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中醫(yī)書籍

    古中醫(yī)濟陰綱目:濟陰綱目之積聚

    中藥大全 2023-09-20 23:41:52
    大全云:夫積者,陰氣也
    ,五臟所生;聚者
    ,陽氣也,六腑所成
    ,皆由飲食不節(jié),寒熱不調(diào)
    ,致五臟之氣積
    ,六腑之氣聚。積者
    ,痛不離其部。聚者
    ,其痛無有常處。所以然者
    ,積為陰氣
    ,陰性沉伏
    ,故痛不離其部
    。聚兼陽氣
    ,陽性浮動,故痛無常處
    。產(chǎn)后血氣傷于臟腑,臟腑虛弱
    ,為風冷所乘
    ,搏于臟腑.與血氣相結,故成積聚癥塊也
    。薛氏曰:前證乃真氣虧損,邪氣乘之
    ,況產(chǎn)后得之
    ,尤當固真氣為主,若求旦夕之效
    ,而改其邪,則速其危矣
    ,當參前雜證積聚諸方論治之。
    醫(yī)藥網(wǎng)Www..Cn/整理
    【驗案】

    一產(chǎn)婦腹中似有一塊
    ,或時作痛而轉(zhuǎn)動
    ,按之不痛
    ,面色痿黃,痛則皎白
    ,脈浮而濇,余謂此肝氣虛而血弱也
    ,不信,乃用破血行氣
    ,痛益甚
    ,轉(zhuǎn)動無常
    。又認以為血鱉
    ,專用破血馳逐之藥
    ,痛攻兩脅,肚腹尤甚
    ,益信為血鱉,確服下血等藥
    ,去血甚多
    ,形氣愈虛
    ,肢節(jié)間各結小核
    ,隱于肉里,以為鱉子畏藥而走于外


    余曰:肝臟血而養(yǎng)諸筋,此因肝血復損
    ,筋涸而攣結耳
    。蓋肢節(jié)胸項,皆屬肝膽部分
    ,養(yǎng)其脾士
    ,補金水以滋肝血,則筋自舒
    ,遂用八珍湯逍遙散歸脾湯,加減調(diào)治而愈
    。(似字是眼
    ,按不痛是法痿黃皎白浮濇為血虛
    。)(妄言妄聽可笑
    。)(血涸筋攀之說
    ,自立齋始
    ,大概發(fā)在肝膽部分者
    ,當補金水然而難愈
    ,惟善守者得效
    。)

    一婦月經(jīng)不調(diào),兩拗腫脹
    ,小便澀滯
    ,腹中一塊作痛
    ,或上攻脅腹,或下攻小腹
    ,發(fā)熱晡熱
    ,惡寒
    ,肌膚消瘦,飲食無味
    ,殊類廢癥,久而不愈
    ,余謂肝脾血氣虧損
    ,用八珍湯逍遙散歸脾湯
    ,隨癥互服而愈
    。(兩拗即髀厭
    ,屬肝經(jīng)小便小腹寒熱等癥
    ,皆肝所主而飲食無啄則脾也
    ,故須肝脾兼治
    。)

    大全云:新產(chǎn)后有血與氣相搏而痛者
    ,謂之瘕,瘕之言假也
    。謂其痛浮假無定處也
    ,此由夙有風冷,血氣不治
    ,至產(chǎn)血下則少,故致此病
    ,不急治
    ,則多成積結
    ,妨害月水
    ,牼則否澀,重則不通也
    。(雖以風冷為因總是血氣不洽
    。)

    薛氏曰:前證乃寒邪乘客,氣血壅結
    ,此因氣病而血病也,當補養(yǎng)胃氣
    ,調(diào)和月經(jīng)
    ,寬緩靜養(yǎng)為善。難經(jīng)云:任脈之病
    ,男子為七疝
    ,女子為瘕聚。當參前后各論治之
    。(此亦大概言耳,至于治法非行氣破結不可
    ,而養(yǎng)正邪自除之說于胃氣不足,攻伐太過者
    ,切有補焉此方若為風冷所致,與夫瘀血所積者當以別治之
    。)
    醫(yī)藥網(wǎng)Www..Cn/整理
    【方劑】

    【河間芍藥湯】治產(chǎn)后諸積不可攻
    ,宜養(yǎng)陰去熱,其病自安


    芍藥[一斤]
    ,黃芩,茯苓[各六兩],

    上剉散
    ,每服半兩
    ,水煎溫服
    ,日三。

    【四神散】治產(chǎn)后瘀血不消
    ,積聚作塊,心腹切痛


    (此以fo手散溫行。)

    當歸[去蘆]
    ,川芎,赤芍藥
    ,干姜[炮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
    ,食前同溫酒調(diào)服。

    一方治血瘕作痛
    ,臍下脹滿,或月經(jīng)不行
    ,發(fā)熱體倦。

    當歸[二兩]
    ,芍藥[炒桂心]
    ,血竭,蒲黃[炒各一兩半]
    ,玄胡索[炒一兩],

    右為末
    ,每服二錢
    ,空心熱酒調(diào)下

    醫(yī)藥網(wǎng)Www..Cn/整理
    【桂心丸】治產(chǎn)后血氣不散,積聚成塊
    ,上攻心腹,或成寒熱
    ,四肢羸瘦煩疼。

    (此三方皆以消瘀為主
    ,而此兼行氣
    ,然有輕重之分
    ,在人因病采擇。)

    桂心
    ,當歸,赤芍
    ,牡丹皮,沒藥
    ,檳榔
    ,干漆[炒煙盡],青皮[各七錢半],

    厚樸[制]
    ,三棱[煨]
    ,玄胡索,大黃
    ,桃仁[去皮尖],鱉甲[酥炙各一兩],

    右為細未
    ,煉蜜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食前溫酒下


    【產(chǎn)寶方】療血瘕痛無定處


    (按癥有形瘕無形,有形者血病
    ,無形者氧病
    ,故血病則著,氣病則行,今以血瘕而痛無定所者
    ,乃氣血俱病也
    ,氣為瘕郁
    ,郁則生火,火載瘕行,故痛無定所
    ,方以童便生地藕汁者養(yǎng)血清火破瘀也
    ,蓋火清則不痛
    ,瘀破則瘕消,佐以姜汁調(diào)以暖酒以熱則行,寒則凝
    ,故用之以從治耳
    ,此方平順中有奇處可法之
    。)

    人飲以冷水則生與之熱飲則死者可想矣。)

    童便[三升]
    ,生地黃汁
    ,生藕汁[各一升],生姜汁[三升],

    右先煎前三味,約三分減二
    ,次下姜汁
    ,慢火煎如稀餳
    ,每服取一合,暖酒調(diào)下


    【千金方】療血瘕。

    生干地黃[一兩]
    ,烏賊魚骨[一兩],

    右為細末
    ,空心溫酒調(diào)服二錢七。
    醫(yī)藥網(wǎng)Www..Cn/整理
    ●《濟陰綱目》目錄

    加味震靈丹簡介

    目錄1拼音2處方3功能主治4摘錄附:1古籍中的加味震靈丹 1拼音 jiā wèi zhèn líng dān

    2處方煅禹余糧

    、煅赤石脂、煅紫石英
    、煅代赭石
    、明乳香、沒藥
    、朱砂
    、五靈脂
    、熟地炭
    、甘杞子、龜版膠
    、坎

    3功能主治操勞過度

    ,血氣耗損,沖任不固
    ,白帶頻下

    4摘錄《顧氏醫(yī)徑》卷四

    古籍中的加味震靈丹 《重訂廣溫熱論》:[第二卷驗方妙用]補益法 實各磨汁一匙沖。以上皆俞東扶古今醫(yī)案按方)

    、加味震靈丹(禹糧石
    、赤石脂
    、紫石英
    、代赭石各四兩,上四...

    《女科證治準繩》:[卷之四胎前門]風痙 紫黑色,合眼涎出

    ,昏憒不醒人事,半時而醒
    。醫(yī)與震靈丹五十余帖,其疾時作時止
    ,無減證
    ,直至臨產(chǎn)方自愈...

    《濟陰綱目》:[卷之九胎前門·下]風痙(即子癇) 紫黑色

    ,合眼涎出,昏憒不省人事
    ,半時而醒,醫(yī)與震靈丹五十余帖,其疾時作時止
    ,無減證
    ,直至臨產(chǎn)方自愈...

    《證治準繩·女科》:[卷之四胎前門]風痙 紫黑色,合眼涎出

    ,昏憒不醒人事,半時而醒
    。醫(yī)與震靈丹五十余帖
    ,其疾時作時止
    ,無減證,直至臨產(chǎn)方自愈...

    《金匱翼》:[卷七泄瀉諸癥統(tǒng)論]久泄

    熟地黃湯簡介

    目錄1拼音2《三因》卷十八 2.1方名2.2熟地黃湯的別名2.3組成2.4主治2.5熟地黃湯的用法用量2.6制備方法2.7附注 附:1古籍中的熟地黃湯 1拼音 shú dì huáng tāng

    2《三因》卷十八

    2.1方名

    熟地黃湯

    2.2熟地黃湯的別名

    熟干地黃湯
    、地黃湯、熟地黃散

    2.3組成

    熟地黃1兩
    ,人參3兩,麥門冬2兩
    ,栝樓根4兩
    ,甘草半兩

    2.4主治

    產(chǎn)后虛渴不止,少氣腳弱
    ,眼昏頭眩
    ,飲食無味。

    2.5熟地黃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4錢
    ,水2盞,加糯米1撮
    ,生姜3片,棗3枚
    ,煎7分
    ,去滓,食前服

    2.6制備方法

    上為散

    2.7附注

    熟干地黃湯(《局方》續(xù)添諸局經(jīng)驗方卷九)
    、地黃湯(《普濟方》卷三五三)、熟地黃散(《普濟方》卷三五三)

    古籍中的熟地黃湯 《竹林女科證治》:[卷三保產(chǎn)下]消渴 產(chǎn)后虛渴必口干少氣

    ,足弱頭昏目暈
    ,宜熟地黃湯。若大消渴飲水不止
    ,由于液枯火燥之極,宜止渴四物湯
    。熟地...

    《明醫(yī)指掌》:[卷九婦人科]產(chǎn)后六 產(chǎn)后虛渴少氣,腳弱目昏

    ,頭目眩暈
    ,飲食無味者,熟地黃湯
    ,或四物湯加麥門冬
    、天花粉。涼血飲治產(chǎn)后血熱心...

    《女科切要》:[卷七]產(chǎn)后虛渴 散

    。蓋產(chǎn)后虛渴,氣少腳弱
    ,頭目眩暈,飲食無味
    ,熟地黃湯,或四物加麥冬
    、花粉。涼血飲治產(chǎn)后虛煩發(fā)渴
    。黃...

    《濟陰綱目》:[卷之十三產(chǎn)后門·下]發(fā)渴 冬(去心,七分)甘草(炙

    ,五分)上銼,水煎服
    。熟地黃湯治產(chǎn)后虛渴不止,少氣
    ,腳弱,眼眩
    ,飲食無味
    。熟...

    《婦科玉尺》:[卷四產(chǎn)后]治產(chǎn)后病方

    催生飲簡介

    目錄1拼音2《萬病回春》卷六:催生飲 2.1處方2.2制法2.3功能主治2.4催生飲的用法用量2.5摘錄 3《回春》卷六 3.1方名3.2組成3.3主治3.4催生飲的用法用量3.5制備方法3.6各家論述 附:1古籍中的催生飲 1拼音 cuī shēng yǐn

    2《萬病回春》卷六:催生飲

    2.1處方

    當歸 川芎 大腹皮(洗)枳殼(麩炒)白芷各等分

    2.2制法

    上銼一劑。

    2.3功能主治

    理氣活血
    ,催生下胎
    ,主難產(chǎn)屬于氣滯血瘀
    ,產(chǎn)時腰腹脹痛劇烈
    ,按之痛甚,宮縮雖強但間隙不勻
    ,久產(chǎn)不下
    , *** 下血量少
    ,色黯紅,面色青紫
    ,精神緊張,煩躁不安
    ,胸悶脘脹
    ,時欲嘔惡,舌質(zhì)黯紅
    ,脈澀滯

    2.4催生飲的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

    2.5摘錄

    《萬病回春》卷六

    3《回春》卷六

    3.1方名

    催生飲

    3.2組成

    當歸、川芎
    、大腹皮(洗)
    、枳殼(麩炒)、白芷各等分

    3.3主治

    燥澀緊斂
    ,生產(chǎn)難者
    。臨產(chǎn)血虧氣滯,不能榮潤其胎
    ,故生產(chǎn)艱難
    ,脈澀滯者

    3.4催生飲的用法用量

    水煎
    ,溫服

    3.5制備方法

    上銼1劑。

    3.6各家論述

    《醫(yī)略六書》:方中當歸養(yǎng)血
    ,以榮胎氣;川芎活血
    ,以行血氣;白芷通經(jīng)散滯
    ;枳殼瀉滯化氣
    ;大腹皮瀉滯氣,以推送胎元
    。水煎溫服
    ,使血活氣行,則胎元運動而無阻遏之患
    ,何致生產(chǎn)艱難不順哉!

    古籍中的催生飲 《萬病回春》:[卷之六]產(chǎn)育 燥澀緊斂也

    。(催生只用芎歸湯,最穩(wěn)當又效捷
    。)催生飲當歸川芎大腹皮(洗)枳殼(麩炒)白芷(各等分)...

    《張氏醫(yī)通》:[卷十婦人門上]臨蓐 煉蜜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招木品迨琛H辉獨馓撊跽?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惟大劑紫蘇飲鼓舞其氣

    。生產(chǎn)必易
    。若誤服前藥
    。反耗其氣
    。多致難...

    《濟陰綱目》:[卷之十臨產(chǎn)門]難產(chǎn)催生 細末,用芎歸湯入酒童便各少許

    ,調(diào)服二次,立效。催生飲治臨產(chǎn)生育艱難
    。當歸川芎大腹皮(洗)枳殼(麩炒...

    《婦人規(guī)》:[下卷產(chǎn)育類]催生 催生者不用此味亦可)水二鐘

    ,煎八分
    ,熱服,或服后飲酒數(shù)杯亦妙
    。若胎死腹中或堅滯不下者
    ,加樸硝三五錢...

    《女科經(jīng)綸》:[卷五產(chǎn)后證上]臨產(chǎn)將息之法

    參黃散簡介

    目錄1拼音2處方3制法4功能主治5參黃散的用法用量6摘錄附:1古籍中的參黃散*參黃散藥品說明書 1拼音 shēn huáng sǎn

    2處方參三七1兩

    ,大黃4兩,厚樸1兩
    ,枳實1兩,桃仁3兩
    ,歸尾3兩,赤芍1兩5錢
    ,紅花5錢
    ,川山甲5錢,郁金1兩,胡索1兩
    ,肉桂5錢
    ,柴胡6錢,甘草4錢
    ,青皮1兩

    3制法上為細末

    4功能主治逐瘀下降

    ,疏通
    。主體實重傷。

    5參黃散的用法用量酒調(diào)下

    6摘錄《傷科補要》卷三

    古籍中的參黃散 《普濟方》:[卷二百三十二虛勞門]虛勞咳唾膿血(附論)

    。水一大盞
    。煎服食后
    。一方無黃芩。一方無肉桂
    。名人參黃散
    。《普濟方》明·永樂四年朱橚公元1406年...

    《女科經(jīng)綸》:[卷三胎前證上]妊娠煩躁口干用藥之法 前證若胃經(jīng)實火

    ,用竹葉石膏湯
    ;若胃經(jīng)虛熱
    ,用人參黃散
    ;若胃經(jīng)氣虛
    ,用補中湯;若肺經(jīng)虛熱
    ,用紫蘇飲;...

    《濟陰綱目》:[卷之八胎前門·上]煩躁 前證若胃經(jīng)實火

    ,用竹葉石膏湯
    ;若胃經(jīng)虛熱
    ,用人參黃散
    ;若胃經(jīng)氣虛,用補中益氣湯
    ;若肺經(jīng)虛熱,用紫蘇...

    《外科啟玄》:[卷之十二]群方加減法

    。每個入生礬末令滿。炭火過為末摻上即干
    。甚效。參黃散治水痘子甚效
    。人參(一分)甘草(炙半分)滑石(...

    《傷科補要》:第三則·跌打損傷內(nèi)治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book/905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道醫(yī)中醫(yī)養(yǎng)生學第十六章第五節(jié) 老年保健在線閱讀
    《中醫(yī)養(yǎng)生學》第十六章第五節(jié) 老年保健人體于60歲以后進入老年期。一
    、生理和心理特點《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說:老年人“精耗血衰,血氣凝泣”
    ,“形體傷憊……百骸疏漏
    ,風邪易乘”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鹅`樞·天年》早有“六十歲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診關上脈第五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 診關上脈第五關上浮而數(shù)
    ,胃中熱。關上浮大
    ,風在胃中
    金匱要略在線: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之空青
    味甘寒
    。主眚盲
    ,耳聾
    。明目,利九竅
    ,通血脈,養(yǎng)精神
    。久服
    ,輕身延年不老
    。能化銅鐵鉛錫作金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第59章,氣府論在線閱讀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第59章 氣府論足太陽脈氣所發(fā)者七十八穴:兩眉頭各一,入發(fā)至項三寸半
    ,傍五
    ,相去三寸,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
    ,行五,五五二十五
    ,項中大筋兩傍各一,風府兩傍各一
    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補益,五臟氣虛第五
    《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補益 五臟氣虛第五方九首五補湯主五臟內(nèi)虛竭
    ,短氣咳逆?zhèn)麚p,郁郁不足
    ,下氣復通津液方∶麥門冬(去心) 小麥(各一升) 粳米(三合) 地骨皮 薤白(各一斤) 人參 五味子上一十味
    , 咀,以水一斗二升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瘡癰上,候癰疽色法第三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候癰疽色法第三論曰∶夫癰疽初發(fā)如微
    ,人多不以為急,此實奇患
    ,唯宜速治之,治之不速
    ,病成難救
    ,以此致禍能不痛哉。且述所懷以悟后賢
    ,謹按黃父癰疽論
    ,論癰所著緩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