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Luó Yǎn Cǎo
別名 : 飛龍鱗、石耳垂、石瓜子、瓜子蓮、貓龍草 來源 : 蕨類水龍骨科伏石蕨屬植物伏石蕨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Presl,以全草入藥 性味 : 甘、微苦,寒。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潤肺止咳。用于肺熱咳嗽,肺膿腫,肺結核咯血,咽喉腫痛,腮腺炎,痢疾,淋巴結結核,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外用治疔瘡腫毒,皮膚濕癢 用法用量 : 0.5~1兩;外用適量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Luó Yǎn Cǎo 別名 : 鏡面草(《楊氏家藏方》) 出處 : 《本草拾遺》 來源 : 為水龍骨科植物伏石蕨的全草或帶根全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 生于樹上或潮濕的巖石上。分布云南、貴州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附生草本。根狀莖細長 化學成分 : 全草含蕨甾醇、蛻皮松、蛻皮甾酮 性味 : 辛 功能主治 : 清肺止咳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6錢(鮮者2~4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復方 : ①治吐血,衄血:鏡面草水洗,擂酒服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Luó Yǎn Cǎo 別名 : 鏡面草、蟢兒草、地連錢、石龍、石茶、抱樹蓮、抱石蓮、山豆丬草、血草、石耳墜、痞子藥、石瓜子、瓜子草 英文名 : Littleleaf Lemmaphyllum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侗静菔斑z》:螺厴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伏石蕨的全草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附生于林中樹干或巖石上 原形態(tài) : 附生小型植株。根莖纖細 栽培 : 均是野生。 性狀 : 藥物以干凈 化學成分 : 伏石蕨全草中含有三萜化合物:α-芒柄花二烯(α-onoceradiene),β-芒柄花二烯(β-onoceradiene),7 炮制 : 去除泥土及雜質。 歸經(jīng) : 肺;肝;胃經(jīng) 性味 : 辛;涼;微苦 注意 : 寒凝者慎用。 功能主治 : 清肺止咳;涼血止血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8g,鮮品60-12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洗;或絞汗滴耳。 復方 : ①治吐血,衄血:鏡面草水洗,擂酒服。(《朱氏集驗醫(yī)方》)②治肺癰吐膿:螺原草二兩,冰糖半兩。加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③治肺熱咳血:螺躇草四兩,豬肺四兩。加水適量,煎成一碗,分兩次服。(《福建民間草藥》)④治小便后出鮮血數(shù)點而不疼屈口是一月,飲酒則甚:鏡面草汁一器,入少蜜,水進二服。(《陳日華經(jīng)驗方》)⑤治痞塊:石真墜一兩,婉豬大腸服食。(《貴州民間藥物》)⑥治小兒頭瘡:鏡面草日干為末,和輕粉、麻油敷之。(《楊氏家藏方》)⑦治手指腫毒及捐惡瘡,消毒止痛:鏡面草搗爛敷之。(《壽域神方》)⑧治蛇纏惡瘡:鏡面草,入鹽粹爛敷之。(《綱目》)⑨治創(chuàng)傷出血:螺康草莖心,搗勻后外敷。(《福建民間草藥》)⑩治風濕疼痛:石耳墜一兩,煎酒服。(《貴外舊間藥物》)(11)治牙齒蟲痛:鏡面草,不拘多少,以水缸下泥搗成營,入香油二、三點,研勻,貼于病處腮上。(《蔑坤生意》)(12)治風火牙痛t螺降草莖心五錢。酌沖開水熄服。(《福建民間草藥》)(13)解鼠莽毒:鏡面草自然汁、渭油備一杯 各家論述 : 1.《本草拾遺》:主癰腫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62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中藥大辭典》:螺厴草
《中華本草》:螺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