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Biǎn Dòu
別名 : 藊豆(《唐本草》),南扁豆(《滇南本草》) 出處 : 《別錄》 來源 : 為豆科植物扁豆的白色種子。立冬前后摘取成熟莢果 生境分布 : 均為栽培品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纏繞草質藤本 性狀 : 干燥種子為扁橢圓形或扁卵圓形,長約8~12毫米,寬6~9毫米,厚4~7毫米。表面黃白色,平滑而光澤,一側邊緣有半月形白色隆起的種阜,約占周徑的1/3~1/2,剝去后可見凹陷的種臍,緊接種阜的一端有1珠孔,另端有短的種脊。質堅硬,種皮薄而脆,內有子葉2枚,肥厚,黃白色,角質。嚼之有豆腥氣。以飽滿、色白者佳。 化學成分 : 種子每百克含蛋白質23.7克,脂肪1.8克 藥理作用 : 扁豆中含對人的紅細胞的非特異性凝集素(參看"菜豆"),它具有某些球蛋白特性;對牛、羊紅細胞并無凝集作用。在扁豆中可分出二種不同的植物凝集素,凝集素甲不溶于水,無抗胰蛋白酶活性;如混于食物中飼喂大鼠,可抑制其生長,甚至引起肝臟的區(qū)域性壞死;加熱后則毒性作用大見減弱 炮制 : 生扁豆:揀凈雜質,置沸水中稍煮,至種皮鼓起、松軟為度,撈出,浸入冷水中,脫去皮,曬干。炒扁豆:取凈扁豆仁,置鍋內微炒至黃色,略帶焦斑為度,取出放涼。 歸經 : 入脾、胃經。①《綱目》:"入太陰氣分。"②《本草經巰》:"入足太陰 性味 : 甘,平 注意 : ①陶弘景:"患寒熱病者,不可食 功能主治 : 健脾和中,消暑化濕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 復方 : ①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而嘔吐泄瀉者:白扁豆一斤半(姜汁浸 各家論述 : ①《藥性辨疑》:"扁豆,專清暑,故和中而止霍亂;極補脾,故治痢而蠲膿血,消水濕 備注 : 扁豆的種子有白色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59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扁藤葉
下一篇:
扁豆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