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Kǔ Zhú Yè
來源 : 禾本科苦竹屬植物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 (Keng)Keng f.,以嫩葉入藥 性味 : 甘 功能主治 : 清熱除煩 用法用量 : 1~4錢。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Kǔ Zhú Yè 出處 :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 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葉。夏、秋采摘 生境分布 : 生于向陽山坡或平原 原形態(tài) : 苦竹 性狀 : 干燥葉多呈細(xì)長卷筒狀 性味 : 《日華子本草》:"味苦,冷,無毒。" 功能主治 : 清熱,明目,利竅,解毒,殺蟲。治消渴,煩熱不眠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2~4錢。外用:燒存性研末涂敷。 復(fù)方 : ①治卒失聲,聲噎不出:濃煮苦竹葉服之。(《補缺肘后方》)②治小兒頭瘡、耳上生瘡:竹葉燒末和豬脂涂上。又以雞子白敷之亦妙。(《子母秘錄》)③治卒得惡瘡不識者:苦竹葉燒和雞子黃敷。(《孫真人食忌》)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Kǔ Zhú Yè 英文名 : Bitter Bamboo Leaf, Leaf of Bitter Bamboo 出處 : 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本草圖經(jīng)》:蓳竹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 Keng f.(Arundinaria amara Keng)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摘,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向陽山坡或平原,多為栽培 原形態(tài) : 苦竹 植株呈小喬木或灌木狀。竿直立 性狀 : 性狀鑒別 干燥葉多呈細(xì)長卷筒狀。展開后葉片為披針形,長6-12cm,寬10-15mm。先端尖銳 歸經(jīng) : 心 性味 : 苦 功能主治 : 清心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 1.《名醫(yī)別錄》:療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2.《食療本草》:主口瘡,目熱,瘖啞。3.《日華子本草》: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煩熱發(fā)汗,治中風(fēng)失音。4.《本草綱目》:殺蟲。5.《分類草藥性》:治煩熱,解毒,退小兒潮熱,煅(末敷)湯火傷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889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苦石蓮
下一篇:
苦蕎頭
《中藥大辭典》:苦竹葉
《中華本草》:苦竹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