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Lù Huò
別名 : 老鼠眼 來源 : 豆科鹿藿屬植物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 性味 : 苦、辛,平 功能主治 : 消積散結(jié) 用法用量 : 0.5~1兩;外用適量,鮮草或鮮根搗爛敷患處。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Lù Huò 別名 : 鹿豆(《爾雅》郭璞注),荳豆、野綠豆(《綱目》),野黃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老鼠眼(《廣州植物志》),老鼠豆、野毛豆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豆科植物鹿藿的莖葉。5~6月采 生境分布 : 生長雜草中或附攀樹上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纏繞草本 歸經(jīng) : 《本草經(jīng)疏》:"入足陽明、太陰、厥陰經(jīng)。" 性味 : ①《本經(jīng)》:"味苦,平。"②《別錄》:"無毒。"; 功能主治 : 涼血,解毒。治頭痛,腰疼腹痛,產(chǎn)褥熱,瘰疬,癰腫,流注。①《本經(jīng)》:"主女子腰腹痛不樂,腸癰,瘰疬,瘍氣。"②江西《草藥手冊》:"祛痰,解毒,殺蟲,祛風(fēng)濕,和血?dú)狻V文c癰,瘰疬,頭痛,眼痛,腹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放湯,3~5錢,外用:搗敷。 復(fù)方 : ①治慣發(fā)性頭痛:鮮鹿藿七錢,水煎服。②治婦女產(chǎn)褥熱:鹿藿莖葉三至五錢,水煎服 各家論述 : 《本草經(jīng)疏》:"鹿藿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Lù Huò 別名 : 蔨、鹿豆、荳豆、野綠豆、野黃豆、老鼠眼、老鼠豆、野毛豆、門瘦、酒壺藤、烏眼睛豆、大葉野綠豆、鬼豆根、藤黃豆、烏睛珠、光眼鈴鈴藤、山黑豆、鬼眼睛、一條根 英文名 : Herb of Twining Rhynchosia 出處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1.《唐本草》:鹿藿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鹿藿的莖葉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1200m的山坡雜草中或附攀樹上 原形態(tài) : 鹿藿 多年生纏繞草本。各部密被淡黃色柔毛 歸經(jīng) : 胃;脾 性味 : 味苦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除濕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慣發(fā)性頭痛:鮮鹿藿七錢,水煎服 各家論述 : 1.《本草經(jīng)疏》:鹿藿,解毒涼血之藥也。故主腸癰瘰疬瘍氣。女人以血為主,血虛有熱,則腰腹痛不樂,得苦涼之氣,則熱退而血得所養(yǎng)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64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鹿蔥
下一篇:
鹿血
《中藥大辭典》:鹿藿
《中華本草》:鹿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