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中藥材

菊花

中醫(yī)世家 2023-07-13 17:59:21

《中國藥典》:菊花

拼音注音 : Jú Huā

別名 : 甘菊花、白菊花

、黃甘菊、藥菊
、白茶菊、茶菊
、懷菊花、滁菊
、毫菊、杭菊
、貢菊

英文名 : FLOS CHRYSANTHEMI

來源 : 本品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頭狀花序。9~11月花盛開時分批采收

,陰干或焙干,或熏
、蒸后曬干
。藥材按產(chǎn)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為“ 亳菊 ”
、“滁菊”、“貢菊”
、“杭菊”。

性狀 : 亳菊:呈倒圓錐形或圓筒形

,有時稍壓扁呈扇形,直徑1.5~3cm
,離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偘鸂睿豢偘?~4層
,卵形或橢圓形,草質(zhì)
,黃綠色或褐綠色,外面被柔毛
,邊緣膜質(zhì)?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ㄍ邪肭蛐?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無托片或托毛
。舌狀花數(shù)層,雌性
,位于外圍,類白色
,勁直,上舉
,縱向折縮
,散生金黃色腺點(diǎn)
;管狀花多數(shù),兩性
,位于中央,為舌狀花所隱藏
,黃色,頂端5齒裂
。瘦果不發(fā)育
,無冠毛
。體輕,質(zhì)柔潤
,干時松脆。氣清香
,味甘、微苦
。滁菊:呈不規(guī)則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5~2.5cm
。舌狀花尖白色
,不規(guī)則扭曲
,內(nèi)卷,邊緣皺縮
,有時可見淡褐色腺點(diǎn);管狀花大多隱藏
。貢菊:呈扁球形或不規(guī)則球形,直徑1.5~2.5cm
。舌狀花白色或類白色
,斜升,上部反折
,邊緣稍內(nèi)卷而皺縮,通常無腺點(diǎn)
;管狀花少,外露
。杭菊:呈碟形或扁球形,直徑2.5~4cm
,常數(shù)個相連成片。舌狀花類白色或黃色,平展或微折疊
,彼此粘連,通常無腺點(diǎn)
;管狀花多數(shù),外露

鑒別 : 取本品1g,剪碎

,加石油醚20ml
,超聲處理10分鐘
,棄去石油醚,藥渣揮干
,加稀鹽酸1ml與醋酸乙酯50ml,超聲處理30分鐘
,濾過,濾液蒸干
,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
,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綠原酸對照品
,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0.5~1μl
,分別點(diǎn)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2:30:2:2:4)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
,取出,晾干
,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
,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
,顯相同顏色的斑點(diǎn)。

歸經(jīng) : 歸肺

、肝經(jīng)。

性味 :

、苦,微寒。

功能主治 : 散風(fēng)清熱

,平肝明目。用于風(fēng)熱感冒
,頭痛眩暈,目赤腫痛
,眼目昏花

用法用量 : 5~9g

備注 : (1)菊花疏風(fēng)較弱

,清熱力佳,用于外感風(fēng)熱常配桑葉同用
,也可配黃芩、山梔治熱盛煩燥等癥
。菊花治目赤腫痛,無論屬于肝火或風(fēng)熱引起者
,均可應(yīng)用
,因本品既能清肝火
,又能散風(fēng)熱
,常配合蟬衣、白蒺藜等同用
。如肝陰不足,眼目昏花
,則多配生地
、杞子等同用
。菊花清熱解毒之功甚佳,為外科要藥
,主要用于熱毒瘡瘍、紅腫熱痛之癥
,特別對于疔瘡腫痛毒尤有良好療效,既可內(nèi)服
,又可搗爛外敷。臨床上常與地丁草
、蒲公英等清熱解毒之品配合應(yīng)用。菊花能平降肝陽
,對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目眩暈
,往往與珍珠母
、葛藤等配伍應(yīng)用
。(2)菊花一藥
,主要分白菊、黃菊
、野菊
。黃、白兩菊
,都有疏散風(fēng)熱、平肝明目
、清熱解毒的功效
。白菊花味甘、清熱力稍弱
,長于平肝明目
;黃菊花味苦
,泄熱力較強(qiáng)
,常用于疏散風(fēng)熱;野菊花味甚苦
,清熱解毒的力量很強(qiáng)
。野菊的莖
、葉,功用與花相似
,無論內(nèi)服與外敷
,都有功效。桑葉與菊花
,均能疏散風(fēng)熱
,清泄肺肝
,故在外感風(fēng)熱
、發(fā)熱頭痛及目赤腫痛等癥
,兩藥往往相輔為用
。但桑葉疏風(fēng)清肺的功效較好
,故治肺燥咳嗽,往往用桑葉而不用菊花
;菊花則長于平肝陽,且能清熱解毒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菊花

拼音注音 : Jú Huā

別名 : 節(jié)華(《本經(jīng)》)

,金精(《金匱玉函方》),甘菊
、真菊(《抱樸子》),金蕊(《綱目》)
,家菊(《群芳譜》)
,饅頭菊
、簪頭菊(《醫(yī)林纂要》),甜菊花(《隨息居飲食譜》)
,藥菊(《河北藥材》)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菊科植物菊的頭狀花序

。霜降前花正盛開時采收
,其加工法因各產(chǎn)地的藥材種類而不同。白菊:割下花枝
,捆成小把,倒掛陰干
。然后摘取花序
。滁菊:摘取花序。經(jīng)硫黃熏過
,曬至六成干時
,用篩子篩成球狀
,曬干
。貢菊:摘取花序
,烘干
。杭菊:有杭白菊、杭黃菊兩種
,杭白菊摘取花序,蒸后曬干
;杭黃菊則用炭火烘干

生境分布 :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栽培。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

,高50~140厘米
,全體密被白色絨毛
。莖基部稍木質(zhì)化
,略帶紫紅色
,幼枝略具棱
。葉互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
,長3.5~5厘米,寬3~4厘米
,先端鈍
,基部近心形或闊楔形,邊緣通常羽狀深裂
,裂片具粗鋸齒或重鋸齒
,兩面密被白絨毛
;葉柄有淺槽
。頭狀花序頂生成腋生
,直徑2.5~5厘米
;總苞半球形,苞片3~4層
,綠色,被毛
,邊緣膜質(zhì)透明
,淡棕色,外層苞片較小
,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第二層苞片闊卵形
,內(nèi)層苞片長橢圓形;花托小
,凸出
,半球形;舌狀花雌性
,位于邊緣
,舌片線狀長圓形,長可至3厘米
,先端鈍圓
,白色
、黃色、淡紅色或淡紫色
,無雄蕊
,雌蕊1,花柱短
,柱頭2裂;管狀花兩性
,位于中央,黃色
,每花外具1卵狀膜質(zhì)鱗片
,花冠管長約4毫米,先端5裂
,裂片三角狀卵形
,雄蕊5
,聚藥
,花絲極短,分離
,雌蕊1,子房下位
,矩圓形
,花柱線形
,柱頭2裂
。瘦果矩圓形
,具4棱,頂端平截
,光滑無毛
。花期9~11月
。果期10~11月。

性狀 : 干燥頭狀花序

,外層為數(shù)層舌狀花,呈扁平花瓣狀,中心由多數(shù)管狀花聚合而成
,基部有總苞,系由3~4層苞片組成
。氣清香,味淡微苦
。以花朵完整、顏色鮮艷
、氣清香、無雜質(zhì)者為佳
。各種菊花商品,其性狀互有差異:①白菊呈不規(guī)則的球狀或壓扁狀
,直徑約2厘米
,瓣多緊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ㄐ虻慕^大部分為白色舌狀花,長約18毫米
,寬約3毫米,中央為極少數(shù)短小的淡黃色管狀花
。主產(chǎn)安徽亳縣
,稱亳菊,品質(zhì)最佳
。另有懷菊(河南)、祁菊(河北)
、川菊(四川)也屬白菊一類。但質(zhì)量較次。②滁菊呈球狀
,形較小
,瓣緊密
。舌狀花白色
,長約15毫米
,寬約3毫米
,中央管狀花黃色。主產(chǎn)安徽滁縣
,品質(zhì)亦佳
。③貢菊形似滁菊,瓣細(xì)而厚。舌狀花白色
,長10~12毫米
,寬約2毫米
,中央有少數(shù)黃色管狀花
。主產(chǎn)安徽歙縣
,亦稱徽菊
。過去浙江德清亦產(chǎn)
,稱德菊。④杭菊㈠杭白菊
,又名白茶菊(《綱目拾遺》)。呈不規(guī)則壓扁狀
,朵大
,瓣寬而疏。舌狀花較少
,類白色,長約22毫米
,寬約6毫米,中央有少數(shù)深黃色管狀花
。㈡杭黃菊
,又名黃甘菊(《圣惠方》)。形與杭白菊相似
,但舌狀花黃色至淡棕色。均產(chǎn)浙江

化學(xué)成分 : 花和莖含揮發(fā)油,并有腺嘌呤

、膽堿
、水蘇堿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ㄓ趾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氨基酸
、黃酮類及微量維生素B1
。揮發(fā)油主要含龍腦、樟腦
、菊油環(huán)酮等。黃酮類有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大波斯菊甙
、刺槐甙。尚含丁二酸二甲基酰肼

藥理作用 : ①抗病原體作用菊花在體外對革蘭氏陽性細(xì)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β-溶血性鏈球菌)、人型結(jié)核桿菌有某些抑制作用

。其水浸劑(1:4)對某些常見皮膚致病性真菌亦有些抑制作用。高濃度在體外還有抗病毒(PB8株)及抗螺旋體作用
。②增強(qiáng)毛細(xì)血管抵抗力菊花提取物剛
、鼠腹腔注射,可使皮內(nèi)注射組織胺之局部臺盼藍(lán)之?dāng)U散較小,顯示其能抑制毛細(xì)血管的通透性而有抗炎作用
。其提取物10毫克相當(dāng)蘆丁2.5毫克之效力

炮制 : 菊花:揀凈葉梗、花柄及泥屑雜質(zhì)

。菊花炭:取揀凈的菊花,置鍋內(nèi)炒至焦褐黃色
,但須存性,噴灑清水
,取出曬干

歸經(jīng) : 入肺、肝經(jīng)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独坠谥扑幮越狻罚?入肺
、脾
;肝、腎四經(jīng)
。"

性味 : 甘苦,涼

。①《本經(jīng)》:"味苦
,平
。"②《別錄》:"甘
,無毒。"③《天寶單方圖》:"白菊:味辛
,平
,無毒
。"④《隨息居飲食譜》:"甘
,涼
。"

注意 : ①《本草經(jīng)集注》:"術(shù)、枸杞根

、桑根白皮為之使。"②《本草匯言》:"氣虛胃寒
,食少泄瀉之病,宜少用之
。"

功能主治 : 疏風(fēng),清熱,明目

,解毒
。治頭痛
,眩暈,目赤
,心胸?z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疔瘡
,腫毒。①《本經(jīng)》:"主諸風(fēng)頭眩
、腫痛,目欲脫
,淚出,皮膚死肌
,惡風(fēng)濕痹
,利血?dú)狻?②《別錄》:"療腰痛去來陶陶,除胸中煩熱
,安腸胃
,利五脈
,調(diào)四肢
。"③陶弘景:"白菊:主風(fēng)眩
。"④《藥性論》:"能治熱頭風(fēng)旋倒地
,腦骨疼痛,身上諸風(fēng)令消散
。"⑤《日華子本草》:"利血脈
,治四肢游風(fēng),心煩
,胸膈壅悶
,并癰毒
,頭痛
;作枕明目。"⑥《珍珠囊》:"養(yǎng)目血
。"⑦《用藥心法》:"去翳膜
,明目
。"⑧王好古:"主肝氣不足。"⑨《綱目拾遺》:"專入陽分
。治諸風(fēng)頭眩,解酒毒疔腫
。""黃茶菊:明目祛風(fēng)
,搜肝氣
,治頭暈?zāi)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益血潤容
,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氣
,止咳逆
,清三焦郁火,療肌熱
,入氣分?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錢

;泡茶或入丸、散

復(fù)方 : ①治風(fēng)熱頭痛:菊花

、石膏、川芎各三錢
。為末。每服一錢半
,茶調(diào)下
。(《簡便單方》)②治太陰風(fēng)溫
,但咳
,身不甚熱
,微渴者:杏仁二錢
,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
,桑葉二錢五分
,菊花一錢,苦桔梗二錢
,甘草八分,葦根二錢
。水二杯,煮取一杯
,日三服。(《溫病條辨》桑菊飲)③治風(fēng)眩:甘菊花暴干
。作末,以米饋中
,蒸作酒服
。(徐嗣伯·菊花酒)④治熱毒風(fēng)上攻,目赤頭旋
,眼花面腫:菊花(焙)
、排風(fēng)子(焙)
、甘草(炮)各一兩
。上三味
,搗羅為散
。夜臥時溫水調(diào)下三錢匕
。(《圣濟(jì)總錄》菊花散)⑤治眼目昏暗諸疾:蜀椒(去目并閉口
,炒出汗,一斤半搗羅取末)一斤
,甘菊花(末)一斤。上二味和勻
,取肥地黃十五斤
,切,搗研,絞取汁八
、九斗許,將前藥末拌浸
,令勻,暴稍干
,入盤中
,攤暴三
、四日內(nèi)取干,候得所即止
,勿令大燥
,入煉蜜二斤
,同搗數(shù)千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
,熱水下。(《圣濟(jì)總錄》夜光丸)⑥治肝腎不足
,虛火上炎,目赤腫痛
,久視昏暗
,迎風(fēng)流淚
,怕日羞明
,頭暈盜汗,潮熱足軟:枸杞子
、甘菊花
、熟地黃、山萸肉
、懷山藥、白茯苓
、牡丹皮、澤瀉
。煉蜜為丸。(《醫(yī)級》杞菊地黃丸)⑦治肝腎不足
,眼目昏暗:甘菊花四兩,巴戟(去心)一兩
,蓯蓉(酒浸
,去皮,炒
,切
,焙)二兩
,枸杞子三兩。上為細(xì)末
,煉蜜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
,溫酒或鹽湯下,空心食前服
。(《局方》菊睛丸)⑧治病后生翳:白菊花、蟬蛻等分
。為散
。每用二
、三錢
,入蜜少許,水煎服
。(《救急方》)⑨治疔:白菊花四兩,甘草四錢
。水煎,頓服
,渣再煎服
。(《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湯)⑩治膝風(fēng):陳艾
、菊花
。作護(hù)膝,久用
。(《扶壽精方》)

臨床應(yīng)用 : ①治療冠心病以菊花煎劑觀察61例

,對心絞痛癥狀的總有效率為80%,其中顯效43.3%
,改善36.7%
,以輕度者療效較好
;對胸悶
、心悸
、氣急及頭暈
、頭痛、四肢發(fā)麻等癥狀
,亦有不同程度的療效
;心電圖的總有效率為45.9%,其中顯效18.8%
,好轉(zhuǎn)27.1%
。對部分高血壓患者有降壓作用
;對心率無明顯影響
;對血清膽甾醇
、三酸甘油酯未見明顯的規(guī)律性變化
。服藥期間除1例有上腹痛、1例有輕度腹瀉外
,均無其他副作用。即使原有潰瘍病的患者
,亦多無影響
。制劑及用法:白菊花10兩
,加溫水浸泡過夜
,次日煎2次
,每次半小時
;待沉淀后除去沉渣
,再濃縮至500毫升。每日2次
,每次25毫升。2個月為一療程
。②治療高血壓病每日用菊花
、銀花各0.8~1兩(頭暈明顯加桑葉全錢
,動脈硬化
、血清膽甾醇高者加山楂4~8錢)
,混勻
,分4次用沸滾開水沖泡10~15分鐘后當(dāng)茶飲
。一般沖泡2次后,藥渣即可棄掉另換
。不可煎熬,否則會破壞有效成分
。據(jù)46例觀察
,服藥3~7天后頭痛、眩暈
、失眠等癥狀開始減輕,隨之血壓漸降至正常者共35例
,其余病例服藥10~30天后,自覺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zhuǎn)

各家論述 : ①《本草衍義補(bǔ)遺》:"菊花

,能補(bǔ)陰,須味甘者
,若山野苦者勿用
,大傷胃氣
。"②《綱目》:"菊花,昔人謂其能除風(fēng)熱
,益肝補(bǔ)陰。蓋不知其尤多能益金
、水二臟也,補(bǔ)水所以制火
,益金所以平木
,木平則風(fēng)息,火降則熱除
,用治諸風(fēng)頭目
,其旨深微
。"③《本草經(jīng)疏》:"菊花專制風(fēng)木
,故為去風(fēng)之要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嗫尚篃幔誓芤嫜?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甘可解毒
,平則兼辛
,故亦散結(jié)
,苦入心
、小腸
,甘入脾
、胃
,平辛走肝
、膽
,兼入肺與大腸。其主風(fēng)頭眩
、腫痛、目欲脫
、淚出、皮膚死肌
、惡風(fēng)、濕痹者
,諸風(fēng)掉眩
,皆屬肝木,風(fēng)藥先入肝
,肝開竅于目,風(fēng)為陽邪
,勢必走上,血虛則熱
,熱則生風(fēng),風(fēng)火相搏故也
。腰痛去來陶陶者
,乃血虛氣滯之候,苦以泄滯結(jié)
,甘以益血脈
,辛平以散虛熱也
。其除胸中煩熱者,心主血
,虛則病煩,陰虛則熱收于內(nèi)
,故熱在胸中,血益則陰生
,陰生則煩止
,苦辛能泄熱,故煩熱并解
。安腸胃,利五脈
,調(diào)四肢,利血?dú)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即除熱
,祛風(fēng),益血
,入心
,入脾
,入肝之驗也
。生搗最治疔瘡
,血線疔尤為要藥
,疔者風(fēng)火之毒也
。"④《藥品化義》:"甘菊
,取白色者,其體輕
,味微苦,性氣和平
,至清之品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督?jīng)》曰
,治溫以清
。凡病熱退,其氣尚溫
,以此同桑皮理頭痛
,除余邪。佐黃芪治眼昏
,去翳障。助沙參療腸紅
,止下血
。領(lǐng)石斛
、扁豆,明目聰耳
,調(diào)達(dá)四肢。是以肺氣虛
,須用白甘菊。如黃色者
,其味苦重,清香氣散
,主清肺火
。凡頭風(fēng)眩暈.鼻塞熱壅
,肌膚濕痹
,四肢游風(fēng)
,肩背疼痛
,皆繇肺氣熱
,以此清順肺金
,且清金則肝木有制
。又治暴赤眼腫、目痛淚出
。是以清肺熱須用黃甘菊
。"⑤《本草新編》:"甘菊花,氣味輕清
,功亦甚緩
,必宜久服始效
,不可責(zé)以近功
,惟目痛驟用之
,成功甚速
,余則俱于緩始能取效也
。近人多種菊
,而不知滋補(bǔ)之方間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
,以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單明目
,可以大用之者
,全在退陽明之胃火。蓋陽明內(nèi)熱
,必宜陰寒之藥以瀉之,如石膏
、知母之類
,然石膏過于太峻,未免太寒以損胃氣
,不若用甘菊花至一
,二兩
,同元參
、麥冬共劑之,既能平胃中之火
,而不傷胃之氣也。"⑥《本草經(jīng)百種錄》:"凡芳香之物
,皆能治頭目肌表之疾。但香則無不辛燥者
,惟菊不甚燥烈,故于頭目風(fēng)火之疾
,尤宜焉
。"⑦《本草便讀》:"甘菊之用
,可一言以蔽之
,曰疏風(fēng)而已。然雖系疏風(fēng)之品
,而性味甘寒,與羌
、麻等辛燥者不同
,故補(bǔ)肝腎薊中可相需而用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唷侗静菡x》:"凡花皆主宣揚(yáng)疏泄,獨(dú)菊花則攝納下降
,能平肝火,熄內(nèi)風(fēng)
,抑木氣之橫逆
。《本經(jīng)》主風(fēng)頭眩者
,以陰虛陽浮,氣火升騰
,肝風(fēng)上擾之眩暈言之
,非外來風(fēng)邪
,能令人眩也
。腫痛
,連上風(fēng)頭眩三字讀
。肝火直上頂巔
,而為眩
,為腫,為痛
,陽焰直升
,其勢最暴。凡是頭風(fēng)作痛
,無非內(nèi)火內(nèi)風(fēng)震撼不息
,而菊花能治之
,非肅降靜鎮(zhèn)迥異尋常者
,殆難有此力量
。目如欲脫,乃肝陽內(nèi)風(fēng)之尤甚者
。世謂頭風(fēng)痛甚,至于喪明
,抑知且有目珠突出,形如雀卵者
。淚出亦陰虛于下,肝火上揚(yáng),真陰無攝納之權(quán)
,而風(fēng)陽以疏泄為用
,則迎風(fēng)而淚下,此皆肝腎陰虧
,而浮陽上亢為虐
,惟菊花之清苦泄降
,能收攝虛陽而納歸于下
,故為目科要藥
。又治皮膚死肌
,惡風(fēng)濕痹者,則血熱而絡(luò)脈不潔
,漸以積穢成腐
。菊花苦辛宣絡(luò),能理血中熱毒
,則污濁去而痹著之死肌可愈。石頑渭清利血脈
,而痹著濕邪
,得以開泄
,持論甚正
。惟此是沖和純粹之品,以清經(jīng)隧積淤之濁血
,斷非旦夕可以速效
,弗以無近功
,而遽疑《經(jīng)》言之不可信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秳e錄》謂治腰痛去來陶陶,蓋言其悠久不已之狀
,是亦腎陰不足
,而濕邪痹著為患
,故其痛續(xù)續(xù)不息
。菊花滋腎陰而清濕熱,是以主之
。又治胸中煩熱而安腸胃,固無一非清肅泄熱之功用也
。甄權(quán)謂治頭目風(fēng)旋倒地
,腦骨疼痛,則肝陽內(nèi)風(fēng)頭痛
,固有直上頂巔,腦骨如裂者
,若風(fēng)旋倒地,則血沖腦經(jīng)
,而失其知覺運(yùn)動矣
。又謂治身上一切游風(fēng)
,令消散
,利血脈,則是血熱生風(fēng)之癥
,苦泄清理
,而風(fēng)自息
。大明謂作枕明目
,葉亦明目。潔古謂養(yǎng)目血
,去翳膜。海藏謂主肝氣不足
。蓋亦養(yǎng)肝陰
,滋肝血之意
。雖其氣味清芬
,然終非肝家氣藥
。仲醇謂生搗最治疔瘡
,血線疔尤為要藥
。按疔是火毒,非大劑清解不可
,外敷諸藥如忍冬藤、馬齒莧
、蒲公英
、草河車
、芙蓉葉、青菊葉等
,不過清熱退腫,皆非專主之任
,繆所稱之血線疔,蓋即紅絲疔
,有一痕紅暈
,自瘡口上竄
,直過肘膝者
。治皆以內(nèi)服清解為主。但知外治
,斷不可恃。"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菊花

拼音注音 : Jú Huā

別名 : 節(jié)華

、日精
、女節(jié)、女華
、女莖、更生
、周盈、傅延年
、陰成、甘菊
、真菊
、金精
、金蕊
、鏝頭菊
、簪頭菊
、甜菊花、藥菊

英文名 : Chrysanthemum

出處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1.《別錄》:菊花

,生雍州川澤及田野。正月采根
,三月采葉
,五月采莖
,九月采花
,十一月采實,皆陰干
。2. 陶弘景:菊有兩種:一種莖紫,氣香而味甘
,葉可作羹食者為真;一種青莖而大
,作蒿艾氣
,味苦不堪食者
,名苦薏
,非真。其花正相似
,難以甘、苦別之爾
。南陽酈縣最多,今近道處處有
,取種之便得。又有白菊
,莖葉都相似
,唯花白
,五月取
,亦主鳳眩,能令頭不白
。3.《本草圖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區(qū)科植物菊的頭狀花序。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ndranthema morifolium (Ramat.) Tzvel.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采收和儲藏:11月初開花時

,待花瓣平展,由黃轉(zhuǎn)白而心略帶黃時
,選晴天露水干后或午后分批采收
,這時采的花水分少
,易干燥
,色澤好,品質(zhì)好
。采下鮮花
,切忌堆放
,需及時干燥或薄攤于通風(fēng)處。加工方法因各地產(chǎn)的藥材品種而不同
;陰干
,適用于小面積生產(chǎn),待花大部開放
,選晴天,割下花枝
,捆成小把
,縣員通風(fēng)處,經(jīng)30-40d
,待花干燥
,后摘下
,略曬;曬干
,將鮮菊花薄鋪蒸籠內(nèi),厚度不超過3朵花
,待水沸后
,將蒸籠置鍋上蒸3-4min
,倒至?xí)窬邇?nèi)曬干,不家翻動
;烘干,將鮮菊鋪于烘篩上,厚度不超過3cm
,用60℃炕干

生境分布 : 為栽培種,培育的品種極多

,頭狀花序多彎化
,形色各異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藥用菊花以河南
、安徽
、浙江、栽培最多

原形態(tài) : 菊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

。莖直立
,分枝或不分枝
,被柔毛
。葉互生;有短柄
;葉片卵形至披針形,長5-15cm
,羽狀淺裂或半裂
,基部楔形
,下面被白色短柔毛。頭狀花序直徑2.5-20cm
,大小不一
,單個或數(shù)個集生于莖枝頂端;總苞片多層
,外層綠色
,條形
,邊緣膜質(zhì),外面被柔毛
;舌狀花白色、紅色
、紫色或黃色
。瘦果不發(fā)育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11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陽光充足

、忌遮蔭
。耐寒,稍耐旱
,怕水澇
,喜肥
。最適生長溫度20℃左右,在0-10℃以下能生長
,花期能耐-4℃
,根可耐-16~-17℃的低溫
。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
。以地?zé)岣咴?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背風(fēng)向陽
,疏松肥沃,含豐富的腐殖質(zhì)
,排水良好,pH6-8的砂質(zhì)壤土或壤土栽培為宜
。忌連作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膳c早玉米
、桑、蠶豆
、煙草、油菜
、大蒜、小麥間套作
。粘重土
、低洼積水地不宜栽種
。栽培技術(shù) 藥用菊主要用扦插
、分株繁殖。扦插繁殖
、育苗移栽法: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截取母株的幼枝作插穗
,隨剪隨插
,插穗長10-12cm
,頂端留2片葉
,除去下部2-3節(jié)的葉片
,插入土中5cm,頂端露出3cm
,按行距24cm開溝,溝深14cm
,每隔15-20cm
,扦插1株
,覆土壓實
,澆水。扦插后要遮蔭,經(jīng)常澆水保濕
,松土除草,每隔半月施稀人糞尿1次
,約經(jīng)15-20d生根,待生長健壯后即可移栽
。赤可使用兩次扦插法,使稀栽推遲至5月下旬至6月上旬
。分析繁殖:11月選優(yōu)良植株
,收花后割除殘莖
,培土越冬。4月中
、下旬至5月上旬,待新苗長至15cm高
,選擇陰天
,挖掘母株
,將健壯帶有白根的幼苗
,適當(dāng)煎去枝葉,按行株距40cm×40cm開穴
,每穴栽1-2株,煎去頂端
,填土壓實
,澆水。田間管理 生長期間需中耕除草3-4次
,每隔半月1次
,后兩次中耕除草結(jié)合培土
。苗高30-40cm進(jìn)行打頂
,第2次在6月底
,第3次不遲至7月
。菊花喜肥,但應(yīng)控制施氮肥
,以免徒長
,遭病蟲為家
。一般在幼苗成活后施稀人糞尿或尿素,開始分枝時施人畜糞及腐熟餅肥
,9月施濃糞肥,增加過磷酸鈣
,施肥應(yīng)亥集中在中期
。生長前期少澆水
,是旱澆水
,9月孕蕾期注意防旱。雨季要排除積水
,以防爛根。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葉枯病
,整個生長期均可發(fā)生
,發(fā)病實期摘除病葉,中用1:1:100波爾多液或65%可濕性代森鋅500倍液噴霧
。根腐病
,6月下旬至8月上旬發(fā)病,可用退菌特50%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灌注
。銹病可用敵銹鈉97%可濕性粉劑200倍液噴射。另有白粉病
、霜霉病、黃萎病等為害
。蟲害有棉蚜
、大青葉跳甲
、菊天牛
、癭蟥
、斜紋夜蛾、地老虎等為害

性狀 : 性狀鑒別 (1)毫菊 頭狀花序倒圓錐形或圓筒形,有時稍壓扁呈房形,直徑1.5-3cm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偘鸂?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總苞片3-4層
,卵形橢圓形
,草質(zhì)
,黃綠色或褐綠色
,外被柔毛
,邊緣膜質(zhì),花托半球形
,無托片或托毛
。舌狀花數(shù)層
,雌性
,位于外圍,類立色
,勁直,上舉
,縱向折縮
,散生金黃色腺點(diǎn)
;管狀花多數(shù)
,兩性
,位于中央
,為舌狀花所限藏
,黃色
,先端5齒裂。瘦果不發(fā)育
,無冠毛。體輕
,質(zhì)柔潤
,干時松脆
。氣清香
,味甘、微苦
。(2)滁菊 不規(guī)則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5-2.5cm
。舌狀花白色
,不規(guī)則扭曲,內(nèi)卷
,邊緣皺縮,有時可見淡褐色腺點(diǎn)
;管狀花大多陷藏。(3)貢菊 扁球形或不規(guī)則球形
,直徑1.5-2.5cm。舌狀花白色或類白色
,斜升
,部反折
,邊緣稍內(nèi)卷而皺縮
,通常無腺點(diǎn);管狀花少
,外露。(4)杭菊 碟形或扁球形
,直徑2.5-4cm,常數(shù)個相連成片
。舌狀藥類白色黃色
,平展或微折疊,彼此粘連
,能常無腺點(diǎn)
;管狀花多數(shù)
,外露
。以花朵完整不散瓣
、色白(黃)、香氣濃郁
、無雜質(zhì)者為佳。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黃棕色
,氣清香
。①花粉粒黃色
,類圓形,直徑22-38μm
,有3孔溝,表面有刺
,刺長3.4-7μm
,每裂片4-5刺
。②花冠表皮細(xì)胞表面以垂周壁波狀彎曲
,表面有微細(xì)致密的角質(zhì)紋理。③苞片表皮細(xì)胞垂周壁波狀彎曲
,表面有稍粗的角質(zhì)紋理。氣孔不定式
,副衛(wèi)細(xì)胞3-6個。④花柱及柱頭碎片的邊緣細(xì)胞呈絨毛狀突起
。⑤T形毛少見
,大多碎斷
,頂端細(xì)胞長大
,基部2-5細(xì)胞
。⑥腺毛少見
。頭部鞋底形
,4
、6或8人細(xì)胞
,兩兩相對排列
,長徑32-127μm,短徑22-74μm,外被角質(zhì)層
。此外
,有藥隔頂端附屬物及基部細(xì)胞、花粉囊內(nèi)壁細(xì)胞
、分泌道
、纖維
、子房表皮細(xì)胞等

化學(xué)成分 : 花含揮發(fā)油,成分主要為龍腦(borneol)

,樟腦(camphor),菊油環(huán)酮(chrysanthenone)
,還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大波斯菊甙(cosmosiin)即芹菜素-7-O-葡萄糖甙(apigenin-7-O-glucoside)[1]
,刺槐甙(acacetin-7-Orhamnoglucoside)
,芹菜素(apigenin)
,芹菜素-7-O-鼠李葡萄糖甙(apigenin-7-O-rhamnoglucoside)
,刺槐素-7-O-葡萄糖甙(acacetin-7-O-glucoside)槲皮素-3-O-半乳糖甙(isorhamnetin-3-O-galactoside),木犀草素-7-O-鼠李葡萄糖甙(luteolin-7-O-galactoside)
,木犀草素-7-O-鼠李葡萄糖甙(luteolin-7-O-rhamnogside)[2],木犀草素(luteolin)
,β-欖香烯(β-elemene),百里香酚(thymol)
,二十一烷(heneicosane),二十三烷(tricosa-ne)
,二十六烷(hexacosane)[3],以及糖類和氨基酸[4]

藥理作用 : 1.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菊花水煎醇沉制劑對離體兔心有顯著擴(kuò)張冠脈,增加冠脈流量的作用

。于接近心插管的恒壓灌流液中注入1g生藥時
,可使2分鐘內(nèi)冠脈流量增加約62%
,并使心率平均減慢20%左右。較大劑量對在位犬心
,亦可致冠脈流量平均增加40%左右,心肌耗氧量平均增加27%
。對電刺激兔中樞神經(jīng)引起的缺血性心電圖ST段壓低有減輕作用
,心率無變化或減慢
,與離體兔心實驗結(jié)果基本一致
。對實驗性冠脈粥樣硬化兔的離體心臟
,也能增加冠脈流量和提高心肌耗氧量
。對菊花水提醇沉制劑以乙酸乙酯、氯仿提取分為不同部分
,各部分對增加冠脈流量等均有作用。但均不及原制劑作用強(qiáng)度
,說明菊花含有多種心臟活性成分
,體現(xiàn)對心臟的協(xié)同作用
。在對菊花酚性成分研究中發(fā)現(xiàn),杭白菊酚性部分可以增加豚鼠離體心臟冠脈流量
,提高小鼠對減壓缺氧的耐受能力
,總之菊花制劑能擴(kuò)張冠脈
,從而減輕心肌缺血狀態(tài)
,雖有使心收縮力加強(qiáng)與耗氧量增加的作用,但似仍以擴(kuò)張冠脈占優(yōu)勢。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菊花水煎劑或水浸劑
,體外試驗對多種致病菌,以及流感病毒PR8和鉤端螺旋體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MIC約為1 :10-1 :80
。小鼠體內(nèi)抑菌試驗表明
,新鮮全草(地上部分)加水蒸餾所得的揮發(fā)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
,大腸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等抑菌作用較強(qiáng)
,對綠膿桿菌作用甚弱
,對肺炎雙球菌無效
。3.其它作用:大鼠口服菊花水煎劑3周后
,抑制其肝微粒體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的活力
,并能激活肝微粒體膽固醇7a-羥化酶
。菊花與牛膝
,熟地
,山藥合用可延長家蠶齡期
,影響小鼠血液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和過氧化脂質(zhì)的含量
。菊花散劑給兔灌胃
,有縮短凝血時間的效果
,焙成炭藥的散劑作用較生藥有所增強(qiáng)
。菊花制劑還能抑制皮內(nèi)注射組胺所致的局部毛細(xì)血管通透性增加,其10mg的效力和蘆丁2.5mg相當(dāng)

炮制 : 菊花:揀凈葉梗、花柄及泥屑雜質(zhì)

。菊花炭:取揀凈的菊花
,置鍋溝炒至焦褐黃色
,但須存快
,噴灑清水。取出曬干

歸經(jīng) : 歸肺;肝經(jīng)

性味 : 味甘

;苦;性微寒

注意 : 《本草匯言》:氣虛胃寒

,食少泄瀉之病
,宜少用之
。凡陽虛或頭痛而惡寒者均忌用

功能主治 : 疏風(fēng)清熱

;平肝明目
;解毒消腫
。主外感風(fēng)或風(fēng)溫初起
;發(fā)熱頭痛;眩暈
;目赤腫痛
;疔瘡腫毒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10-15g;或入丸
、散
;或泡茶
。外用:適量
,煎水洗;或搗敷

復(fù)方 : ①治風(fēng)熱頭痛:菊花、石膏

、卅穹各三錢。為未
。每服一錢半
,茶調(diào)下
。(《簡便單方》)②治太陰風(fēng)溫,但咳
,身不甚熱,微渴者:杏仁二錢
,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
,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
,苦桔梗二錢
,甘草八分
,葦根二錢
,水二杯
,煮取一杯
,日三服。(《溫病條辨》桑菊飲)③冶風(fēng)眩:甘菊花暴干
。作未,以米饋中
,蒸作酒服
。(徐嗣伯·菊花酒)④治熱毒風(fēng)上攻
,目赤頭旋
,眼花面腫:菊花(焙)、排風(fēng)子(焙)
、甘草(炮)各一兩。上三味,搗羅為散
。夜臥時溫水調(diào)下三錢匕。(《圣濟(jì)總錄》菊花散)⑤治眼目昏暗諸疾:蜀椒(去目并閉口
,炒出汗
,一斤半搗羅取未)一斤
,甘菊花(未)一斤
,上二味和勻
,取肥地黃十五斤
,切,搗研
,絞取汁八、丸斗許
,將前藥未拌浸
,令勻
,暴稍干
,入盤中,攤暴三、四日內(nèi)取干
,候得所即止
,勿令大燥
,入煉蜜二斤
,同搗數(shù)千杵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空心日午
,熟水下
。(《圣濟(jì)總錄》夜光丸)⑥治肝腎不足,虛火上炎
,目赤腫痛,久視昏暗
,迎風(fēng)流淚
,伯日羞明
,頭暈盜汗
,潮熱足軟:枸杞子
、甘菊花
。熟地黃、山萸肉
、懷山藥、白茯苓
、牡丹皮、澤瀉
。煉蜜為丸。(《醫(yī)級》杞菊地黃丸)⑦治肝腎不足
,眼目昏暗:甘菊花四兩,巴戟(去心)一兩
,蓯蓉(酒浸
,去皮
,炒,切
,焙)二兩)枸杞子三兩。上為細(xì)未
,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酒或鹽湯下
,空心食前服
。( 《局方》菊睛丸)⑧治病后生翳:白菊花
、蟬蛻等分
。為散
。每用二
、三錢,入蜜少許
,水煎服。(《救急方》)⑨治療:白菊花四兩
,甘草四錢
。水煎
,頓服
,渣再煎服。(《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湯)⑩治膝風(fēng):陳艾
、菊花
。作護(hù)膝,久用。(《扶壽精方》)

臨床應(yīng)用 : 1.治療冠心?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阂跃栈鍎┯^察61例,對心絞痛癥狀的總有效率為80%

,其中顯效43.3% ,改善86.7%
,以輕度者療效較好;對胸悶
、心悸、氣急及頭暈
、頭痛
、四肢發(fā)麻等癥狀
,亦有不同程度的療效
;心電圖的總有效率為45.9% ,其中顯效18.8%
,好轉(zhuǎn)27.1%。對部分高血壓患者有降壓作用
;對心率無明顯影響,對血清膽制醇
、三酸甘油酯未見明顯的規(guī)律性變化。服藥期間除1例有上腹痛
、1例有輕度腹瀉外,均無其他副作用
。即使原有潰瘍病的患者,亦多無影響
。制劑及用法:白菊花10兩,加溫水浸泡過夜
,次日煎2次
,每次半小時
;待沉淀后除去沉渣,再濃縮至500ml
。每日2次,每次25ml
。2個月為一療程。2.治療高血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好咳沼镁栈?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銀花各0.8-1兩(頭暈明顯加桑葉4 錢
,動脈硬化
、血情膽制醇高者加山楂4-8錢)
,混勻
,分4次用沸滾開水沖泡10-15分鐘后當(dāng)茶飲。一般沖泡2次后
,藥渣即可棄掉另換。不可煎熬
,否則會破壞有效成分
。據(jù)46例觀察
,服藥3-7天后頭痛
、眩暈
、失眠等癥狀開始減輕
,隨之血壓漸降至正常者共35例,其余病例服藥10-30天后
,自覺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zhuǎn)。

各家論述 : 1.《本草衍義補(bǔ)遺》:菊花

,能補(bǔ)陰,須味甘者
,若山野苦者勿用,大傷胃氣
。2.《綱目》:菊花,昔人謂其能除風(fēng)熱
,益肝補(bǔ)陰
,蓋不知其尤多能益金
、水二臟也
,補(bǔ)水所以制火
,益金所以平木
,木平則風(fēng)息,火降則熱除
,用治諸風(fēng)頭目,其旨深微
。3.《本草經(jīng)疏》:菊花專制鳳木,故為去風(fēng)之要藥
。苦可泄熱
,甘能益血,甘可解毒
,平則兼辛
,故亦散結(jié)
,苦人心、小腸
,甘人脾、胃
,平辛走肝、膽
,兼入沛與大腸。其主風(fēng)頭眩
、腫痛、目欲脫
、淚出、皮膚死肌
、惡風(fēng)、濕痹者
,諸風(fēng)掉眩,皆屬肝木
,風(fēng)藥先人肝
,肝開竅于目
,風(fēng)為陽邪
,勢必走上
,血虛則熱
,熱則生風(fēng),風(fēng)火相搏故也。腰痛去來陶陶者
,乃血虛氣滯之候,苦以泄滯結(jié)
,甘以益血脈
,辛平以散虛熱也。其除胸中煩熱者
,心主血,虛則病煩
,陰虛則熱收于內(nèi)
,故熱在胸中
,血益則陰生
,陰生則煩止
,苦辛能泄熱
,故煩熱并解。安腸胃
,利五脈,調(diào)四肢
,利血?dú)庹撸闯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祛風(fēng),益血
,入心,入脾
,入肝之驗也
。生搗最治療瘡
,血線疔尤為要藥,療者風(fēng)火之毒也
。4.《藥品化》:甘菊
,取白色者
,其體輕,味微苦
,性氣和平,至清之品
。《經(jīng)》曰
,治溫以清
。凡病熱退
,其氣尚溫
,以此同桑皮理頭痛
,除余邪
。佐黃蔑治眼昏,去翳障
。助沙參疔腸紅,止下血
。領(lǐng)石斜、扁豆
,明目聰耳,調(diào)達(dá)四肢
。是以肺氣虛,須用白甘菊。如黃色者
,其味苦重
,清香氣散
,主清肺火
。凡頭風(fēng)眩暈
,鼻塞熱壅
,肌膚濕痹,四肢游風(fēng)
,肩背疼痛
,皆繇肺氣熱
,以此清順肺金
,且清金則肝木有制。又治暴赤眼腫
、目痛淚出。是以清肺熱須用黃甘菊
。5.《本草新編》:甘菊花
,氣味輕清
,功亦甚緩
,必宜久服始效
,不可責(zé)以近功
,惟目痛驟用之,成功甚速
,余則俱于緩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種菊,而不知滋補(bǔ)之方問有用之者
。又取作茶茗之需,以為明目也
。然而甘菊不單明目
,可以大用之者
,全在退陽明之胃火
。蓋陽明內(nèi)熱
,必宜陰寒之藥以瀉之
,如石膏、知母之類
,然石育過于大峻,未免大寒以損胃氣
,不若用甘菊花至一
、二兩
,同元參
、麥冬共劑之
,既能平胃中之火
,而不傷胃之氣也。6.《本草經(jīng)百種錄》:凡芳香之物
,皆能治頭目肌表之疾。但香則無不辛燥者
,惟菊不甚燥烈
,故于頭目風(fēng)火之疾
,尤宜焉
。7.《本草便讀》:甘菊之用
,可一言以蔽之
,日疏風(fēng)而已
。然雖系疏風(fēng)之品,而性味甘寒
,與羌、麻等辛燥者不同
,故補(bǔ)肝腎藥中可相需而用也。8.《本草正義》:凡花皆主宣揚(yáng)疏泄
,獨(dú)菊花則攝納下降
,能平肝火
,熄內(nèi)風(fēng)
,抑木氣之橫逆
。《本經(jīng)》主風(fēng)頭眩者
,以陰虛陽浮
,氣火升騰
,肝鳳上擾之眩暈言之
,非外來風(fēng)邪
,能令人眩也。腫痛
,連上風(fēng)頭眩三字讀。肝火直上頂巔
,而為眩
,為腫
,為痛,陽焰直升
,其勢最暴
。凡是頭鳳作痛
,無非內(nèi)火內(nèi)風(fēng)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
,非肅降靜鎮(zhèn)迥異尋常者,殆難有此力量
。目如欲脫,乃肝陽內(nèi)風(fēng)之尤甚者
。世謂頭鳳痛甚,至于喪明
,抑知且有目珠突出,形如雀卵者
。淚出亦陰虛于下,肝火上揚(yáng)
,真陰無攝納之權(quán)
,而風(fēng)陽以疏泄為用
,則迎風(fēng)而淚下,此皆肝腎陰虧
,而浮陽上亢為虐,惟菊花之清苦泄降
,能收攝虛陽而納歸于下
,故為目科要藥
。又治皮膚死肌,惡風(fēng)濕痹者
,則血熱而絡(luò)脈不潔,漸以積穢成腐
。菊花苦辛宣絡(luò)
,能理血中熱毒
,則污濁去而痹著之死肌可愈。石頑謂清利血脈
,而痹著濕邪,得以開泄
,持論甚正
。惟此是沖和純粹之品,以清經(jīng)隧積淤之濁血
,斷非旦夕可以速效,弗以無近功
,而遽疑《經(jīng)》言之不可信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秳e錄》謂洽腰痛去來陶陶
,蓋言其悠久不已之狀
,是亦腎陰不足
,而濕邪痹著為患
,故其痛續(xù)續(xù)不息
。菊花滋腎陰而清濕熱
,是以主之。又治胸中煩熱而安腸胃
,固無一非情肅泄熱之功用也。甄權(quán)謂治頭目風(fēng)旋倒地
,腦骨疼痛
,則肝陽內(nèi)風(fēng)頭痛
,固有直上頂巔
,腦骨如裂者
,若風(fēng)旋倒地
,則血沖腦經(jīng),而失其知覺運(yùn)動矣
。又謂治身上一切游風(fēng),令消散
,利血脈,則是血熱生風(fēng)之癥
,苦泄清理,而風(fēng)自息
。大明謂作枕明目,葉亦明目
。潔古謂養(yǎng)目血
,去翳膜。海藏謂主肝氣不足
。蓋亦養(yǎng)肝陰
,滋肝血之意
。雖其氣味清芬
,然終非肝家氣藥
。仲醇謂生搗最治疔瘡
,血線療尤為要藥。按疔是火毒
,非大劑清解不可,外敷諸藥如忍冬藤
、馬齒莧、蒲公英
、草河車、芙蓉葉
、青菊葉等,不過清熱退腫
,皆非專主之任,纓所稱之血線疔
,蓋即紅絲疔,有一痕紅暈
,自瘡口上竄
,直過時膝者
。治皆以內(nèi)服清解為主
。但知外治
,斷不可恃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888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猴頭菌
《全國中草藥匯編》:猴頭菌別名 : 猴頭
石長生
拼音注音 : Shí Chánɡ Shēnɡ別名 : 丹草
、長生草、丹沙草
、生肌草、石中珠、巖浮萍
、豬毛七
、水豬毛七
大青木
拼音注音 : Dà Qīng Mù別名 : 路邊青
、臭葉樹
、羊咪青、青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