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參種子哪里有賣?
手掌參
百科名片
手掌參
,一種植物
,因為外形像手掌而得名
,主要用于藥物
。
目錄
基本信息
植物形態(tài)
藥材
功用主治
選方
制作指導(dǎo)食療作用
其他相關(guān)
栽培技術(shù)選地
、整地
繁殖方法用種子繁殖
,育苗移栽
田間管理
病蟲害防治
采收與加工
基本信息
植物形態(tài)
藥材
功用主治
選方
制作指導(dǎo)食療作用
其他相關(guān)
栽培技術(shù)選地
、整地
繁殖方法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
田間管理
病蟲害防治
采收與加工
展開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草藥名】:手掌參【內(nèi)容介紹】:手掌參
手掌參(《東北藥植志》)【異名】佛手參
、掌參(《寧夏中草藥手冊》)
,手兒參(《陜西中草藥》),旺拉(藏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緛碓础繛樘m科植物手參和粗脈手參的塊莖?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局参镄螒B(tài)】①手參
,又名:陰陽草。多年生草本
,高30~80厘米
。塊莖4~6裂,肥厚似手掌
,通常2枚
,初生時白色,后呈黃白色
。莖直立
,基部具淡褐色葉鞘。莖生葉4~7,長圓狀披針形
,基部抱莖
,先端漸尖。穗狀花序頂生
,長6~15厘米
;花多數(shù),粉紅色或淡紅紫手掌參
色
,苞片橢圓狀披針形
,外花被片長圓狀卵形,中央花被片內(nèi)凹
,側(cè)花被片下彎
,內(nèi)花被片2,廣卵形
,偏斜
;唇瓣長寬相等,菱形
,三淺裂
,裂片近于卵形而鈍,中央裂片較長
;距通常呈鐮狀彎曲
,細長,長1.3~1.8厘米
;子房甚扭曲
,長約8毫米。蒴果長圓形
,無柄
,長約10毫米;種子小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7月。果期7~8月
。生于林間草地
、河谷及灌叢間。分布東北
、華北
、西北及四川等地。②粗脈手參多年生草本
,高20~50厘米
。塊根肥厚
,通常4~6掌裂,形如手掌
,初生時白色手掌參
后變黃色
,頂部生須根。莖直立
,具葉5~7片。葉互生
,長圓形或披針形
,基部成鞘抱莖,向上逐漸變小
,最上部葉近鱗片狀
,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
。穗狀花序頂生
,花密集,紫紅色
,唇瓣三角狀或近菱形
,先端3裂,距短于子房
。蒴果
,長圓形,先端尖
。生于高山草地或林緣潮濕肥沃處
。手掌參
分布西藏等地?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静杉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秋采挖。去凈莖葉及須根
,洗凈
,曬干,或用開水燙過再曬干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舅幉摹扛稍飰K莖形如手掌,指狀分裂
,通常4~6裂不等
,稍扁,長2.5~3.5厘米
,徑2~2.5厘米
,表面皺縮
,淡黃色,有時莖痕周圍有1褐色環(huán)
。質(zhì)堅硬
;斷面白色,膠質(zhì)
。氣特異
,味淡。產(chǎn)東北及山西
、陜西
、甘肅、寧夏
、青海
、河北等地。同科植物長苞凹舌蘭的塊莖在陜
、甘
、寧、青地區(qū)亦同等入藥
。與手參的主要區(qū)別是:葉橢圓形或卵圓形
,寬3厘米以上手掌參
;苞片遠比花長
;花黃綠色
,唇瓣2~3裂,距短囊狀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拘晕丁扛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①《寧夏中草藥手冊》:甘微苦
,微寒。②《四川常用中草藥》:甘
,平
。③《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性微溫,味甘
,無毒
。【歸經(jīng)】《四川常用中草藥》:入肺
、脾
、胃經(jīng)?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居梅ㄅc用量】內(nèi)服:煎湯
,O.3~1兩
;研末或制成糖漿或浸酒?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疽思伞俊陡咴胁菟幹委熓謨浴罚和飧屑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選方】①治病后身體虛弱:手掌參三錢
。水煎服
。(《河北中藥手冊》)②治咳嗽氣喘:手掌參二兩,百合
、大棗各四兩
。水煎。飯前服
,每次半茶杯。(《陜西中草藥》)③治久瀉失血
,白帶:手掌參三錢
,水煎服;或研末服
,每次八分
,每天服兩次。(《寧夏中草藥手冊》)④治跌打損傷:手掌參三錢
,水煎手掌參
服或泡酒內(nèi)服
。(《寧夏中草藥冊》)⑤治肝炎:佛手參、黃精
、粉苞苣各適量
,制成糖漿。每次服10~15毫升
,每天三次
,小兒酌減。(《全展選編·傳染病》)
。⑥治布魯氏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悍鹗謪ⅰ⒖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地丁等量
。每日二次,每次三錢
,水煎服
。(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⑦治血虛乳汁缺少:手掌參配黃芪、當歸
、漏蘆
、玉竹
。水煎服。(《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宜忌】《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外感忌服
。
編輯本段植物形態(tài)
①手參
,又名:陰陽草。多年生草本
,高30~80厘米
。塊莖4~6裂,肥厚似手掌
,通常2枚
,初生時白色,后呈黃白色
。莖直立
,基部具淡褐色葉鞘。莖生葉4~7
,長圓狀披針形
,基部抱莖,先端漸尖
。穗狀花序頂生
,長6~15厘米;花多數(shù)
,粉紅色或淡紅紫色
,苞片橢圓狀披針形,外花被片長圓狀手掌參
卵形
,中央花被片內(nèi)凹
,側(cè)花被片下彎,內(nèi)花被片2
,廣卵形
,偏斜;唇瓣長寬相等
,菱形
,三淺裂,裂片近于卵形而鈍
,中央裂片較長
;距通常呈鐮狀彎曲,細長
,長1.3~1.8厘米
;子房甚扭曲,長約8毫米
。蒴果長圓形
,無柄
,長約10毫米;種子小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ㄆ?~7月。果期7~8月
。生于林間草地
、河谷及灌叢間。分布東北
、華北
、西北及四川等地。②粗脈手參多年生草本
,高20~50厘米
。塊根肥厚,通常4~6掌裂
,形如手掌
,初生時白色,后變黃色
,頂部生須根。莖直立
,具葉5~7片
。葉互生,長圓形或披針形
,基部成鞘抱莖
,向上逐漸變小,最上部葉近鱗片狀
,上面深綠色
,下面淡綠色。穗狀花序頂生
,花密集
,紫紅色,唇瓣三角狀或近菱形
,先端3裂
,距短于子房。蒴果
,長圓形
,先端尖。生于高山草地或林緣潮濕肥沃處
。分布西藏等地
。
編輯本段藥材
干燥塊莖形如手掌
,指狀分裂,通常4~6裂不等
,稍扁
,長2.5~3.5厘米,徑2~2.5厘米
,表面皺縮
,淡黃色,有時莖痕周圍有1褐色環(huán)
。質(zhì)堅硬
;斷面白色,膠質(zhì)
。氣特異
,味淡。產(chǎn)東北及山西
、陜西
、甘肅、寧夏
、青海
、河北等地。同科植物長苞凹舌蘭的塊莖在陜
、甘
、寧、青地區(qū)亦同等入藥
。與手參的主要區(qū)別是:葉橢圓形或卵圓形
,寬3厘米以上;苞片遠比花長
;花黃綠色
,唇瓣2~3裂,距短囊狀
。
編輯本段功用主治
補益氣血
,生津止渴。治肺虛咳喘
,虛勞消瘦
,神經(jīng)衰弱,久瀉
,失血
,帶下,乳少,慢性肝炎
。①《東北藥植志》:制成粘液
,用于中毒和瀉下;泡手掌參
酒為強壯
、強精劑
。②《山西中藥志》:收斂止血,解毒
。治久瀉失血
,淋病,帶下
。③《黑龍江民間中藥》:泡酒治陰痿
。④《中國藥植圖鑒》:消瘀。治跌打損傷
,積血不行
。⑤《四川常用中草藥》:補血益氣,生津止渴
。治肺虛咳喘
,虛癆羸瘦,缺乳汁
。⑥《西藏常用中草藥》:治慢性肝炎
。⑦《陜西中草藥》:滋補強壯,補脾潤肺
,安神鎮(zhèn)驚
,益氣止痛。治身體虛弱
,神經(jīng)衰弱
,勞傷
,咳嗽
,氣喘。
編輯本段選方
①治病后身體虛弱:手掌參三錢
。水煎服
。(《河北中藥手冊》)②治咳嗽氣喘:手掌參二兩,百合
、大棗各四兩
。水煎。飯前服
,每次半茶杯
。(《陜西中草藥》)③治久瀉失血,白帶:手掌參三錢,水煎服
;或研末服
,每次八分,每天服兩次
。(《寧夏中草藥手冊》)④治跌打損傷:手掌參三錢
,水煎服或泡酒內(nèi)服。(《寧夏中草藥手冊》)⑤治肝炎:佛手參
、黃精
、粉苞苣各適量,制成糖漿
。每次服10~15毫升
,每天三次,小兒酌減
。(《全展選編·傳染病》)
。⑥治布魯氏菌病:佛手參
、苦參
、地丁等量。每日二次
,每次三錢
,水煎服。(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⑦治血虛乳汁缺少:手掌參配黃芪
、當歸
、漏蘆、玉竹
。水煎服
。(《高原中草藥》)
編輯本段制作指導(dǎo)
本品用于蟲積腹痛,既可單用炒香嚼服
,或研末調(diào)服
;亦可與檳榔、苦楝根皮等配伍
,以增強殺蟲止痛之功
;或加大黃等瀉下藥,以助驅(qū)蟲之功
;另外本品與百部同用
,可外治蟯蟲。凡小兒疳積
,乳食停滯
,癥見面黃體瘦,肚大腹脹者,可與胡黃連
、神曲
、麥芽、檳榔等配伍
。
食療作用
滋補益精
,壯陽。用于遺精
,滑精
,萎,消瘦無力
,久病體虛
,神志恍惚,風(fēng)濕病
,巴木病
。
其他相關(guān)
《開寶本草》云:“俗傳始因潘州郭使君,療小兒多是獨用此物
,后來醫(yī)家因號為使君子也
。”《南方草木狀》以為形如梔子
,似訶梨勒而輕
,產(chǎn)南海交趾,故名留求子
。又形有五棱
,故后人亦名五棱子。
編輯本段栽培技術(shù)
選地
、整地
手掌參對土壤要求嚴格
,以pp.5-5.8,富含腐殖質(zhì)
,排灌方便的砂壤上或壤上為好
,忌重茬。一般利用林地栽參
。如用農(nóng)田栽參
,前茬以禾本科作物為好
,且要收獲后休閑一年才能種植
。選地后,于封凍前翻耕l-2次
,深20厘米
。翌春化凍結(jié)合耕翻,每畝施入農(nóng)家肥4000千克,與土拌勻
,以后每l-2月翻耕1次
。栽播前1個月左右,打碎土塊
,清除雜物
,整地作畦,畦面寬l-l.5米
,略成弓形
,畦高25-30厘米,畦間作業(yè)道寬50-100厘米
。唯向依地勢
、玻向、棚式等而異
,應(yīng)以采光合理
、土地利用率高、有利防旱排水及田間作業(yè)方便為原則
。平地栽參多采用正南畦向
;山地栽參,依山勢坡度適當采取橫山和順山或成一定角度作畦
。
繁殖方法用種子繁殖
,育苗移栽
(1)育苗7-8月間,采種后可趁鮮播種
,種子在土中經(jīng)過后熟過程
,第二年春可出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qū)⒎N子進行沙埋催芽
。方法是選向陽高燥的地方,挖15-20厘米深的坑
,其長和寬視種子量而定
,坑底鋪上一層小石子,其上鋪上一層過篩細沙
。將鮮參籽搓去果皮
,或?qū)⒂趨⒆延们逅?小時后撈出,用相等體積的濕細沙混合拌勻
,放人坑內(nèi)
,覆蓋細沙5-6厘米,再覆一層土
,其上覆蓋一層雜草
,以利保持濕潤
,雨天蓋嚴,防止雨水流入爛種
。每隔半月檢查翻動1次
,若水分不足,適當噴水
;若濕度過大
,篩出參種,晾曬沙子
。經(jīng)自然變溫
,種子即可完成胚的后熟過程,11月上
、中旬裂口時即可進行冬播
。亦可春播,時間在春分前后種子尚未萌動時進行
。播種方法是
,在整好的畦面上
,按行距5厘米
、株距3厘米條播
,覆土2厘米
,再覆3-5厘米厚的秸稈,以利保濕
。經(jīng)沙藏處理已裂口的手掌參種子
,如用0.1毫升/升①的abt生根粉溶液浸種
,可顯著增加手掌參根重
。(2)移栽育苗2-3年后移栽
,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中上旬進行。如春栽應(yīng)在參苗尚未萌動時進行
。移栽時選用根部乳白色
,無病蟲害、芽胞肥大
、漿足
、根條長的壯苗,按大
、中
、小三級分別移栽。栽前可適當整形
,除去多余的須根
,注意不要扯破根皮,并用100-200倍液的代森鋅或用1∶1∶140倍波爾多液浸根10分鐘
,注意勿浸芽胞
。移栽時,以畦橫向成行
,行距25-30厘米
、株距8-13厘米。平栽或斜栽
。平栽參根與畦基平行
;斜栽蘆頭朝上,參根與畦基成30-45度角
。斜栽參根覆土較深
,有利于防旱。開好溝后
,將參根擺好
,先用土將參根壓住全部蓋嚴,然后把畦面整平
。覆土深度視苗大小而定
,一般4-6厘米,隨即以秸稈覆蓋畦面
,以利保墑
。
田間管理
(1)冬季管理10月下旬至11上旬,生長1年以上的手掌參莖葉枯萎時
,應(yīng)將枯葉及時清除地面
,深埋或燒毀。封凍前視畦面情況
,燒好越冬水
,并加蓋畦面秸稈。(2)搭棚遮蔭參苗出土以后要及時搭棚遮蔭
。參棚分矮棚和高棚兩種
。矮棚前檐立柱高90-120厘米,后檐立柱高70-90厘米
,可用木柱和水泥柱
,分立參畦兩邊。立柱上順畦向固定好橫桿
,橫桿多用竹竿
,亦可用拉緊的鐵絲。上面覆蓋l.8-1.2米寬的葦簾
,使雨水不能直接落到畦面上
。雨季到來之前,覆蓋第二層葦簾
。參棚要平正
,防止高低不平
。高棚是將整個參地全部覆蓋,棚高1.8-1.2米
,以水泥桿作立柱
,以竹竿搭成縱橫交錯的棚架,其上以葦簾覆蓋
,透光率為25%~30%
。(3)除草松土在手掌參出苗前,或土壤板結(jié)
、土壤濕度過大
、畦面雜草較多時,應(yīng)及時進行除草松土
,以保持土壤疏松
,減少雜草為害,但宜淺松
,次數(shù)不宜太多
。(4)排灌播種或移栽后,若遇干旱
,適時噴灌或滲灌
。雨水過多,應(yīng)挖好排水溝
,及時排出積水
。(5)追肥播種或移栽當年一般不用追肥,第二年春苗出土前
,將覆蓋畦面的秸去除
,撒一層腐熟的農(nóng)家肥,配施少量過磷酸鈣
,通過松土
,與土拌勻,土壤干旱時隨即澆水
。在生長期可于6-8月間用2%的過磷酸鈣溶液或1%磷酸二氫鉀溶液進根外追肥
。(6)培土和搞蕾因覆土過淺或受風(fēng)搖動,參根松動時
,要及時培土
。靠近參畦前沿或參地邊緣的參株
,由于趨光性
,莖葉向外生長,夏季高溫多雨易引起斑點病
、疫病等多種病害
,因此應(yīng)把向外生長的參株往畦里推壓
,并培土壓實,使其向里生長
。手掌參生長3年以后
,每年都能開花結(jié)籽,對不收種的地塊
,應(yīng)及時摘除花蕾
。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人參病蟲害較多
,已知有40多種病害
,害嚴重,應(yīng)注意綜合防治
。(l)立枯病5月始發(fā)
,6-7月嚴重為害幼苗。防治方法:適當增加光照
,疏松土壤
;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清除,并用50%多菌靈500倍液噴施或澆灌
。(2)疫病6月始發(fā)
,為害全株。防治方法:降低田間濕度
;發(fā)病初期用1∶1∶120倍波爾多液噴施
,或用乙磷鋁400倍液噴施。(3)銹腐病5月始發(fā)
,主要為害根部
。防治方法:移栽時減少傷口,并用藥劑浸根
;降低田間濕度
;發(fā)病時可用50%多菌靈500倍液澆灌病區(qū)。(4)黑斑病5月下旬初至6月上旬始發(fā)
,為害全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