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中草藥匯編》:半夏
拼音注音 : Bàn Xià
別名 : 三葉半夏、三葉老、三步跳、麻玉果、燕子尾
英文名 : RHIZOMA PINELLIAE
來源 : 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的干燥塊莖。夏、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外皮及須根,曬干。
性狀 : 本品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1~1.5cm。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麻點(diǎn)狀根痕;下面鈍圓 ,較光滑。質(zhì)堅實(shí)
,斷面潔白,富粉性
。無臭,味辛辣
、麻舌而剌喉。
貯藏 : 置通風(fēng)干燥處 ,防蛀。
炮制 : 清半夏: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8%白礬溶液浸泡至內(nèi)無干心,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凈,切厚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白礬20kg。本品為橢圓形、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片狀,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見灰白色點(diǎn)狀或短線狀維管束跡,有的殘留栓皮處下方顯淡紫紅色斑紋。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略呈角質(zhì)樣。氣微,味微澀、微有麻舌感。姜半夏: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nèi)無干心時;另取生姜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
,切薄片
,干燥
。每100kg半夏
,用生姜25kg
、白礬12.5kg
。本品為片狀
、不規(guī)則顆粒狀或類球形
。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質(zhì)硬脆
,斷面淡黃棕色
,常具角質(zhì)樣光澤
。氣微香
,味淡、微有麻舌感
,嚼之略粘牙。
鑒別 : (1) 本品粉末類白色。淀粉粒甚多,單粒類圓形、半圓形或圓多角形,直徑2~20μm,臍點(diǎn)裂縫狀、人字狀或星狀;復(fù)粒由2~6分粒組成。草酸鈣針晶束存在于橢圓形黏液細(xì)胞中,或隨處散在
,針晶長20~110μm
。螺紋導(dǎo)管直徑10~24μm
。(2) 取本品粉末1g
,加甲醇10ml
,加熱回流30分鐘
,濾過
,濾液揮至約0.5ml,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精氨酸
、丙氨酸
、纈氨酸
、亮氨酸對照品
,加70%甲醇制成每1ml 各含1mg 的混合溶液
,作為對照品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yàn),吸取供試品溶液5μl
、對照品溶液1μl,分別點(diǎn)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
,以正丁醇-冰醋酸-水(8:3:1) 為展開劑,展開
,取出
,晾干
,噴以茚三酮試液
,在105℃ 加熱至斑點(diǎn)顯色清晰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
,顯相同顏色的斑點(diǎn)
。
歸經(jīng) : 歸脾、胃、肺經(jīng)
。
性味 : 辛,溫
;有毒
。
注意 : 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功能主治 :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
。用于痰多咳喘
,痰飲眩悸
,風(fēng)痰眩暈
,痰厥頭痛
,嘔吐反胃,胸脘痞悶
,梅核氣;生用外治癰腫痰核
。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嘔。
用法用量 : 3~9g 。外用適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調(diào)敷患處
。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半夏
拼音注音 : Bàn Xià
別名 : 地文 、水玉(《本經(jīng)》)
,守田
、示姑(《別錄》),羊眼半夏(《唐本草》)
,和姑(《綱目》)
,蝎子草(《植物名實(shí)圖考》)
,地珠半夏(《昆明藥植調(diào)查報告》),麻芋果(《貴州民間方藥集》)
,三步跳
、泛石子(《湖南野生植物》)
,地鷓鴣、地茨菇(《廣西中獸醫(yī)藥植》)
,老黃嘴、老和尚頭
、野芋頭
,老鴰頭(《江蘇植藥志》)
,捉嘴豆子
,地巴豆(《河北藥材》)
,無心菜根
、天落星
、老鴰眼、麻芋子(《山東中藥》)
,地雷公
、老瓜蒜、狗芋頭(《中藥志》)
,珠半夏(《廣西中藥志》)
,裂刀菜(《遼寧經(jīng)濟(jì)植物志》),麻草子(安徽《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7~9月間采挖,洗凈泥土,除去外皮 ,曬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 野生于山坡 、溪邊陰濕的草叢中或林下。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
;主產(chǎn)四川、湖北
、安徽
、江蘇
、河南
,浙江等地
;以四川產(chǎn)量大
、質(zhì)量好
。
原形態(tài) : 半夏,又名:三葉半夏 。多年生小草本
,高15~30厘米
。塊莖近球形
。葉出自塊莖頂端
,葉柄長6~23厘米
,在葉柄下部內(nèi)側(cè)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葉為單葉
,卵狀心形;2~3年后
,葉為3小葉的復(fù)葉
,小葉橢圓形至披針形,中間小葉較大
,長5~8厘米,寬3~4厘米
,兩側(cè)的較小,先端銳尖
,基部楔形,全緣
,兩面光滑無毛。肉穗花序頂生
,花序梗常較葉柄長
;佛焰苞綠色
,長6~7厘米
;花單性,無花被
,雌雄同株;雄花著生在花序上部
,白色
,雄蕊密集成圓筒形
,雌花著生于雄花的下部
,綠色
,兩者相距5~8毫米
;花序中軸先端附屬物延伸呈鼠尾狀
,通常長7~10厘米,直立
,伸出在佛焰苞外
。漿果卵狀橢圓形
,綠色,長4~5毫米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7月
。果期8~9月
。
性狀 : 干燥塊莖呈圓球形、半圓球形或偏斜狀,直徑0.8~2厘米。表面白色,或淺黃色,未去凈的外皮呈黃色斑點(diǎn)。上端多圓平,中心有凹陷的黃棕色的莖痕,周圍密布棕色凹點(diǎn)狀須根痕,下面鈍圓而光滑。質(zhì)堅實(shí),致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v切面呈腎臟形,潔白
,粉性充足
;質(zhì)老或干燥過程不適宜者呈灰白色或顯黃色紋
。粉末嗅之嗆鼻
,味辛辣
,嚼之發(fā)粘
,麻舌而刺喉。以個大
、皮凈、色白
、質(zhì)堅實(shí)
、粉性足者為佳
。以個小
、去皮不凈
、色黃白
、粉性小者為次
。
毒性 : 曾有報道,4例誤食生半夏0.1~0.2克、1.4克、1.8克、2.4克而引起中毒者,癥狀表現(xiàn)主要為口腔及咽喉部粘膜的燒灼感和麻辣味,胃部不適、惡心及胸前壓迫感。4例中除1例因誤食量甚少而自愈外,其余3例均經(jīng)服生姜而痊愈。
化學(xué)成分 : 塊莖含揮發(fā)油、少量脂肪(其脂肪酸約34%為固體酸、66%為液體酸)、淀粉、煙堿
、粘液質(zhì)、天門冬氨酸
、谷氨酸
、精氨酸
、β-氨基丁酸等氨基酸
、β-谷甾醇
、膽堿
、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
、3,4-二羥基苯甲醛
,又含藥理作用與毒芹堿及煙堿相似的生物堿
、類似原白頭翁素刺激皮膚的物質(zhì)
。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
。
炮制 : 生半夏:揀去雜質(zhì),篩去灰屑
。法半夏:取凈半夏
,用涼水浸漂,避免日曬
,根據(jù)其產(chǎn)地質(zhì)量及其顆粒大小
,斟酌調(diào)整浸泡日數(shù)。泡至10日后
,如起白沫時
,每半夏100斤加白礬2斤,泡1日后再進(jìn)行換水
,至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取出略晾
。另取甘草碾成粗塊,加水煎湯
,用甘草湯泡石灰塊,再加水混合
,除去石灰渣
,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攪拌
,使其顏色均勻
,至黃色已浸透
,內(nèi)無白心為度
。撈出
,陰干
。(每半夏100斤,用白礬2斤
,甘草16斤,石灰塊20斤)姜半夏:取揀凈的半夏
,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后,另取生姜切片煎湯
,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
,晾至六成干
,悶潤后切片
,晾干
。(每半夏100斤
,用生姜25斤
,白礬12斤8兩
,夏季用14斤8兩)清半夏:取揀凈的半夏
,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礬與水共煮透
,取出,晾至六成干
,悶潤后切片,晾干
。(每半夏100斤
,用白礬12斤8兩,夏季用14斤8兩)①《雷公炮炙論》:"修事半夏四兩
,用搗了白芥子末二兩,頭醋六兩
,二味攪令濁
,將半夏投于中
,洗三遍用之
。半夏上有隟涎
,若洗不盡
,令人氣逆
,肝氣怒滿
。"②陶弘景:"半夏
,用之皆先湯洗十許過
,令滑盡
,不爾戟人咽喉
。"
歸經(jīng) : 入脾、胃經(jīng)。①《湯液本草》:"入足陽明、太陰、少陽經(jīng)。"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胃三經(jīng)。"③《本草經(jīng)疏》:"入足太陰 、陽明
、少陽
,手少陰經(jīng)
。"④《本草匯言》:"入手陽明、太陰、少陰三經(jīng)
。"⑤《本草再新》:"入肝
、脾
、肺三經(jīng)
。"
性味 : 辛 ,溫
,有毒
。①《本經(jīng)》:"辛
,平
。"②《別錄》:"生微寒
,熟溫
,有毒
。"③《藥性論》:"有大毒
。"④《日華子本草》:"味辛
。"⑤(醫(yī)學(xué)啟源》:"《主治秘要》云,性溫
,味辛苦
。"
注意 : 一切血證及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者忌服。①《本草經(jīng)集注》:"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姜、干姜、秦皮、龜甲。反烏頭。"②《藥性論》:"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③張元素:"諸血證及口渴者禁用。孕婦忌之,用生姜則無害。"④《醫(yī)學(xué)入門》:"凡諸血證及自汗,渴者禁用。"
功能主治 :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治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外消癰腫。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內(nèi)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癥;生用外治癰腫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嘔。(1)燥濕化痰:用于痰清稀而多之濕痰、寒痰,常配陳皮。(2)降逆止嘔:降逆止嘔之功頗著,可用于各種嘔吐,尤宜于濕濁中阻所致的脘悶嘔吐,常配生姜、茯苓。熱證嘔吐,應(yīng)配清熱瀉火藥
。(3)消腫止痛:外用治瘡瘍腫毒
、毒蛇咬傷
。①《本經(jīng)》:"主傷寒寒熱
,心下堅
,下氣
,喉咽腫痛
,頭眩胸脹
,咳逆
,腸鳴
,止汗
。"②《別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jié)
,咳嗽上氣
,心下急痛堅痞
,時氣嘔逆;消癰腫
,墮胎
,療痿黃
,悅澤面目
。生令人吐
,熟令人下
。"③《藥性論》:"消痰涎,開胃健脾
,止嘔吐,去胸中痰滿
,下肺氣
,主咳結(jié)。新生者摩涂癰腫不消
,能除瘤癭。氣虛而有痰氣
,加而用之
。"④《日華子本草》:"治吐食反胃
,霍亂轉(zhuǎn)筋,腸腹冷
,痰瘧
。"⑤《本草圖經(jīng)》:"主胃冷
,嘔噦
。"⑥《醫(yī)學(xué)啟源》:"治寒痰及形寒欽冷傷肺而咳
,大和胃氣,除胃寒
,進(jìn)飲食
。治太陽痰厥頭痛
,非此不能除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吨髦蚊匾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燥胃濕
,化痰
,益脾胃氣,消腫散結(jié)
,除胸中痰涎。"⑦朱震亨:"治眉棱骨痛
。"⑧《綱目》:"治腹脹
,目不得瞑
,白濁
,夢遺
,帶下。"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鎢
;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調(diào)默
。
復(fù)方 : ①治濕痰,咳嗽脈緩,面黃
,肢體沉重,嗜臥不收
,腹脹而食不消化:南星、半夏(俱湯洗)各一兩
,白術(shù)一兩半。上為細(xì)末
,糊為丸
,如桐子大.每服五
、七十丸
,生姜湯下
。(《紊問病機(jī)保命集》)②治濕痰喘急
,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