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頻繁
,外來藥物不斷地增加,但均未載入本草書
。李時珍認為有必要在以前本草書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補充
。這時,李時珍已經35歲了
。
過了五年
,朝廷下了一道詔書
,要在全國選拔一批有經驗的醫(yī)生
,填補太醫(yī)院的缺額,武昌的楚王朱英燎
,推薦了李時珍
。李時珍認為北京是明王朝的京都,那里不僅聚集了全國重要的醫(yī)藥書籍
,還可看到更多的藥材
,這對修改本草書是一個極好的機會。李時珍接受了楚王的推薦
,4l歲進入北京太醫(yī)院
,并擔任了太醫(yī)院院判的職務。
明世宗朱厚熜
,是一個昏庸透頂?shù)幕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他一心追求長生不老的仙丹藥,還想做神仙
。太醫(yī)院中的醫(yī)宮們
,為了迎合朱厚熜的需要,不僅向全國各地收集“仙方”和“丹方”
,同時又翻遍了歷代本草書
,企圖從中獲得長生不老之藥。有的醫(yī)官說“久服水銀
,可以長生不死”
,有的醫(yī)官說“煉食硫黃,可以長肌膚益氣力”
;有的說“靈芝是仙草
,久食可以延年益壽”。李時珍聽到這些無稽之談
,更下定決心準備修改本草書
。
李時珍利用太醫(yī)院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不但閱讀了大量醫(yī)書
,而且對經史百家
、方志類書
、稗官野史,也都廣泛參考
。同時仔細觀察了國外進口的以及國內貴重藥材
,對它們的形態(tài)、特性
、產地都一一加以記錄
。過了一年左右,為了修改本草書
,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
,借故辭職。
在回家的路上
,一天
,-李時珍投宿在一個驛站,遇見幾個替官府趕車的馬夫
,圍著一個小鍋
,煮著連根帶葉的野草,李時珍上前詢問
,馬夫告訴說:“我們趕車人
,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損傷筋骨是常有之事
,如將這藥草煮湯喝了
,就能舒筋活血”。這藥草原名叫“鼓子花”
,又叫“旋花”
,李時珍將馬夫介紹的經驗記錄了下來。寫道:旋花有"益氣續(xù)筋"之用
。此事使李時珍意識到修改本草書要到實踐中去
,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二)
李時珍為了修改本草書
,對各種醫(yī)書上的不同記載進行調查研究
,為了搞清形態(tài)相似的蘋、水萍
、萍逢草
,曾到家門口的雨湖,還到較遠的馬口湖
、沿市湖
、赤東湖進行采集,耐心觀察比較,終于糾正了本草書上的長期混亂
。
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態(tài)
,驗證書本記載,李時珍來到了蘄州城北的龍蜂山捕蛇(白花蛇為蘄州特產)
,只聽得有人唱道:“白花蛇
,誰叫爾能辟風邪,上司索爾急如火
,州中大夫只逼我
,一時不得皮肉破”。隨著歌謠而來的是幾個肩背竹簍的捕蛇人
,他們正朝著幾棵石楠藤走去
,據(jù)說白花蛇愛吃石楠藤的葉,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
,日夜盤纏在石楠藤上
。捕蛇人發(fā)現(xiàn)白花蛇后
,立即從地上撈起一把沙土
,對準白花蛇撒去,說來也奇
,白花蛇遇到沙土
,真象面粉遇水一樣,縮成了一團
,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頸部叉去
,另一手抓住蛇體的后部,這時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來了
。李時珍定前去仔細觀察了白花蛇的形態(tài)
,只見蛇頭大似三角形,嘴里長著4只長牙
,背上有24塊斜方格
,腹部還有斑紋,與一般的蛇
,確實不一樣
。接著,捕蛇人格蛇掛在路旁的小樹上
,用刀剖其腹
,去其內臟,盤曲后裝進了竹簍筐
,據(jù)說
,將蛇烘干后,才能當藥用。李時珍記錄了捕蛇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活動
,不僅補充了本草書
,也為后來編寫《白花蛇傳》,提供了重要材料
。幾年后
,李時珍又根據(jù)白花蛇的祛風特性,制成了專治半身不遂中風癥的“白花蛇酒”
。據(jù)現(xiàn)代藥理分析
,證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鎮(zhèn)靜
、鎮(zhèn)痛
,擴張血管和降壓作用。
穿山甲又叫鯪鯉
,根據(jù)陶弘景著《本草經集注》的記載
,穿山甲是一種食蟻動物,它“能陸能水
,日中出岸
,張開鱗甲如死狀,誘蟻入甲
,即閉而入水
,開甲蟻皆浮出,圍接而食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贝┥郊椎纳盍曅怨媸沁@樣嗎?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李時珍跟隨獵人進入深山老林
,進行穿山甲解剖
,發(fā)現(xiàn)該動物的胃里確實裝滿了未消化的螞蟻,證明了本草書的記載是正確的
。但李時珍發(fā)現(xiàn)穿山甲不是由鱗片誘蟻的
,而"常吐舌誘蟻食之。"他修訂了本草書上關于這一點的錯誤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