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yè)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中藥材

      白扁豆

      中醫(yī)世家 2023-04-29 23:25:58

      《中國(guó)藥典》:白扁豆

      拼音注音 : Bái Biǎn Dòu

      別名 : 火鐮扁豆、峨眉豆

      ,扁豆子
      、茶豆

      英文名 : SEMEN LABLAB ALBUM

      來(lái)源 : 本品為豆科扁豆屬植物扁豆Dolichos lablab L. 的干燥成熟種子

      。秋
      、冬二季采收成熟果實(shí),曬干
      ,取出種子
      ,再曬干。

      性狀 : 本品呈扁橢圓形或扁卵圓形

      ,長(zhǎng)8~13mm,寬6~9mm
      ,厚約7mm。表面淡黃白色或淡黃色
      ,平滑
      ,略有光澤,一側(cè)邊緣有隆起的白色眉狀種阜
      。質(zhì)堅(jiān)硬
      。種皮薄而脆,子葉2,肥厚
      ,黃白色
      。氣微,味淡
      ,嚼之有豆腥氣

      炮制 : 白扁豆: 除去雜質(zhì)。用時(shí)搗碎

      。炒白扁豆: 取凈白扁豆
      ,炒至微黃色
      ,用時(shí)搗碎
      。扁豆仁:取凈白扁豆,置沸水中煮至皮微鼓起和松軟
      ,撈出
      ,倒入涼水,搓去皮
      ,曬干
      ,搗碎用;或炒黃用
      。(皮曬干即為扁豆皮)

      鑒別 : 本品橫切面:表皮為1 列柵狀細(xì)胞

      ,種臍處2 列,光輝帶明顯
      。支柱細(xì)胞1 列
      ,呈啞鈴狀,種臍部位為3~5列
      。其下為10列薄壁細(xì)胞
      ,內(nèi)側(cè)細(xì)胞呈頹廢狀
      。子葉細(xì)胞含眾多淀粉粒。種臍部位柵狀細(xì)胞的外側(cè)有種阜
      ,內(nèi)側(cè)有管胞島
      ,橢圓形,細(xì)胞壁網(wǎng)狀增厚
      ,其兩側(cè)為星狀組織
      ,細(xì)胞星芒狀,有大形的細(xì)胞間隙
      ,有的胞腔含棕色物

      歸經(jīng) : 歸脾、胃經(jīng)

      性味 :

      ,微溫。

      功能主治 : 健脾化濕

      ,和中消暑
      。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
      ,大便溏瀉
      ,白帶過(guò)多,暑濕吐瀉
      ,胸悶腹脹
      。炒扁豆:健脾化濕。用于脾虛泄瀉
      ,白帶過(guò)多

      用法用量 : 9~15g。

      摘錄 : 《中國(guó)藥典》

      《中華本草》:白扁豆

      拼音注音 : Bái Biǎn Dòu

      別名 : 藊豆

      、白藊豆
      、南扁豆、沿籬豆
      、蛾眉豆
      、羊眼豆、涼衍豆
      、白藊豆子
      、膨皮豆、茶豆
      、小刀豆
      、樹(shù)豆、藤豆、火鐮扁豆
      、眉豆

      來(lái)源 :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扁豆的白色成熟種子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Dolichos lablab L.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種子成熟時(shí),摘取莢果
      ,剝出種子
      ,曬干,揀凈雜質(zhì)

      生境分布 : 全國(guó)各地均有栽培

      。主要分布于遼寧、河北
      、山西
      、陜西、山東
      、江蘇
      、安徽、浙江
      、江西
      、福建、臺(tái)灣
      、河南
      、湖北、湖南
      、廣東
      、海南、廣西
      、四川
      、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扁豆 一年生纏繞草質(zhì)藤本

      ,長(zhǎng)達(dá)6m
      。莖常呈淡紫色或淡綠色
      ,無(wú)毛或疏被柔毛。三出復(fù)葉
      ;葉柄長(zhǎng)4-14cm
      ;托葉披針形或三角狀卵形,被白色柔毛
      ;頂生小葉柄長(zhǎng)1.5-3.5cm
      ,兩側(cè)小葉柄較短,長(zhǎng)2-3mm,均被白色柔毛
      ;頂生小葉寬三角狀卵形
      ,長(zhǎng)5-10cm,寬約與長(zhǎng)相等
      ,先端尖
      ,基部廣楔形或截形,全線
      ,兩面均被短柔毛
      ,沿葉脈處較多,基出3主脈
      ,側(cè)臥羽狀
      ;側(cè)生小葉斜卵形,兩邊不均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偁罨ㄐ蛞干L(zhǎng)15-25cm
      ,直立
      ,花序軸較粗壯;2-4花或多花叢生于花序軸的節(jié)上
      ,小苞片舌狀
      ,2枚,早落
      ;花萼寬鐘狀
      ,先端5齒,上部2齒幾乎完全合生
      ,其余3齒近相等
      ,邊緣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蝶形
      ,白色或淡紫色
      ,長(zhǎng)約2cm,旗瓣廣橢圓形
      ,先端向內(nèi)微凹
      ,翼瓣斜橢圓形,近基部處一側(cè)有耳狀突起
      ,龍骨瓣舟狀
      ,彎曲幾成直角;雄蕊10
      ,1枚單生
      ,其余9枚的花絲部分連合成管狀,將雌蕊包被;子房線形
      ,有絹毛
      ,基部有腺體,花柱近先端有白色髯毛
      ,柱頭頭狀
      。莢果鐮形或倒卵狀長(zhǎng)橢圓形,扁平
      ,長(zhǎng)5-8cm
      ,寬1-3cm,先端較寬
      ,頂上具一向下彎曲的喙
      ,邊緣粗糙。種子2-5顆
      ,扁橢圓形
      ,白色、紅褐色或近黑色
      ,長(zhǎng)8-13mm
      ,寬6-9mm,厚4-7mm
      ,種臍與種脊長(zhǎng)而隆起
      ,一側(cè)邊緣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種阜?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8月
      ,果期9月。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rùn)氣候

      ,怕寒霜
      ,受霜害后,輕者影響生長(zhǎng)
      ,重者死亡
      。苗期需潮濕,應(yīng)注意澆水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谝蟾珊担諝夂屯寥罎穸却?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容易落花
      。喜歡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上種植
      。種子發(fā)芽率90%以上。溫度在16-20℃,有足夠的濕度
      ,播種后10-14d出苗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春播
      ,由于種子頂土能力弱
      ,故播種前應(yīng)先澆水,待可耕時(shí)立即下種
      ,穴播
      ,每穴放種子2-3粒,覆土0.6-1cm
      ,略鎮(zhèn)壓
      。行株距(3-60)cm×45cm。田間管理 出苗后不久即應(yīng)培土
      。生長(zhǎng)初期
      ,應(yīng)注意澆水,保持土壤潮濕
      。苗高50-60cm
      ,應(yīng)設(shè)支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ㄆ诓灰藵菜?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以免落花。應(yīng)追肥
      ,以磷
      、鉀肥為主。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銹病
      ,春天發(fā)生
      ,防治可用可濕性硫黃粉500g加100kg水噴射。蟲害有蚜蟲
      、紅蜘蛛
      ,用2.5%敵殺死防治。豆莢螟可在初孵幼蟲期噴灑觸殺劑防治

      性狀 : 性狀鑒別 種子扁橢圓形或扁卵圓形

      ,長(zhǎng)0.8-1.3cm,寬6-9mm
      ,厚約7mm
      。表面淡黃白色或淡黃色,平滑
      ,稍有光澤
      ,有的可見(jiàn)棕褐色斑點(diǎn)
      ,一側(cè)邊緣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種阜。長(zhǎng)7-10mm
      ,剝?nèi)ズ罂梢?jiàn)凹陷的種臍
      ,緊接種阜的一端有珠孔,另端有種脊
      。質(zhì)堅(jiān)硬
      ,種皮薄而脆,子葉2片
      ,肥厚
      ,黃白色。氣微
      ,味淡
      ,嚼之有豆腥氣。以粒大
      、飽滿
      、色白者為佳。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
      ;種皮為1列柵狀細(xì)胞
      ,種臍部位為2列,長(zhǎng)26-213μm
      ,寬526μm
      ,壁自內(nèi)向外漸增厚,近外方有光輝帶
      ;支柱細(xì)胞l列
      ,種臍部位3-5列,啞鈴狀
      ,長(zhǎng)12-109μm
      ,寬34-54μm,縊縮部寬10-25μm
      ,其下為10數(shù)列薄壁細(xì)胞
      ,多切向延長(zhǎng)。最內(nèi)1列種皮細(xì)胞小
      ,類方形
      。于葉細(xì)胞內(nèi)含淀粉粒。種臍部位柵狀細(xì)胞的外側(cè)有種阜
      ,細(xì)胞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長(zhǎng)圓形
      ,內(nèi)含淀粉粒,內(nèi)側(cè)有管胞島
      ,橢圓形細(xì)胞壁網(wǎng)狀增厚
      ,其二側(cè)有星狀組織
      ,細(xì)胞星芒狀,有大型的細(xì)胞間隙
      ,有的胞腔含棕色物

      化學(xué)成分 : 種子含油0.62%

      ,內(nèi)有棕櫚酸(palmitic acid)占8.33%
      ,亞油酸(linoleic acid)占57.95%,反油酸(elaidic acid)占15.05%
      ,油酸(oleic acid)占5.65%
      ,硬脂酸(stearic acid)占11.26%,花生酸(arachidic acid)占0.58%
      ,山萮酸(behenic acid)占10.40%
      。又含葫蘆巴堿(trigonelline),蛋氨酸(methionone)
      ,亮氨酸(leucine)
      ,蘇氨酸(threonine),維生素(vitamin)B1及C
      ,胡蘿卜素(carotene)
      ,蔗糖(sucrose),葡萄糖(glucose)
      ,水蘇糖(stachyose)
      ,麥芽糖(maltose),棉子糖(raffinose)
      ,L-2-哌啶酸(L-pipecolic acid)和具有毒性的植物凝集素(phytoagglutinin)
      。另含甾體。

      藥理作用 : 1.抗菌

      、抗病毒作用 100%白扁豆煎劑用平板紙片法
      ,對(duì)痢疾桿菌和有抑制作用;對(duì)食物中毒引起的嘔吐
      、急性胃腸炎等有解毒作用
      。白扁豆水提物對(duì)小鼠Columbia SK病毒有抑制作用。2.對(duì)免疫功能的影響 20%白扁豆冷鹽浸液0.3ml
      ,對(duì)活性E-玫瑰花結(jié)的形成有促進(jìn)作用
      ,即增強(qiáng)T淋巴細(xì)胞的活性,提高細(xì)胞的免疫功能
      。3.毒性 白扁豆中含對(duì)人的紅細(xì)胞非特異性植物凝集素(phytoagglutinin)
      。不溶于水的凝集素,有抗胰蛋白酶活性
      ,可抑制實(shí)驗(yàn)動(dòng)物生長(zhǎng)
      ,故屬毒性成分
      。另含一種酶,有非競(jìng)爭(zhēng)性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
      ,加熱亦降低其活性
      ,于10mg/kg濃度時(shí),由于抑制了凝血酶(thrombin)
      ,可使枸櫞酸血漿的凝固時(shí)間由20s延長(zhǎng)至60s
      。用白扁豆提取的凝集素可區(qū)分人和羊、牛的紅細(xì)胞
      ,因?yàn)榇四貎H凝集人的紅細(xì)胞
      ,法醫(yī)可用此探測(cè)人血。

      炮制 : 白扁豆除去雜質(zhì)

      。用時(shí)搗碎
      。炒白扁豆取凈白扁豆,照清炒法(藥典附錄ⅡD)炒至微黃色具焦斑
      。用時(shí)搗碎

      鑒別 :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g,加70%乙醇10ml回流提取

      ,濾過(guò)
      ,取濾液蒸干,滴加醋酥2-3滴和硫酸1-2滴
      ,顯黃色
      ,變?yōu)榧t色、紫紅色
      、污綠色
      。(檢查甾類)

      歸經(jīng) : 歸脾、胃經(jīng)

      性味 : 甘淡

      ;微溫
      ;平

      功能主治 : 健脾,化濕

      ,消暑
      。主脾虛生濕,食少便溏
      ,白帶過(guò)多
      ,暑濕吐瀉,煩渴胸悶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10-15g
      ;或生品搗研水絞汁;或入丸
      、散
      。外用:適量
      ,搗敷。

      臨床應(yīng)用 : 用于脾胃虛弱

      ,食欲不振
      ,大便糖瀉,白帶過(guò)多
      ,暑濕吐瀉.胸悶腹脹
      。炒扁豆健脾化濕。用于脾虛泄瀉
      ,白帶過(guò)多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65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wú)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lái)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lái)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猴頭菌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猴頭菌別名 : 猴頭
      、刺猬菌
      石長(zhǎng)生
      拼音注音 : Shí Chánɡ Shēnɡ別名 : 丹草、長(zhǎng)生草
      、丹沙草
      、生肌草、石中珠
      、巖浮萍
      、豬毛七、水豬毛七
      、豬鬃草
      、豬毛腳筋草出處 : 石長(zhǎng)生,始載于《本經(jīng)》
      ,一名丹草
      ,列入下品
      桑白皮
      《中國(guó)藥典》:桑白皮拼音注音 : Sānɡ Bái Pí?jiǎng)e名 : 桑根皮英文名 : CORTEX MORI來(lái)源 : 本品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浦参锷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秋末葉落時(shí)至次春發(fā)芽前采挖根部
      兩面青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兩面青拼音注音 : Liǎnɡ Miàn Qīnɡ別名 : 甲滿來(lái)源 : 紫金?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苾擅媲郙aesa indica (Roxb.)A. DC.,以全株入藥
      。生境分布 : 云南
      大青木
      拼音注音 : Dà Qīng Mù別名 : 路邊青、臭葉樹(shù)
      、羊咪青
      、青心草、臭大青
      、鴨公青
      、淡婆婆、大葉青
      竹葉心
      來(lái)源 : 慈竹屬植物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Mcclure尚未能展開(kāi)呈筒卷形的嫩葉
      。性味 : 甘、苦
      ,涼
      山玉桂
      拼音注音 : Shān Yù Guì來(lái)源 :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野黃桂的樹(shù)皮或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innamomum jensenianum Hand.Mazz.[C.pauciflorum H.T.Chang]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
      羊外腎
      《中藥大辭典》:羊外腎拼音注音 : Yánɡ Wài Shèn別名 : 羊石子(《本事方》),羊腎(《四川中藥志》)
      。出處 : 《綱目》來(lái)源 : 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苿?dòng)物山羊或綿羊的睪丸。宰羊時(shí)
      甲魚頭
      拼音注音 : Jiǎ Yú Tóu別名 : 腳魚頭
      、團(tuán)龜頭、鰲頭來(lái)源 : 爬行綱龜鱉目鱉科中華鱉Amyda sinensis (Wieg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