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
岐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是以夜行則喘出于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于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于肺,淫氣傷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腎與骨,當(dāng)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
故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yuǎn)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
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jīng),經(jīng)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氣歸于權(quán)衡。權(quán)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合于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余也,表里當(dāng)俱瀉,取之下俞,陽明藏獨至,是陽氣重并也,當(dāng)瀉陽補陰,取之下俞。少陽藏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太陰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并于上,四脈爭張,氣歸于腎,宜治其經(jīng)絡(luò),瀉陽補陰。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陰?心,厥氣留薄,發(fā)為白汗,調(diào)食和藥,治在下俞。
帝曰:太陽藏何象。
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
帝曰:少陽藏何象。
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藏者,滑而不實也。
帝曰:陽明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陰藏搏,言伏鼓也。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book/917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