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中醫(yī)書籍

    本草綱目草部(20)在線閱讀_作者:李時珍

    中藥大全 2023-09-21 21:19:11

    《本草綱目》草部(20)


    漏盧釋名亦名野蘭
    、莢蒿
    、鬼油麻。氣味根
    、苗)咸
    、寒
    、無毒
    。主治腹內(nèi)蛔蟲
    。用漏盧為末
    ,每取一匙
    ,和餅子肉湯同服。小兒疳病肚脹
    ,或常瀉痢
    ,冷熱不調(diào)。用漏盧一兩
    ,研細
    。每服一錢,加豬肝一兩或鹽少許同煮熟
    ,空心一次服完
    。冷勞泄痢
    。用漏盧一兩、艾葉(炒)四兩
    ,共研為末
    。取末一半,加醋三升同熬成膏
    ,別把另一半藥末加入
    ,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溫水送下。產(chǎn)后帶下
    。治方同上
    。乳汁不下(乳內(nèi)脹痛,積久成癰)
    。用漏盧二兩半
    、蛇蛻十條(灸焦)、瓜萎十個(燒存性)
    ,共研為末
    。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下
    。風(fēng)痛
    ,筋脈拘攣。用汛(麩炒)半兩
    、地龍(去土
    ,炒)半兩,共研為末
    ;另用生姜二兩
    ,取汁,加入三兩蜜
    ,同煎開幾次
    ,又加好酒五合,收存待用
    。服藥時
    ,取上制的藥末,以收存的湯劑煨溫后送下
    。此方名“古圣散”
    。背癰。用漏盧
    、連翹
    、生黃芪
    、沉香各一兩,生粉草半兩
    ,大黃(微炒)一兩
    ,共研為末。每服二錢
    ,姜棗湯調(diào)下
    。服至熱退便停藥。此方名“漏盧湯”
    。白禿頭瘡
    。用漏盧草燒灰,加豬油調(diào)勻涂搽
    。附方李明珍說:漏盧下浮汁
    ,消熱毒,排膿止血
    ,生肌殺蟲
    。古方治癰疽發(fā)背,首推漏盧湯
    。 安常治癰疽及預(yù)防流行的痘疹熱
    ,用漏盧葉。圖片

    點擊
    放大
    香薷釋名香柔
    、香茸
    、香菜、蜜蜂草
    。氣味辛
    、微溫、無毒
    。主治傷暑(暑天臥濕當(dāng)風(fēng)
    ,或生冷不節(jié),頭痛發(fā)熱
    ,轉(zhuǎn)筋
    ,干嘔,四肢發(fā)冷等)
    。用香薷一斤
    、厚樸(姜汁炙過)
    、白扁豆(微炒)各半斤
    ,銼散。每服五錢
    ,加水二碗
    ,酒半碗
    ,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
    。連進二服
    ,很有效。此方名“香薷飲”
    。方中的扁豆
    ,可用黃連(姜汁炒)代替。水腫
    。用干香薷五十斤
    ,銼入鍋中,加水久煮
    ,去渣再濃煎
    ,濃到可以捏丸時,即做成丸子
    ,如梧子大
    。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
    ,藥量可以逐日加一點以小便能暢為愈
    。此方名“香薷煎”。又方:香薷葉一斤
    ,水一斗
    ,熬爛,去渣
    ,再熬成膏
    ,加白術(shù)末七兩作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
    ,米湯送下。此方名“深師薷術(shù)丸”
    。心煩脅痛
    。用香薷搗搗汁一、二升服
    。鼻血不止
    。用香薷研累,水沖服一錢附方香薷的訂功效是發(fā)汗解表
    、利尿消腫
    。如傷暑后大熱大渴,汗泄如雨
    ,則不家用本品
    。圖片

    點擊
    放大
    假蘇釋名姜芥
    、荊芥、鼠螢
    。氣味(莖
    、穗)辛、溫
    、無毒
    。主治風(fēng)熱頭痛。用荊芥穗
    、石膏
    ,等分為末。每服地我
    ,茶調(diào)下
    。風(fēng)熱牙痛。用荊芥根
    、烏桕根
    、蔥根等分,煎湯隨時含漱
    。小兒驚癥
    。用荊芥穗二兩、白礬(半生半枯)一兩
    ,共研為末
    ,加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大
    。朱砂為衣
    。每服二十丸,姜湯下
    。一天服二次
    。一切偏風(fēng)(口眼歪斜)。用青荊芥一斤
    ,青薄荷一斤
    ,一起研爛,取汁濃煎成膏
    。加將藥渣支掉三分之一
    ,蓁三分之二曬干為末。 以膏和末做成丸子
    ,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白開水送下。早晚各服一次
    。中風(fēng)口噤
    。用荊芥穗研細
    ,取二錢
    ,酒送服。此方名“荊芥散”
    。產(chǎn)后中風(fēng)(手足抽筋
    ,角弓反張,不省人事)
    。用荊芥穗子
    ,微焙為末。每服三錢
    ,酒或童便送下
    。口噤則挑齒灌入
    ,齒緊 則由鼻灌入
    。此方名“華陀愈風(fēng)散”,還有“如圣散”
    、“舉卿古拜散”(亦即荊芥散之意
    ,因舉卿切音為荊,古拜切音為芥
    。這是用切音隱語來為藥方名)等名
    。產(chǎn)后血眩(精神昏冒)。用荊芥穗一兩三錢
    、桃仁五錢(去皮尖
    ,炒),共研為末
    。每服三錢
    ,水磅下。如喘
    ,加杏仁(去皮尖
    ,炒)、甘草(炒)各三錢
    。產(chǎn)后下痢
    。用荊芥穗四、五枝
    ,燒存性
    ,不能觸油火。燒好后加麝香少許,以熱開水調(diào)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诒浅鲅缛俊S们G芥燒存性
    ,研累
    。每服二錢,陳皮煎湯送下
    。二服可愈
    。吐血不止。用荊芥連根洗過
    ,搗汁半碗服下
    。服干穗末亦可。又方:荊芥穗為末
    。生地黃汁調(diào)服二錢
    。尿血。用荊芥
    、縮砂
    ,等分為末。每服三錢
    ,糯米湯送下
    。一天服三次。血崩
    。和荊芥穗在麻油燈上燒焦
    ,研細。每服二錢
    ,童便送下
    。痔漏腫痛。用荊芥煮湯
    ,每日洗痛處
    。大便下血。用荊芥(炒)為末
    ,每服二錢
    ,米湯送下,婦女酒送下
    。又方:荊芥二兩
    、槐花一兩,同炒
    ,研細
    。每服三錢
    ,茶送下。瘰疬潰爛(牽連到胸前兩腋
    ,結(jié)塊大如茄子)
    。用荊芥根下段剪碎,煎湯熱洗
    。洗后
    ,見破爛處有紫黑點,以針刺破
    ,讓惡血流出
    。另用樟腦
    、雄黃
    ,等分為末,麻油調(diào)勻掃爛處出水
    。次日洗過又掃
    ,直至病愈。疔腫諸毒
    。用荊芥一把
    ,切細,加水五升煮成一升
    ,分為兩次冷飲
    。各種瘡疥。用荊芥研末
    ,加地黃自然榨汁熬膏
    ,調(diào)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
    、五十丸,茶或酒送下
    。腳丫濕爛
    。用荊芥葉搗爛敷上。頭目諸疾(眼疾
    ,風(fēng)氣頭痛
    ,頭昏目眩等)。用荊芥穗為末
    。每服三錢
    ,酒送下。小腹急痛
    ,癃閉不通
    。用荊介
    、大黃,等分為末
    。每服三錢
    ,溫水磅下。小便不通者
    ,大內(nèi)用量減半
    ;大便不通者荊芥用量減半。此方名“倒換散”
    。附方荊芥的功用是祛風(fēng)解表
    ,清熱散瘀,破結(jié)塊
    ,消癰毒
    。李時珍稱它是風(fēng)病、血病
    、瘡病的要藥
    。圖片

    點擊
    放大
    薄荷釋名菝活、蕃荷菜
    、吳菝活
    、南薄荷 、金錢薄荷
    。氣味(莖葉)辛
    、溫、無毒
    。主治清上化普(利咽膈
    ,治風(fēng)熱)。用薄荷 研細
    ,加煉蜜和成丸子
    ,如芡子大。每次噙含一丸
    。用白沙糖調(diào)丸亦可
    。眼瞼紅爛。用薄荷 在生姜中浸一夜
    ,取出曬干
    ,研為末,每取殘
    ,泡熱激發(fā)中洗眼
    。瘰疬 。用新薄荷二斤
    ,搗爛取汁
    ,皂莢一個
    ,水浸去皮,黑牽牛(半生半炒)各一兩
    ,皂莢仁一兩半
    ,一起搗爛,做成丸子
    ,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煎連翹湯送下
    。鼻血不止
    。用薄荷 汁滴入鼻中,或以干薄葆 水煮
    ,棉球裹汁塞鼻
    。血痢不上。用薄葆 葉煎湯常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鸲境莎?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用薄荷煎汁隨時涂搽
    。附方薄荷能消風(fēng)散熱,也能引熱外出
    ,故治骨蒸癆(肺結(jié)核)
    、小兒驚狂、大熱等下
    ,常用它作為引藥
    。圖片

    點擊
    放大
    續(xù)斷釋名亦名屬折、接骨
    、龍豆
    、南草。氣味(根)苦
    、微溫
    、無毒。主治刀傷
    、癰瘍
    、折跌、能續(xù)筋骨
    。亦治婦女崩中漏血
    ,破癥結(jié)瘀血。妊娠胎動
    。用川續(xù)斷(酒浸)
    、杜仲(姜汁炒
    ,去絲)各二兩,等分為末
    ,加煮爛了的棗肉
    ,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米湯送下。產(chǎn)后諸疾(血暈
    、心悶
    、煩熱、氣接不上
    、心頭硬
    、乍寒乍熱等)。用續(xù)斷皮一把
    ,加水三升煎成二升
    ,分三次服。打傷
    ,閃了骨節(jié)
    。加續(xù)斷葉搗爛敷傷處。附方圖片

    點擊
    放大

    道醫(yī)學(xué)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book/923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診關(guān)上脈第五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 診關(guān)上脈第五關(guān)上浮而數(shù)
    ,胃中熱。關(guān)上浮大
    ,風(fēng)在胃中
    ,腹脹急,心下澹澹然
    ,羸瘦不能食
    。(《千金》云關(guān)上浮大,風(fēng)有胃中
    ,弱口肩息
    ,心下澹澹,食欲嘔
    。)關(guān)上細微而絕者
    ,腹中癖,少氣
    ,不能食
    。關(guān)上微而芤,唾血亦吐血
    。關(guān)
    2023-09-21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診關(guān)上脈第五
    金匱要略在線: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之空青
    味甘寒
    。主眚盲,耳聾
    。明目,利九竅
    ,通血脈
    ,養(yǎng)精神。久服
    ,輕身延年不老
    。能化銅鐵鉛錫作金。生山谷
    。吳普曰:空青
    ,神農(nóng)甘,一經(jīng)酸
    ,久服
    ,有神仙玉女來時,使人志高(御覽)
    。名醫(yī)曰:生益州及越巂山有銅處
    ,銅精熏則生空青
    自我調(diào)養(yǎng)巧治病類風(fēng)濕在線閱讀
    《自我調(diào)養(yǎng)巧治病》類風(fēng)濕本病指一種慢性的具有對稱性多關(guān)節(jié)炎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醫(yī)屬于“痹證”范圍
    ,認為由于年老體虛
    ,氣血不足,外邪乘虛侵入
    ,致筋脈失養(yǎng)所致
    。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感染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第59章,氣府論在線閱讀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第59章 氣府論足太陽脈氣所發(fā)者七十八穴:兩眉頭各一
    ,入發(fā)至項三寸半,傍五
    ,相去三寸
    ,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
    ,五五二十五
    ,項中大筋兩傍各一,風(fēng)府兩傍各一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腸腑方風(fēng)眩第四
    屬性:(論一首
    、方九首、灸法一首
    、食禁一首)前卷既有頭面風(fēng)方
    ,風(fēng)眩不當(dāng)分出,蓋以此是徐嗣伯方
    ,不可以余方相雜
    ,故此特立風(fēng)眩方條,專出徐氏方焉
    。徐嗣伯曰∶余少承家業(yè)
    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補益,五臟氣虛第五
    《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補益 五臟氣虛第五方九首五補湯主五臟內(nèi)虛竭
    ,短氣咳逆?zhèn)麚p
    ,郁郁不足,下氣復(fù)通津液方∶麥門冬(去心) 小麥(各一升) 粳米(三合) 地骨皮 薤白(各一斤) 人參 五味子上一十味
    , 咀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瘡癰上,候癰疽色法第三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候癰疽色法第三論曰∶夫癰疽初發(fā)如微
    ,人多不以為急
    ,此實奇患,唯宜速治之
    ,治之不速
    ,病成難救,以此致禍能不痛哉
    。且述所懷以悟后賢
    道醫(yī)中醫(yī)傷科按摩學(xué)編寫說明
    《中醫(yī)傷科按摩學(xué)》編寫說明本書是根據(jù)三年制教學(xué)計劃及全國中等按摩專業(yè)統(tǒng)編教材編審委員會討論制定的教學(xué)大綱編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