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中藥材

    艾葉

    中醫(yī)世家 2023-04-29 16:05:37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艾葉

    拼音注音 : ài Yè

    別名 :

    、艾蒿
    、家艾

    英文名 :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來源 : 本品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干燥葉

    。夏季花未開時(shí)采摘
    ,除去雜質(zhì)
    ,曬干

    性狀 : 本品多皺縮、破碎

    ,有短柄
    。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
    ,裂片橢圓狀披針形
    ,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粗鋸齒,上表面灰綠色或深黃綠色
    ,有稀疏的柔毛及腺點(diǎn)
    ;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zhì)柔軟
    。氣清香
    ,味苦。

    貯藏 : 置陰涼干燥處

    炮制 : 醋艾炭(艾葉炭):取凈艾葉

    ,在鍋內(nèi)炒至大部分成焦黑色,噴米醋
    ,拌勻后取出稍篩
    ;也可噴灑清水撲滅火星,取出晾干
    ,防止復(fù)燃
    。每100kg艾葉,用醋15kg

    鑒別 : 本品粉末綠褐色

    。非腺毛有兩種:一種為T字形毛,頂端細(xì)胞長(zhǎng)而彎曲
    ,兩臂不等長(zhǎng)
    ,柄2~4細(xì)胞;另一種為單列性非腺毛
    ,3~5細(xì)胞
    ,頂端細(xì)胞特長(zhǎng)而扭曲,常斷落
    。腺毛表面觀鞋底形
    ,由 4、6 細(xì)胞相對(duì)疊合而成
    ,無柄
    。草酸鈣簇晶,直徑3~7μm,存在于葉肉細(xì)胞中

    歸經(jīng) : 歸肝

    、脾
    、腎經(jīng)。

    性味 :

    、苦
    ,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 散寒止痛

    ,溫經(jīng)止血。用于少腹冷痛
    ,經(jīng)寒不調(diào)
    ,宮冷不孕,吐血
    ,衄血
    ,崩漏經(jīng)多,妊娠下血
    ;外治皮膚瘙癢
    。醋艾炭溫經(jīng)止血。用于虛寒性出血

    用法用量 : 3~9g

    。外用適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備注 : (1)本品搗爛如絨

    ,制成艾卷、艾柱
    ,可做灸法之用
    。(2)口服大量艾葉制劑后,約半小時(shí)即出現(xiàn)中毒癥狀:喉干口渴
    ,胃腸不適
    ,惡心,嘔吐
    ,繼而全身無力,頭暈耳鳴
    ,四肢震顫乃至痙攣(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高度興奮引起)
    ,痙攣發(fā)作后全身肌肉弛緩,缺乏張力
    ,甚至癱瘓
    。由于神經(jīng)反射及血管本身受損,可招致子宮充血
    、出血
    ,孕婦甚至流產(chǎn)
    。亦可引起肝細(xì)胞代謝障礙,而致中毒性黃疸和肝炎
    。由于主要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
    ,痊愈后亦常有健忘,幻覺等后遺癥
    。慢性中毒者則有感覺過敏
    、共濟(jì)失調(diào)、幻想
    、神經(jīng)炎
    、癲癇樣痙攣等癥狀出現(xiàn)。(3)如遇口服中毒者
    ,首先清洗胃腸道
    ,用骨炭粉吸收,并置病人于安靜及光線較暗之房?jī)?nèi)
    ,避免外來刺激
    ,給予鎮(zhèn)靜劑,保護(hù)肝臟機(jī)能
    ,以及其他一般內(nèi)科常規(guī)對(duì)癥治療

    摘錄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艾葉

    拼音注音 : ài Yè

    別名 : 艾(《詩經(jīng)》),又名:冰臺(tái)(《爾稚》)

    ,艾蒿(《爾雅》郭璞注)
    ,醫(yī)草(《別錄》),灸草(《埤雅》)
    ,蘄艾(《蘄艾傳》)
    ,黃草(《綱目》),家艾(《醫(yī)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
    ,草蓬
    、艾蓬、狼尾蒿子
    、香艾、野蓮頭
    、阿及艾

    出處 :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 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葉。春

    、夏二季
    ,花未開、葉茂盛時(shí)采摘
    ,曬干或陰干

    生境分布 : 生長(zhǎng)于路旁

    、草地、荒野等處
    。亦有栽培者
    。分布黑龍江、吉林
    、遼寧
    、河北、山東
    、安徽
    、江蘇、浙江
    、廣東
    、廣西、江西
    、湖南
    、湖北、四川
    、貴州
    、云南、陜西
    、甘肅等地
    。 全國(guó)大部分地區(qū)多有生產(chǎn)。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

    ,高45~120厘米
    。莖直立,圓形
    ,質(zhì)硬
    ,基部木質(zhì)化,被灰白色軟毛
    ,從中部以上分枝
    。單葉,互生
    ;莖下部的葉在開花時(shí)即枯萎
    ;中部葉具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
    ,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
    ,邊緣具粗鋸齒
    ,上面暗綠色
    ,稀被白色軟毛,并密布腺點(diǎn)
    ,下面灰綠色
    ,密被灰白色絨毛;近莖頂端的葉無柄
    ,葉片有時(shí)全緣完全不分裂
    ,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ㄐ蚩偁?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頂生,由多數(shù)頭狀花序集合而成
    ;總苞苞片4~5層
    ,外層較小,卵狀披針形
    ,中層及內(nèi)層較大
    ,廣橢圓形,邊緣膜質(zhì)
    ,密被綿毛
    ;花托扁平,半球形
    ,上生雌花及兩性花10余朵
    ;雌花不甚發(fā)育,長(zhǎng)約1厘米
    ,無明顯的花冠
    ;兩性花與雌花等長(zhǎng),花冠筒狀
    ,紅色
    ,頂端5裂;雄蕊5枚
    ,聚藥
    ,花絲短,著生于花冠基部
    ;花柱細(xì)長(zhǎng)
    ,頂端2分叉,子房下位
    ,1室
    。瘦果長(zhǎng)圓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10月

    性狀 : 干燥的葉片

    ,多皺縮破碎,有短柄.葉片略呈羽狀分裂
    ,裂片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粗鋸齒
    。上面灰綠色,生有軟毛
    ,下面密生灰白色絨毛
    。質(zhì)柔軟。氣清香
    ,味微苦辛
    。以下面灰白色、絨毛多
    、香氣濃郁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 含揮發(fā)油,油中主要為Ⅰ

    ,8-桉葉精
    、α-側(cè)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
    、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
    、莰烯、樟腦
    、藏茴香酮
    、反式葦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

    炮制 : 艾葉:揀去雜質(zhì)

    ,去梗,篩去灰屑
    。艾絨:取曬干凈艾葉碾碎成絨
    ,揀去硬莖及葉柄,篩去灰屑
    。艾炭:取凈艾葉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七成變黑色
    ,用醋噴灑,拌勻后過鐵絲篩
    ,未透者重炒
    ,取出,晾涼
    ,防止復(fù)燃
    ,三日后貯存。(每艾葉100斤,用醋15斤)①《本草衍義》:"干搗篩去青滓
    ,取白
    ,入石硫黃,為硫黃艾
    ,灸家用。得米粉少許
    ,可搗為末
    ,入服食藥。"②《綱目》:"凡用艾葉
    ,須用陳久者
    ,治令細(xì)軟,謂之熟艾
    ,若生艾灸火
    ,則傷人肌脈。揀取凈葉
    ,揚(yáng)去塵屑
    ,入石臼內(nèi)木杵搗熟,羅去渣滓
    ,取白者再搗
    ,至柔爛如綿為度,用時(shí)焙燥
    ,則灸火得力
    。入婦人丸散,須以熟艾
    ,用醋煮干搗成餅子
    ,烘干再搗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餅
    ,及酒炒者皆不佳
    。洪氏《容齋隨筆》云,艾難著力
    ,若入白茯苓三
    、五片同碾,即時(shí)可作細(xì)末
    ,亦一異也
    。"

    歸經(jīng) : 入脾、肝

    、腎經(jīng)
    。①《綱目》:"入足太陰、蹶陰、少陰經(jīng)
    。"②《本草新編》:"入脾
    、腎、肺三經(jīng)
    。"③《本草再新》:"入心
    、腎二經(jīng)。"

    性味 : 苦辛

    ,溫
    。①《別錄》:"味苦,微溫
    ,無毒
    。"②《唐本草》:"生寒,熟熱
    。"③《綱目》:"苦而辛
    ,生溫,熟熱
    。"

    注意 : 陰虛血熱者慎用

    。①《綱目》:"苦酒、香附為之使
    。"②《本草備要》:"血熱為病者禁用
    。"③《本經(jīng)逢原》:"陰虛火旺,血燥生熱
    ,及宿有失血病者為禁
    。"

    功能主治 : 理氣血,逐寒濕

    ;溫經(jīng)
    ,止血,安胎
    。治心腹冷痛
    ,泄瀉轉(zhuǎn)筋,久痢
    ,吐衄
    ,下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
    ,崩漏
    ,帶下,胎動(dòng)不安
    ,癰瘍
    ,疥癬。①《別錄》:"主灸百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勺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止下痢,吐血
    ,下部匿瘡
    ,婦人漏血。利陰氣
    ,生肌肉
    ,辟風(fēng)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
    。汁又殺蛔蟲
    。苦酒煎葉療癬
    。"③《藥性論》:"止崩血
    ,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瀉血
    。""長(zhǎng)服止冷痢
    。又心腹惡氣,取葉搗汁飲
    。"④《唐本草》:"主下血
    ,衄血,膿血痢
    ,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療本草》:"金瘡,崩中
    ,霍亂
    ,止胎漏。"⑥《日華子本草》:"止霍亂轉(zhuǎn)筋
    ,治心痛
    ,鼻洪,并帶下
    。"⑦《珍珠囊》:"溫胃
    。"⑧《履巉巖本草》:"治咽喉閉痛熱壅,飲食有妨者
    ,搗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帶脈為病,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綱目》:"溫中
    ,逐冷,除濕
    。"⑾《本草正》:"辟風(fēng)寒涅
    ,瘴瘧。"⑿《本草再新》:"調(diào)經(jīng)開郁
    ,理氣行血
    。治產(chǎn)后驚風(fēng),小兒臍瘡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1~3錢;入丸
    、散或搗汁
    。外用:搗絨作炷或制成艾條熏灸,搗敷
    、煎水熏洗或炒熱溫熨

    復(fù)方 : ①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頓服之
    。若為客氣所中者
    ,當(dāng)吐出蟲物。(《補(bǔ)缺肘后方》)②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湯服二錢
    。(《衛(wèi)生易簡(jiǎn)方》)③治腸炎
    、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葉二錢
    ,辣蓼二錢
    ,車前一兩六錢。水煎服
    ,每天一劑
    ,早晚各服一次。(江蘇徐州《單方驗(yàn)方新醫(yī)療法選編》)④治氣痢腹痛
    ,睡臥不安:艾葉(炒)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等分
    。上二味搗羅為末
    ,酒煮爛飯和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空心
    。(《圣濟(jì)總錄》香艾丸)⑤治濕冷下痢膿血,腹痛
    ,婦人下血:干艾葉四兩(炒焦存性)
    ,川白姜一兩(炮)。上為末
    ,醋煮面糊丸
    ,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溫米飲下
    。(《世醫(yī)得效方》艾姜湯)⑥治忽吐血一、二口
    ,或心衄
    ,或內(nèi)崩:熟艾三雞子許,水五升
    ,煮二升服。(《千金方》)⑦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
    ,亦可以艾葉煎服
    。(《圣惠方》)⑧治糞后下血:艾葉、生姜
    。煎濃汁
    ,服三合。(《千金方》)⑨治婦人崩中
    ,連日不止:熟艾如雞子大
    ,阿膠(炒為末)半兩,干姜一錢
    。水五盞
    ,先煮艾、姜至二盞半
    ,入膠烊化
    ,分三服,空腹服
    ,一日盡
    。(《養(yǎng)生必用方》)⑩治功能性子宮出血,產(chǎn)后出血:艾葉炭一兩
    ,蒲黃
    、蒲公英各五錢
    。每日一劑,煎服二次
    。(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⑾治婦人白帶淋瀝:艾葉(杵如綿
    ,揚(yáng)去塵末并梗,酒煮一周時(shí))六兩
    ,白肅
    、蒼術(shù)各三兩(俱米泔水浸,曬干炒)
    ,當(dāng)歸身(酒炒)二兩
    ,砂仁一兩。共為末
    ,每早服三錢
    ,白湯調(diào)下。(《本草匯言》)⑿治妊娠卒眙動(dòng)不安
    ,或但腰痛
    ,或胎轉(zhuǎn)搶心,或下血不止:艾葉一雞子大
    ,以酒四升
    ,煮取二升,分為二服
    。(《肘后方》)⒀治產(chǎn)后腹痛欲死
    ,因感寒起者:陳蘄艾二斤,焙干
    ,搗鋪臍上
    ,以絹覆住,熨斗熨之
    ,待口中艾氣出
    ,則痛自止。(《楊誠(chéng)經(jīng)驗(yàn)方》)⒁治盜汗不止:熟艾二錢
    ,白茯神三錢
    ,烏梅三個(gè)。水一鐘
    ,煎八分
    ,臨臥溫服。(《綱目》)⒂治癰疽不合
    ,瘡口冷滯:以北艾煎湯洗后
    ,白膠熏之。(《仁齋直指方》)⒃治頭風(fēng)面瘡
    ,癢出黃水:艾二兩
    ,醋一升
    ,砂鍋煎取汁,每薄紙上貼之
    ,一日二
    、三上。(許國(guó)楨《御藥院方》)⒃治濕疹:艾葉炭
    、枯礬
    、黃柏等分。共研細(xì)末
    ,用香油調(diào)膏
    ,外敷。(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臨床應(yīng)用 : ①治療慢性肝炎取艾葉制成注射液

    ,每毫升相當(dāng)于生藥0.5克
    ,每日肌注4毫升,總療程1~2個(gè)月
    。治療期間同時(shí)給予保肝藥物
    。治療123例,其中遷延性肝炎39例
    ,近期治愈28例
    ,顯效6例,好轉(zhuǎn)5例
    ;慢性肝炎46例
    ,近期治愈21例,顯效19例
    ,好轉(zhuǎn)6例;肝硬化15例
    ,顯效3例
    ,好轉(zhuǎn)4例,無效8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傆行?2%。②治療肺結(jié)核喘息癥用10%艾葉液每次30毫升
    ,日服3次
    ,食前半小時(shí)服用。臨床觀察37例
    ,均同時(shí)內(nèi)服異煙肼
    ,3例并發(fā)肺原性心臟病的患者出現(xiàn)心力衰竭時(shí),加用毒毛旋花子甙治療
    ,一般服艾葉液1~1.5月
    。31例經(jīng)過上述治療
    ,氣短及咳嗽減輕,喘鳴消失
    ,痰量顯著減少
    ,肺部干、濕性羅音減少或消失
    ;其余6例療效較差或無效
    。經(jīng)驗(yàn)證明,以對(duì)肺部無嚴(yán)重纖維增生或肺氣種存在者效果較佳
    。③治療慢性氣管炎取干艾1斤或鮮艾2斤
    ,洗凈、切碎
    ,放入4000毫升水中浸泡4~6小時(shí)
    ,煎煮過濾,約得濾液3000毫升
    ,加適量調(diào)味劑及防腐劑
    。日服3次,每次30~60毫升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蛑瞥勺⑸鋭咳?次
    ,每次肌注2~4毫升
    。治療154例,近期控制6例
    ,顯效21例
    ,好轉(zhuǎn)81例,無效46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蛴谜麴s法提取艾葉油,制成膠丸或糖衣片服用
    ,每日量0.1~0.3毫升
    ,分3~4次口服,10天為一療程
    。治療138例
    ,一個(gè)療程總有效率81.88%,近期控制加顯效者占46.37%
    。還有每日用艾葉2兩(干品)
    ,紅糖5錢,加水煎成100毫升
    ,分3~4次服
    ,1周為一療程
    。治療484例,有效率76.1%
    。④治療急性菌痢用20%艾葉煎劑
    ,日服4次,每次40毫升
    ,觀察21例
    ,均獲治愈,平均住院5.5天
    。治療過程中同時(shí)補(bǔ)充維生素乙
    、丙,個(gè)別病例給予輸液
    。⑤治療間日瘧取干艾葉0.5~1兩
    ,切碎,用文火煎2小時(shí)左右
    ,過濾
    ,加糖,于發(fā)作前2小時(shí)頓服
    ,連服2天
    。經(jīng)治療53例,控制癥狀的有效率在89%上下
    ,血內(nèi)瘧原蟲陰轉(zhuǎn)率為56.2%.藥液須現(xiàn)制現(xiàn)用
    ,每日用1兩的療效較好。⑥治療鉤蚴皮炎在局部鉤蚴感染24小時(shí)內(nèi)
    ,取直徑1.5厘米的艾絨卷
    ,熏燙鉤蚴感染部。對(duì)于皮疹多而范圍廣的皮炎
    ,將患部皮膚分區(qū)逐一熏燙5分鐘
    。治療106例,癢感消失者77例
    ,仍有癢感者28例,奇癢者1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颊咭话阌谕黹g艾熏后,即癢止入睡
    ,次晨癢感消失
    。對(duì)照組60例未加治療,癢感持續(xù)時(shí)間短則3~4天
    ,長(zhǎng)則5~6天
    ,少數(shù)皮炎進(jìn)展為紅腫
    、水泡戒因抓破而潰爛。治療組呼吸道癥狀(氣急
    、咳嗽)的出現(xiàn)率為1.88%
    ,對(duì)照組為14%。⑦治療婦女白帶取艾葉5%煎湯去渣
    ,雞蛋2個(gè)放入湯內(nèi)煮后吃蛋喝湯
    ,連服5天。⑧治療尋常疣采鮮艾葉擦拭局部
    ,每日數(shù)次
    ,至疣自行脫落為止。治療12例
    ,最短3天
    、最長(zhǎng)10天即行脫落。

    備注 : 本植物的果實(shí)(艾實(shí))亦供藥用

    ,另詳專條
    。同屬植物野艾,又名:火艾
    、五月艾
    。高45~100厘米。中部葉1~2回羽狀分裂
    ,裂片橢圓形
    、披針形至線形,全緣或有鋸齒
    ,葉上面無腺點(diǎn)
    ,近禿凈,下面被白色絲狀毛
    ;上部葉近乎無柄
    ,裂片狹窄如線.花期9~10月。全國(guó)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其葉亦可作艾葉用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艾葉

    拼音注音 : ài Yè

    英文名 : Argy Wormwood Leaf, Ai Ye, Aiye, Argyi Leaf, Chinese mugwort leaf,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Artemesia

    ,ARTEMISIA ARGYI
    ,Artemisia leaf,Artemisiae Argyi Folium
    ,Chinese mugwort leaf
    ,dried leaf of artemisi

    出處 : 出自1.《本草經(jīng)集注》。2.《名醫(yī)別錄》:艾葉,生田野

    。三月采
    ,暴干作煎,勿令見風(fēng)
    。3.《本草圖經(jīng)》:艾葉
    ,舊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
    ,今處處有之
    。以復(fù)道者為佳。云此種灸百病尤勝
    。初春布地生苗
    ,莖類蒿而葉背白,以苗短者為佳
    。采葉暴干
    ,經(jīng)陳久方可用。4.《綱目》:艾葉
    ,《本草》不著土產(chǎn)
    ,但云生田野,宋時(shí)以湯陰
    、復(fù)道者為佳
    ,四明者圖形,近代惟湯陰者謂之北艾
    ,四明者謂之海艾
    。自成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艾的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A. argyi Levl. Et Vant. Var .incana Pamp.]采收和儲(chǔ)藏:培育當(dāng)年9月

    ,第2年6月花未開時(shí)割取地上部分
    ,摘取葉片嫩梢,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荒地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于全國(guó)大部分地區(qū)。

    原形態(tài) : 艾 多年生草本

    ,高50-120cm
    。全株密被白色茸毛,中部以上或僅上部有開展及斜升的花序枝
    。葉互生
    ,下部葉在花期枯萎;中部葉卵狀三角形或橢圓形
    ,長(zhǎng)6-9cm
    ,寬4-8cm,基部急狹或漸狹成短或稍長(zhǎng)的柄
    ,或稍擴(kuò)大而成托葉狀
    ;葉片羽狀或淺裂,側(cè)裂片約2對(duì)
    ,常楔形
    ,中裂片又常三,裂片邊緣有齒
    ,上面被蛛絲狀毛
    ,有白色密或疏腺點(diǎn),下面被白色或灰色密茸毛
    ;上部葉漸小
    ,三裂或不分裂,無柄
    。頭狀花序多數(shù)
    ,排列成復(fù)總狀,長(zhǎng)約3mm
    ,直徑2-3mm
    ,花后下傾;總苞片形
    ;總苞片4-5層
    ,邊緣膜質(zhì),背面被綿毛
    ;花帶紅色
    ,多數(shù),外層雌性
    ,內(nèi)層兩性
    。瘦果常幾達(dá)1mm,無毛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10月。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rùn)氣候

    ,耐旱
    ,耐蔭。以疏松肥沃
    、富含腐殖質(zhì)的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shù) 用分株繁殖。3-4月挖掘株叢
    ,分株栽種
    ,按行株距33cm×33cm開穴
    ,每穴栽3-4株,填土壓實(shí)
    ,澆水
    。田間管理 每年中耕除草,施肥2-3次
    ,可結(jié)合收獲后進(jìn)行
    ,一般在5、7
    、9月
    ,施肥以人畜糞肥為主。栽培3-4年后
    ,老株要重新栽種

    性狀 : 性狀鑒別 葉皺縮,破碎

    ,有短柄
    。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卵狀橢圓形,羽狀溶裂
    ,裂片橢圓狀披針形
    ,邊緣有不規(guī)則粗鋸齒,上表面灰綠色工深黃綠色
    ,有稀疏的柔毛及腺點(diǎn)
    ,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zhì)柔軟
    。氣清香
    ,味苦。以葉厚
    、色青
    、背面灰白色、絨毛多
    、質(zhì)柔軟
    、香氣濃郁者為佳。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綠褐色
    。①非腺毛有兩種:一種為T字形毛
    ,頂端細(xì)胞長(zhǎng)而彎曲,兩壁不等長(zhǎng)
    ,柄2-4細(xì)胞
    ;另一種為單列性非腺毛,3-5細(xì)胞
    ,頂端細(xì)胞特長(zhǎng)而扭曲
    ,常斷落
    。②腺毛表面觀呈鞋底形,由4或6細(xì)胞相對(duì)疊合而成
    ,無柄
    。③草酸鈣簇晶直徑3-7μm,存在于葉肉細(xì)胞中

    毒性 : 毒性:艾葉油小鼠灌胃LD50為2.47ml/kg,腹腔注射為1.12ml/kg

    。艾葉所含揮發(fā)油對(duì)皮膚有輕度刺激作用
    ,引起發(fā)熱潮紅,口服能刺激胃腸道分泌
    ,口服干艾葉3-5g可增進(jìn)食欲
    ,但大劑量可引起胃腸道急性炎癥,產(chǎn)生大量惡心嘔吐
    ,若大量吸收后可引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過度興奮
    ,出現(xiàn)譫妄、驚厥及肝損害等
    。由于神經(jīng)反射性的變化
    ,以及血管壁本身受損,可招致子宮充血
    、出血
    ,妊娠時(shí)甚至流產(chǎn)。

    化學(xué)成分 : 1.艾葉含揮發(fā)油0.45%-1.00%

    ,從中鑒定出:2-甲基丁醇(2-methylbutanol)
    ,2-已烯醛(2-hexenal),順式-3-已烯-1-醇(cis-3-hexene-1-ol)
    ,三環(huán)烯(TCMLIBicyclene)
    ,α-側(cè)柏烯(α-thujene),α-蒎烯(α-pinene),樟烯(camphene)
    ,香檜烯(sabinene)
    ,β-蒎烯(β-pinene),1-辛烯-3-醇(1-octen-3-ol)
    ,2
    ,4(8)-對(duì)-孟二烯[2,4(8)-pinthadiene]
    ,對(duì)-聚傘花素(p-cymene)
    ,1,8-桉葉互(1
    ,8-cineole)
    ,γ-松油烯(γ-terpinene)
    ,蒿屬醇(artemisia alcohol),α松油烯(α-terpinene),二甲基蘇合香烯(dimethylstyrene)
    ,樟腦(camphor)
    ,龍腦(borneol),異龍腦(dioborneol)
    ,4-松油烯醇(terpinen-4-ol)
    ,對(duì)-聚傘花-α-醇(p-cymen-α-ol),α-松油醇(α-ter-pineol)
    ,順式辣薄荷醇(cis-pieritol)
    ,馬革命草烯酮(verbenone),桃金娘醇(myrtenol)
    ,反式瓿薄荷醇(TCMLIBans-piperitol)
    ,反式午葦醇(TCMLIBans-carveol),順式-香葦醇(cis-carveol)
    ,乙酸-順式-3-已烯醇酯(cis-3-hexenyl acetet)
    ,對(duì)-異丙基苯甲醛(p-isopropyl-benzaldehyde),葛縷酮(carvone)
    ,香葦烯酮(carvenone)
    ,紫蘇醛(perillaldehyde),乙酸龍腦酯(bornyl acetate)
    ,紫蘇醇(perilla-al-cohol)
    ,香荊芥酚(carvacrol),丁香油酚(eugenol)
    ,(王古)(王巴)烯(copaene)
    ,β-波旁烯(β-borbonene),β-檻香烯(β-elemene)
    ,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
    ,反式-丁香烯(TCMLIBans-caryophyllene),β-金合歡烯(cis-β-farnesene)
    ,葎草烯(humulene)
    ,β-橄欖烯(β-maaliene),反式-β-金合歡烯(TCMLIBans-β-farnescene)
    ,β-芹子烯(β-selinene)
    ,γ-衣蘭油烯(γ-muurolene),γ-欖香烯(γ-elemene)
    ,α-衣蘭油烯(α-muurolene)
    ,丙酸橙花醇酯(neryl propionate),ξ-蓽澄茄烯(ξ-cadinene)
    ,丁香烯氧化物(caryophylleneoxide)
    ,嗽叭醇(ledol)
    ,十五烷醛(pentadecanal),六氫金合歡烯基丙酮(hexehydroarnesylacetone)
    ,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phthalate)
    ,棕樣酸(palmitic acid)等60種成分[1],另據(jù)報(bào)道
    ,從山東嶗山產(chǎn)野生艾蒿葉的揮發(fā)油中
    ,復(fù)寫出34種成分,其中含量較高的:棕檬烯(limonene)
    ,香檜烯
    ,α-及β-蒎烯,乙酸龍腦酯
    ,順式-β-金合歡烯,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
    ,1
    ,8-桉葉素,α-松油烯
    ,異戊基環(huán)已烯(isopentylcy-clohexene)
    ,龍腦,4-松油烯醇
    ,順式-辣薄荷醇(cis-piperitol)
    ,香茅醇(ciTCMLIBonellol),α-金合歡烯-4-醇-4-醇(oct-7-en-4-ol)
    ,甲基異丙基苯(methylisopropyl benzene)
    ,1,8-桉葉素
    ,水合樟烯(camphene hydrate)
    ,1,4-桉葉素(1
    ,4-cineole)
    ,樟腦,龍腦
    ,4-松油烯醇
    ,α-松油醇,反式-香葦醇
    ,葛縷酮
    ,紫蘇醛,乙酸龍腦酯
    ,丁香油酚
    ,α-金合歡烯
    ,嗽叭醇,2-N-丙基1
    ,3-二氧戊環(huán)(2-N-propyl-1,3-dioxolane)
    ,α-水芹烯,芳樟酸
    ,2-四氫吡喃甲醇(2-hydroxy methyl teTCMLIBahydropyran)
    ,優(yōu)葛縷酮(eucarvone),順式豆薄荷醇
    ,蒿屬酮(artemisia ketone)
    ,辣薄荷酮(piperitone),異辣薄荷酮(isopipe-ritenone)
    ,馬鞭草烯酮
    ,2,6
    ,6-三甲基-2
    ,4環(huán)庚二烯酮(2,6
    ,6-TCMLIBimethyl-2,4-cycloheptadien-1-one)
    ,α-姜黃烯(α-curcumene),二氫獼猴桃內(nèi)酯(dihydroacinidiolide)
    ,羽毛柏烯(widdrene)
    ,2,2-二甲基-3-苯基丙酸乙烯酯(vinyl2,2-dimethyl-3-henyl-propi-onate)等32個(gè)成分[3]
    。葉還含黃酮類成分:5
    ,7-二羥基-6,3
    ,4-三甲氧基黃酮(eupatilin)
    ,5-羥基-6,7
    ,3
    ,4-四甲氧基黃酮(5-hydroxy-6,7,3,4-teTCMLIBamethoxyfloxyflavone)[4],成分:柳杉二醇(cryptomeridiol)[5
    ,6]
    ,魃蒿內(nèi)酯(yomogin)[5,7]
    ,1-氧代-4β-乙酰氧基桉葉-2
    ,11(13)-二烯-12,8β-內(nèi)酯[1-oxo-4β-acetoxyeudesma-2,11(13)-dien-12,8β-olide],1-氧代-4α-乙醇氧基桉葉-2
    ,11(13)-二烯-12
    ,8β-內(nèi)酯[1-oxo-4α-acetoxyeudesam-2,11(13)-dien-12-8β-olide][5];三萜類成分:α-及β-香樹脂醇(amyrin)
    ,無羈萜(friedelin)[5]
    ,α-及β-香樹脂醇的乙醇酯(amyrin acetate),羽扇烯酮(lupenone)
    ,粘霉烯酮(gluctinone)
    ,羊齒烯酮(fernenone),24-亞甲基環(huán)木菠蘿烷酮)(24-methylenecycloartanone)
    ,西米杜鵑醇(simiarenol)
    ,3β-四氧基-9β,19-環(huán)羊乞求甾-23(E)烯-25
    ,26-二醇[3β-methoxy-9β
    ,19-cycolanost-23-25,26-diol];其他成分: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豆甾醇(stigmasterol)[5]
    ,棕櫚酸乙酯(ethyl palmitate),油酸乙酯(ethyl oleate)
    ,亞油酸乙酯(ethyl linoleate)
    ,反式的苯亞甲基丁二酸(phenylitaconic acid)[8]以及鎳
    、鈷
    、鋁、鉻
    、硒
    、銅鋅、鐵
    、錳
    、鈣、鎂等元素[9]

    藥理作用 : 1.抗菌作用:1.1.艾葉在體外對(duì)炭疽桿菌

    、α-溶血鏈球菌、B-溶血鏈球菌
    、白喉?xiàng)U菌
    、假白喉?xiàng)U菌、肺類雙球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
    、檸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葡球菌
    、枯草桿菌等10種革蘭氏陽性嗜氣菌皆有抗菌作用
    。艾葉油4×10(-3)濃度(試管法)
    ,對(duì)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白色葡萄球菌
    、甲型鏈球菌、大腸桿菌
    、傷寒桿菌
    、副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等有抑菌作用
    。以野艾葉
    、艾條或艾絨煙熏,可用于室內(nèi)消毒
    ,與蒼術(shù)或與菖蒲及雄黃或與蒼術(shù)
    、雄黃、白芷等混合煙重
    ,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
    、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
    、變形桿菌
    、白喉?xiàng)U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
    、綠膿桿菌
    、枯草桿菌、產(chǎn)堿桿菌以及結(jié)核桿菌(人型H37RV)均有殺滅或抑制作用
    。艾條煙熏尚能減少燒傷創(chuàng)面的細(xì)菌
    。豚鼠結(jié)核經(jīng)艾灸治療后,疾病進(jìn)展較慢
    ,病變較輕
    ,尤以病程后期更明顯;此外還能增強(qiáng)網(wǎng)狀內(nèi)皮細(xì)胞的吞噬反應(yīng)
    ,但所增強(qiáng)的程度不如動(dòng)物獲得免疫性時(shí)那樣顯著
    ;豚鼠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細(xì)胞的吞噬機(jī)能與內(nèi)臟的結(jié)核病變是一致的,當(dāng)肝
    、脾受到疾病的損害時(shí)
    ,吞噬機(jī)能即下降。1.2.以小野艾葉煙熏
    ,對(duì)于多種致病真菌也有抑菌作用
    。小野艾水浸劑及煎劑,在試管內(nèi)對(duì)多種致病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3.野艾的水煎劑
    ,在試管內(nèi)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
    、α-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
    、白喉?xiàng)U菌
    、宋內(nèi)氏痢疾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
    、霍亂弧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抗真菌作用:艾葉煎液對(duì)皮癬真菌的抑菌作用最為微弱(與黃連、黃芩等煎液相比較)
    ,在15%濃度時(shí)堇色毛癬菌
    ,開始呈抑制,30%濃度時(shí)除絮狀表皮癬菌
    、足跖毛癬菌及白色念珠菌依然發(fā)育外
    ,其它為許蘭氏黃癬菌、許蘭氏黃癬菌蒙古變種
    、狗山芽胞癬菌
    、同心性毛癬菌、紅色毛癬菌
    、鐵銹色毛癬菌
    、堇色毛癬菌等均停止發(fā)育。曹紅烈等亦證明艾葉的水浸劑(1:4)
    ,在試管內(nèi)對(duì)堇色毛癬菌
    ,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
    、羊毛狀小芽胞癬菌
    、紅色表皮癬菌
    、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同時(shí),孫迅又測(cè)定艾葉煙熏法對(duì)許蘭氏黃癬菌
    、許蘭氏黃癬菌蒙古變種
    、同心性毛癬菌、堇色毛癬菌
    、紅色毛癬菌
    、絮狀表皮癬菌、鐵銹色小芽胞癬菌
    、足跖毛癬菌
    、趾間毛癬菌、狗小芽胞癬菌、石膏樣毛癬菌
    、申克氏胞于絲菌
    、斐氏釀母菌等致病性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明顯抗菌作用。3.平喘作用:3.1.艾葉油能直接松弛豚鼠氣管平滑肌
    ,也能對(duì)抗乙酰膽鹼
    、氯化鋇和組織胺引起的氣管收縮現(xiàn)象;并增加豚鼠肺灌流量
    。艾葉油0.5ml/kg灌胃對(duì)乙酰膽堿-組胺混合液噴霧法致喘豚鼠有抑制作用
    ,艾葉油2×10(-4)ml/kg對(duì)豚鼠離體氣管有松弛作用,并能對(duì)抗乙酰膽堿
    、氯化鋇引起的收縮
    。艾葉油加吐溫-80制成的混懸液能抑制肺組織釋放慢反應(yīng)物質(zhì)(SRS-A);具有直接拮抗慢反應(yīng)物質(zhì)的作用
    ,并能抑制肺組織和氣管平滑肌釋放慢反應(yīng)物質(zhì)
    ;豚鼠以艾葉油一次灌胃后,肺組織內(nèi)慢反應(yīng)物質(zhì)含量降低不明顯
    。1981年有人從艾葉平喘作用較強(qiáng)的中沸點(diǎn)油中分離得到二個(gè)平喘作用較強(qiáng)的單體
    ,即α-萜品烯醇和反式-香葦醇;動(dòng)物實(shí)驗(yàn)表明其平喘作用比艾葉油強(qiáng)
    。艾葉油中分離得的萜品烯醇-4240-300mg/kg灌胃或噴霧給藥
    ,α-萜品烯醇80-120mg/kg灌胃,均能對(duì)抗組胺與乙酰膽堿引起的豚鼠哮喘
    ,另兩成分反式香葦醇(TCMLIBanscarveol)與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也顯示有平喘作用
    。1%α-萜品烯醇吸入,對(duì)組胺引發(fā)的豚鼠氣喘有抑制作用,并可對(duì)抗卵白蛋白致敏
    、攻擊引起的豚鼠肺機(jī)械功能的改變
    。3.2.野艾浸劑對(duì)豚鼠支氣管有舒張作用。4.利膽作用:取艾葉油膠囊
    ,用2%葉溫配成混懸液(每1ml含艾葉油75μl)
    。大鼠0.8ml/100g和0.3ml/100g十二指腸注射給藥,分別為艾葉油一組和二組
    。陽性對(duì)照組用去氫膽酸(DHC)
    ,每片0.25g,配成20%混懸液
    ,0.3ml/100g
    ,十二脂腸給藥。四氯化碳中毒組:用四氯化碳1ml/kg灌胃1次
    ,中毒24小時(shí)作利膽實(shí)驗(yàn)
    ,用艾葉油0.3ml/100g十二指腸給藥
    。對(duì)照組用2%吐溫0.3ml/100g十二指腸給藥。小白鼠分3組
    ,艾葉油組
    ,0.2ml/10g十二指腸給藥。去氫膽酸組
    ,5%去氫膽酸0.2ml/10g十二指腸給藥
    。生理鹽水組
    ,0.2ml/10g十二指腸給藥
    。實(shí)驗(yàn)結(jié)果:艾葉油混懸液0.8ml/100g使正常大鼠膽汁流量增加91.5%
    ,與給藥前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0.3ml/100g組使正常大鼠膽汁流最增加89%
    ,與藥前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
    ;去氫膽酸組使大鼠膽汁流量增加83.2%;四氯化碳中毒組大鼠膽汁流量也有明顯增加
    ,與正常大鼠比
    ,利膽作用減弱,維持時(shí)間短
    ;2%吐溫對(duì)膽汁流量無明顯影響
    。艾葉油對(duì)小鼠也有明顯的利膽作用,使其膽汁流量增加26%
    。5.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艾葉中β-谷甾醇和5
    ,7-二羥-6,3'
    ,4'
    ,-三甲氧基黃酮,它們對(duì)抑制血小板聚集有顯著作用
    。溫瑞興等研究了艾葉的炮制方法
    。不同產(chǎn)地的艾葉及其有效成分對(duì)血小板聚集率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
    ,艾葉的不同炮制品對(duì)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各異
    。炮制方法對(duì)實(shí)驗(yàn)結(jié)果影響很大,不同方法的炮制產(chǎn)品其實(shí)驗(yàn)結(jié)果有很大差別
    。炒炭與醋炒焦的效果較差
    ;炒焦
    、醋炒炭與生艾葉對(duì)血小板聚集率有很強(qiáng)的抑制作用
    ,在3個(gè)劑量水平上都能極其明顯地抑制血小板聚集(p<0.001)。安國(guó)艾葉幾種不同溶劑提取物中
    ,以醇提物對(duì)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最為突出
    ,其它兩種溶劑(乙酸乙酯
    、氯仿)提取物也有抑制作用,但不及醇提物效果好
    。3種不同產(chǎn)地的艾葉醇提水溶部位對(duì)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p<0.001)
    。這兩個(gè)劑量的效果優(yōu)于其它兩種艾葉。在136mg/ml劑量時(shí)
    ,3種艾葉的差異不明顯
    。從艾葉中提取出的兩種成分,β-谷甾醇與5
    ,7-二羥基-6
    ,3',4'-三甲氧基黃酮均對(duì)血小板聚集有極顯著的抑制作用
    。然而
    ,這兩種有效成分相比,β-谷甾醇的作用在0.7
    、1.35mg/ml劑量時(shí)均極其明顯地優(yōu)于后者(p<0.001)
    。6.止血作用:艾葉水浸液給兔灌胃有促進(jìn)血液凝固作用,但亦有認(rèn)為艾葉的止血作用未能證實(shí)
    。艾葉為臨床上常用止血藥
    ,溫經(jīng)止血常炒炭用,藥理實(shí)驗(yàn)初步證明:艾葉制炭后止血作用增強(qiáng)
    。張學(xué)蘭等對(duì)其止血作用進(jìn)行了比較研究
    ,由實(shí)驗(yàn)結(jié)果可見,烘品2-5及炒炭品100%水煎液均可明顯縮短實(shí)驗(yàn)小鼠的凝血及出血時(shí)間
    ,與生理鹽水組比較
    ,具有顯著性差異,以烘品2(180℃
    、10分鐘)
    、烘品3(180℃、20分鐘)和烘品4(200℃
    、10分鐘)止血作用最為明顯
    ,與生品組比較也有顯著性差異。其余樣品組則無明顯止血作用
    。建議艾葉制炭可改用烘法
    ,以18℃烘10-20分鐘及200℃烘10分鐘,成品外表焦褐色為佳
    。7.對(duì)胃腸道及子宮的作用:野艾煎劑可興奮家兔離體子宮
    ,產(chǎn)生強(qiáng)直性收縮。粗制浸膏對(duì)豚鼠離體子宮亦有明顯興奮作用
    。小野艾水浸液對(duì)離體兔腸在大量時(shí)有抑制作用
    。8.對(duì)心血管系統(tǒng)作用:小野艾水浸液對(duì)離體蛙心在大量時(shí)有抑制作用
    。從克里米亞的艾蒿Artemisiataurica分離出來的Tauremizin(是一種倍半萜烯內(nèi)酯),對(duì)離體蛙心
    、貓心和在位貓心均能增強(qiáng)其收縮力
    ,對(duì)貓心并能減慢心率,使冠脈血流量增加
    ,有擬腎上腺素的作用
    。9.抗過敏作用:艾葉油0.5ml/kg灌胃,對(duì)卵白蛋白引起的豚鼠過敏性休克有對(duì)抗作用
    ,可降低死亡率
    。10.其它作用:大橋秀治報(bào)告艾葉主要因其含鞣質(zhì),可使因溫刺法發(fā)熱的家兔的體溫下降
    。但其作用劑量已近致死量
    ,故不能作為解熱藥使用。用小白鼠耳部涂巴豆油引起炎癥模型
    ,用艾葉揮發(fā)油給小鼠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0.0125g
    ,均有抗炎效果,有效率為57.8%及75.O%
    ;p值均小于0.001
    。艾葉油亦能延長(zhǎng)戊巴比妥鈉睡眠時(shí)間。小野艾水浸液對(duì)兔耳血管灌流時(shí)幾無影響
    ,給小鼠腹腔或靜脈注射可降低毛細(xì)血管通透性(Lochett氏法)
    。大鼠內(nèi)服有顯著利尿作用,毒性中等
    ,可用于臨床

    炮制 : 1.艾葉:揀去雜質(zhì),去梗

    ,篩去灰屑
    。2.艾絨:取曬干凈艾葉碾碎成絨,揀去硬莖及葉柄
    ,篩去灰屑
    。3.艾炭:取凈艾葉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七成變黑色,用醋噴灑
    ,拌勻后過鐵絲篩
    ,未透者重炒,取出
    ,晾涼
    ,防止復(fù)燃,三日后貯存
    。(每艾葉100斤
    ,用醋15斤)4.《本草衍義》:干搗篩去青滓
    ,取白
    ,入石硫黃
    ,為硫黃艾,灸家用
    。得米粉少許
    ,可搗為末,入服食藥
    。5.《綱目》:凡用艾葉
    ,須用陳久者,治令細(xì)軟
    ,謂之熟艾
    ,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
    。揀取凈葉
    ,揚(yáng)去塵屑,入石臼內(nèi)木杵搗熟
    ,羅去渣滓
    ,取白者再搗,至柔爛如綿為度
    ,用時(shí)焙燥
    ,則灸火得力。治婦人丸散
    ,須以熟艾
    ,用醋煮干搗成餅子,烘干再搗為末用
    ,或以糯糊和作餅
    ,及酒炒者皆不佳。洪氏《容齋隨筆》云
    ,艾難著力
    ,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
    ,即時(shí)可作細(xì)末
    ,亦一異也。

    歸經(jīng) : 歸肝

    ;脾
    ;腎經(jīng)

    性味 : 味辛;苦

    ;性溫

    注意 : 1.2.《綱目》:苦酒

    、香附為之使

    功能主治 : 溫經(jīng)止血;散寒止痛

    ;祛濕止癢
    。主吐血;衄血
    ;吃力血
    ;便血;便血
    ;崩漏
    ;妊娠下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
    ;痛經(jīng)
    ;胎動(dòng)不安;心腹冷痛
    ;泄瀉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换魜y轉(zhuǎn)筋
    ;帶下
    ;濕疹;疥癬
    ;痔瘡
    ;癰瘍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10g

    ;或入丸
    、散;或搗汁
    。外用:適量
    ,搗絨作炷或制成艾條熏灸;工搗敷
    ;或煎水熏洗
    ;或炒熱溫熨。

    復(fù)方 : 膠艾湯《金匱要略》:治血虛寒滯

    ,月經(jīng)過多
    。香艾丸《圣濟(jì)總錄》:止痢定痛。艾姜湯《世醫(yī)得效方》:下痢膿血
    。艾附暖宮丸《沈氏遵生書》:陽虛寒盛
    、沖任失養(yǎng)。《四生丸》婦人良方:涼血止血

    各家論述 : 1.《本草圖經(jīng)》:近世有單服艾者

    ,或用蒸木瓜丸之,或作湯空腹飲之
    ,甚補(bǔ)虛羸
    。然亦有毒,其毒發(fā)熱氣沖上
    ,狂躁不能禁
    ,至攻眼有瘡出血者
    ,誠(chéng)不可妄服也
    。2.艾,生寒熟溫
    ,生搗汁服可止血
    。《本草》止言其溫
    ,不言其熱
    。其性入火灸,則氣下行
    ,入藥服
    ,則氣上行。3.《綱目》:艾葉
    ,生則微苦太辛
    ,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
    ,純陽也
    。可以取太陽真火
    ,可以回垂絕元陽
    。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zhuǎn)肅殺之氣為融和
    ;灸之則透諸經(jīng)而治百種病邪
    ,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
    。蘇恭言其生寒
    ,蘇頌言其有毒,一則見其能止諸血
    ,一則見其熱氣上沖
    ,遂謂其性寒、有毒,誤矣
    。蓋不知血隨氣而行
    ,氣行則血散,熱因久服
    ,致火上沖之故爾
    。夫藥以治病,中病則止
    。若素有虛寒痼冷
    ,婦人濕郁滯漏之人,以艾和歸
    、附諸藥治其病
    ,夫何不可,而乃妄意求嗣
    ,服艾不輟
    ,助以辛熱,藥性久偏
    ,致使火燥
    ,是誰之咎歟?于艾何尤
    !艾附丸治心腹
    、少腹諸痛,調(diào)女人諸病
    ,頗有深功
    ;膠艾湯治虛痢及妊娠產(chǎn)后下血,尤著奇效
    。老人丹田氣弱
    ,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
    ,妙不可言
    。寒濕腳氣,亦宜以此夾入襪內(nèi)
    。4.《本草匯言》:艾葉
    ,暖血溫經(jīng),行氣開郁之藥也
    。開關(guān)竅
    ,醒一切沉涸伏匿內(nèi)閉諸疾。若氣血
    、痰飲
    、積聚為病,哮喘逆氣,骨蒸痞結(jié)
    ,癱瘓癰疽
    ,瘰疬結(jié)核等疾,灸之立起沉疴
    。若入服食丸散湯飲中
    ,溫中除濕,調(diào)經(jīng)脈
    ,壯子宮
    ,故婦人方中多加用之。5.《本草正》:艾葉
    ,能通十二經(jīng)
    ,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于溫中
    、逐冷
    、除濕
    ,行血中之氣
    ,氣中之滯,凡婦人血?dú)夂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最宜用之
    。或生用搗汁
    ,或熟用煎湯
    ,或用灸百病,或炒熱敷熨可通經(jīng)絡(luò)
    ,或袋盛包裹可溫臍膝
    ,表里生熟,俱有所宜
    。6.《本草正義》:古人灸法
    ,本無一癥不可治,艾之大用
    ,惟此最多
    ,故《別錄》以冠主治之前,其作煎以下
    ,則湯液之治療也
    。止吐血者宜生用,取其辛開以疏經(jīng)絡(luò)之壅
    ,然溫升之性
    ,必與上溢之癥不合,古人有四生丸之制,以柏葉
    、荷葉
    、生地之清肅下降者為主,而反佐以艾葉之辛溫
    ,欲其同氣相求
    ,易于桴應(yīng),非艾之一味可以止上升之吐衄也
    。其止下利
    ,則以里寒泄瀉而言,辛溫升舉
    ,固其所宜
    。下部gu瘡,則濕熱生蟲之恙
    ,苦溫燥濕
    ,又能殺蟲,是其專職
    。婦人下血
    ,則中氣虛寒,下焦無攝納之權(quán)
    ,以致血行失道
    ,無故妄下,《金匱》膠艾湯溫經(jīng)升舉
    ,固陰和陽
    ,是其正治,非血熱妄行之下血也
    。生肌肉者
    ,虛羸之人,血少形癯
    ,得此以溫養(yǎng)之
    ,則氣血旺而肌自豐;亦有潰瘍氣血兩虛
    ,陽和不運(yùn)
    ,則新肌不長(zhǎng),艾能溫煦以和脈絡(luò)
    ,而肌肉易長(zhǎng)
    ,若熱多爍液者,非其治也
    。7.《別錄》:主灸百病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勺骷澹瓜铝?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吐血
    ,下部瘡,婦人漏血
    。利陰氣
    ,生肌肉,辟風(fēng)寒
    ,使人有子
    。8.陶弘景: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
    。汁又殺蛔蟲
    。苦酒煎葉療癬
    。9.《藥性論》:止崩血
    ,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瀉血
    。長(zhǎng)服止冷痢
    。又心腹惡氣,取葉搗汁飲.10.《唐本草》:主下血
    ,衄血
    ,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11.《食療本草》:金瘡,崩中
    ,霍亂
    ,止胎漏。12.《日華子本草》:止霍亂轉(zhuǎn)筋
    ,治心痛
    ,鼻洪,并帶下
    。13.《珍珠囊》:溫胃
    。14.《履巉巖本草》:治咽喉閉痛熱壅,飲食有妨者
    ,搗汁灌漱
    。15.《王好古》:治帶脈為病,腹脹滿
    ,腰溶溶如坐水中
    。16.《本草再新》:調(diào)經(jīng)開郁
    ,理氣行血。治產(chǎn)后驚風(fēng)
    ,小兒臍瘡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52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猴頭菌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猴頭菌別名 : 猴頭、刺猬菌
    石長(zhǎng)生
    拼音注音 : Shí Chánɡ Shēnɡ別名 : 丹草
    、長(zhǎng)生草、丹沙草
    、生肌草
    、石中珠、巖浮萍
    、豬毛七
    、水豬毛七、豬鬃草
    、豬毛腳筋草出處 : 石長(zhǎng)生
    ,始載于《本經(jīng)》,一名丹草
    ,列入下品
    桑白皮
    《中國(guó)藥典》:桑白皮拼音注音 : Sānɡ Bái Pí?jiǎng)e名 : 桑根皮英文名 : CORTEX MORI來源 : 本品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浦参锷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
    。秋末葉落時(shí)至次春發(fā)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黃棕色粗皮
    兩面青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兩面青拼音注音 : Liǎnɡ Miàn Qīnɡ別名 : 甲滿來源 : 紫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苾擅媲郙aesa indica (Roxb.)A. DC.
    ,以全株入藥。生境分布 : 云南
    大青木
    拼音注音 : Dà Qīng Mù別名 : 路邊青
    、臭葉樹、羊咪青
    、青心草
    、臭大青、鴨公青
    、淡婆婆
    竹葉心
    來源 : 慈竹屬植物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Mcclure尚未能展開呈筒卷形的嫩葉
    。性味 : 甘
    、苦,涼
    山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