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Lù Lí Gēn Pí
出處 : 《本草圖經(jīng)》
來(lái)源 : 為薔薇科植物豆梨的根皮 性味 : 《綱目》:"酸澀 功能主治 : 《本草圖經(jīng)》:"治瘡癬及疥癩 復(fù)方 : ①治一切瘡:鹿梨根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Lù Lí Gēn Pí 英文名 : root-bark of Callery Pear 出處 : 出自《本草圖經(jīng)》 來(lái)源 :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豆梨的根皮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80-1800m的山坡、平原或山谷雜草中 原形態(tài) : 豆梨 喬木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 性味 : 酸、澀;寒;無(wú)毒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斂瘡。。主瘡瘍,疥癬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 復(fù)方 : ①治一切瘡:鹿梨根、蛇床子各半斤,真翦草四兩,硫黃三錢,輕粉一錢。為末,麻油調(diào)敷之,小兒涂于絹衣上著之,七日不解,自愈。(《仁存堂經(jīng)驗(yàn)方》鹿梨散)②治一切癬:鹿梨根,刮皮搗爛,醋和,麻布包擦之;干者為末,以水和搗。(《唐瑤經(jīng)驗(yàn)方》)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63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上一篇:
鹿梨
下一篇:
鹿皮
《中華本草》:鹿梨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