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Lánɡ Yú Pí
出處 : 《植物名實(shí)圖考》
來源 : 為榆科植物榔榆的樹皮或根皮 生境分布 : 生于平原丘陵地、山地及疏林中 原形態(tài) : 榔榆 化學(xué)成分 : 樹皮含淀粉、粘液質(zhì)、鞣質(zhì) 性味 : ①《本草拾遺》:"甘,寒 功能主治 : 利水,通淋 復(fù)方 : ①治乳癰:郎榆根白皮二至三兩。水煎服,渣加白糖搗敷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②治風(fēng)毒流注:榔榆干根一至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各家論述 : 《本經(jīng)逢原》:"榔榆,性疏利,若胃寒而虛者服之,恐泄真氣,良非所宜。"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Lánɡ Yú Pí 別名 : 朗榆皮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1.《本草拾遺》:榔榆生山中,如榆,皮有滑汁。秋生莢如北榆。2.《綱目》:大榆二月生莢,榔榆八月生莢,可分別。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榆科植物榔榆的樹皮、根皮。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Ulmus parvifolia Jacq.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收,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平原丘陵地、山地及疏林中 原形態(tài) : 落葉喬木,高可達(dá)25m,樹皮灰褐色,成不規(guī)則鱗片狀脫落。老枝灰色,小枝紅褐色,被柔毛。葉互生;革質(zhì),有短葉柄;托葉狹、早落;葉片橢圓形、橢圓狀倒卵形、卵形或倒卵形,長1.5-5.5cm,寬1-2.8cm,先端短尖,基部圓形,稍偏斜,上面光滑或微粗糙,深綠色,下面幼時(shí)有毛,后脫落,淺綠色,邊緣有單鋸齒。花簇生于葉腋 性狀 : 性狀鑒別 樹皮呈長卷曲狀。外表面灰褐色,成不規(guī)則鱗片狀脫落,有突出的橫向皮孔;內(nèi)表面黃白色。質(zhì)柔韌,不易折斷,斷面外側(cè)棕紅色,內(nèi)側(cè)黃白色。氣特異,珠淡,嚼之有粘液感。根皮表面灰黃棕色,較平滑 化學(xué)成分 : 樹皮含淀粉 性味 : 甘 功能主治 : 清熱利水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腸,15-30g 復(fù)方 : ①治乳癰: 榔榆根白皮二至三兩 各家論述 : 1.《本經(jīng)逢原》:榔榆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889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中華本草》:榔榆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