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藥典》:鹿角
拼音注音 : Lù Jiǎo
英文名 : CORNU CERVI
來源 : 本品為鹿科動物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 或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已骨化的角或鋸茸后翌年春季脫落的角基,分別習(xí)稱“馬鹿角”
、“梅花鹿角”(花鹿角)
、“ 鹿角脫盤”。多于春季拾取
,除去泥沙
,風(fēng)干
。
性狀 : 馬鹿角:呈分枝狀,通常分成4~6枝,全長50~120cm
。主枝彎曲,直徑3~6cm,基部盤狀
,上具不規(guī)則瘤狀突起
,習(xí)稱“珍珠盤”
,周邊常有稀疏細(xì)小的孔洞
。側(cè)枝多向一面伸展
,第一枝與珍珠盤相距較近
,與主干幾成直角或鈍角伸出
,第二枝靠近第一枝伸出
,習(xí)稱“坐地分枝”
;第二枝與第三枝相距較遠(yuǎn)。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
,有光澤
,角尖平滑,中
、下部常具疣狀突起
,習(xí)稱“骨釘”
,并具長短不等的斷續(xù)縱梭
,習(xí)稱“苦瓜棱”
。質(zhì)堅硬,斷面外圈骨質(zhì)
,灰白色或微帶淡褐色,中部多呈灰褐色或青灰色
,具蜂窩狀孔
。無臭,味微咸
。梅花鹿角:通常分成3~4枝,全長30~60cm
,直徑2.5~5cm
。側(cè)枝多向兩旁伸展,第一枝與珍珠盤相距較近
,第二枝與第一枝相距較遠(yuǎn),主枝末端分成兩小枝
。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
,枝端灰白色。枝端以下具明顯骨釘
,縱向排成“苦瓜棱”
,頂部灰白色或灰黃色
,有光澤
。鹿角脫盤:呈盔狀或扁盔狀,直徑3~6cm(珍珠盤直徑4.5~6.5cm)
,高1.5~4cm
。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
,有光澤
。底面平,蜂窩狀
,多呈黃白色或黃棕色
。珍珠盤周邊常有稀疏細(xì)小的孔洞
。上面略平或呈不規(guī)則的半球形
。質(zhì)堅硬,斷面外圈骨質(zhì)
,灰白色或類白色
。
貯藏 : 置干燥處。
炮制 : 洗凈,鋸段
,用溫水浸泡,撈出
,鎊片,晾干
;或銼成粗末
。
歸經(jīng) : 歸肝、腎經(jīng)。
性味 : 咸,溫。
功能主治 : 溫腎陽,強筋骨,行血消腫。用于陽痿遺精,腰脊冷痛,陰疽瘡瘍,乳癰初起,瘀血腫痛 。
用法用量 : 6~15g 。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鹿角
拼音注音 : Lù Jiǎo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已骨化的老角 。分砍角和退角兩種?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辰牵涸?0月至翌年2月間
,將鹿殺死后,連腦蓋骨砍下
,除去殘肉,洗凈風(fēng)干
。退角:又稱"解角"
、"掉角"或"脫角",系雄鹿于換角期自然脫落者
,故不帶腦骨
。多在3~4月間采收。
性狀 : ①花鹿角為梅花鹿的老角 ,呈分枝狀
,三岔或四岔,長約30~50厘米
,左右兩枝對稱.主枝稍向后面彎曲,直徑2.5~4.5厘米
。分枝向兩旁伸張
;枝端漸細(xì)?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坑斜P狀突起
,習(xí)稱"珍珠盤"
。表面黃棕色
,枝端淺黃白色,無毛
,有光澤
,具疣狀突起
,習(xí)稱"骨釘"
,并有縱棱。質(zhì)硬
。斷面周圍白色
,中央灰色
,并有細(xì)蜂窩狀小孔
。氣無,味微咸
。以質(zhì)堅
、全體有骨釘
、光澤者為佳
。主產(chǎn)吉林、遼寧
、黑龍江
;河北
、北京等地亦產(chǎn)
。②馬鹿角為馬鹿的老角
。形與花鹿角相似,每枝多為3~6岔
。全長50~60厘米,直徑約3~6厘米
。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
,骨釘不顯著,基部有珍珠盤
。骨質(zhì)堅硬
,斷面外圍白色層極厚
,中央多灰黑色
,有的微呈紅色,具粗蜂窩狀孔
。氣無
,味微咸
。以粗壯堅實
、無枯朽者為佳。主產(chǎn)黑龍江
、吉林
、內(nèi)蒙古、新疆
、青海;甘肅
、云南
、湖南、西藏等地亦產(chǎn)
。
化學(xué)成分 : 含膠質(zhì)25%,磷酸鈣50~60%,碳酸鈣及氮化物等。
炮制 : 鹿角片:鋸成長段,用熱水浸泡,取出鎊成薄片后曬干。鹿角粉:取鎊片研成細(xì)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肚Ы稹な持巍罚?鹿角,錯取屑一升
,白蜜五升漫之
,微火熬令小變色
,暴干
,更搗篩。"
歸經(jīng) : 入肝、腎經(jīng)。①《得配本草》:"入手少陽
、足少陰經(jīng)血分
。"②《要藥分劑》:"入腎經(jīng),兼入心
、肝二經(jīng)
。"
性味 : 咸,溫
。①《本經(jīng)》:"溫。"②《別錄》:"味咸
,微溫
,無毒
。"
注意 : 陰虛陽亢者忌服。①《本草經(jīng)集注》:"杜仲為之使。"②《本草經(jīng)疏》:"無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陽盛陰虛者忌之,胃火齒痛亦不宜服。"③《得配本草》:"命門火熾,瘡毒宜涼者,并禁用。"
功能主治 : 行血,消腫,益腎
。治瘡瘍腫毒
,瘀血作痛
,虛勞內(nèi)傷,腰脊疼痛。①《本經(jīng)》:"主惡瘡癰腫
,逐邪惡氣
,留血在陰中。"②《別錄》:"除小腹血急痛
,腰脊痛
,折傷惡血,益氣
。"③《千金·食治》:"屑服方寸匕,日三
,益氣力
,強骨髓,補絕傷
。"④孟詵:"婦人夢交者,鹿角末三指撮
,和清酒服
;女子胞中余血不盡欲死者,以清酒和鹿角灰服方寸匕
,日三夜一
。"⑤《日華子本草》:"療患瘡癰腫熱毒等
,醋摩敷
;脫精尿血,水摩服
;小兒重舌鵝口瘡
,炙熨之。"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1.5~3錢
;或入丸、散
。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調(diào)敷
。
復(fù)方 : ①治奶發(fā),諸癰疽發(fā)背:燒鹿角 ,搗末
,以苦酒和涂之
。(《補缺肘后方》)②治下注腳瘡:鹿角
,燒存性
,入輕粉同研,油調(diào)涂之
。(《醫(yī)林集要》)③治妊娠忽下血,腰痛不可忍:鹿角(銼)一兩
,當(dāng)歸(銼)一兩
。上二味作一服,以水二盞
,煎至一盞
,去滓
,溫服
,食前。(《洪氏集驗方》)④治產(chǎn)后下血不盡
,煩悶腹痛:鹿角
,燒成炭,搗篩
,煮豉汁
,服方寸匕,日三夜再
,稍加至二匕
。不能用豉清,煮水作湯用之
。(《千金方》)⑤治胞衣不下:鹿角屑三分。為末
,姜湯調(diào)下
。(《產(chǎn)乳集驗方》)⑥治腰痛:鹿角屑,熬令黃赤
,研,酒服方寸匕
,日五
、六服。(《產(chǎn)乳集驗方》)⑦治筋骨疼痛:鹿角
,燒存性
,為末,酒服一錢
,日二。(《綱目》)⑧治骨虛極
,面腫垢黑,脊痛不能久立
,氣衰發(fā)落齒槁
,腰脊痛,甚則喜唾:鹿角二兩
,川牛膝(去蘆
,酒浸
,焙)一兩半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送下
。(《濟(jì)生方》鹿角丸)⑨治婦人白濁
,滑數(shù)虛冷者:鹿角屑,炒黃
,為末
,酒服二錢
。(《婦人良方》)⑩治消中
,日夜尿七八升:鹿角,炙令焦
,末
,以酒服五分匕
,日二
,漸加至方寸匕。(《千金方》)⑾治溺血久不止
,脈細(xì)數(shù)者:鹿角八兩(燒灰)
,秋石一兩(煅灰)。共為末
,蜜丸
,烏梅湯下三錢。(《醫(yī)略六書》鹿角秋石丸)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急性乳腺炎:將鹿角銼為細(xì)末,裝入膠囊,每粒0.5克。每次2~4粒 ,日服4~6次
。治療27例,除1例用藥3天無效改用他藥外
,余皆治愈。初起者療效較好
。
各家論述 : ①《綱目》:"鹿角,生用則散熱行血 ,消腫辟邪
;熟用益腎補虛,強精活血
。煉霜熬膏
,則專于滋補矣
。"②《本草經(jīng)疏》:"鹿角
,生角則味咸氣溫,惟散熱
,行血消腫
,辟惡氣而已
。咸能入血軟堅
,溫能通行散邪,故主惡瘡癰腫
,逐邪惡氣
,及留血在陰中,少腹血結(jié)痛
,折傷惡血等證也。肝腎虛
,則為腰脊痛
,咸溫入腎補肝,故主腰脊痛
。氣屬陽
,補陽故又能益氣也。"
備注 : 鹿角除上述品種外,尚有野生的白鹿、白唇鹿、水鹿的角亦作鹿角使用。商品在四川稱為草角(白鹿角)、巖角(白唇鹿角)、春角(水鹿角),產(chǎn)量均少,品質(zhì)亦差。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鹿角
拼音注音 : Lù Jiǎo
別名 : 斑龍角、鹿角
英文名 : Deerhorn,Antler
出處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1.《雷公炮炙論》:鹿角使之,勝如糜角,其角要黃色緊重大好者
。2.《本草圖經(jīng)》:鹿
,年歲久者,其角堅好
,煮以為膠,入藥彌佳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鹿科動物梅花鹿、馬鹿已骨化解或鋸茸后翌年春季脫落的角基。分別習(xí)稱“梅花鹿角”、“馬鹿角”、“鹿角脫盤”。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ervus nippon Temminck2.Cervus.elaphus Linnaeus采收和儲藏:一般于冬季或早春連腦骨一起砍下稱“砍角”,或自基部鋸下,洗凈,風(fēng)干;或在春末拾取自然脫落者,稱“退角”。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棲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2.棲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南。2.分布于東北、西北及內(nèi)蒙古等地。
原形態(tài) : 1.梅花鹿,體長約1.5m左右,體重100kg左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粝孪倜黠@,耳大直立
,頸細(xì)長。四肢細(xì)長
,后肢外側(cè)踝關(guān)節(jié)下有褐色足跡腺,主蹄狹小
,側(cè)蹄小
。臀部有明顯的白色臀斑,尾短
。雄鹿有分叉的角
,長全時有4-5叉
,眉叉斜向前伸
,第二枝與眉叉較遠(yuǎn),主干末端再分兩小枝
。梅花鹿冬毛檢疫站棕色
,白色斑點不顯。鼻面及頰部毛短
,毛尖沙黃色
。從頭頂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線
。白色臀斑有深棕色邊緣
。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
。四肢上側(cè)同體色
,內(nèi)側(cè)色稍淡
。夏毛薄
,無絨毛
,紅棕色,白斑顯著
,在脊背兩旁及體側(cè)下緣排列成縱行
,有黑色的背中線。腹面白色
,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較體色為淺
。2.馬鹿
,體形較大,體長2m
,體重超過200kg
。肩高約1m
,背平直肩部與臀部高度相等
。鼻端裸露,耳大呈圓錐形
。頸長約占體長1/3
,頸下被毛較長。四肢長
,兩側(cè)蹄較長,能觸及地面
。尾短
,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
,幾與主干成直角
,主十稍向后略向內(nèi)彎
,角面除尖端外均較粗糙
,角基有一小圈瘤狀突。冬毛灰褐色
。嘴
、下頜深棕色,頰棕色
,額部棕黑色
。耳外黃褐、耳內(nèi)白色
。頸部與身體背面稍帶黃褐色
,有一黑棕色的背線。四肢外側(cè)棕色
,內(nèi)側(cè)較淺。臀部有黃赭色斑
。夏毛較短
,沒有絨毛,呈赤褐色
。
栽培 : 人工飼養(yǎng)與野生二種 ,以野生者之角為佳品。
性狀 : 性狀鑒別(1)梅花鹿用通常有3-4分枝 ,全長 30-60cm,直徑2.5-5cm
。側(cè)技多向兩旁伸展
,第一技與珍珠盤相距較近,第二技與第一枝相距較遠(yuǎn)
,生枝末端分成兩小技。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
,枝端灰白色。枝端以下具明顯骨釘
,骨釘斷續(xù)排成縱棱
,頂部灰白色或灰黃色,有光澤
。(2)馬鹿角 呈分枝狀
,通常有4-6分枝
,全長50-120ml
。主枝彎曲,直徑3-6cm
,基部具盤狀突起
,習(xí)稱“珍珠盤”,周邊常有稀疏細(xì)小的孔洞
,側(cè)枝多向一面伸展
,第一枝與珍珠盤相距較近
,第二枝靠近第一枝著生。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
,有光澤
,角大平滑,中
、下部常具疣狀突起
,習(xí)稱“骨針”,并具有縱棱
。質(zhì)堅硬
,斷面外圈骨質(zhì),灰白色或微帶淡黃褐色
,中部多是灰褐色
,具蜂窩狀初
。臭
,味微咸。(3)鹿角脫盤 又稱鹿花盆
。呈盔狀或扁盔狀
,直徑3-6cm,珍珠盤直徑4.5-6.5cm
,高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