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Lí Tóu Jiān
別名 : 犁頭七、犁頭草 來源 : 天南星科犁頭尖屬植物犁頭尖Typhonium divaricatum (L.)Decne. 性味 : 辛 注意 : 不作內(nèi)服。 功能主治 : 解毒消腫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Lí Tóu Jiān 別名 : 芋頭草 出處 : 《本草求原》 來源 : 為天南星科植物犁頭尖的全草或塊莖 生境分布 : 喜生于空曠的濕地上。分布我國南部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塊莖近球形 化學(xué)成分 : 塊莖含生物堿、甾醇。 性味 : 《閩南民間草藥》:"苦辛,溫,有毒。" 注意 : ①《南寧市藥物志》:"孕婦禁用。"②《閩南民間草藥》:"內(nèi)服鮮塊莖 功能主治 : 散瘀 用法用量 : 外用:搗敷或磨涂。 復(fù)方 : ①治跌打損傷:㈠鮮犁頭草塊莖,去外皮,切一片包鹽菜葉或桂圓內(nèi)服下。(《閩南民間草藥》)㈡鮮犁頭尖全草適量,加黃酒少許,搗爛敷患處。(《福建中草藥》)②治瘰疬:犁頭草適量,生鹽少許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Lí Tóu Jiān 別名 : 芋頭草、小野芋、犁頭草、大葉半夏、犁頭七、土半夏、三角青、山半夏、小獨腳蓮、土巴豆 英文名 : Rhizome of Common Typhonium 出處 : 出自《本草求原》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犁頭尖的塊莖及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yphonium divaricatum (L.) Decne.[Arum divaricatum L.]采收和儲藏:隙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地邊 原形態(tài) : 犁頭尖 性狀 : 性狀鑒別 化學(xué)成分 : 塊莖含生物堿(alkaloids)和甾醇(sterol)。 藥理作用 : 毒副反應(yīng):小鼠腹腔注射犁頭尖全草的氯信提取物1g/kg,出現(xiàn)肌肉張力增加,活支國減少,呼吸困難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200目細(xì)粉20%西南犁頭尖(Typhonium omeiense H.Li)塊莖粉混懸液滴兔眼0.1ml,保留2min后用生理鹽水沖洗,1h后出現(xiàn)紅腫、小水泡,表明對眼結(jié)膜有刺激性,但在1-2天后能恢復(fù)政黨人識服后會引起口腔粘膜起泡,舌、喉麻辣、頭暈、嘔吐等。可立即含漱及內(nèi)服生姜汁和米醋,或服蛋清、面糊和大量糖水或靜滴葡萄糖鹽水,腹部劇痛可注射嗎啡 歸經(jīng) : 肝;脾經(jīng) 性味 : 味苦;辛;性溫;有毒 注意 : 本品有毒,一般外用,不作內(nèi)服。孕婦禁服。誤食會出現(xiàn)舌、喉麻辣,頭暈,嘔吐等中毒癥狀。 功能主治 : 解毒消腫;散瘀止血。主癰疽疔瘡;無名腫毒;瘰疬;血管瘤;毒蛇咬傷;蜂螫傷;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搗敷;或磨涂;或研末撒。 復(fù)方 : ①治跌打損傷:一、鮮犁頭草塊莖,去外皮,切一片包鹽菜葉或桂圓肉服下。(《閩南民間草藥》)二 各家論述 : 1.《生草藥性備要》:散大瘡,消惡毒,去腐肉生新,又能止血。治魚口便毒,捶爛醋煮敷之,冷則又換。2.《陸川本草》:止血散毒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59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中藥大辭典》:犁頭尖
《中華本草》:犁頭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