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中醫(yī)書籍

      針灸甲乙經55章,足少陰及股并陰蹺陰維凡二十穴在線閱讀_作者:皇甫謐

      中藥大全 2023-09-21 16:55:02

      《針灸甲乙經》55章 足少陰及股并陰蹺陰維凡二十穴


      腎出涌泉

      。涌泉者:木也
      。一名地沖
      ,在足心陷者中
      ,屈足卷指宛宛中
      ,足少陰脈之所出也
      ,為井
      。刺入三分
      ,留三呼
      ,灸三壯
      。然骨者:火也
      。一名龍淵
      ,在足內踝前
      ,起大骨下陷者中,足少陰脈之所溜也
      ,為滎
      。刺入三分,留三呼
      ,灸三壯
      。刺之多見血
      ,使人立飢欲食
      。太溪者:土也
      。在足內踝后跟骨上動脈陷者中
      ,足少陰脈之所注也
      ,為俞
      。刺入三分
      ,留七呼
      ,灸三壯
      。大鍾者:在足跟后沖中
      ,別走太陽
      ,足少陰絡
      ,刺入二分。留七呼
      ,灸三壯
      。照海者:陰蹺脈所生
      ,在足內踝下一寸
      。刺入四分
      ,留六呼
      ,灸三壯
      。水泉者:足少陰鬌
      ,去太溪下一寸
      ,在足內踝下
      。刺入四分
      ,灸五壯
      。復溜者:金也。一名伏白
      ,一名昌陽,在足內踝上二寸陷者中
      ,足少陰脈之所行也,為經
      。刺入三分,留三呼
      ,灸五壯
      。交信者:在足內踝上二寸
      ,少陰前
      ,太陰后
      ,筋骨間
      ,陰蹺之 ,刺入四分
      ,留三呼
      ,灸三壯
      。筑賓者:陰維之鬌
      ,在足內踝上 分中
      。刺入三分,灸五壯
      。陰谷者:水也。在膝下內輔骨后
      ,大筋之下,小筋之上
      ,按之應手,屈膝得之
      ,足少陰脈之所入也
      ,為合
      。刺入四分
      ,灸三壯


      道醫(yī)學

      中醫(yī)學中的穴位具體是什么部位拜托了各位 謝謝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

      ,300個雙穴
      、50個經外奇穴
      ,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
      ,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于致命,其余36個穴是致命穴
      ,俗稱‘死穴‘。一
      、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1
      、百會穴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lián)線的交點處。經屬:為督脈
      ,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
      ,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
      、神庭位置:頭前部入發(fā)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
      、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
      。被擊中后頭暈
      、腦脹
      。3
      、太陽穴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后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
      ,被點中后頭昏
      、眼黑耳鳴
      。4
      、耳門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
      、張口呈現(xiàn)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
      。被點中后
      ,耳鳴頭暈倒地
      。5
      、睛明穴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
      。為手足太陽、足陽明
      、陽蹺、陰蹺五脈之會
      。被點中后頭昏眼花倒地
      。6
      、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經屬:屬督脈
      ,為手
      、足陽明
      ,督脈之會
      。被點中后頭暈眼昏。7
      、啞門穴位置:在頂部后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
      ,(后發(fā)際凹陷處)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
      ,被點中后,沖擊延髓中樞
      ,失啞
      、頭暈
      、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
      ,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
      。被擊中后,沖擊延髓中樞
      ,暈迷不醒
      。9、人迎穴位置:喉結旁開1.5寸經屬:足陽明胃經
      ,被點中后氣滯血淤、頭暈
      。二
      、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1
      、膻中穴位置:在體前正中線
      ,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
      ,是足太陰
      、少陰
      ,手太陽
      、少陽
      ;任脈之會
      。氣會膻中心包募穴
      。被擊中后
      ,內氣漫散
      ,心慌意亂
      ,神志不清
      。2
      、鳩尾穴位置:位于臍上七寸
      ,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
      ,系任脈之絡穴
      。擊中后
      ,沖擊腹壁動
      、靜脈
      、及肝、膽
      ,震動心臟
      ,血滯而亡
      。3
      、巨闕穴位置:在體前正中線
      ,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
      、系心之募穴
      。擊中后
      ,沖擊肝
      、膽
      、震動心臟而亡
      。4
      、神闕穴位置:位于臍窩正中。經屬:任脈
      。擊中后,沖擊肋間神經
      ,震動腸管,膀胱
      ,傷氣,身體失靈
      。5
      、氣海穴位置:位于體前正中線
      ,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
      。擊中后
      ,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
      ,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
      、關元穴位置:位于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
      、系三陰
      、任脈之會
      ,小腸之募穴
      。擊中后
      ,沖擊腹壁下動
      、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
      ,氣滯血淤
      。7
      、中極穴位置:體前正中線
      ,臍下4寸
      。經屬:任脈
      、系足三陰
      、任脈之會
      ,膀胱之募穴
      。擊中后
      ,沖擊腹壁動
      、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
      ,傷氣機
      。8、曲骨穴位置:腹下部恥骨聯(lián)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
      ,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余。擊中后
      ,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
      。擊中后
      ,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
      、靜脈
      ,震動心臟停止供血
      、休克。10
      、乳中穴位置:在乳頭中央。經屬:足陽明胃經
      。擊中后,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
      、乳根穴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
      ,左側內為心臟
      。擊中后
      ,沖擊心臟
      ,休克易亡
      。12
      、期門穴位置:位于乳下兩肋間當?shù)诹唛g
      。經屬:屬肝經
      ,肝之募穴
      。足太陰
      ,厥陰
      ,陰維之會
      。擊中后
      ,沖擊肝
      、脾
      ,震動膈肌
      、氣滯血淤
      。13
      、章門穴位置:在腋中線
      ,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
      ,系足太陰、厥陰
      ,陰維之會
      ,肝之募穴。擊中后
      ,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
      ,阻血傷氣。14
      、商曲穴位置:位于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
      ,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
      。擊中后
      ,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
      、震動腸管
      ,傷氣滯血。二
      、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1
      、膻中穴位置:在體前正中線
      ,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
      ,是足太陰
      、少陰
      ,手太陽
      、少陽
      ;任脈之會
      。氣會膻中心包募穴
      。被擊中后
      ,內氣漫散
      ,心慌意亂
      ,神志不清
      。2
      、鳩尾穴位置:位于臍上七寸
      ,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
      ,系任脈之絡穴
      。擊中后
      ,沖擊腹壁動、靜脈
      、及肝、膽
      ,震動心臟
      ,血滯而亡。3
      、巨闕穴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系心之募穴
      。擊中后
      ,沖擊肝
      、膽
      、震動心臟而亡
      。4
      、神闕穴位置:位于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
      。擊中后
      ,沖擊肋間神經
      ,震動腸管
      ,膀胱
      ,傷氣
      ,身體失靈
      。5
      、氣海穴位置:位于體前正中線
      ,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
      。擊中后
      ,沖擊腹壁
      ,動靜脈和肋間
      ,破氣血淤
      ,身體失靈。6
      、關元穴位置:位于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
      、系三陰
      、任脈之會
      ,小腸之募穴
      。擊中后
      ,沖擊腹壁下動
      、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
      ,氣滯血淤
      。7
      、中極穴位置:體前正中線
      ,臍下4寸
      。經屬:任脈
      、系足三陰
      、任脈之會
      ,膀胱之募穴
      。擊中后
      ,沖擊腹壁動
      、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
      ,傷氣機
      。8
      、曲骨穴位置:腹下部恥骨聯(lián)合上緣上方凹陷處。經屬:任脈
      ,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余。擊中后
      ,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
      、鷹窗穴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經屬:足陽明胃經
      。擊中后
      ,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
      ,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
      。擊中后
      ,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
      、乳根穴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
      ,左側內為心臟
      。擊中后
      ,沖擊心臟
      ,休克易亡
      。12
      、期門穴位置:位于乳下兩肋間當?shù)诹唛g
      。經屬:屬肝經
      ,肝之募穴。足太陰
      ,厥陰
      ,陰維之會
      。擊中后
      ,沖擊肝
      、脾
      ,震動膈肌
      、氣滯血淤
      。13
      、章門穴位置:在腋中線
      ,第一浮肋前端
      ,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
      ,系足太陰
      、厥陰
      ,陰維之會
      ,肝之募穴。擊中后
      ,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
      ,阻血傷氣。14
      、商曲穴位置:位于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
      ,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
      。擊中后
      ,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
      ,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1
      、肺俞穴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經屬:足太陽膀胱經
      。擊中后
      ,沖擊第三脅動
      、靜脈和神經
      ,震動心肺
      、破氣機
      。2、厥陰俞穴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后
      ,沖擊心
      、肺
      ,破氣機
      、易死亡。3
      、心俞穴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后
      ,沖擊心臟
      ,破血傷氣
      。4
      、腎俞穴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
      。擊中后,沖擊腎臟
      ,傷氣機,易截癱
      。5
      、命門穴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
      。擊中后
      ,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
      、志室穴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后
      ,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
      ,震動腎臟,傷內氣
      。7
      、氣海俞穴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
      。擊中后,沖擊腎臟
      ,阻血破氣。8
      、尾閭穴位置:位于尾骨端與肛門之間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
      ,別走任脈
      。擊中后
      ,阻礙周天氣機
      ,丹田氣機不升。四
      、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1
      、肩井穴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
      ,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
      ,系手少陽
      、足少陽
      、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后
      ,半身麻木。2
      、太淵穴位置:仰掌
      、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經屬:手太陰肺經
      。肺之原穴
      ,百脈之會
      。擊中后
      ,陰止百脈
      ,內傷氣機
      。3
      、足三里穴位置:外膝眼下三寸
      ,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經屬: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
      。擊中后,下肢麻木
      、不靈
      。4
      、三陰交穴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
      ,脛骨后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
      、厥陰、少陰之會
      。擊中后,下肢麻木
      ,失靈,傷丹田氣
      。5
      、涌泉穴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
      ,當屈足趾時出現(xiàn)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
      。擊中后
      ,傷丹田氣
      ,氣機不能上升
      ,破輕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以上36個要害穴
      ,被點中后
      ,都有性命危險
      ,但初傷時
      ,可能感覺不大
      ,但后果嚴重
      ,凡被點中者
      ,不可輕視。另附: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胳走向武俠小說中常出現(xiàn)奇經八脈之說
      ,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
      ,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
      ,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干脈
      。所謂絡
      ,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的小支脈
      。經絡如環(huán)無端
      、內外銜接
      ,內屬于臟腑
      ,外絡于肢節(jié)
      ,經分十二經脈
      ,絡無法計數(shù)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1
      、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2
      、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側走向頭
      。3
      、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4
      、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不同歸經的腰痛表現(xiàn)

      ? ? ? ?《刺腰痛論》是收藏于《黃帝內經·素問》的第四十一篇著作

      ,全文九百余字
      ,論述了不同歸經出現(xiàn)腰痛的臨床表現(xiàn)以及其治法
      ,并針對各種伴隨癥狀的治療展開論述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洞萄凑摗肥窍惹刂廖鳚h年間的著作
      ,文字描述與當今相去甚遠,致使晦澀難懂
      。我在多次閱讀原文后,結合歷代醫(yī)家的著作
      ,包括《靈樞經》
      、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
      、唐·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
      、明·馬蒔《黃帝內經注證發(fā)微》
      、明·張景岳《類經》
      、明·李時珍《奇經八脈考》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
      、明·高武《針灸聚英》
      、清·張志聰《黃帝內經集注》
      、清·高士宗《黃帝內經素問直解》等
      ,形成自己對這篇著作的初步理解
      ,現(xiàn)整理如下
      。為了方便闡述的邏輯
      ,我會將全文的條文打散
      ,再依據(jù)自己閱讀的邏輯進行重新排列


      (一)六經腰痛的表現(xiàn)

      ①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
      ;刺其郄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


      之所以開篇第一句論述了太陽經腰痛,不僅是因為太陽藩籬御邪于外
      ,更因為太陽腰痛為臨床最常見。太陽腰痛突出一個“重”字,是循足太陽膀胱經所過之處疼痛
      。《靈樞·經脈第十》:“(足太陽膀胱之脈)是主筋所生病者
      ,痔
      、瘧
      、狂
      、癲疾
      、頭強項痛
      ,目黃
      、淚出
      ,鼽衄
      ,項
      、背、腰
      、尻
      、腘腨
      、腳皆痛
      ,小趾不用
      。”張仲景在《傷寒論》也有論述:“太陽病
      ,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
      ,骨節(jié)疼痛
      ,惡風無汗而喘者
      ,麻黃湯主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碧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刺郄中太陽正經出血。關于“郄中太陽正經”這個位置
      ,《發(fā)微》、《集注》
      、《類經》
      、《直解》都認為是委中穴
      ,唯獨《太素》認為是金門穴
      。我認為應該是委中穴


      ② 少陽令人腰痛
      ,如以針刺其皮中
      ,循循然不可以俯仰
      ,不可以顧
      ,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
      ,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


      少陽腰痛
      ,表現(xiàn)為刺痛感(有瘀血阻于經絡之上)和活動受限,需要刺陽陵泉出血
      。《類經》認為這里刺的是膝陽關
      ,“膝外側之高骨獨起者
      ,乃胻骨之上端
      ,所以成立其身
      。其端則陽關穴也”。

      如果從日常臨床的角度來思考
      ,陽陵泉和膝陽關都是可以接受的。常見引起腰痛的肌群為豎脊肌
      、腰方肌、腹外斜肌、多裂肌
      、臀中肌
      、臀大肌、梨狀肌
      、闊筋膜張肌
      、股二頭肌
      、腓腸肌
      、腓骨長肌等。陽陵泉位于腓骨長肌
      ,膝陽關位于股二頭肌,都有可能因為筋膜牽拉的問題導致腰痛
      。通過局部刺絡放血
      ,緩解壓力,確實可以改善腰部筋膜應力
      ,從而治療腰痛


      ③陽明令人腰痛
      ,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
      ,善悲,刺陽明于?前三痏
      ,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


      少陽腰痛和陽明腰痛都有“不可以顧”的描述
      ,但是這二者并不相同
      。少陽腰痛的描述是“不可以俯仰
      ,不可以顧”
      ,體現(xiàn)的是活動受限
      ;陽明腰痛的描述是“不可以顧
      ,顧如有見者
      ,善悲”
      ,體現(xiàn)的是情志異常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蹲⒔狻贰都ⅰ穼@句話的解釋還比較隱晦
      ,而《類經》則直接指出來是“見鬼怪之謂也”


      《靈樞·經脈第十》:“(胃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
      ,灑灑振寒
      ,善呻,數(shù)欠
      ,顏黑
      ,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
      ,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
      ,甚則欲上高而歌
      ,棄衣而走
      ,賁響腹脹,是為骭脛骨厥
      。”而《傷寒論·辨陽明脈證并治第八》:“傷寒若吐下不解
      ,至十余日,潮熱
      ,不惡寒,如見鬼狀
      ,微喘直視
      ,大承氣湯主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些都說明了陽明經病有情志異常的表現(xiàn)
      ,從另一個方面支持了張介賓等人的注解


      治法上是刺?前三痏
      。?骨是脛骨,痏有穴位的意思
      ,即在足三里
      、上巨虛、下巨虛這三個穴位上做功夫


      ④ 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
      ,刺少陰于內踝上二痏
      ,春無見血,出血太多
      ,不可復也


      少陰腰痛也是循經出現(xiàn)脊內廉疼痛。對于少陰腰痛
      ,應該刺血的位置歷代醫(yī)家是有不同意見的,主要是有三種不同的解釋:

      明代的馬蒔和張介賓認為在內踝上
      ,就應該是內踝后上2寸,跟腱前方的復溜穴
      ,《甲乙》也有“腰痛引脊內廉,復溜主之”的描述
      ;而清朝的張志聰及其弟子高士宗則認為應該是太溪穴


      但我認為他們都錯了。各代醫(yī)家這里都是“刺少陰于內踝上痏”
      ,《甲乙》亦如此
      ,但《太素》的原文是:“刺足少陰內踝下二痏”
      ,注解為:“出然骨之下
      ,循內踝之后,故取內踝之下”
      ,我覺得更為合理
      。《靈樞·經筋十三》:“足少陰之筋
      ,起于小指之下
      ,入足心,并太陰之經
      ,斜走內踝之下
      ,結于踵”
      ,因此我認為這里應該取水泉
      。水泉位于內踝后下方,太溪直下1寸
      ,跟骨結節(jié)內側凹陷處
      ,是經筋的結點
      ,又是少陰郄穴
      ,有主治痛證的作用


      ⑤厥陰之脈
      ,令人腰痛
      ,腰中如張弓弩弦
      ;刺厥陰之脈
      ,在腨踵魚腹之外
      ,循之累累然,乃刺之
      ,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
      ,刺之三痏


      癥狀存在爭議,因為善言和默默然不能兼存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栋l(fā)微》和《集注》認為是能說話,但是不清晰
      ;《直解》和《類經》認為是曾經善言
      ,現(xiàn)在默默然。我個人更傾向于《太素》的注解:“詳善言與默默二病難相兼
      ,全元起本無善字
      ,于義為允”,即“其病令人言默默然不慧”


      治法上
      ,《類經》取蠡溝
      ,《集注》取經外奇穴
      ,其余各醫(yī)家沒有解釋。我覺得應該是在腓腸肌外
      ,用手觸診,摸到有“累累然”的地方
      ,即局部有條索狀病變,刺三下
      。彭靜山在《針灸秘驗與絕招》中分享自己的經驗:“觸摸時
      ,見有硬結、壓痛
      、敏感、快感的反應點
      ,即為病穴”。而王居易在《經絡醫(yī)學概述》里提出經絡病變時
      ,有結塊、結節(jié)
      、結絡、脆絡
      、緊張、下陷
      、滯澀
      、水泡等異常表現(xiàn)。現(xiàn)代針灸大家的經驗都強調經絡觸診的重要性
      ,跟厥陰腰痛的刺法不謀而合


      “刺之三痏”的描述和上午的“刺少陰于內踝上二痏”不同,沒有具體位置
      ,我認為此時的“痏”應該解釋為針孔或者針刺次數(shù),而不是穴位
      。這么想來
      ,就更符合上述沒有定位
      ,而以病變部位為針刺點的解釋

      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
      。刺腰尻交者
      ,兩髁胂上。以月生死為痏數(shù),發(fā)針立已
      。左取右
      ,右取左


      原文沒提到是太陰之脈令人腰痛
      ,但是看條文是可以看出來的
      。《素問·繆刺論第六十三》:“邪客于足太陰之脈絡
      ,令人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息
      ,刺腰尻之解,兩胂之上
      ,以月生死為痏數(shù),發(fā)針立已
      。左取右
      ,右取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太陰腰痛
      ,患者痛引少腹,以及季肋下柔軟處
      ,即腰方肌和腹外斜肌出現(xiàn)病變
      。刺處各家意見不盡相同,《發(fā)微》認為是“足太陰
      、厥陰
      、少陽三脈左右交結于中
      ,故曰腰尻交也”
      ;《集注》則注解為:“腰下胯骨間
      ,乃足太陰厥陰少陽三脈左右交結于其間”
      ,但是都不知道具體針哪里


      《針灸甲乙經卷九·腎小腸受病發(fā)腹脹腰痛引背少腹控睪第八》中有一段論述有一定參考意義:腰脊痛強引背少腹
      ,俯仰難,不得仰息
      ,腳痿重
      ,尻不舉
      ,溺赤
      ,腰以下至足清不仁
      ,不可以坐起
      ,膀胱俞主之
      。腰痛不可以俯仰
      ,中膂俞主之
      。而《類經》認為太陰腰痛取下髎
      ,參考《甲乙》的描述
      ,應該是比較正確的。

      (二)奇經八脈的表現(xiàn)
      飛陽之脈
      ,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
      ,甚則悲以恐
      ;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
      ,少陰之前
      ,與陰維之會。

      本條文論述的是陰維脈腰痛的表現(xiàn)
      。《類經》:“飛陽
      ,足太陽之絡穴,別走少陰者”
      ,而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這么記載:“陰維起于諸陰之交,其脈發(fā)于足少陰筑賓穴
      ,為陰維之郄”,因而認為此條文是陰維腰痛的表現(xiàn)。

      陰維腰痛
      ,痛時伴情緒異常
      ,例如郁怒狀
      ,悲傷狀
      ,驚恐狀等
      。據(jù)《奇經八脈考》
      ,陰維脈“會足太陰
      、厥陰、少陰
      、陽明于府舍,上會足太陰于大橫
      、腹哀,循脅肋會足厥陰于期門
      ,與任脈會于天突
      、廉泉
      ,上至頂前而終”,循經所過交會的經絡多有治療情志病的作用
      ,故陰維腰痛常伴情志異常。需要注意的是
      ,陽明腰痛也有情志異常的表現(xiàn),但是二者臨床表現(xiàn)不同
      。陰維情志異常的癥狀多為陰性,如抑郁
      ,悲傷和驚恐等;陽明情志異常是陽性的
      ,如撞鬼狀,情緒大起大落


      治療陰維腰痛,取筑賓穴,各醫(yī)家理解一樣
      ,沒有異議
      。筑賓屬少陰腎經,位于太溪與陰谷連線上
      ,太溪上5寸,腓腸肌肌腹內下方
      ,可治療癲狂
      、嘔吐
      、疝氣
      、腿痛等疾病。

      ⑨陽維之脈
      ,令人腰痛
      ,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
      ,脈與太陽合腨下間,去地一尺所。

      此條文論述陽維腰痛的表現(xiàn)
      ,臨床見患者腰痛,痛處突然腫大
      。刺處有兩種解釋
      ,馬蒔
      、張景岳
      、高士宗三人認為應該是太陽經的承山穴
      ,而張志聰認為是陽維郄穴——陽交。陽交在昆侖直上7寸
      ,加上昆侖到腳底的3寸
      ,剛好是“去地一尺所”
      。而承山在飛揚外上1寸
      ,按距離算是超過了一尺,但是古人對尺寸的描述并非精確
      ,而是大概
      ;況且《大成》記載承山有治“腳氣膝腫”的功效,也對應上文陽維腰痛有腫的表現(xiàn)
      。兩個穴位如此相近
      ,無法分辨,只能留在臨床上用實踐去檢驗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蛘吲R床取穴時,兩穴合用
      ,也符合針灸局部配穴的處方思路

      昌陽之脈,令人腰痛
      ,痛引膺
      ,目然
      ,甚則反折
      ,舌卷不能言
      ;刺內筋為二痏
      ,在內踝上大筋前
      ,太陰后
      ,上踝二寸所


      ?本條文論述陰蹺腰痛的癥狀及刺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镀娼洶嗣}考》:“陰蹺者
      ,足少陰之別脈
      ,其脈起于跟中足少陰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陰循內踝下照海穴
      ,上內踝之上二寸,以交信為郄
      ,直上循陰股
      ,入陰
      ,上循胸
      ,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
      ,至喉嚨
      ,交貫沖脈,入鼻內廉
      ,上行屬目內眥
      ,與手足太陽
      、足陽明
      、陽蹺五脈會于睛明而上行”


      從經絡循行的角度來說
      ,不難理解昌陽之脈是陰蹺脈,也不難理解陰蹺腰痛見痛引胸
      ,視物模糊
      ,言語不能等癥狀
      。需要提出來的是
      ,《刺腰痛論》中有很多專業(yè)名詞未曾見過
      ,如飛陽之脈,昌陽之脈
      ,以及下文的同陰之脈
      ,會陰之脈。這是因為《內經》為中醫(yī)首部經典
      ,很多學說未成體系
      ,因而專業(yè)術語隨著學科發(fā)展逐漸被淘汰替換


      《發(fā)微》
      、《類經》認為陰維刺穴應該是復溜
      ,而《直解》、《集注》認為是交信。復溜在太溪直上2寸
      ,交信在復溜前0.5寸
      ,這二穴同屬一經,位置又都符合“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后
      ,上踝二寸所”的描述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夺樉拇蟪伞ぶ夂蟾琛罚骸凹绫持T疾中渚下
      ,腰膝強痛交信憑”
      。《針灸聚英·天元太乙歌》:“脊因閃挫腰難轉,舉動多艱行履顫
      。游風遍體生虛浮,復溜一刺人忻羨”
      。因此
      ,我認為兩穴均可取
      ,臨床可以同經配穴
      。《百癥賦》:“目覺
      ,急取養(yǎng)老天柱。”養(yǎng)老有治療急性腰扭傷的作用
      ,臨床也可以配合養(yǎng)老一起使用。

      ⑧同陰之脈
      ,令人腰痛
      ,痛如小錘居其中
      ,怫然腫
      ;刺同陰之脈
      ,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為三痏


      這里論述的是陽蹺脈腰痛的臨床表現(xiàn)及刺法
      。陽蹺腰痛,患者感覺局部又重又痛
      ,腰部有腫大的情況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镀娼洶嗣}考》:“陽蹺者
      ,足太陽之別脈”,因此陽蹺脈與太陽腰痛癥狀很像
      ,但是多了一個“怫然腫”的表現(xiàn)
      。而陽維腰痛也有“怫然腫”,但是沒有“重”的表現(xiàn)
      ,對比不同條文,可以相互鑒別


      刺在外踝上絕骨之端
      ,我認為應該是懸鐘穴,刺三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额惤洝贰栋l(fā)微》認為是陽輔穴
      。二者是膽經的腧穴,一個在3寸
      ,一個在4寸,可以配合用穴

      散脈
      ,令人腰痛而熱
      ,熱甚生煩
      ,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
      ,甚則遺溲
      ;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
      ,絡外廉束脈
      ,為三痏。

      此條文論述的是沖脈腰痛的臨床表現(xiàn)和刺法
      。《集注》:“沖脈者
      ,起于胞中
      ,上循背里
      ,為經絡之海
      ,其浮而外者
      ,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
      ,灌于皮膚
      ,滲于脈外,故名散脈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沖脈腰痛有煩熱、活動不利
      、小便失禁的伴隨癥狀
      。刺處有三種說法:《發(fā)微》和《類經》認為是地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都ⅰ罚骸捌漭斏显谟诖箬?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下出于巨虛之上下廉
      ,膝前外廉者
      ,取沖脈之下俞”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吨苯狻罚骸跋ブ肮牵瑺俦茄ㄒ玻胺秩忾g
      ,三里穴也,絡外廉
      ,上廉穴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這里的穴位和刺法我無法辨析
      。原文“在膝前骨肉分間”的描述
      ,很容易讓我理解為足陽明胃經在膝前循行的路線。在腫瘤科針灸做多了之后
      ,不難發(fā)現(xiàn)
      ,胃經確實循行在“在膝前骨肉分間”。按照《黃帝內經素問直解》的注釋
      ,也應是如此。但胃經于睛明交于足太陽
      ,與頷厭
      、懸厘
      、上關交于足少陽
      ,與水溝、神庭
      、大椎交于督脈
      ,于承漿
      、上脘、中脘交于任脈
      ,與迎香交于手陽明
      ,并沒有任何一個穴位交于沖脈。因此取穴我無法定義是哪個

      會陰之脈
      ,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
      ,汗干令人欲飲
      ,飲已欲走,刺直陽之脈上三痏
      ,在蹻上郄下五寸橫居
      ,視其盛者出血


      此條文論述任脈腰痛
      。任脈腰痛的癥狀以及刺法各醫(yī)家難以達成共識
      。對于汗出
      ,欲飲等癥狀,各大家均無異議
      ;但對于“飲而欲走”
      ,各醫(yī)家認識不盡相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栋l(fā)微》和《類經》認為是陰氣來復,患者欲行走
      ,所以選承筋穴刺絡放血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都ⅰ罚骸白哒哧栂?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任與督脈
      ,上下相交,飲已欲走者,陰液周而交于陽也”
      ,認為是一種生理機制的描述
      ,而非臨床癥狀
      ,因此也沒有對刺法進行解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吨苯狻罚骸瓣枤馓摱枤馔怦Y也”
      ,認為是陽氣欲外出的表現(xiàn)
      ,是汗出的內在機制
      ,取得是承山刺絡放血


      這一段我無法辨析,但是刺絡放血應該是針對任脈腰痛的治療方案
      ,這點毋庸置疑


      ⑩衡絡之脈,令人腰痛
      ,不可以俛仰,仰則恐仆
      ,得之舉重傷腰
      ,衡絡絕
      ,惡血歸之
      ,刺之在郄陽筋之間,上郄數(shù)寸,衡居為二痏出血


      本條文論述帶脈腰痛。《奇經八脈考》:“帶脈者,起于季脅足厥陰之章門穴
      ,同足少陽循帶脈穴,圍身一周
      ,如束帶然
      。又與足少陽會于五樞、維道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睅}腰痛是由于舉重傷腰而得,這是六經腰痛和奇經腰痛中唯一一條有外傷史的腰痛條文


      由于描述為“上郄數(shù)寸”,導致帶脈腰痛的刺穴根本無法定義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栋l(fā)微》
      、《類經》注解為“委陽、殷門”
      ,《集注》注解為“浮郄”
      ,《直接》注為“浮郄
      、會陽”
      ,而《針灸甲乙經》則直接定義為殷門:“腰痛得俯不得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
      ,惡血歸之
      ,殷門主之(是前衡絡之脈腰痛者)”


      從經文上來鑒別浮郄
      、委陽、會陽
      、殷門這四個腧穴的使用比較困難
      ,但《浮針醫(yī)學綱要》給了我們新的思路
      。浮針認為疼痛是有患肌引起的
      ,而且疼痛部位是第二現(xiàn)場,并非患肌所在的第一現(xiàn)場
      。股二頭肌出現(xiàn)問題時也會引起腰痛。在治療時
      ,需要對股二頭肌進行松解
      ,至于進針點并沒有具體要求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仡^看看浮郄等四個腧穴
      ,剛好就在股二頭肌的區(qū)域內
      。依據(jù)浮針的思路
      ,其實這四個腧穴取任何一個均可
      ,重點是將股二頭肌放松

      督脈為病
      ,脊強反折
      。督脈生病治督脈
      ,治在骨上,甚者在臍下營


      此條文講督脈腰痛
      ,然而并非出自《刺腰痛論》
      ,而是我從《素問·骨空論第六十》的不同片段摘抄出來,合并在一起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洞萄凑摗吩谄娼洶嗣}中講述了七條奇脈的腰痛表現(xiàn),唯獨沒有講督脈
      。但在《骨空論》中有記載督脈病的表現(xiàn)
      ,指出督脈會引起脊柱的僵硬強直
      ,這自然也包括腰部的屈伸不利。臨床上也常常見到患者脊柱中間出現(xiàn)腰痛的表現(xiàn)
      ,故我將它合并在一起


      督脈腰痛取穴
      ,“治在骨上”,取督脈上的穴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豆强照摗诽岢隽伺R床治療需要針刺“骨空”
      ,并指出各個骨空的位置以及主治作用
      。其中,屬于督脈相關的便是“脊骨上空”
      、“髓空”和“脊骨下空”
      。韋以宗教授以《骨空論》為基礎
      ,創(chuàng)“骨空針法”
      ,收錄于其著作《中國整脊學》
      。其中
      ,針對腰部疾病的骨空,且“治在骨上”的
      ,便是腰俞穴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夺S針療法》一書提出
      ,在治療腰痛時,需要將針深刺至骨
      ,療效方佳
      。我認為這對腰俞穴的操作有很好的參考意義
      。“甚者在臍下營”
      ,《類經》注解為陰交穴
      ,可以參考。

      (三)浮絡腰痛及經筋腰痛

      ⑥解脈令人腰痛
      ,痛引肩
      ,目然,時遺溲
      ,刺解脈
      ,在膝筋肉分間郄外廉之橫脈出血
      ,血變而止


      《說文解字》:“解
      ,判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苯饩褪菍⒁粋€整體分開的含義
      ,解脈指的是散在膀胱經的浮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都ⅰ纷⒔饷}為“散行橫解之絡脈”;《類經》“足太陽經之散行脈也”


      聯(lián)系上下文,可知太陽浮絡令人腰痛
      ,腰痛似折
      ,伴肩部牽涉痛,視物不清
      ,小便不禁,善恐等癥狀
      。與太陽正經腰痛單純的沉痛相比
      ,太陽浮絡的癥狀更多
      。至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可能是因為病程不同
      。葉天士在《臨床醫(yī)案指南》提出了“初病在經,久病入絡”的說法
      ,認為經主氣,新病治氣
      ;絡主血
      ,久病治血。因此,解脈令人腰痛
      ,需要刺絡放血
      ,且放血的量必須大,達到“血變而止”才行。

      另外,太陽浮絡的癥狀和多個條文相似
      ,需要對比
      ,加以鑒別。首先是腰痛伴牽涉痛,如果見牽涉脊柱內側緣疼痛
      ,為少陰腰痛,刺水泉
      ;見牽涉到少腹和季肋下疼痛
      ,為太陰腰痛
      ,刺下髎
      ;見牽涉胸部疼痛
      ,為陰蹺腰痛,刺復溜交信
      ;見痛引肩,刺委中放血
      。另外
      ,在《甲乙》里還有一些條文對此做了補充:“腰痛控睪小腹及股,卒俯不得仰,刺氣沖
      ;腰痛引小腹,居髎主之”。其次是目然,見于太陽浮絡腰痛和陰蹺腰痛
      ;以及遺溲
      ,見太陽浮絡腰痛的“時遺溲”和沖脈腰痛的“甚則遺溲”。這些可以從伴隨癥狀以及癥狀程度加以鑒別。

      ⑦解脈令人腰痛如引帶
      ,常如折腰狀
      ,善恐
      ,刺解脈在郄中結絡如黍米
      ,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


      本條文是對上一個條文的補充說明。解脈腰痛的臨床表現(xiàn)是“痛如引帶”和“痛如折腰”
      。也是采用刺絡放血的方法
      ,尋找委中穴上的“如黍米”的結節(jié)點
      ,點刺放血。這里應該是一些靜脈曲張的表現(xiàn)
      ,局部壓力過大,點刺后瘀血會噴射出來
      ,直到變色才算治療結束
      。黍米是古代一種糧食作物,也叫黃米
      ,大小如同稻谷一般。
      肉里之脈
      ,令人腰痛
      ,不可以咳
      ,咳則筋縮急
      ;刺肉里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
      ,少陽絕骨之后


      本條文最為特殊。無論六經腰痛
      ,抑或奇經腰痛,都是獨一經脈腰痛的描述
      。即使是解脈腰痛
      ,也是對太陽浮絡腰痛的一種陳述,是對經脈腰痛的補充說明
      。但肉里之脈并非單一經脈的腰痛
      ,借用傷寒學的名詞
      ,這是“合病”腰痛


      《黃帝內經注證發(fā)微》:“足少陽膽經有陽輔穴,又名分肉
      ,故王氏以肉里為分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饵S帝內經集注》:“肉者分肉
      ,里者肌肉之紋理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额惤洝罚骸叭饫铮^分肉之里
      ,足少陽脈之所行”。依據(jù)這三家解釋
      ,很多人會誤認為這就是少陽腰痛的癥狀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墒?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前文已經有“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
      ,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的描述
      ,為何又要重復再講一遍完全不同癥狀的“少陽腰痛”呢?這很明顯不合理
      。前文重復說同一條經的都有其意義。太陽腰痛和解脈腰痛是正經腰痛和浮絡腰痛的區(qū)別
      ;兩條解脈腰痛的癥狀高度相似,互相補充
      ,是同一個病名
      。但肉里之脈的描述和少陽腰痛全然不同,病名也不同


      分析一下這個條文
      。肉里之脈令人腰痛
      ,不可以咳
      ,咳則筋縮急
      。肉里之脈的主訴癥狀和其他經脈不同,強調了一個“不可以咳”
      。需要指出的是,這個并非是指腰椎間盤突出癥或者腰椎狹窄等椎管內病變
      。管內病變因咳嗽等腹壓增加的情況,會出現(xiàn)腰痛
      ,但是表現(xiàn)為“腰似折”而非“筋縮急”
      。因為涉及到“筋”
      ,而筋縮急又是經筋病最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
      ,于是我在《靈樞·經筋十三》尋找答案:

      足少陽之筋,起于小指次指
      ,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
      ,結于膝外廉;其支者
      ,別起外輔骨
      ,上走髀
      ,前者結于伏兔之上……

      足陽明之筋
      ,起于中三指
      ,結于跗上
      ,邪外上加于輔骨
      ,上結于膝外廉,直上結于髀樞
      ,上循脅屬脊
      ;其直者
      ,上循骭
      ,結于膝
      ;其支者
      ,結于外輔骨,合少陽… …

      從《靈樞·經筋十三》中可以看出
      ,少陽經筋和陽明經筋會互相影響
      ,二者在外輔骨發(fā)生聯(lián)結。因此
      ,肉里之脈不是簡單的少陽腰痛,而是少陽陽明經筋腰痛的表現(xiàn)
      。而少陽經筋和陽明經筋均深入在里,結于骨
      ,這就符合古人命名為“肉里之脈”的樸素思想


      那么肉里腰痛如何治療
      ?刺“太陽之外
      ,絕骨之后”。馬蒔
      、張志聰和張景岳都注解為“陽輔穴”,而高士宗注解為“跗陽穴”
      。這兩個穴雖然非常接近
      ,但依據(jù)上文分析
      ,應該是少陽經的陽輔穴更為恰當


      《刺腰痛論》原文仍有十六
      、十七兩個條文未在本文中注解,只因我未能讀懂其含義
      。思量再三
      ,決定不做強行注解,以免誤人
      。至此
      ,九百余字的《素問·刺腰痛論》便算是讀完了
      ,成文近八千字的讀書筆記
      ,也算是有個簡單的交代。此為本年度第一篇中醫(yī)類讀書筆記

      穴位問題,懂的進

      首先要知道人體穴位圖吧
      人體全身穴位圖:穴位圖解http://www.mifang.org/am/pic/

      【人體穴位常識】

      穴位是指神經末梢密集或神經干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

      ,別名包括:“氣穴”
      、“氣府”
      、“節(jié)”
      、“會”、“骨空”
      、“脈氣所發(fā)”、“砭灸處”
      、“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
      、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
      。有108個要害穴
      ,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于致命
      ,其余36個穴是致命穴
      ,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
      、昏眩、輕和重四穴
      ,各種皆有九個穴
      。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斗中
      ,做為‘殺手‘使用


      歌訣有:

      ‘百會倒在地


      尾閭不還鄉(xiāng),

      章門被擊中


      十人九人亡


      太陽和啞門,

      必然見閻王


      斷脊無接骨,

      膝下急亡身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
      、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lián)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
      ,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
      ,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
      、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fā)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
      、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
      。被擊中后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后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
      ,被點中后頭昏
      、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
      、張口呈現(xiàn)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
      。被點中后
      ,耳鳴頭暈倒地。

      5
      、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
      。為手足太陽、足陽明
      、陽蹺
      、陰蹺五脈之會
      。被點中后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
      ,為手、足陽明
      ,督脈之會
      。被點中后頭暈眼昏。

      7
      、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后正中線上
      ,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后發(fā)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
      、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后
      ,沖擊延髓中樞
      ,失啞
      、頭暈
      、倒地不省人事。

      8
      、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后
      ,沖擊延髓中樞
      ,暈迷不醒


      9
      、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
      ,被點中后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
      、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
      ,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
      ,是足太陰、少陰
      ,手太陽
      、少陽;任脈之會
      。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后
      ,內氣漫散
      ,心慌意亂
      ,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于臍上七寸
      ,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
      ,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后
      ,沖擊腹壁動
      、靜脈、及肝
      、膽
      ,震動心臟
      ,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
      ,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
      、系心之募穴
      。擊中后
      ,沖擊肝、膽
      、震動心臟而亡。

      4
      、神闕穴

      位置:位于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
      。擊中后
      ,沖擊肋間神經
      ,震動腸管
      ,膀胱,傷氣
      ,身體失靈。

      5
      、氣海穴

      位置:位于體前正中線
      ,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
      。擊中后
      ,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
      ,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
      、關元穴

      位置:位于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
      、任脈之會
      ,小腸之募穴。擊中后
      ,沖擊腹壁下動
      、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
      ,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
      ,臍下4寸。

      經屬:任脈
      、系足三陰
      、任脈之會
      ,膀胱之募穴
      。擊中后,沖擊腹壁動
      、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lián)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
      ,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余
      。擊中后
      ,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
      。擊中后
      ,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
      ,震動心臟停止供血
      、休克


      10
      、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
      。擊中后,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
      ,左側內為心臟
      。擊中后,沖擊心臟
      ,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于乳下兩肋間當?shù)诹唛g


      經屬:屬肝經
      ,肝之募穴。足太陰
      ,厥陰
      ,陰維之會。擊中后
      ,沖擊肝
      、脾,震動膈?⑵?脫?佟?

      13
      、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
      ,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
      ,系足太陰
      、厥陰
      ,陰維之會,肝之募穴
      。擊中后,沖擊肝臟或脾臟
      ,破壞膈肌膜
      ,阻血傷氣。

      14
      、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當任脈
      、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
      ,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后
      ,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
      、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
      、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
      。擊中后
      ,沖擊第三脅動
      、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
      、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后
      ,沖擊心、肺
      ,破氣機
      、易死亡。

      3
      、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
      、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
      。擊中后,沖擊心臟
      ,破血傷氣


      4
      、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后
      ,沖擊腎臟,傷氣機
      ,易截癱


      5
      、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后
      ,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
      。擊中后,沖擊腰動
      、靜脈和神經
      ,震動腎臟,傷內氣


      7
      、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后
      ,沖擊腎臟
      ,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
      、督脈之絡穴
      ,別走任脈。擊中后
      ,阻礙周天氣機
      ,丹田氣機不升。

      、上
      、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
      ,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
      、足少陽
      、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
      。擊中后,半身麻木


      2
      、太淵穴

      位置:仰掌
      、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
      。肺之原穴
      ,百脈之會。擊中后
      ,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
      、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
      ,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
      。擊中后
      ,下肢麻木
      、不靈。

      4
      、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后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
      ,系足太陰
      、厥陰
      、少陰之會。擊中后
      ,下肢麻木,失靈
      ,傷丹田氣


      5
      、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
      ,當屈足趾時出現(xiàn)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
      。擊中后,傷丹田氣
      ,氣機不能上升
      ,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
      ,被點中后,都有性命危險
      ,但初傷時
      ,可能感覺不大
      ,但后果嚴重
      ,凡被點中者
      ,不可輕視


      另附:

      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胳走向

      武俠小說中常出現(xiàn)奇經八脈之說
      ,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
      ,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
      ,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干脈
      。所謂絡
      ,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的小支脈
      。經絡如環(huán)無端、內外銜接
      ,內屬于臟腑
      ,外絡于肢節(jié),經分十二經脈
      ,絡無法計數(shù)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1
      、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

      2
      、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嘧呦蟯貳?

      3
      、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4
      、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而奇經八脈包括:任脈
      、督脈、沖脈
      、帶脈、陰蹺脈
      、陽蹺脈
      、陰維脈、陽維脈


      致暈11穴部位

      1.腦戶穴:位于百會穴后四寸五分

      2.囟門穴(又名囟會):位于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發(fā)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后頂穴(又名頂門穴):位于百會穴后一寸五分

      6.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后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于額角
      ,入發(fā)際角尖處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靜脈中

      9.啞門穴:位于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頂穴后五分,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于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致殘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2.對門穴(又名不容):巨闕穴旁開六寸

      3.扇門穴:即男者左對門穴,女者右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三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8.膽中穴:平第四肋間隙
      ,兩乳頭之間正中

      9.對心穴(又名至陽):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環(huán)跳穴:股骨大轉子后上方
      ,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開腔穴:即兩耳

      17.喬空穴:即兩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臺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一寸

      33.六宮穴(又名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于血關穴之下
      ,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凈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對口穴:項后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4.轉喉穴:即氣舍穴偏左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脈穴:枕骨正中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
      61.正氣穴:左側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側乳上一寸三分

      63.氣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與建里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0.神門穴:尺側腕關節(jié)橫紋頭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jié)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里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窩中動脈外。
      82.承山穴:委中與跟腱之間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
      ,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
      ,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于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
      ,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4.絕骨穴(又名懸鐘):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jié)橫紋上
      ,橈動脈外側。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jié)后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后緣

      103.箕門穴:大腿內側
      ,血海穴上六寸


      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兩眉之間

      2.頭額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陽穴:眉外一寸陷中
      ,即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腦戶):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陰穴(又名頭竅陰):位于腦后兩邊
      ,乳突后當浮白與完骨之間

      6.華蓋穴:胸骨柄與胸骨體聯(lián)合的中點
      ,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臍上三寸正中

      8.巨闕穴:臍上六寸
      ,即鳩尾穴下一寸

      9.氣海穴(又名丹田穴):臍下一寸五分

      10.關元穴:臍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臍上一寸

      12.中極穴:臍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當于第五肋間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
      ,相當于第五肋間

      17.左期門穴:左乳下二肋
      ,相當于七.八肋間。
      18.右期門穴:右乳下二肋
      ,相當于七.八肋間。
      19.左幽門穴:巨闕穴左開五分

      20.右幽門穴:巨闕穴右開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臍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臍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門穴:左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4.右章門穴:右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5.左腹結穴(又名左七勞):臍左側四寸
      ,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結穴(又名右七勞):臍右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側一寸五分

      28.右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側一寸五分
      29.命門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門穴左旁三寸

      31.氣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32.鶴口穴(又名尾宮穴):位于尾骨宮下兩腿骨盡處

      33.海底穴(又名會陰穴):前陰與肛門之間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關節(jié)后方
      ,蜷足時所現(xiàn)的凹陷處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門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腦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看懂了

      其次是

      1.氣海和關元在作用上都什么區(qū)別?
      氣海:定位:前正中線,臍下1.5寸
      。主治:月經不調
      、崩漏、帶下
      、產后出血、疝氣
      、遺尿
      、泄瀉、便秘
      、水腫...
      關元:定位:在前正中線,臍下3寸處。主治:小便不通
      、小便頻數(shù)
      、遺尿、遺精
      、月經不調
      、痛經、閉經
      、月經過多...

      2.按摩這兩個穴位是否有補瀉之分?
      沒有科學依據(jù)的說法

      3.有內熱的人是否不能按摩這兩個穴位,健康人按摩這兩個是不是產生內熱?

      沒有大體上的傷害

      武俠小說中讓人無法動彈的穴道有哪些?分別在哪?

      穴位
      穴位(acupressure points)究竟是什么

      1882年,布里克斯發(fā)現(xiàn)人體表面存在溫點和冷點而被譽為軀體感覺生理學的先驅

      。其實
      ,早在二千多年以前
      ,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
      。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著名醫(y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fā)
      ,各有處名“,并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
      。晉代皇甫謐編纂了我國現(xiàn)存針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频拈_山名作《針灸甲乙經》,對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
      、別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論述
      。迨至宋代
      ,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訂正訛謬
      ,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位》,并且首創(chuàng)研鑄專供針灸教學與考試用的兩座針灸銅人
      ,其造型之逼真
      ,端刻之精確
      ,令人嘆服
      。可見
      ,很早以前,我國古代醫(yī)學家就知道依據(jù)腧穴治病
      ,并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腧穴學的完整理論體系


      《類經·人之四海》載:“輸
      、腧
      、俞,本經皆通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币虼?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腧穴又有輸穴
      、俞穴之稱,也有叫穴位
      、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醫(yī)基礎理論
      ,人體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
      ,它既是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體表的部位
      ,還是針灸、推拿
      、氣功等療法的施術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
      、“驅病迅速”的神奇功效
      。然而
      ,穴位的實質究竟是什么呢
      ?它真是人體的特殊結構嗎?長期以來
      ,人們對此推測紛紛,莫衷一是


      中醫(yī)講究的穴位的實質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從穴位的電學特性去探討,發(fā)現(xiàn)皮膚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導電量特別高的“良導點”
      ,它們的位置與穴位的位置相吻合
      。但后來又發(fā)現(xiàn),全身穴位總面積不過體表的萬分之四
      ,而電阻部位卻多得多
      。后來人們又用最弱電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產生最大收縮效果的地方就叫運動點
      。經對照發(fā)現(xiàn)
      ,運動點與穴位的分布幾乎一致。但運動點的機制是什么
      ,還不太了解。又有人研究了穴位與神經的關系
      ,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穴位都與神經相關聯(lián)
      。某一穴位與某一臟器的神經往往同屬于一個脊髓節(jié)段。在胚胎發(fā)育時期
      ,皮膚與神經是同源的,神經中樞存在著各皮膚區(qū)域與臟器的投射點
      。但是相反意見認為
      ,非穴位區(qū)域下也都有神經分布
      ,它們在組織學上并沒有差別
      。還有人發(fā)現(xiàn)穴位與血管、淋巴管關系密切
      ,穴位處的皮膚溫度比別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復雜關系形成了穴位的奧妙


      許多人從穴位的電學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質
      。1950年
      ,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電通過人體皮膚
      ,發(fā)現(xiàn)皮膚上存在某些導電量特別高的“良導點”
      ,它們的位置與穴位位置吻合
      。此后不久
      ,法國著名針灸學家尼伯亞特在助手的協(xié)助下,應用測定皮膚電阻方法證實了這一現(xiàn)象
      ,并確定穴位電阻只有它周圍皮膚電阻的一半。在尸體上進行的測量也獲得同樣的結果。50年代后期
      ,我國學者有關穴位電生理的研究
      ,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電阻高電位的特性
      。然而
      ,據(jù)推測,全身穴位的總面積僅占體表的萬分之四
      ,而全身體表電阻的部位卻很多,遠遠不限于穴位的地方
      。況且
      ,如進食
      、睡眠
      、運動等生理活動,時序
      、季節(jié)
      、氣溫等外界環(huán)境改變以及精寸心理狀態(tài)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皮膚電阻值
      。難怪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感嘆:以此(皮膚電阻測定法)測定經穴頗有困難
      。法國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時間,應用此法測定穴位
      ,所得結果卻與中國穴位大相徑庭
      ,不得不揪然中止這項研究。

      也有人將古老的腧穴理論與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比擬分析
      ,力圖用新理論
      、新概念闡釋它們
      。譬如
      ,電流刺激肌膚,被刺激的肌肉會產生收縮
      。用最弱電流刺激而產生最大肌肉收縮的體表部位叫運動點
      。美國學者金林對照運動點位置與傳統(tǒng)穴位位置后提出,兩者的分布近乎一致
      。日本的兵頭正義與美國的弗羅斯特等人,則把穴位同觸發(fā)點進行比較
      。觸發(fā)點被認為是機體肌肉組織中的局部交性部位
      ,具有深層組織敏感
      、結節(jié)及伴有放射痛的特點
      。雖然其產生機制尚不清楚
      ,但是一般認為
      ,它是由于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痙攣
      ,內分泌失調或肌緊張造成的。針刺穴位時
      ,由于組織間相互磨擦和金屬針與組織電介質之間相互作用,會引起局部組織中肌肉纖維和神經纖維損傷
      。此外
      ,兩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
      ,他們認為穴位的某些特性與觸發(fā)點極為相似。有人甚至認為
      ,它們不過是同物異名罷了
      。還有研究報道
      ,穴位和差電點
      、皮膚活動點等都有密切關系。這些多途徑的研究
      ,從側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對于探明穴位的奧秘
      ,無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又有人著力于研究穴位的形態(tài)結構,希望一舉揭開穴位之謎
      。上海第一醫(yī)學院的專家解剖觀察尸體上324個穴位,發(fā)現(xiàn)99
      ,6%的穴位與神經有關
      。他們進一步發(fā)現(xiàn)
      ,經穴與相關臟器的神經分布往往屬同一脊髓節(jié)段
      ,表里兩經的穴位也多隸屬脊髓同一節(jié)段。日本學者森秀太郎證明
      ,在全身穴位中,約有100個穴位組織深層穿行著神經束。穴位還與肌梭
      、神經腱梭
      、觸覺小體
      、環(huán)層小體等感覺神經節(jié)細胞周圍突末端的感受器有關
      。從發(fā)生學觀點看,表皮與神經組織有著共同的起源
      。神經中樞存在各皮膚區(qū)域與內臟器官的投射點。因此
      ,穴位與胚胎形態(tài)學之間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關作用
      。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結論:穴位與非穴位組織均有神經纖維分布
      ,它們在組織學上并無明顯差異。至于穴位與非穴位區(qū)域下神經組織有什么不同
      ,現(xiàn)在還不清楚
      。還有人報道
      ,穴位與血管
      、淋巴管關系密切。日本西條一止應用紅外線熱像圖攝影法觀察到胸腹穴位區(qū)域皮膚溫度比周圍皮膚要高出0.5至1℃
      ,他認為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緣故。有關解剖資料證實
      ,許多穴位區(qū)域確實布有皮下靜脈
      ,或有深部血管貫穿


      腧穴研究者們相信
      ,人體穴位是既與神經系統(tǒng)密切相關,又與血管
      、淋巴管
      、肌肉等組織有關的復雜綜合結構及其機能
      。至于穴位的具體結構或它的實質到底是什么?科學家們仍是各持己見
      ,眾說紛壇
      ,未見有一個明確答案。

      【人體穴位常識】

      穴位是指神經末稍密集或神經干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
      ,別名包括:“氣穴”
      、“氣府”、“節(jié)”
      、“會”
      、“骨空”、“脈氣所發(fā)”
      、“砭灸處”
      、“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
      ,300個雙穴
      、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
      。有108個要害穴
      ,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于致命,其余36個穴是致命穴
      ,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
      、昏眩
      、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
      。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
      。生死搏斗中,做為‘殺手‘使用


      歌訣有:

      ‘百會倒在地


      尾閭不還鄉(xiāng),

      章門被擊中


      十人九人亡


      太陽和啞門


      必然見閻王


      斷脊無接骨,

      膝下急亡身
      。‘

      、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
      、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lián)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
      ,為手足三陽
      、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fā)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
      、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后頭暈
      、腦脹。

      3
      、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后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后頭昏
      、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
      、張口呈現(xiàn)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后
      ,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
      。為手足太陽
      、足陽明
      、陽蹺、陰蹺五脈之會
      。被點中后頭昏眼花倒地


      6
      、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
      ,為手、足陽明
      ,督脈之會。被點中后頭暈眼昏


      7
      、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后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
      ,(后發(fā)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
      ,被點中后
      ,沖擊延髓中樞
      ,失啞
      、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
      ,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后
      ,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
      、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后氣滯血淤
      、頭暈。

      、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
      、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
      ,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
      、少陰
      ,手太陽
      、少陽
      ;任脈之會
      。氣會膻中心包募穴
      。被擊中后
      ,內氣漫散,心慌意亂
      ,神志不清。

      2
      、鳩尾穴

      位置:位于臍上七寸
      ,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
      ,系任脈之絡穴
      。擊中后,沖擊腹壁動
      、靜脈、及肝
      、膽
      ,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
      ,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系心之募穴
      。擊中后
      ,沖擊肝、膽
      、震動心臟而亡。

      4
      、神闕穴

      位置:位于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后
      ,沖擊肋間神經
      ,震動腸管,膀胱
      ,傷氣
      ,身體失靈


      5
      、氣海穴

      位置:位于體前正中線
      ,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
      。擊中后
      ,沖擊腹壁
      ,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
      ,身體失靈。

      6
      、關元穴

      位置:位于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
      、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
      。擊中后
      ,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
      ,氣滯血淤。

      7
      、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
      ,臍下4寸。

      經屬:任脈
      、系足三陰、任脈之會
      ,膀胱之募穴
      。擊中后
      ,沖擊腹壁動
      、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
      、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lián)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
      ,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余
      。擊中后,傷周天氣機
      ,氣滯血淤。

      9
      、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
      。擊中后
      ,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
      ,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
      、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
      。擊中后,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
      、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
      ,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后
      ,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
      、期門穴

      位置:位于乳下兩肋間當?shù)诹唛g。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
      。足太陰
      ,厥陰,陰維之會
      。擊中后,沖擊肝
      、脾
      ,震動膈?⑵?脫?佟?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
      ,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
      ,系足太陰
      、厥陰,陰維之會
      ,肝之募穴
      。擊中后,沖擊肝臟或脾臟
      ,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
      、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
      。擊中后
      ,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
      ,傷氣滯血。

      、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
      、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后,沖擊第三脅動
      、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
      、破氣機


      2
      、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后
      ,沖擊心
      、肺
      ,破氣機
      、易死亡。

      3
      、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
      。擊中后,沖擊心臟
      ,破血傷氣。

      4
      、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后
      ,沖擊腎臟,傷氣機
      ,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后
      ,沖擊脊椎破氣機
      ,易截癱。

      6
      、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后
      ,沖擊腰動
      、靜脈和神經
      ,震動腎臟
      ,傷內氣。

      7
      、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
      、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
      。擊中后
      ,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
      、尾閭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
      、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
      。擊中后,阻礙周天氣機
      ,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
      、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
      ,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
      、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后
      ,半身麻木


      2
      、太淵穴

      位置:仰掌
      、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
      。肺之原穴
      ,百脈之會
      。擊中后
      ,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
      ,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后
      ,下肢麻木、不靈


      4
      、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后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
      、厥陰
      、少陰之會。擊中后
      ,下肢麻木,失靈
      ,傷丹田氣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
      ,當屈足趾時出現(xiàn)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后
      ,傷丹田氣
      ,氣機不能上升
      ,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
      ,被點中后
      ,都有性命危險
      ,但初傷時
      ,可能感覺不大,但后果嚴重
      ,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另附:

      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胳走向

      武俠小說中常出現(xiàn)奇經八脈之說
      ,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
      ,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
      ,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干脈
      。所謂絡,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的小支脈
      。經絡如環(huán)無端
      、內外銜接
      ,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
      ,經分十二經脈
      ,絡無法計數(shù)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1、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


      2
      、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嘧呦蟯貳?

      3、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4
      、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而奇經八脈包括:任脈
      、督脈、沖脈
      、帶脈
      、陰蹺脈、陽蹺脈
      、陰維脈、陽維脈


      致暈11穴部位

      1.腦戶穴:位于百會穴后四寸五分

      2.囟門穴(又名囟會):位于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發(fā)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后頂穴(又名頂門穴):位于百會穴后一寸五分

      6.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后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于額角,入發(fā)際角尖處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靜脈中

      9.啞門穴:位于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頂穴后五分
      ,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于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致殘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2.對門穴(又名不容):巨闕穴旁開六寸

      3.扇門穴:即男者左對門穴,女者右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三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8.膽中穴: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之間正中

      9.對心穴(又名至陽):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環(huán)跳穴:股骨大轉子后上方
      ,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開腔穴:即兩耳

      17.喬空穴:即兩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臺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一寸。
      33.六宮穴(又名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于血關穴之下
      ,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
      ,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凈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對口穴:項后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4.轉喉穴:即氣舍穴偏左。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脈穴:枕骨正中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

      61.正氣穴:左側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側乳上一寸三分

      63.氣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與建里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0.神門穴:尺側腕關節(jié)橫紋頭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jié)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里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
      ,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窩中動脈外

      82.承山穴:委中與跟腱之間。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
      ,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
      ,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于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
      ,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4.絕骨穴(又名懸鐘):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jié)橫紋上,橈動脈外側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jié)后。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后緣

      103.箕門穴: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


      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兩眉之間

      2.頭額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陽穴:眉外一寸陷中
      ,即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腦戶):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陰穴(又名頭竅陰):位于腦后兩邊
      ,乳突后當浮白與完骨之間。
      6.華蓋穴:胸骨柄與胸骨體聯(lián)合的中點
      ,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臍上三寸正中。
      8.巨闕穴:臍上六寸
      ,即鳩尾穴下一寸

      9.氣海穴(又名丹田穴):臍下一寸五分

      10.關元穴:臍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臍上一寸。
      12.中極穴:臍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
      ,相當于第五肋間。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
      ,相當于第五肋間

      17.左期門穴:左乳下二肋
      ,相當于七.八肋間

      18.右期門穴:右乳下二肋,相當于七.八肋間。
      19.左幽門穴:巨闕穴左開五分

      20.右幽門穴:巨闕穴右開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臍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臍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門穴:左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4.右章門穴:右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5.左腹結穴(又名左七勞):臍左側四寸
      ,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結穴(又名右七勞):臍右側四寸
      ,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側一寸五分。
      28.右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側一寸五分
      29.命門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門穴左旁三寸

      31.氣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32.鶴口穴(又名尾宮穴):位于尾骨宮下兩腿骨盡處

      33.海底穴(又名會陰穴):前陰與肛門之間。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關節(jié)后方
      ,蜷足時所現(xiàn)的凹陷處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門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腦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book/919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道醫(yī)中醫(yī)養(yǎng)生學第十六章第五節(jié) 老年保健在線閱讀
      《中醫(yī)養(yǎng)生學》第十六章第五節(jié) 老年保健人體于60歲以后進入老年期
      。一、生理和心理特點《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說:老年人“精耗血衰
      ,血氣凝泣”
      ,“形體傷憊……百骸疏漏,風邪易乘”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鹅`樞·天年》早有“六十歲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診關上脈第五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 診關上脈第五關上浮而數(shù)
      ,胃中熱
      。關上浮大,風在胃中
      ,腹脹急
      ,心下澹澹然,羸瘦不能食
      。(《千金》云關上浮大,風有胃中
      ,弱口肩息
      ,心下澹澹,食欲嘔
      。)關上細微而絕者
      ,腹中癖,少氣
      ,不能食。關上微而芤
      ,唾血亦吐血
      。關
      2023-09-21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診關上脈第五
      金匱要略在線:神農本草經之空青
      味甘寒。主眚盲
      ,耳聾。明目
      ,利九竅
      ,通血脈,養(yǎng)精神。久服
      ,輕身延年不老
      。能化銅鐵鉛錫作金
      。生山谷
      。吳普曰:空青,神農甘
      ,一經酸
      ,久服,有神仙玉女來時
      ,使人志高(御覽)。名醫(yī)曰:生益州及越巂山有銅處
      ,銅精熏則生空青
      ,其腹中空,三月中旬
      ,采
      ,亦
      2023-09-28
      金匱要略在線:神農本草經之空青
      自我調養(yǎng)巧治病類風濕在線閱讀
      《自我調養(yǎng)巧治病》類風濕本病指一種慢性的具有對稱性多關節(jié)炎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醫(yī)屬于“痹證”范圍
      ,認為由于年老體虛,氣血不足
      ,外邪乘虛侵入
      ,致筋脈失養(yǎng)所致。病因尚不明確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腸腑方風眩第四
      屬性:(論一首
      、方九首
      、灸法一首、食禁一首)前卷既有頭面風方
      ,風眩不當分出
      ,蓋以此是徐嗣伯方,不可以余方相雜
      ,故此特立風眩方條,專出徐氏方焉
      。徐嗣伯曰∶余少承家業(yè)
      ,頗習經方名醫(yī)要治,備聞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