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藥典》:巴戟天
拼音注音 : Bā Jǐ Tiān
別名 : 雞腸風、雞眼藤、黑藤鉆、兔仔腸
、三角藤
、糠藤
英文名 : RADIX MORINDAE OFFICINALIS
來源 : 本品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 的干燥根。全年均可采挖
,洗凈
,除去須根
,曬至六
、七成干,輕輕捶扁
,曬干
。
性狀 : 本品為扁圓柱形,略彎曲,長短不等
,直徑0.5~2cm
。表面灰黃色或暗灰色,具縱紋及橫裂紋
,有的皮部橫向斷離露出木部
;質韌,斷面皮部厚
,紫色或淡紫色
,易與木部剝離;木部堅硬
,黃棕色或黃白色
,直徑1~5mm。無臭
,味甘而微澀
。
貯藏 : 置通風干燥處,防霉,防蛀。
炮制 : 巴戟肉:取凈巴戟天,照蒸法(附錄Ⅱ D)蒸透,趁熱除去木心,切段,干燥 。鹽巴戟天:取凈巴戟天
,照鹽蒸法(附錄Ⅱ D)蒸透,趁熱除去木心
,切段
,干燥。制巴戟天:取甘草
,搗碎
,加水煎湯,去渣
,加入凈巴戟天拌勻
,照煮法(附錄ⅡD )煮透,趁熱除去木心
,切段
,干燥。每100kg巴戟天
,用甘草6kg
。
鑒別 :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shù)列細胞。皮層外側石細胞單個或數(shù)個成群 ,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
;薄壁細胞含有草酸鈣針晶束
,切向排列。韌皮部寬廣
,內側薄壁細胞含草酸鈣針晶束
,軸向排列。形成層明顯
。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或 2~3 個相聚
,呈放射狀排列,直徑至 105μm
;木纖維較發(fā)達
;木射線寬 1~3 列細胞;偶見非木化的木薄壁細胞群
。粉末淡紫色或紫褐色。石細胞淡黃色
,類圓形
、類方形、類長方形
、長條形或不規(guī)則形
,有的一端尖,直徑21~96μm
,壁厚至 39 μm
,有的層紋明顯,紋孔及孔溝明顯
,有的石細胞形大
,壁稍厚。草酸鈣針晶多成束存在于薄壁細胞中
,針晶長至 184 μm
。具緣紋孔導管淡黃色,直徑至 105μm
,具緣紋孔細密
。纖維管胞長梭形,具緣紋孔較大
,紋孔口斜縫狀或相交成人字形
、十字形。
歸經 : 歸腎、肝經。
性味 : 甘,辛 ,微溫
。
功能主治 : 補腎陽 ,強筋骨,祛風濕
。用于陽痿遺精
,宮冷不孕,月經不調
,少腹冷痛
,風濕痹痛,筋骨痿軟
。
用法用量 : 3~9g。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巴戟天
拼音注音 : Bā Jǐ Tiān
別名 : 巴戟(《本草圖經》),雞腸風(《中藥志》),兔子腸(《中藥材手冊》)。
出處 : 《本經》
來源 : 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冬、春季采挖,洗凈泥土,除去須根,曬至6~7成干,用木糙輕輕捶扁,曬干;或先蒸過,曬至半干后,捶扁,曬干。
生境分布 : 野生于山谷、溪邊或山林下,亦有栽培。分布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原形態(tài) : 巴戟天,又名:三蔓草(《唐本草》),不雕草(《日華子本草》),雞眼藤、黑藤鉆、糠藤、三角藤。纏繞或攀緣藤本。根莖肉質肥厚,圓柱形
,支根多少呈念珠狀,鮮時外皮白色
,干時暗褐色
。有蜿蜒狀條紋,斷面呈紫紅色
。莖圓柱狀
,有縱條棱,小枝幼時有褐色粗毛
,老時毛脫落后表面粗糙
。葉對生,長橢圓形
,長3~13厘米
,寬1.5~5厘米,先端短漸尖
,基部楔形或闊楔形
,全緣,下面沿中脈上被短粗毛
,葉緣常有稀疏的短睫毛;葉柄有褐色粗毛
;托葉鞘狀
。花序頭狀
,花2~10朵
,生于小枝頂端,罕為腋生
;花萼倒圓錐狀
,長3~4毫米,先端有不規(guī)則的齒裂或近平截
;花冠肉質白色
,花冠管的喉部收縮,內面密生短毛
,通常4深裂
;雄蕊4枚,花絲極短
;子房下位
,4室,花柱2深裂。漿果近球形
,直徑5~9毫米
,成熟后紅色,頂端有宿存的筒狀萼管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5月。果期9~10月
。
性狀 : 干燥的根呈彎曲扁圓柱形或圓柱形,長度不等,直徑約1~2厘米
。表面灰黃色
。有粗而不深的縱皺紋及深陷的橫紋,甚至皮部斷裂而露出木部
,形成長約1~3厘米的節(jié)
,形如雞腸,故土名"雞腸風"
。折斷面不平
,橫切面多裂紋;皮部呈鮮明的淡紫色
,木郎黃棕色
,皮部寬度為木部的兩倍。氣無
,味甜而略澀
。以條大、肥壯
、連珠狀
、肉厚、色紫者為佳
。條細瘦
、肉薄、色灰者質次
。 主產廣東
、廣西等地。
化學成分 : 根含蒽醌 、黃酮類化合物
。
炮制 : 巴戟天:揀去雜質,用熱水泡透后,趁熱抽去木心
,切段,曬干。炙巴戟:取甘草
,搗碎
,置鍋內加水煎湯,撈去甘草渣
,加入揀凈的巴戟天
,煮至松軟能抽出木心時(此時余湯不宜多),取出
,趁熱抽去木心
,曬干。(每巴戟天100斤
,用甘草6斤4兩)鹽巴戟:取揀凈的巴戟天
,用鹽水拌勻,入籠蒸透
,抽去木心
,曬干。(每巴戟天100斤
,用鹽2斤
,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①《雷公炮炙論》:"凡使巴戟天,須用枸杞子湯浸一宿
,待稍軟漉出
,卻用酒浸一伏時又漉出,用菊花同熬令焦黃
,去菊花
,布拭令干用。"②《綱目》:"以酒浸一宿
,判焙入藥,若急用
,只以溫水浸軟去心用
。"
歸經 : 入肝、腎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
、腎二經。"②《本草新編》:"入心
、腎二經
。"③《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
。"
性味 : 辛甘 ,溫。①《本經》:"味辛,微溫
。"②《別錄》:"甘
,無毒。"③《日華子本草》:"味苦
。"
注意 : 陰虛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覆盆子為之使。惡朝生
、雷丸
、丹參。"②《本草經疏》:"凡病相火熾盛
,便赤
,口苦,目赤目痛
,煩躁口渴
,大便燥秘,法咸忌之
。"③《得配本草》:"火旺泄精
,陰虛水乏,小便不利
,口舌干燥
,四者禁用。"
功能主治 : 補腎陽,壯筋骨
,祛風濕。治陽痿
,少腹冷痛
,小便不禁,子宮虛冷
,風寒濕痹
,腰膝酸痛。①《本經》:"主大風邪氣
,陰痿不起
,強筋骨,安五臟
,補中增志益氣
。"②《別錄》:"療頭面游風,小腹及陰中相引痛
,下氣
,補五勞
,益精。"③《藥性論》:"治男子夢交泄精
,強陰
,除頭面中風,主下氣
,大風血癩
。"④《日華子本草》:"安五臟,定心氣
,除一切風
。療水腫。"⑤《綱目》:"治腳氣
,去風疾
,補血海。"⑥《本草求原》:"化痰
,治嗽喘
,眩暈,泄瀉
,食少
。"⑦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補腎壯陽,強筋骨
,祛風濕
。治腎虛腰腳無力,痿痹癱瘓
,風濕骨痛
,神經衰弱,陽萎遺精
,早泄
,失眠;婦女不育
。"
用法用量 : 內服:熬湯,1.5~3錢;入丸、散、浸酒或熬膏。
復方 : ①治虛羸陽道不舉,五勞七傷百病。能食,下氣:巴戟天、生牛膝各三斤。以酒五斗浸之,去滓溫服,常令酒氣相及,勿至醉吐。(《千金方》)②治婦人子宮久冷,月脈不調,或多或少,赤白帶下:巴戟三兩,良姜六兩,紫金藤十六兩,青鹽二兩,肉桂(去粗皮)、吳茱萸各四兩。上為末,酒糊為丸。每服二十丸,暖鹽酒送下,鹽湯亦得。日午、夜臥各一服
。(《局方》巴戟丸)③治風冷腰胯疼痛
,行步不得:巴戟一兩半,牛膝三兩(去苗)
,羌活一兩半
,桂心一兩半,五茄皮一兩半
,杜仲二兩(去粗皮
,炙微黃,判)
,干姜一兩半(炮裂
,判)。上藥搗羅為末
,煉蜜和搗三
、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于食前
,以溫酒飲下三十丸。(《圣惠方》巴戟丸)④治小便不禁:益智仁
、巴戟天(去心
,二味以青鹽
、酒煮),桑螵蛸
、兔絲子(酒蒸)各等分
。為細末,酒煮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食前用鹽酒或鹽湯送下
。(《奇效良方》)⑤治白濁:菟絲子(酒煮一日
,焙干)、巴戟(去心
,酒浸煮)
,破故紙(炒)、鹿茸
、山藥
、赤石脂、五味于各一兩
。上為末
,酒糊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招柠}湯下
。(《普濟方》)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巴戟天
拼音注音 : Bā Jǐ Tiān
別名 : 巴戟、巴吉天、戟天
、巴戟肉、雞腸風
、貓腸筋
、兔兒腸
英文名 : Ba Ji Tian, Bajitian, Indianmulberry (root)
, Medicinal indian mulberry, Medicinal Indianmulberry Root
, Medicinal Indionmulberry Root
, morinda (root), Morinda officinalis
, Morinda Root
, Morindae Radix,
出處 : 出自《神農本草經》。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orinda officinalis How采收和儲藏:栽種6-7年即可采收。在秋冬季采挖,挖出后,摘下肉質根,洗去泥沙,在陽光下曬至五六成干,用水棒輕輕打扁,再曬至全干即成。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溪邊、山地疏林下或栽培。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酒杯
、廣東、海南
、廣西等地
。
原形態(tài) : 藤狀灌木。根肉質肥厚,圓柱形
,不規(guī)則地斷續(xù)膨大,呈念珠狀
。莖有細縱條棱
,幼時被褐色粗毛。葉對生
;葉柄長4-8mm
,有褐色粗毛;葉片長橢圓形
,長3-13cm
,寬1.5-5cm,先端短漸尖
,基部鈍或圓形
,全緣,上面深綠色
,嫩時常帶眥色
,并有衡疏短粗毛;老時肖滑無毛
,下面沿中脈上被短粗毛
,葉緣有短睫毛,側脈6-7對
;托葉膜質
,鞘狀
。花序頭狀
,有花2-10朵
,生于小枝的頂端或熱電廠成傘形花序;總花梗長3-10mm
,被污黃色短粗毛
;花萼倒圓錐狀,先端有不規(guī)則的齒裂
;花冠白色
,肉質,長可達7mm
,花冠管的喉部收縮
,內面密生短粗毛,多數(shù)3深裂
,較少14裂
;雄蕊與花裂片同數(shù)。生于花冠管的近基部
,花絲短
;子房下位,4室
,花柱纖細
,2深裂,藏于花冠內
。核果近球形
,直徑6-11mm,熟時紅色
。小核內有種子4顆
,近卵形或倒卵形,背部隆起
,側面平坦
,被白短柔毛?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7月
,果期。
栽培 : 1.氣候土壤:喜溫暖的氣候,宜陽光充足
,以排水良好、土質疏松、富含腐殖質多的砂質壤土或黃壤土為佳
。2.整地:廣東地區(qū)
,于秋季先將山坡的灌木連根挖出,就地燒成草木灰
,然后深翻土地約27-33cm
。至翌春種植前再耕耙1次,并作成寬0.7-1m的梯田
,按株距67cm,挖15cm深的穴
,以備種植
。廣西則于種植前將灌木進行疏伐,并去除枯枝
,在林內局部墾地挖穴種植
。3.種植:3.1.扦插法:廣東地區(qū)于清明至谷雨間(廣西則在12月間)種植。選擇2-3年的粗壯藤莖
,除去過嫩過老的部分
,再剪成長約25cm的插穗。每枝插穗須有3-4個節(jié)(兩端并須有節(jié))
。扦插深度約15cm
,每穴插2-3枝,插后覆以細土
,踏實
,澆水。此法5-10年才可收獲
,所以廣東地區(qū)多于巴戟兩旁間種木薯
、花生、生姜等作物
。3.2.根頭繁殖法:采挖巴戟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