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藥典》:巴豆
拼音注音 : Bā Dòu
別名 : 雙眼龍、大葉雙眼龍、江子、猛子樹、八百力
、芒子
英文名 : FRUCTUS CROTONIS
來源 :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根及葉亦供藥用。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堆置2~3天,攤開,干燥。根、葉全年可采,根切片,葉曬干備用。
性狀 : 本品呈卵圓形,一般具三棱,長1.8~2.2cm,直徑1.4~2cm。表面灰黃色或稍深,粗糙,有縱線6條
,頂端平截
,基部有果梗痕。破開果殼
,可見3室
,每室含種子1粒。種子呈略扁的橢圓形
,長1.2~1.5cm
,直徑0.7~0.9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
,一端有小點(diǎn)狀的種臍及種阜的疤痕
,另端有微凹的合點(diǎn),其間有隆起的種脊
;外種皮薄而脆
,內(nèi)種皮呈白色薄膜;種仁黃白色
,油質(zhì)
。無臭,味辛辣
。
貯藏 : 置陰涼干燥處。
炮制 : 生巴豆:去皮取凈仁。
鑒別 : 取本品約0.5g,研碎
,加乙醚10ml,浸泡 2小時(shí)
,并時(shí)時(shí)振搖
,濾過
,濾液置試管中揮干,加鹽酸羥胺飽和的甲醇溶液0.5ml 及麝香草酚酞指示液 1滴
,再加氫氧化鉀飽和的甲醇溶液至顯藍(lán)色后
,再多加4滴,加熱至沸騰
,冷卻
,加稀鹽酸調(diào)節(jié)pH值至2~3,加三氯化鐵試液3 滴及氯仿1ml
,振搖
,上層溶液顯紫紅色。
歸經(jīng) : 種子:歸胃、大腸經(jīng)
。
性味 : 種子:辛,熱;有大毒
。根、葉:辛
、溫
。有毒。
注意 : 孕婦禁用;不宜與牽牛子同用
。
功能主治 : 種子:瀉下祛積,逐水消腫。用于寒積停滯
,胸腹脹滿;外用蝕皰
。用于惡瘡疥癬
,疣痣,白喉
,瘧疾
,腸梗阻。根:溫中散寒
,祛風(fēng)活絡(luò)
。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腫痛
,毒蛇咬傷
。葉:外用治凍瘡,并可殺孑孓
、蠅蛆
。
用法用量 : 種子:0.5~1分,內(nèi)服去種皮榨去油,配入丸
、散劑;外用適量
,研末涂患處
,或搗爛以紗布包擦患處。根:1~3錢
。葉外用適量
,煎水洗患處。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巴豆
拼音注音 : Bā Dòu
別名 : 巴菽(《本經(jīng)》) ,剛子(《雷公炮炙論》)
,江子(《瑞竹堂經(jīng)驗(yàn)方》),老陽子(《綱目》)
,雙眼龍(《嶺南采藥錄》)
,猛子仁(《中國藥植志》),巴果(《中藥形性經(jīng)驗(yàn)鑒別法》)
,巴米(《藥材資料匯編》)
,雙眼蝦、紅子仁
、豆貢(《南寧市藥物志》)
,毒魚子、鑾豆
、貢仔(《中藥志》)
,八百力(《廣西中藥志》),大葉雙眼龍
、巴仁
、芒子(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子。8~9月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
,曬干后,除去果殼
,收集種子
,曬干。
生境分布 : 多為栽培植物;野生于山谷
、溪邊、曠野
,有時(shí)亦見于密林中
。分布四川
、湖南、湖北
、云南
、貴州、廣西
、廣東
、福建、臺灣
、浙江
、江蘇。
原形態(tài) : 常綠喬木,高6~10米。幼枝綠色,被稀疏星狀柔毛或幾無毛;二年生枝灰綠色,有不明顯黃色細(xì)縱裂紋。葉互生 ;葉柄長2~6厘米
;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5~13厘米
,寬2.5~6厘米
,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
,近葉柄處有2腺體
,葉緣有疏淺鋸齒,兩面均有稀疏星狀毛
,主脈3出
;托葉早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
,上部著生雄花
,下部著生雌花,亦有全為雄花者
;花梗細(xì)而短
,有星狀毛;雄花綠色,較小
,花萼5裂
,疏生細(xì)微的星狀毛,萼片卵形
,花瓣5
,反卷,內(nèi)面密生細(xì)的綿狀毛
,雄蕊15~20,著生于花盤邊緣上
,花盤盤狀;雌花花萼5裂
,無花瓣,子房圓形
,3室
,密被短粗的星狀毛,花柱3枚
,細(xì)長
,每枚再2深裂。蒴果長圓形至倒卵形
,有3鈍角
。種子長卵形,3枚
,淡黃褐色
。花期3~5月
。果期6~7月
。
性狀 : 干燥種子呈橢圓形或卵形,略扁,長約1~1.5廈米,直徑約6~9毫米,厚約4~7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棕色,平滑而少光澤。種阜在種臍的-端,為一細(xì)小突起
,易脫落。合點(diǎn)在另一端
,合點(diǎn)與種阜間有種脊
,為一略隆起的縱棱線。橫斷面略呈方形,種皮薄而堅(jiān)脆
,剝?nèi)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可見種仁,外包膜狀銀白色的外胚乳
。內(nèi)胚乳肥厚
,淡黃色,油質(zhì)
。中央有菲薄的子葉2枚
。胚根細(xì)小,朝向種阜的一端
。氣無
,味微澀,而后有持久辛辣感
。以個(gè)大
、飽滿、種仁色白者佳
。粒較空
、種仁泛油變色者質(zhì)次。主產(chǎn)四川
、廣西
、云南、貴州
。以四川產(chǎn)量最大
,質(zhì)量較佳。此外
,廣東
、福建等地亦產(chǎn)。
化學(xué)成分 : 含巴豆油,其中有油酸、亞油酸、巴豆油酸、順芷酸等的甘油酯
;尚含巴豆甙。
炮制 : 巴豆仁:揀凈雜質(zhì),用粘稠的米湯或面湯浸拌
,置日光下曝曬或烘裂,搓去皮
,簸取凈仁
。巴豆霜:取凈巴豆仁,碾碎,用多層吸油紙包裹
,加熱微炕
,壓榨去油,每隔2天取出復(fù)研和換紙1次
,如上法壓榨六
、七次至油盡為度,取出
,碾細(xì)
,過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痘艄谥苏摗罚?凡修事巴豆
,敲碎,以麻油并酒等煮巴豆了
,研膏后用
。每修事一兩,以酒
、麻油各七合,盡為度
。"
歸經(jīng) : 入胃、大腸經(jīng)。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胃、大腸三經(jīng)。"②《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jīng)。"
性味 : 辛,熱,有毒
。①《本經(jīng)》:"味辛,溫
。"②《吳普本草》:"
神農(nóng)、歧伯、桐君:辛
,有毒
。
黃帝:甘,有毒
。"③《醫(yī)學(xué)啟源》:"性熱
,味苦。"④《醫(yī)林纂要》:"辛咸,熱
,毒
。"
注意 : 無寒實(shí)積滯、孕婦及體弱者忌服。①《本草經(jīng)集注》:"芫花為之使
。惡蘘草。畏大黃
、黃連
、藜蘆。"②《藥對》:"畏蘆筍
、菰筍
、醬鼓、冷水
。得火良
。與牽牛相反。"③《藥性論》:"能落胎
。"④《本草衍義補(bǔ)遺》:"無寒積者忌之
。"
功能主治 : 瀉寒積,通關(guān)竅,逐痰
,行水,殺蟲
。治冷積凝滯
,胸腹脹滿急痛,血瘕
,痰癖
,瀉痢,水腫
,外用治喉風(fēng)
,喉痹,惡瘡疥癬
。①《本經(jīng)》:"主傷寒溫瘧寒熱
,破癥瘕結(jié)聚堅(jiān)積,留飲痰癖
,大腹水腫
。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
,利水谷道
。去惡肉
。"②《別錄》:"療女子月閉,爛胎
,金瘡膿血不利
,丈夫陰頹,殺斑螫毒
。"③《藥性論》:"主破心腹積聚結(jié)氣
,治十種水腫,痿痹
,大腹
。"④《本草拾遺》:"主癥癖,痃氣
,痞滿
,腹內(nèi)積聚,冷氣血塊
,宿食不消
,痰飲吐水?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荨度杖A子本草》:"通宣一切病
,泄壅滯,除風(fēng)補(bǔ)勞
,健脾開胃
,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
,殺腹藏蟲。治惡瘡息肉及疥癩疔腫
。"⑥《醫(yī)學(xué)啟源》:"導(dǎo)氣消積
,去臟腑停寒,消化寒涼及生冷硬物所傷
,去胃中寒濕
。"⑦《湯液本草》:"可以通腸,可以止泄
。"⑧《綱目》:"治瀉痢
,驚癇,心腹痛
,疝氣
,風(fēng)歪,耳聾
,喉痹
,牙痛
,通利關(guān)竅。"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入丸 、散
,0.5~1分(用巴豆霜)。外用:綿裹塞耳鼻
,搗膏涂或以絹包擦患處
。
復(fù)方 : ①治寒實(shí)結(jié)胸,無熱癥者: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心皮
,熬黑,研如脂)
,貝母三分
。三味為散,以白飲和服
,強(qiáng)人半錢匕
,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
,在膈下必利
。不利,進(jìn)熱粥一杯
,利過不止
,進(jìn)冷粥一杯。(《傷寒論》白散)⑤治心腹諸卒暴百病
,若中惡客忤
,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
,氣急口噤
,停尸卒死者:大黃一兩,干姜一兩
,巴豆一兩(去皮心
,熬,外研如脂)
。上藥各須精新
,先搗大黃、干姜為末
,研巴豆納中
,合治一千杵,用為散
,蜜和丸亦佳
。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許三
、四丸,或不下
,捧頭起
,灌令下咽,須臾當(dāng)瘥
;如未瘥
,更與三丸,當(dāng)腹中鳴
,即吐下便瘞
;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
。(《金匱要略)三物備急丸)⑥治寒癖宿食
,久飲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
,清酒五升
。煮三日三夜,研
,令大熱
,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
,每服一丸
,水下,欲吐者服二丸
。(《千金方》)④治痞結(jié)癥瘕:巴豆肉五粒(紙裹打去油)
,紅曲三兩(炒),小麥麩皮一兩(炒)
。俱研為細(xì)末
,總和為丸,如黍米大
,每空心服十丸
,白湯下
。(《海上方》)⑤治陰毒傷寒心結(jié)
,按之極痛,大小便秘
,但出氣稍暖者:巴豆十粒
,研,入面一錢
,捻作餅
,安臍內(nèi)
,以小艾炷灸五壯。氣達(dá)即通
。(《仁齋直指方》)⑥治小兒L痰喘:巴豆一粒
,杵爛,綿裹塞鼻
,痰即自下
。(《古今醫(yī)鑒》)⑦治寒痰氣喘:青橘皮一片,展開
,入剛子一個(gè)
,麻扎定,火上燒存性
,研末
,姜汁和酒一鐘,呷服
。(《醫(yī)說》)⑧治夏月水瀉不止:大巴豆一粒(去殼)
。上以針刺定,燈上燒存性
,研細(xì)
,化蠟和作一丸,水下
,食前服
。(《世醫(yī)得效方,針頭丸)⑨治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喊投挂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去皮心,熬
,細(xì)研
,取熱豬肝和丸,空心米飲下
,量力加減服之
。牛肝尤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蛞哉麸炌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經(jīng)驗(yàn)方》)⑩治小兒下痢赤白:巴豆(煨熟,去油)一錢
,百草霜二錢(研末)
,飛羅面煮糊丸,黍米大
,量人用之
。赤用甘草湯
,白用米湯,赤白用姜湯下
。(《全幼心鑒》)⑴治伏暑傷冷
,冷熱不調(diào),霍亂吐利
,口干煩渴:巴豆大者二十五枚(去皮膜
,研取油盡,如粉)
,黃丹(炒
,研,羅過)取一兩一分
。上同研勻
,用黃蠟熔作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丸
,以水浸少頃,別以新汲水吞下
,不拘時(shí)候
。(《局方》水浸丹)⑿治腹大動(dòng)搖水聲,皮膚黑
,名曰水臌:巴豆九十枚(去皮心)
,杏仁六十枚(去皮尖)。并熬令黃
,搗和之
,服如小豆大一枚,以水下為度
,勿飲酒
。(《補(bǔ)缺肘后方》)⒀治肝硬化腹水:巴豆霜一錢;輕粉五分
。放于四
、五層紗布上,貼在肚臍上
,表面再蓋二層紗布
。經(jīng)一至二小時(shí)后感到刺癢時(shí)即可取下,待水瀉
。若不瀉則再敷
。(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⒁治喉痹:白礬二兩(搗碎)
,巴豆半兩(略捶破)
。同于銚器內(nèi)炒
,侯礬枯,去巴豆不用
,碾礬為細(xì)末
,遇病以水調(diào)灌,或干吹入咽喉中
。(《百一選方》)⒂治白喉:巴豆仁
、朱砂等分,各研成細(xì)末
,混和
,每用3~5分,置膏藥上
,貼于眉間的上方(勿使藥末掉入眼中)
。約經(jīng)8~12小時(shí),局部皮膚發(fā)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時(shí)
,便可揭去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