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Lù Lí
別名 : 檖(《詩經(jīng)》),赤羅(《毛詩傳》),羅(《爾雅》) 出處 : 《本草圖經(jīng)》 來源 : 為薔薇科植物豆梨的果實(shí) 生境分布 : 生于溪旁、路邊及雜木林中 原形態(tài) : 落葉喬木或灌木 化學(xué)成分 : 含水分75~80% 性味 : 《綱目》:"酸澀,寒 功能主治 : 《本草圖經(jīng)》:"煨食治痢。"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Lù Lí 別名 : 檖 英文名 : Fruit of Callery Pear 出處 : 出自《本草圖經(jīng)》。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豆梨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yrus calleryana Decne.采收和儲(chǔ)藏:8-9月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摘,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80-1800m的山坡、平原或山谷雜草中。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中南、湖北等地。 原形態(tài) : 豆梨 喬木,高5-8m。小枝粗壯,圓柱形,幼嫩時(shí)有絨毛,二年生枝條灰褐色。單葉互生;葉柄長2-4cm,無毛;托葉紙質(zhì),線狀披針形,長4-7mm,無毛;葉片寬卵形至卵形,稀長橢卵形,長4-8cm,寬3.5-6cm,先端漸尖,稀短尖 性狀 : 果實(shí)類球形,直徑約1cm 化學(xué)成分 : 含水分75-80% 歸經(jīng) : 大腸經(jīng) 性味 : 酸澀 功能主治 : 健脾消食,澀腸止痢。主飲食積滯,瀉痢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 : 《本草圖經(jīng)》:煨食治痢。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63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中華本草》:鹿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