 取鹵塊用水洗凈,打碎,入盆內,每盆以2~3斤為宜,稍加熱溶化,用6層紗布或兩層白布過濾后,將濾液煎熬
,再加等量水,用急火煎熬
,保持沸騰狀態(tài),切勿攪拌
。待水分蒸干,刺激性氣體基本揮發(fā)
,并由深褐色液體變成白色固體,即為鹵堿
。煎熬約需1.5~2小時。每斤鹵水可熬鹵堿3.5兩左右
。將鹵堿壓成粉末
,裝瓶密閉
,干燥封存。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鹵堿
拼音注音 : Lǔ Jiǎn
別名 : 鹵鹽、寒石、鹵咸、石堿、鹵水、鹽鹵
英文名 : Salt Alkali, Bittern product
出處 : 出自《吉林中草藥》。1.《名醫(yī)別錄》:鹵堿,生河東鹽池。2.陶弘景:鹵堿,云是煎鹽釜下凝滓。今俗中不復見鹵堿
,惟魏國所獻虜鹽即是。3.《唐本草》:鹵堿即生河東
,河東鹽不釜煎,明非凝滓也
,此是堿土
,名鹵堿,今人熟皮用之
。4.《本草綱目》:鹵鹽與鹵堿不同
,山西諸州平野及大谷榆次高亢處
,秋間皆生鹵
,望之如水,近之如積雪
,土人刮而熬之為鹽,微有蒼黃色者即鹵鹽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稜栄拧匪^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鹵塊(固體鹵水)經(jīng)加工煎熬制成的白色結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