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藥典》:苦參
拼音注音 : Kǔ Shēn
別名 : 野槐、好漢枝
、苦骨
、地骨
、地槐
、山槐子
英文名 : 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
來源 : 本品為豆科植物苦參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頭及小支根,洗凈,干燥,或趁鮮切片
,干燥
。
性狀 : 本品呈長(zhǎng)圓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長(zhǎng)10~30cm,直徑1~2cm
。表面灰棕色或棕黃色
,具縱皺紋及橫長(zhǎng)皮孔,外皮薄
,多破裂反卷,易剝落
,剝落處顯黃色,光滑
。質(zhì)硬,不易折斷
,斷面纖維性;切片厚3~6mm
;切面黃白色,具放射狀紋理及裂隙
,有的可見同心性環(huán)紋
。氣微
,味極苦。
貯藏 : 置干燥處。
炮制 : 除去殘留根頭 ,大小分開,洗凈
,浸泡至約六成透時(shí),潤透
,切厚片,干燥
。
鑒別 : (1)取本品橫切片,加氫氧化鈉試液數(shù)滴 ,栓皮即呈橙紅色,漸變?yōu)檠t色,久置不消失
。木質(zhì)部不呈現(xiàn)顏色反應(yīng)。(2)取本品粗粉1g
,加含 0
。5%鹽酸乙醇溶液20ml
,加熱回流1小時(shí)
,濾過,濾液加氨試液使呈中性
,蒸干
,殘?jiān)?1%鹽酸溶液10ml使溶解
,濾過,取濾液分置三支試管中
,一管中加碘化鉍鉀試液,生成紅棕色沉淀
;一管中加碘化汞鉀試液
,生成黃白色沉淀
;另一管中加碘化鉀碘試液,生成棕褐色沉淀
。(3)取本品粉末0。5g
,加甲醇10ml
,加熱回流10分鐘
,濾過。取濾液1ml
,置試管中
,加鎂粉少量與鹽酸3~4滴,加熱
,顯紅色;另取濾液點(diǎn)于濾紙上
,噴以5%三氯化鋁乙醇溶液,晾干
,置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顯黃綠色熒光
。(4)取本品粉末0。5g
,加氯仿25ml、濃氨試液0
。3ml
,放置過夜
,濾過,濾液蒸干
,殘?jiān)勇确?。5ml 使溶解
,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氧化苦參堿和槐定堿對(duì)照品
,加乙醇制成每1ml各含0。2mg的混合溶液
,作為對(duì)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yàn)
,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
,分別點(diǎn)于同一用 2%氫氧化鈉溶液制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
,以苯-丙酮-甲醇(8:3:0
。5)為展開劑,展開
,展距約8cm ,取出
,晾干,再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醇-水(2:4:2:1)10℃以下放置后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
,展開,展距同上
,取出
,晾干
,依次噴以碘化鉍鉀試液和亞硝酸鈉乙醇試液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duì)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
,顯相同的兩個(gè)橙色斑點(diǎn)
。
歸經(jīng) : 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jīng)。
性味 : 苦,寒。
注意 : 不宜與藜蘆同用。
功能主治 : 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用于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fēng);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用法用量 : 4。5~9g。外用適量
,煎湯洗患處
。
備注 : (1)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過大,中毒后出現(xiàn)流涎
、步伐不整、呼吸
、脈搏急速
、驚厥
,最后因呼吸停止死亡。解救方法:未出現(xiàn)驚厥時(shí)可洗胃和導(dǎo)瀉
;內(nèi)服蛋清,鞣酸或濃茶
;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
;驚厥時(shí)肌肉注射苯巴比妥等解痙劑
;呼吸障礙時(shí)用呼吸興奮劑
。(2)用于濕熱下痢,黃疸
,赤白帶下
,陰部瘙癢等
,常與黃柏、龍膽草等合用
。用于周身風(fēng)癢
,疥瘡頑癬
,常合赤芍
、地黃
、白蘚皮等同用
;用于麻風(fēng),常與大風(fēng)子等同用
。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苦參
拼音注音 : Kǔ Shēn
別名 : 苦骨(《綱目》),川參(《貴州民間方藥集》),鳳凰爪(《廣西中獸醫(yī)藥植》),牛參(《湖南藥物志》)
。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豆種植物苦參的根。春
、秋采收
,以秋采者為佳
。挖出根后,去掉根頭、須根
,洗凈泥沙,曬干。鮮根切片曬干
,稱苦參片。
生境分布 : 生于山坡草地、平原、路旁
、沙質(zhì)地和紅壤地的向陽處
。我國各地皆有分布
。全國各地均產(chǎn)
,以山西、湖北
、河南、河北產(chǎn)量較大
。
原形態(tài) : 苦參,又名:水槐(《本經(jīng)》),地槐、菟槐
、驕槐
、白莖
、虎麻、岑莖
、祿白
、陵郎(《別錄》),野槐(《綱目》),山槐子
、白萼
。亞灌木
,高50~120厘米
。根圓柱狀
,外皮黃色
。莖枝草本狀,綠色
,具不規(guī)則的縱溝,幼時(shí)被黃色細(xì)毛。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
,互生;下具線形托葉
;葉片長(zhǎng)20~25厘米,葉軸上被細(xì)毛
;小葉5~21枚
,有短柄
,卵狀橢圓形至長(zhǎng)橢圓狀披針形
,先端圓形或鈍尖
,基部圓形或廣楔形,全緣
。總狀花序頂生
,長(zhǎng)10~20厘米,被短毛
;苞片線形
;花淡黃白色;萼鐘狀
,稍偏斜
,先端5裂
;花冠蝶形,旗瓣較其他的花瓣稍長(zhǎng)
,先端近圓形;雄蕊10
,花絲離生
,僅基部愈合
;雌蕊1,子房上位
,子房柄被細(xì)毛
,花柱纖細(xì)
,柱頭圓形
。莢果線形
,先端具長(zhǎng)喙,成熟時(shí)不開裂。種子通常3~7枚,種子間有縊縮
,黑色
,近球形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7月
。果期7~9月。
性狀 : 干燥根呈圓柱形,長(zhǎng)10~30厘米
,直徑1~2.4厘米
。表面有明顯縱皺
,皮孔明顯突出而稍反卷
,橫向延長(zhǎng)
。栓皮很薄,棕黃色或灰棕色
,多數(shù)破裂向外卷曲,易剝落而顯現(xiàn)黃色的光滑皮部
。質(zhì)堅(jiān)硬
,不易折斷
,折斷面粗纖維狀
。橫斷面黃白色
,形成層明顯
。氣刺鼻
,味極苦?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鄥⑵瑸樾鼻械谋∑螤畲笮〔灰?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斜圓形或長(zhǎng)橢圓形
,長(zhǎng)2~5厘米,寬1~1.5厘米
,厚約2~5毫米。質(zhì)堅(jiān)硬
,切面淡黃白色,有環(huán)狀年輪
,木質(zhì)部作放射紋
。以整齊
、色黃白、味苦者為佳
。
貯藏 : 置干燥處。
化學(xué)成分 : 根含多種生物堿:d-苦參堿、d-氧化苦參堿、槐花醇l-臭豆堿、l-甲基金雀花堿
、l-穿葉贗靛堿及槐果堿
。還含黃酮類:黃腐醇、異黃腐醇
、3
,4′,5-三羥-7-甲氧-8-異戊烯基黃酮
、8-異戊烯基山柰酚等。莖
、葉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
。
藥理作用 : ①利尿作用苦參煎劑及其中所含之苦參堿給兔口服或注射,皆可產(chǎn)生利尿作用,尿量增加前即有鹽分排出之增多。但實(shí)驗(yàn)中所用家兔之?dāng)?shù)目較少,又未敘述飲水控制之情況,因而有人認(rèn)為需進(jìn)一步研究
。②抗病原體作用煎劑在試管中,高濃度(1:100)對(duì)結(jié)核桿菌有抑制作用
。煎劑(8%)、水浸劑(1:3)在體外對(duì)某些常見的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醇浸膏在體外尚有抗滴蟲作用,強(qiáng)度弱于黃連
,而與蛇床子相近。③其他作用苦參堿注射于家兔
,發(fā)現(xiàn)中樞神經(jīng)麻痹現(xiàn)象,同時(shí)發(fā)生痙攣
,終則呼吸停止而死
。注射于青蛙
,初呈興奮,繼則麻痹
,呼吸變?yōu)榫徛灰?guī)則
,最后發(fā)生痙攣
,以致呼吸停止而死
;其痙攣的發(fā)作
,恐系起因于脊髓反射的亢進(jìn)
。對(duì)家兔的最小致死量為0.4克/公斤
。
炮制 : 揀凈雜質(zhì),除去殘莖,洗凈泥土
,用水浸泡
,撈出
,潤透,切片,曬干
。《雷公炮炙論》:"凡使苦參
,先需用糯米濃泔汁浸一宿,上有腥穢氣并在水面上浮
,并須重重淘過
,即蒸
,從巳至申出,曬干細(xì)銼用之
。"
歸經(jīng) : 入肝、腎、大腸
、小腸經(jīng)
。①張?jiān)兀?少陰腎經(jīng)。"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胃
、大腸
、肝
、腎四經(jīng)。"③《本草新編》:"入心
、肺
,腎
、大腸經(jīng)。"
性味 : 苦,寒。①《本經(jīng)》:"味苦 ,寒
。"②《別錄》:"無毒。"③《本草從新》:"大苦
,大寒。"
注意 : 脾胃虛寒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玄參為之使
。惡貝母、漏蘆
、菟絲子。反藜蘆
。"②《醫(yī)學(xué)入門》:"胃弱者慎用。"③《本草經(jīng)疏
,:"久服能損腎氣
,肝
、腎虛而無大熱者勿服。"
功能主治 : 清熱 ,燥濕
,殺蟲
。治熱毒血痢,腸風(fēng)下血
,黃疸,赤白帶下
,小兒肺炎,疳積
,急性扁桃體炎,痔漏
,脫肛
,皮膚瘙癢
,疥癩惡瘡
,陰瘡濕癢
,瘰疬
,燙傷。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①《本經(jīng)》:"主心腹結(jié)氣
,癥瘕積聚
,黃疸,溺有余瀝
,逐水
,除癰腫
,補(bǔ)中,明目止淚
。"②《別錄》:"養(yǎng)肝膽氣
,安五臟
,定志益精,利九竅
,除伏熱腸澼
,止渴
,醒酒
,小便黃亦,療惡瘡下部匿
,平胃氣,令人嗜食
。"③陶弘景:"惡病人酒漬飲之
,患疥者服亦除,蓋能殺蟲
。"④《藥性論》:"治熱毒風(fēng),皮肌煩燥生瘡
,赤癩眉脫,主除大熱嗜睡
,治腹中冷痛,中惡腹痛
,除體悶,治心腹積聚
。"⑤《唐本草》:"治脛酸,療惡蟲
。"⑥《日華于本草》:"殺疳蟲。炒帶煙出為末
,飯飲下
,治腸風(fēng)下血并熱痢
。"⑦《珍珠囊》:"去濕。"⑧《滇南本草》:"涼血
,解熱毒
,疥癩
,膿窠瘡毒。療皮膚瘙癢
,血風(fēng)癬瘡
,頑皮白屑
,腸風(fēng)下血
,便血
。消風(fēng),消腫毒
,痰毒。"⑨《本草從新》:"燥濕
,勝熱
,治夢(mèng)遺滑精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復(fù)方 : ①治血痢不止:苦參炒焦為末,水丸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
,米飲下。(《仁存堂經(jīng)驗(yàn)方》)②治痔漏出血
,腸風(fēng)下血
,酒毒下血:苦參(切片
,酒浸濕,蒸曬九次為度
,炒黃為末
,凈)一斤
,地黃四兩(酒浸一宿,蒸熟
,搗爛)
。加蜂蜜為丸
。每服二錢
,白滾湯或酒送下,日服二次
。(《外科大成》苦參地黃丸)③治谷疸,食畢頭旋
,心怫郁不安而發(fā)黃,由失饑大食
,胃氣沖熏所致:苦參三兩,龍膽一合(末)
。牛膽丸如梧子
。以生姜汁服五丸,日三服
。(《補(bǔ)缺肘后方》)④治赤白帶下:苦參二兩
,牡蠣一兩五錢。為末
,以雄豬肚一個(gè)
,水三碗煮爛,搗泥和丸
,梧子大
。每服百丸,溫酒下
。(《積德堂經(jīng)驗(yàn)方》)⑤治下部瘡漏:苦參煎湯,日日洗之
。(《仁齋直指方》)⑥治大腸脫肛:苦參、五倍子
、陳壁土等分
。煎湯洗之
,以木賊末敷之。(《醫(yī)方摘要》)⑦治心肺積熱
,腎臟風(fēng)毒攻于皮膚
,時(shí)生疥癩,瘙癢難忍
,時(shí)出黃水,及大風(fēng)手足爛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