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藥典》:菊花
拼音注音 : Jú Huā
別名 : 甘菊花、白菊花、黃甘菊、藥菊
、白茶菊、茶菊
、懷菊花、滁菊
、毫菊、杭菊
、貢菊
英文名 : FLOS CHRYSANTHEMI
來源 : 本品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頭狀花序。9~11月花盛開時分批采收,陰干或焙干,或熏
、蒸后曬干
。藥材按產(chǎn)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為“ 亳菊 ”
、“滁菊”、“貢菊”
、“杭菊”。
性狀 : 亳菊:呈倒圓錐形或圓筒形 ,有時稍壓扁呈扇形,直徑1.5~3cm
,離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偘鸂睿豢偘?~4層
,卵形或橢圓形,草質(zhì)
,黃綠色或褐綠色,外面被柔毛
,邊緣膜質(zhì)?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ㄍ邪肭蛐?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無托片或托毛
。舌狀花數(shù)層,雌性
,位于外圍,類白色
,勁直,上舉
,縱向折縮
,散生金黃色腺點(diǎn)
;管狀花多數(shù),兩性
,位于中央,為舌狀花所隱藏
,黃色,頂端5齒裂
。瘦果不發(fā)育
,無冠毛
。體輕,質(zhì)柔潤
,干時松脆。氣清香
,味甘、微苦
。滁菊:呈不規(guī)則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5~2.5cm
。舌狀花尖白色
,不規(guī)則扭曲
,內(nèi)卷,邊緣皺縮
,有時可見淡褐色腺點(diǎn);管狀花大多隱藏
。貢菊:呈扁球形或不規(guī)則球形,直徑1.5~2.5cm
。舌狀花白色或類白色
,斜升,上部反折
,邊緣稍內(nèi)卷而皺縮,通常無腺點(diǎn)
;管狀花少,外露
。杭菊:呈碟形或扁球形,直徑2.5~4cm
,常數(shù)個相連成片。舌狀花類白色或黃色,平展或微折疊
,彼此粘連,通常無腺點(diǎn)
;管狀花多數(shù),外露
。
鑒別 : 取本品1g,剪碎 ,加石油醚20ml
,超聲處理10分鐘
,棄去石油醚,藥渣揮干
,加稀鹽酸1ml與醋酸乙酯50ml,超聲處理30分鐘
,濾過,濾液蒸干
,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
,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綠原酸對照品
,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0.5~1μl
,分別點(diǎn)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2:30:2:2:4)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
,取出,晾干
,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
,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
,顯相同顏色的斑點(diǎn)。
歸經(jīng) : 歸肺、肝經(jīng)。
性味 : 甘、苦,微寒。
功能主治 : 散風(fēng)清熱,平肝明目。用于風(fēng)熱感冒
,頭痛眩暈,目赤腫痛
,眼目昏花
。
用法用量 : 5~9g。
備注 : (1)菊花疏風(fēng)較弱,清熱力佳,用于外感風(fēng)熱常配桑葉同用,也可配黃芩、山梔治熱盛煩燥等癥。菊花治目赤腫痛,無論屬于肝火或風(fēng)熱引起者,均可應(yīng)用,因本品既能清肝火,又能散風(fēng)熱,常配合蟬衣、白蒺藜等同用。如肝陰不足,眼目昏花
,則多配生地
、杞子等同用
。菊花清熱解毒之功甚佳,為外科要藥
,主要用于熱毒瘡瘍、紅腫熱痛之癥
,特別對于疔瘡腫痛毒尤有良好療效,既可內(nèi)服
,又可搗爛外敷。臨床上常與地丁草
、蒲公英等清熱解毒之品配合應(yīng)用。菊花能平降肝陽
,對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目眩暈
,往往與珍珠母
、葛藤等配伍應(yīng)用
。(2)菊花一藥
,主要分白菊、黃菊
、野菊
。黃、白兩菊
,都有疏散風(fēng)熱、平肝明目
、清熱解毒的功效
。白菊花味甘、清熱力稍弱
,長于平肝明目
;黃菊花味苦
,泄熱力較強(qiáng)
,常用于疏散風(fēng)熱;野菊花味甚苦
,清熱解毒的力量很強(qiáng)
。野菊的莖
、葉,功用與花相似
,無論內(nèi)服與外敷
,都有功效。桑葉與菊花
,均能疏散風(fēng)熱
,清泄肺肝
,故在外感風(fēng)熱
、發(fā)熱頭痛及目赤腫痛等癥
,兩藥往往相輔為用
。但桑葉疏風(fēng)清肺的功效較好
,故治肺燥咳嗽,往往用桑葉而不用菊花
;菊花則長于平肝陽,且能清熱解毒
。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菊花
拼音注音 : Jú Huā
別名 : 節(jié)華(《本經(jīng)》),金精(《金匱玉函方》),甘菊
、真菊(《抱樸子》),金蕊(《綱目》)
,家菊(《群芳譜》)
,饅頭菊
、簪頭菊(《醫(yī)林纂要》),甜菊花(《隨息居飲食譜》)
,藥菊(《河北藥材》)
。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菊科植物菊的頭狀花序。霜降前花正盛開時采收,其加工法因各產(chǎn)地的藥材種類而不同。白菊:割下花枝,捆成小把,倒掛陰干 。然后摘取花序
。滁菊:摘取花序。經(jīng)硫黃熏過
,曬至六成干時
,用篩子篩成球狀
,曬干
。貢菊:摘取花序
,烘干
。杭菊:有杭白菊、杭黃菊兩種
,杭白菊摘取花序,蒸后曬干
;杭黃菊則用炭火烘干
。
生境分布 :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栽培。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50~140厘米,全體密被白色絨毛。莖基部稍木質(zhì)化,略帶紫紅色,幼枝略具棱。葉互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5厘米,寬3~4厘米,先端鈍,基部近心形或闊楔形,邊緣通常羽狀深裂,裂片具粗鋸齒或重鋸齒 ,兩面密被白絨毛
;葉柄有淺槽
。頭狀花序頂生成腋生
,直徑2.5~5厘米
;總苞半球形,苞片3~4層
,綠色,被毛
,邊緣膜質(zhì)透明
,淡棕色,外層苞片較小
,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第二層苞片闊卵形
,內(nèi)層苞片長橢圓形;花托小
,凸出
,半球形;舌狀花雌性
,位于邊緣
,舌片線狀長圓形,長可至3厘米
,先端鈍圓
,白色
、黃色、淡紅色或淡紫色
,無雄蕊
,雌蕊1,花柱短
,柱頭2裂;管狀花兩性
,位于中央,黃色
,每花外具1卵狀膜質(zhì)鱗片
,花冠管長約4毫米,先端5裂
,裂片三角狀卵形
,雄蕊5
,聚藥
,花絲極短,分離
,雌蕊1,子房下位
,矩圓形
,花柱線形
,柱頭2裂
。瘦果矩圓形
,具4棱,頂端平截
,光滑無毛
。花期9~11月
。果期10~11月。
性狀 : 干燥頭狀花序,外層為數(shù)層舌狀花,呈扁平花瓣狀,中心由多數(shù)管狀花聚合而成
,基部有總苞,系由3~4層苞片組成
。氣清香,味淡微苦
。以花朵完整、顏色鮮艷
、氣清香、無雜質(zhì)者為佳
。各種菊花商品,其性狀互有差異:①白菊呈不規(guī)則的球狀或壓扁狀
,直徑約2厘米
,瓣多緊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ㄐ虻慕^大部分為白色舌狀花,長約18毫米
,寬約3毫米,中央為極少數(shù)短小的淡黃色管狀花
。主產(chǎn)安徽亳縣
,稱亳菊,品質(zhì)最佳
。另有懷菊(河南)、祁菊(河北)
、川菊(四川)也屬白菊一類。但質(zhì)量較次。②滁菊呈球狀
,形較小
,瓣緊密
。舌狀花白色
,長約15毫米
,寬約3毫米
,中央管狀花黃色。主產(chǎn)安徽滁縣
,品質(zhì)亦佳
。③貢菊形似滁菊,瓣細(xì)而厚。舌狀花白色
,長10~12毫米
,寬約2毫米
,中央有少數(shù)黃色管狀花
。主產(chǎn)安徽歙縣
,亦稱徽菊
。過去浙江德清亦產(chǎn)
,稱德菊。④杭菊㈠杭白菊
,又名白茶菊(《綱目拾遺》)。呈不規(guī)則壓扁狀
,朵大
,瓣寬而疏。舌狀花較少
,類白色,長約22毫米
,寬約6毫米,中央有少數(shù)深黃色管狀花
。㈡杭黃菊
,又名黃甘菊(《圣惠方》)。形與杭白菊相似
,但舌狀花黃色至淡棕色。均產(chǎn)浙江
。
化學(xué)成分 : 花和莖含揮發(fā)油,并有腺嘌呤 、膽堿
、水蘇堿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ㄓ趾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氨基酸
、黃酮類及微量維生素B1
。揮發(fā)油主要含龍腦、樟腦
、菊油環(huán)酮等。黃酮類有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大波斯菊甙
、刺槐甙。尚含丁二酸二甲基酰肼
。
藥理作用 : ①抗病原體作用菊花在體外對革蘭氏陽性細(xì)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β-溶血性鏈球菌)、人型結(jié)核桿菌有某些抑制作用。其水浸劑(1:4)對某些常見皮膚致病性真菌亦有些抑制作用。高濃度在體外還有抗病毒(PB8株)及抗螺旋體作用。②增強(qiáng)毛細(xì)血管抵抗力菊花提取物剛、鼠腹腔注射,可使皮內(nèi)注射組織胺之局部臺盼藍(lán)之?dāng)U散較小,顯示其能抑制毛細(xì)血管的通透性而有抗炎作用。其提取物10毫克相當(dāng)蘆丁2.5毫克之效力。
炮制 : 菊花:揀凈葉梗、花柄及泥屑雜質(zhì)。菊花炭:取揀凈的菊花,置鍋內(nèi)炒至焦褐黃色,但須存性,噴灑清水,取出曬干。
歸經(jīng) : 入肺、肝經(jīng)?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独坠谥扑幮越狻罚?入肺
、脾
;肝、腎四經(jīng)
。"
性味 : 甘苦,涼。①《本經(jīng)》:"味苦,平。"②《別錄》:"甘,無毒。"③《天寶單方圖》:"白菊:味辛,平,無毒。"④《隨息居飲食譜》:"甘,涼。"
注意 : ①《本草經(jīng)集注》:"術(shù)、枸杞根、桑根白皮為之使。"②《本草匯言》:"氣虛胃寒
,食少泄瀉之病,宜少用之
。"
功能主治 : 疏風(fēng),清熱,明目,解毒
。治頭痛
,眩暈,目赤
,心胸?z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疔瘡
,腫毒。①《本經(jīng)》:"主諸風(fēng)頭眩
、腫痛,目欲脫
,淚出,皮膚死肌
,惡風(fēng)濕痹
,利血?dú)狻?②《別錄》:"療腰痛去來陶陶,除胸中煩熱
,安腸胃
,利五脈
,調(diào)四肢
。"③陶弘景:"白菊:主風(fēng)眩
。"④《藥性論》:"能治熱頭風(fēng)旋倒地
,腦骨疼痛,身上諸風(fēng)令消散
。"⑤《日華子本草》:"利血脈
,治四肢游風(fēng),心煩
,胸膈壅悶
,并癰毒
,頭痛
;作枕明目。"⑥《珍珠囊》:"養(yǎng)目血
。"⑦《用藥心法》:"去翳膜
,明目
。"⑧王好古:"主肝氣不足。"⑨《綱目拾遺》:"專入陽分
。治諸風(fēng)頭眩,解酒毒疔腫
。""黃茶菊:明目祛風(fēng)
,搜肝氣
,治頭暈?zāi)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益血潤容
,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氣
,止咳逆
,清三焦郁火,療肌熱
,入氣分?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錢;泡茶或入丸、散
。
復(fù)方 : ①治風(fēng)熱頭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錢
。為末。每服一錢半
,茶調(diào)下
。(《簡便單方》)②治太陰風(fēng)溫
,但咳
,身不甚熱
,微渴者:杏仁二錢
,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
,桑葉二錢五分
,菊花一錢,苦桔梗二錢
,甘草八分,葦根二錢
。水二杯,煮取一杯
,日三服。(《溫病條辨》桑菊飲)③治風(fēng)眩:甘菊花暴干
。作末,以米饋中
,蒸作酒服
。(徐嗣伯·菊花酒)④治熱毒風(fēng)上攻,目赤頭旋
,眼花面腫:菊花(焙)
、排風(fēng)子(焙)
、甘草(炮)各一兩
。上三味
,搗羅為散
。夜臥時溫水調(diào)下三錢匕
。(《圣濟(jì)總錄》菊花散)⑤治眼目昏暗諸疾:蜀椒(去目并閉口
,炒出汗,一斤半搗羅取末)一斤
,甘菊花(末)一斤。上二味和勻
,取肥地黃十五斤
,切,搗研,絞取汁八
、九斗許,將前藥末拌浸
,令勻,暴稍干
,入盤中
,攤暴三
、四日內(nèi)取干,候得所即止
,勿令大燥
,入煉蜜二斤
,同搗數(shù)千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
,熱水下。(《圣濟(jì)總錄》夜光丸)⑥治肝腎不足
,虛火上炎,目赤腫痛
,久視昏暗
,迎風(fēng)流淚
,怕日羞明
,頭暈盜汗,潮熱足軟:枸杞子
、甘菊花
、熟地黃、山萸肉
、懷山藥、白茯苓
、牡丹皮、澤瀉
。煉蜜為丸。(《醫(yī)級》杞菊地黃丸)⑦治肝腎不足
,眼目昏暗:甘菊花四兩,巴戟(去心)一兩
,蓯蓉(酒浸
,去皮,炒
,切
,焙)二兩
,枸杞子三兩。上為細(xì)末
,煉蜜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
,溫酒或鹽湯下,空心食前服
。(《局方》菊睛丸)⑧治病后生翳:白菊花、蟬蛻等分
。為散
。每用二
、三錢
,入蜜少許,水煎服
。(《救急方》)⑨治疔:白菊花四兩,甘草四錢
。水煎,頓服
,渣再煎服
。(《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湯)⑩治膝風(fēng):陳艾
、菊花
。作護(hù)膝,久用
。(《扶壽精方》)
臨床應(yīng)用 : ①治療冠心病以菊花煎劑觀察61例,對心絞痛癥狀的總有效率為80%,其中顯效43.3%
,改善36.7%
,以輕度者療效較好
;對胸悶
、心悸
、氣急及頭暈
、頭痛、四肢發(fā)麻等癥狀
,亦有不同程度的療效
;心電圖的總有效率為45.9%,其中顯效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