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中醫(yī)書籍

    本草綱目菜部(07)在線閱讀_作者:李時珍

    中藥大全 2023-09-21 23:07:42

    《本草綱目》菜部(07)


    苦菜土釋名名荼
    、苦苣
    、苦荬
    、游冬、褊巨
    、老鸛菜、天香菜
    。氣味(菜 )苦
    、寒
    、無 毒
    。主治血淋、尿血
    。用苦荬一把,加酒
    、水各半煎服
    。喉痹
    。用若荬搗汁半碗,加開水泡燈心取汁半碗
    ,調(diào)勻服
    。對口惡瘡
    。用苦荬搗汁一碗
    ,加姜汁一匙
    ,酒送服
    。同時以藥渣敷滄一
    、二次,即愈
    。赤白痢
    。用苦荬根煮服。 附方圖片

    點擊
    放大
    木耳釋名木軟
    、木菌、樹雞
    、木蛾
    。氣味甘
    、平
    、有小毒。主治眼流冷淚
    。用木耳一兩(燒存性)
    、木賊一兩
    ,共研為末
    。每服二錢,以清淘米水煎服
    。崩中漏下。用木耳半斤
    ,炒見煙
    ,研為末
    。每服二錢一分,加頭發(fā)灰三分
    ,好酒調(diào)服
    。機關報久泄痢
    。用干木耳一兩(炒)
    、鹿角膠二錢半(炒),菜研為末
    。每服三錢
    ,溫酒調(diào)下。一天服二次
    。牙痛。用木耳
    、荊芥等分,煎湯頻漱
    。脫肛瀉血
    。用桑耳一兩
    、熟附子一兩
    ,菜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
    ,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
    ,米激發(fā)送下。月經(jīng)不斷(肉色黃瘦
    ,稍有勞累
    ,病情好加?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用桑耳焙干、研細,每服二錢
    ,飯前服,熱酒送下
    。一天服二次
    。赤白帶下
    。用桑耳切碎,酒煎服
    。瘰疬潰粒。用桑耳五錢
    、水紅豆一兩、百草霜三錢
    、青苔二錢片腦一分,共研為末
    ,以雞蛋調(diào)勻敷涂
    。敷前
    ,以車前、艾葉
    、桑皮煎湯洗患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紫x寄生
    。用槐木耳燒存性
    ,研為末
    ,水服棗樣大一塊。若不止痛
    ,飲熱水一程式
    ,蛔蟲即可打下
    。肺癰咳血
    。用柘耳一兩,研為末
    ,同百齒霜二錢
    ,加糊調(diào)成丸子
    ,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米湯送下
    。附方圖片

    點擊
    放大
    萵苣釋名萵菜、千金菜氣味(菜)苦
    、冷
    、微毒。主治乳汁不有
    。用萵苣菜煎酒服。又方:萵苣子一合
    ,生甘草三錢,糯米
    、粳米各半合
    ,煮粥頻食
    。小便不通
    。用萵苣菜 搗爛
    ,或用萵苣子搗成餅,貼臍中即通
    。百蟲入耳。用萵苣搗汁滴入,蟲自出
    。腰部閃傷
    。用白萵苣子(炒)三兩
    、白粟米(炒)一撮
    、乳香、沒藥
    、烏梅肉各半兩
    ,共 研為末
    ,加煉蜜做成丸子,如彈子大
    。每嚼一丸
    ,熱酒送下
    。陰囊腫
    。用萵苣子一合
    ,搗成末
    ,加水一碗煮開五次。附方圖片

    點擊
    放大
    翻白草釋名雞腿根
    、天藕。氣味(根)甘
    、微苦、平
    、無毒。主治崩中下血
    。用雞腿根一兩
    ,搗碎
    ,加酒二碗煎成一碗服。吐血
    。用翻白草五
    、七根,切細
    ,加水二杯煎成一杯,空心服
    。瘧疾寒熱
    。用翻白草根五
    、七個
    ,煎酒服。無名腫毒
    。治方同上
    。疔瘡初起(不拘已成未成)
    。用翻白草十根
    ,酒煎服
    ,出汗即愈
    。渾身疥癩
    。夏季采翻白草,每服一把煎水洗浴
    。附方圖片

    點擊
    放大
    蒲公英釋名耨草、金簪草
    、黃花地丁
    。氣味(苗)甘
    、平、無毒
    。主治乳癰紅腫。用蒲公英一兩
    ,一起搗爛
    ,加水二碗煎成一碗
    ,飯前服。疳瘡疔毒
    。用蒲公項搗爛敷涂
    ,同時又搗汁和酒煎服
    。附方蒲公項的主要功能是清熱解毒
    、消腫散結。過去多用以治療乳癰及瘡腫等
    ,近年臨床實踐上還用本品配合其他藥物治療痰熱、喉痛
    、小便熱淋
    、目赤腫痛
    、濕熱黃疸等病
    。圖片

    點擊
    放大

    道醫(yī)學

    《本草綱目》的作者關于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一直是我們經(jīng)常能夠聽到的名字

    ,他就是本草綱目的作者,而本草綱目對于現(xiàn)在的人來說
    ,有著非常大的作用,那么在古代故事中
    ,是怎么講述當時李時珍的故事呢
    ,讓我們一起往下來看看吧。

    傳說
    ,李時珍剛開始行醫(yī)時
    ,出過一次很大的差錯
    ,還差點鬧出人命來。

    有一天
    ,有一個病人,高燒不出汗
    ,頭痛得厲害
    ,請李時珍去診斷
    。李時珍趕到他家
    ,茶不喝,水不飲
    ,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脈看病
    。他診斷病人患的是傷風病
    ,首先應該發(fā)汗
    ,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藥抓回來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緊被子睡一覺
    ,出出汗,病就會減輕


    李時珍開好處方準備走了
    ,病人問他:“傷風病能不能吃魚
    ?”李時珍一抬頭看見病人家里掛著一條烏鱧魚
    ,就笑著說:“用生姜煮烏鱧魚吃無妨,只要發(fā)了汗就行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李時珍辭別了傷風病人就到別處去診病
    ,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
    ,剛坐在板凳上
    ,病人的兒子就喘著粗氣趕來說
    ,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烏鱧魚后
    ,眼眶子變大,臉色變白
    ,舌頭打結
    ,喘氣不勻


    李時珍一聽急了
    ,心想:不好
    ,這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幸好這時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老先生挖藥回來
    ,一聽說這件事
    ,抓起幾樣草藥就和李時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趕到了傷風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個老中醫(yī),他讓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藥
    ,等病情好轉些再煎服治傷風病的草藥
    ,只三天工夫
    ,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李時珍問他父親
    。父親告訴他,生姜煮烏鱧魚能使人中毒
    。這件事對李時珍震動很大
    ,他一連幾夜都沒睡好覺
    ,傷風病人中毒的情景總是在他的頭腦里打轉轉
    。他暗下決心,為了替天下人治病
    ,弄懂所有中草藥的藥性,他一邊采藥行醫(yī)
    ,一邊四處求拜名師。工夫不負苦心人,他后來終于成了“醫(yī)圣”
    ,寫出了《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在線閱讀的內(nèi)容簡介

    《本草綱目》

    ,藥學著作,五十二卷
    ,明·李時珍撰
    ,刊于1590年
    。全書共190多萬字
    ,載有藥物1892種
    ,收集醫(yī)方11096個,繪制精美插圖1160幅
    ,分為16部
    、60類
    。是作者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
    ,結合作者長期學習
    、采訪所積累的大量藥學知識,經(jīng)過實踐和鉆研
    ,歷時數(shù)十年而編成的一部巨著。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
    ,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
    ,溶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并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
    。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
    ,附錄61種,共942種
    ,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
    ,占全部藥物總數(shù)的58%
    。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
    、谷部
    、菜部
    、果部
    、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
    、芳草、溼草、毒草
    、蔓草
    、水草
    、石草、苔草
    、雜草等九類
    ,是我國醫(y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chǎn)
    。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yī)藥學的系統(tǒng)總結
    ,在訓詁、語言文字
    、歷史、地理
    、植物、動物
    、礦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本書十七世紀末即傳播
    ,先后多種文字的譯本,對世界自然科學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
    。其有關資料曾被達爾文所引
    。用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藥物學的總結
    。這本藥典,不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
    ,或是從它包含藥物的數(shù)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
    ,對人類近代科學以及醫(yī)學方面影響最大
    ,是我國醫(y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chǎn)。
    它的成就
    ,首先在藥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
    、中
    、下三品分類法,采取了“析族區(qū)類
    ,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
    。它把藥物分礦物藥
    、植物藥
    、動物藥。又將礦物藥分為金部
    、玉部、石部
    、鹵部四部。植物藥一類
    ,根據(jù)植物的性能、形態(tài)
    、及其生長的環(huán)境
    ,區(qū)別為草部
    、谷部
    、菜部
    、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為山草
    、芳草
    、醒草
    、毒草、水草
    、蔓草
    、石草等小類
    。動物一類
    ,按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排列為蟲部
    、鱗部
    、介部、禽部
    、獸部
    、人部等6部

    李時珍的生平+本草鋼目

    明世宗即位四十幾年

    ,盡情享樂,但是他又擔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
    ,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過不下去
    。于是,他就千方百計尋找一種長生不老的藥方
    。 公元1556年
    ,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薦名醫(yī)
    。當時封在武昌的楚王
    ,把正在王府里的 醫(yī)生李時珍薦給太醫(yī)院。李時珍是蘄州(今湖北蘄春,蘄音qí)人
    。他的祖父、父親都當 過醫(yī)生
    。父親李言聞對藥草很有研究
    ,李時珍從小受父親的影響
    ,常常跟小伙伴一起上山采集各種藥草。日子一長,他能認得各種草木的名稱
    ,還能知道什么草能治什么病
    。他的醫(yī)藥知識漸漸豐富起來。 但是
    ,在那個日子里
    ,做一個普通醫(yī)生是被上層社會看不起的。李言聞自己是醫(yī)生
    ,卻 要李時珍讀書應科舉考試。李時珍在父親督促下
    ,在十四歲那年考中秀才
    ,但是以后參加舉人考試
    ,三次都沒有考中
    。別人都替他可惜
    ,李時珍卻并不因此失望
    。他的志愿是做個替百姓治病的好醫(yī)生
    。 打那時候起
    ,李時珍就一心一意跟他父親學醫(yī)。正好在這一年
    ,他的家鄉(xiāng)發(fā)生一場大水災
    ,水退以后
    ,又流行疫病
    ,生病的都是沒錢的窮百姓
    。李時珍家并不寬裕
    ,但是父子倆都很同情窮人
    ,窮人找他們看病,他們都悉心醫(yī)治
    ,不計報酬
    。老百姓認為他們醫(yī)術高明
    ,治病熱心,都很感激他們
    。 李時珍為了研究醫(yī)術,讀了許多古代的醫(yī)書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了醫(yī)書。漢朝人寫過一 本《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以后一千多年,不斷出了許多新的醫(yī)書
    。李時珍常常替當?shù)氐耐豕F族看病
    ,那些貴族家里藏書不少
    ,李時珍就靠他行醫(yī)看病的方便,向王公貴族家借圖書看
    。這樣一來,他的學問就越來越豐富
    ,醫(yī)術也越來越高明了。 李時珍的名氣越來越響
    ,被他看好病的人
    ,到處宣傳李醫(yī)生好
    。附近州縣得病的人
    ,也 趕來請李時珍看病
    。 有一次
    ,楚王的兒子得了一種抽風的病。楚王府雖然也有醫(yī)官
    ,但是誰都沒法治好。這 孩子是楚王的命根子
    ,楚王怎么不著急?有人告訴楚王
    ,只有找李時珍,才能治好這種病
    。楚王趕快派人把李時珍請到王府
    。李時珍一看病人的臉色,再按了按脈
    ,就知道孩子得的這種抽風病是腸胃病引起的
    。他開個調(diào)理腸胃的藥方
    ,叫人上藥鋪抓了藥
    。楚王的兒子一吃藥
    ,病就全好了。 楚王十分高興
    ,再三挽留李時珍在楚王府呆下來
    。沒有多少日子
    ,正碰上朝廷征求人 才
    。楚王為了討好明世宗
    ,就把李時珍推薦到北京太醫(yī)院去。 太醫(yī)院本來是國家最高的醫(yī)療機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墒窃谀菚r候
    ,明世宗對真正的醫(yī)學并不重視,卻 迷信一批騙人的方士
    ,在宮里做道場
    ,煉金丹
    ,想憑這些辦法使自己長生不老。李時珍是一個正直的醫(yī)生
    ,看不慣那種烏煙瘴氣的環(huán)境。他在太醫(yī)院呆了一年
    ,就辭職回家。 李時珍辭去官職
    ,回家的路上,順便游歷了許多名山勝地
    。他上山不是為了欣賞景色
    , 而是為了采草藥
    ,研究各種草木的藥用性質。有一次
    ,他到均州(今湖北均縣)的武當山 去
    ,聽說那里產(chǎn)一種榔梅
    ,吃了能使人返老還童,人們把它稱作“仙果”
    。宮廷的貴族都把它當作寶貝一樣,要地方官吏年年進貢
    ,并且禁止百姓采摘
    。李時珍可并不相信真有什么仙果
    。為了弄 *** 相,他冒著危險
    ,攀登懸崖峭壁
    ,采到了一顆榔梅,帶回家鄉(xiāng)
    。經(jīng)過他詳細研究,才知道那種果子只不過像一般梅子一樣
    ,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根本談不上什么“仙果”
    。 李時珍從長期的醫(yī)療工作和采集藥物的過程中,得到了不少科學的資料
    。他發(fā)現(xiàn)古代醫(yī) 書上的記載
    ,有不少錯誤
    ;再說,經(jīng)過那么多年代
    ,人們又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許多古代書上沒有記載過的藥草。他就決心編寫一本新的完備的藥書
    。辭職回家以后
    ,他花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
    ,寫成了著名的醫(yī)藥著作《本草綱目》
    。在這本書里
    ,一共記錄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
    ,收集了一萬多個藥方,為發(fā)展祖國的醫(yī)藥科學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 《本草綱目》出版以后
    ,一直流傳到全世界
    ,已經(jīng)被翻譯成日文
    、德文、英文
    、法文、 俄文
    、拉丁文等許多種文字
    ,在世界醫(yī)藥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 nongli/5000/235
    李時珍(約1518年-1593年),字東璧
    ,晚年自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人
    ,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萬歷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
    ,是中國明朝最著名的醫(yī)學家及藥學家之一。 [編輯] 生平 李時珍出身于一個世醫(yī)家庭
    。祖父是「鈴醫(yī)」。父親名聞
    ,號月池,是當?shù)孛t(yī)
    。由于家庭的熏陶,李時珍從小就喜愛醫(yī)藥
    。由于當時從醫(yī)者的社會地位不高,所以身為醫(yī)生的父親李言聞只希望他讀書應考以光宗耀祖,并不鼓勵他習醫(yī)
    。李時珍在14歲的時候不負父望順利的成為秀才
    ,但是之后3次參加鄉(xiāng)試欲成舉人
    ,都難以遂愿,兼之他對醫(yī)學的濃厚興趣一直有增無減
    ,于是決定棄儒從醫(yī)專心研究醫(yī)藥
    。 在30歲時成為當?shù)孛t(yī)
    ,楚王聽說后聘李時珍為奉祠,掌管良醫(yī)所事務
    ,1556年
    ,經(jīng)舉薦補太醫(yī)院之闕,在京師金陵供職了一年
    。辭職回家后,在雨湖北岸構筑新居
    ,題名「紅花園」,在此行醫(yī)
    。 在他行醫(yī)救人期間,他發(fā)現(xiàn)古代的本草書籍
    ,「品數(shù)既煩,名稱多雜
    。或一物析為二三
    ,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
    ,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遺禍無窮。李時珍多次上書朝廷要求重整醫(yī)書的資料
    ,可惜并無回應
    ,于是他便利用在良醫(yī)所和太醫(yī)院閱讀的大量醫(yī)籍和堅實的文史基礎
    ,親自對中國歷代有關藥物學的著作進行了整理。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
    ,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于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
    。過去的本草書
    ,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diào)查研究
    ,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涂
    ,而且矛盾倍出
    ,使人莫衷一是
    。于是李時珍在徒弟龐憲
    、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
    ,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
    。除了不辭勞苦到各地采藥及以自身試藥之余
    ,他遍訪名醫(yī)宿儒,又到處訪問漁夫
    、農(nóng)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間驗方
    。他首先在家鄉(xiāng)蘄州一帶采訪
    。后來
    ,他多次出外采訪
    。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
    、江蘇、安徽好多地方
    。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chǎn)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
    、茅山
    、牛首山
    ,估計也有他的足跡
    。后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chǎn),險探麓之華」的詩句
    ,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經(jīng)過30年后
    ,終于著成了《本草綱目》,后來又花了12年修訂三次
    。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
    ,李時珍逝世
    ,葬于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zhèn)東南2公里的雨湖之濱。(參看李時珍墓)1596年
    ,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后的第三年
    ,《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刊行
    。此外他還著有《奇經(jīng)八脈考》、《瀕湖脈學》
    、《瀕湖集簡方》
    、《三焦客難》
    、《命門考》
    、《五臟圖論》、《瀕湖醫(yī)案》等
    ,除前兩種外皆失傳。 李時珍用了大約27年的時間才編寫完成《本草綱目》
    ,經(jīng)過了三次改寫
    ,于萬歷六年(1578年)才最終完成
    。在這個過程中
    ,李時珍參考了800多種書籍,多次去各地進行實地考察
    ,采集樣本
    ,耗費了他非常大的心血
    。 《本草綱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證類本草》為資料主體增刪考訂而成的。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藥物學家趙學敏撰《本草綱目拾遺》
    ,用意在拾遺補正《本草綱目》
    ,其中新增716種藥材
    ,補充161種藥物內(nèi)容
    ,糾舉錯誤34條
    。 體例 《本草綱目》共52卷
    ,載藥1892種(其中李時珍新增藥物374種),書中附有藥物圖1109幅
    ,方劑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時珍自己收集和擬定的)
    ,約190萬字
    ,分為16部、60類
    。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
    、集解(敘述產(chǎn)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
    、修治(炮制方法)、氣味
    、主治
    、發(fā)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
    、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
    ,附錄61種,共942種
    ,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
    ,占全部藥物總數(shù)的58%。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
    、谷部、菜部
    、果部、本部五部
    ,又把草部分為山草
    、芳草、溼草
    、毒草
    、蔓草
    、水草、石草
    、苔草
    、雜草等九類
    參考: zh. *** /w/index?title=%E6%9C%AC%E8%8D%89%E7%BA%B2%E7%9B%AE&variant=zh-
    李時珍 字東璧
    ,號瀕湖
    ,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西元1518年)
    ,卒于神宗萬歷二十一年(西元1593年)
    。其父李言聞世當?shù)孛t(yī)
    。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
    ,并富有實踐精神,肯于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
    。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
    ,兼管良醫(yī)所事務。三年后
    ,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yī)院判。太醫(y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yī)療機構
    ,當時被一些庸醫(y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
    ,便辭職回鄉(xiāng)。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y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余種
    ,結合自身經(jīng)驗和調(diào)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
    ,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
    。在國內(nèi)外均有很高的評價
    ,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jié)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
    、《奇經(jīng)八脈考》等書。 李家世代業(yè)醫(yī)
    ,祖父是“鈴醫(yī)”
    。父親李言聞
    ,號月池,是當?shù)孛t(yī)
    。那時
    ,民間醫(yī)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
    ,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
    ,出人頭地
    。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
    ,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
    ,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于是
    ,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
    ,專心學醫(yī),于是向父親求說并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
    ,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
    ,至死不怕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崩钤鲁卦诶淇岬氖聦嵜媲敖K于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
    ,并精心地教他。不幾年
    ,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yī)生
    。 《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
    、六十類
    。經(jīng)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
    。共收載歷代諸家本草所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
    其中植物藥1094種。礦物
    、動物及其他藥798種
    ,有374種為李氏所新增
    。每種藥首先以正名為綱
    ,附釋名為目
    ;其次是集解
    、辨疑
    、正誤,詳述產(chǎn)狀
    ;再次是氣味
    、主治
    、附方
    ,說明體用。內(nèi)容極其豐富
    ,是我國藥物學的寶貴遺產(chǎn),對后世藥物學的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
    。 《本草綱目》的故事于行醫(yī)的十幾年中
    ,李時珍閱讀了大量古醫(yī)籍
    ,又經(jīng)過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古代的本草書籍 “品數(shù)既煩
    ,名稱多雜?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蛞晃镂鰹槎蚨锘鞛橐黄贰保ā睹魍馐繁緜鳌罚?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特別是其中的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
    ,而遺禍無窮。于是
    ,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從三十一歲那年
    ,他就開始醞釀此事,為了“窮搜博采”
    ,李時珍讀了大量參考書
    。家藏的書讀完了
    ,就利用行醫(yī)的機會,向本鄉(xiāng)豪門大戶借
    。后來,進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yī)院
    ,讀的書就更多,簡直成了“書迷”
    。他自述“長耽嗜典籍
    ,若啖蔗飴”(《本草綱目》原序)
    。顧景星在《李時珍傳》里,也贊他“讀書十年
    ,不出戶庭
    ,博學無所弗瞡”。他不但讀了八百余種萬余卷的醫(yī)書
    ,還看過不少歷史
    、地理和文學名著及敦煌的經(jīng)史巨作連數(shù)位前代偉大詩人的全集也都仔細鉆研過。 他還從中摘錄了大量有關醫(yī)藥學的詩句
    。而這些詩句也確實給了他許多真實有用的醫(yī)藥學知識
    ,幫助他糾正了前人在醫(yī)藥學上的許多謬誤
    。如古代醫(yī)書中,常常出現(xiàn)“鶩與鳧”
    。它們指的是什么
    ?是否有區(qū)別
    ?歷代藥物學家眾說紛紜
    ,爭論不休。李時珍摘引屈原《離騷》中的“將與雞鶩爭食乎”
    ,“將泛乎若水中之鳧乎”兩句,指出詩人把“鶩”與“鳧”對舉并稱
    ,就是它們不是同一種禽鳥的明證
    。他又根據(jù)詩中對它們不同生活環(huán)境的描繪,證明“鶩”是家鴨
    ,“鳧”是野鴨子
    ,藥性不同
    。屈原的詩賦
    ,竟成了李時珍考證藥物名實的雄辯依據(jù)
    。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
    ,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于藥名的混雜,使藥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十分的不明
    。過去的本草書
    ,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
    ,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diào)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涂
    ,而且矛盾倍出
    ,使人莫衷一是
    。例如藥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yī)藥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
    ,象麻黃,但顏色青
    ,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像大青
    ,并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
    。又如狗脊一藥
    ,有的說它像萆薢,有的說它像拔葜
    ,有的又說它像貫眾,說法極不一致
    。類似此情況很多
    ,李時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擱下筆來
    。這些難題該怎樣解決呢? 在他父親的啟示下
    ,李時珍認識到
    ,“讀萬卷書”固然需要
    ,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羅百氏”
    ,又“采訪四方”
    ,深入實際進行調(diào)查。 李時珍穿上草鞋
    ,背起藥筐
    ,在徒弟龐憲
    、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
    ,遍訪名醫(y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
    ,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
    。 他首先在家鄉(xiāng)蘄州一帶采訪。后來
    ,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
    ,還到過江西、江蘇
    、安徽好多地方
    。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
    。盛產(chǎn)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
    、茅山、牛首山
    ,估計也有他的足跡
    。后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chǎn)
    ,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
    ,四方采訪的生活
    。 李時珍每到一地
    ,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采藥的
    ,有種田的
    ,捕魚的
    ,砍柴的,打獵的
    。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藥物
    。比如蕓苔,是治病常用的藥
    。但究竟是什么樣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說不明白
    ,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
    ,在他指點下
    ,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蕓苔
    ,實際上就是油菜
    。這種植物
    ,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
    ,種子可以榨油
    ,于是
    ,這種藥物,便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來了
    。 不論是在四處采訪中
    ,還是在自己的藥圃里
    ,李時珍都非常注意觀察藥物的形態(tài)和生長情況。 蘄蛇
    ,即蘄州產(chǎn)的白花蛇。這種藥有醫(yī)治風痹
    、驚搐、癬癩等功用
    。李時珍早就研究它。但開始
    ,只從蛇販子那里觀察
    。內(nèi)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山里捕來的
    ,不是真的蘄蛇。那麼真正蘄蛇的樣子又是怎么樣的呢
    ?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訴他
    ,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
    ,要立即截肢
    ,否則就中毒死亡
    。在治療上述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
    。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
    。蘄州那麼大
    ,其實只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
    。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
    ,于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那里有個狻猊洞
    ,洞周圍怪石嶙峋
    ,灌木叢生
    。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舉目皆是
    。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
    ,所以生活在這一帶
    。李時珍置危險于度外
    ,到處尋找。在捕蛇人的幫助下
    ,終于親眼看見了蘄蛇,并看到了捕蛇
    、制蛇的全過程。由于這樣深入實際調(diào)查過
    ,后來他在《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
    ,就得心應手
    ,說得簡明準確。說蘄蛇的形態(tài)是:“龍頭虎口
    ,黑質白花
    、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
    ,尾上有一佛指甲
    ,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
    ;說蘄蛇的捕捉和制作過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
    。先撒沙土一把
    ,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
    。用繩懸起,刀破腹以去腸物
    ,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chuàng)爾
    ,乃以竹支定
    ,屈曲盤起
    ,扎縛炕干
    。”同時
    ,也搞清了蘄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蘄地者,雖干枯而眼光不陷
    ,他處者則否矣
    。”這樣清楚地敍述蘄蛇各種情況
    ,當然是得力于實地調(diào)查的細致。 李時珍了解藥物
    ,并不滿足于走馬看花式的調(diào)查
    ,而是一一采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
    。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
    、含混不清的藥物。用他的話來說
    ,就是“一一采視
    ,頗得其真”
    ,“羅列諸品,反復諦視”
    。 當時
    ,太和山五龍宮產(chǎn)的“榔梅”
    ,被道士們說成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果”。他們每年采摘回來
    ,進貢皇帝。官府嚴禁其他人采摘
    。李時珍不信道士們的鬼話
    ,要親自采來試試,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
    。于是,他不顧道士們的反對
    ,竟冒險采了一個
    。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
    、杏子一樣
    ,能生津止渴而已
    ,是一種變了形的榆樹的果實,并沒有什么特殊攻效
    。 鯪鯉
    ,即今天說的穿山甲
    ,是過去比較常用的中藥。陶弘景說它能水陸兩棲
    ,白天爬上巖來
    ,張開鱗甲
    ,裝出死了的樣子,引誘螞蟻進入甲內(nèi)
    ,再閉上鱗甲,潛入水中
    ,然后開甲讓螞蟻浮出,再吞食
    。為了了解陶弘景的說法是否對頭
    ,李時珍親自上山去觀察
    。并在樵夫、獵人的幫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
    。從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螞蟻,證實穿山甲動物食蟻這點
    ,陶弘景是說對了
    。不過
    ,從觀察中,他發(fā)現(xiàn)穿山甲食蟻時
    ,是搔開蟻穴
    ,進行舐食,而不是誘蟻入甲
    ,下水吞食
    ,李時珍肯定了陶弘景對的一面
    ,糾正了其錯誤之處。 就這樣
    ,李時珍經(jīng)過長期的實地調(diào)查
    ,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
    ,于萬歷戊寅年(西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全書約有200萬字
    ,52卷,載藥1892種
    ,新增藥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
    ,附圖1000多幅
    ,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
    。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
    ,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
    、礦物學
    ,地質學
    ,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
    。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參考: baike.baidu/view/5910
    [編輯] 生平 李時珍出身于一個世醫(yī)家庭
    。祖父是「鈴醫(yī)」
    。父親名聞,號月池
    ,是當?shù)孛t(yī)
    。由于家庭的熏陶,李時珍從小就喜愛醫(yī)藥
    。由于當時從醫(yī)者的社會地位不高
    ,所以身為醫(yī)生的父親李言聞只希望他讀書應考以光宗耀祖
    ,并不鼓勵他習醫(yī)。李時珍在14歲的時候不負父望順利的成為秀才
    ,但是之后3次參加鄉(xiāng)試欲成舉人
    ,都難以遂愿
    ,兼之他對醫(yī)學的濃厚興趣一直有增無減,于是決定棄儒從醫(yī)專心研究醫(yī)藥
    。 在30歲時成為當?shù)孛t(yī)
    ,楚王聽說后聘李時珍為奉祠,掌管良醫(yī)所事務
    ,1556年
    ,經(jīng)舉薦補太醫(yī)院之闕
    ,在京師金陵供職了一年。辭職回家后
    ,在雨湖北岸構筑新居,題名「紅花園」,在此行醫(yī)
    。 在他行醫(yī)救人期間
    ,他發(fā)現(xiàn)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shù)既煩
    ,名稱多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蛞晃镂鰹槎蚨锘鞛橐黄贰梗ā睹魍馐繁緜鳌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
    ,因而遺禍無窮
    。李時珍多次上書朝廷要求重整醫(yī)書的資料
    ,可惜并無回應,于是他便利用在良醫(yī)所和太醫(yī)院閱讀的大量醫(yī)籍和堅實的文史基礎
    ,親自對中國歷代有關藥物學的著作進行了整理
    。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
    ,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于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
    。過去的本草書
    ,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diào)查研究
    ,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涂
    ,而且矛盾倍出
    ,使人莫衷一是。于是李時珍在徒弟龐憲
    、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
    ,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
    。除了不辭勞苦到各地采藥及以自身試藥之余,他遍訪名醫(yī)宿儒
    ,又到處訪問漁夫、農(nóng)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間驗方
    。他首先在家鄉(xiāng)蘄州一帶采訪
    。后來,他多次出外采訪
    。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
    、江蘇
    、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
    。盛產(chǎn)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
    、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
    。后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chǎn),險探麓之華」的詩句
    ,反映他遠途跋涉
    ,四方采訪的生活
    。經(jīng)過30年后,終于著成了《本草綱目》
    ,后來又花了12年修訂三次
    。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李時珍逝世
    ,葬于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zhèn)東南2公里的雨湖之濱
    。(參看李時珍墓)1596年
    ,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刊行
    。此外他還著有《奇經(jīng)八脈考》
    、《瀕湖脈學》
    、《瀕湖集簡方》
    、《三焦客難》、《命門考》
    、《五臟圖論》
    、《瀕湖醫(yī)案》等
    ,除前兩種外皆失傳。

    本草綱目?木部?沉香原文及翻譯,本草綱目?木部?沉香原文及翻譯

    本草綱目·木部·沉香原文及翻譯

    木部·沉香

    作者:李時珍

    釋名

    沉水香

    、蜜香
    。木之心節(jié)置水則沉,故名沉水
    ,亦曰水沉
    。半沉者為棧香
    ,不沉者為黃熟香
    。南越志言交洲人稱為蜜香
    ,謂其氣如蜜脾也
    。梵書名阿迦盧香

    氣味

    、微溫
    、無毒。

    主治

    風水毒腫

    ,去惡氣
    。主心腹痛
    ,霍亂中惡,邪鬼疰氣
    ,清人神,并宜酒煮服之
    。治上熱下寒
    ,氣逆喘急,大腸虛閉
    ,小便氣淋
    ,男子精冷

    附方

    諸虛寒熱

    ,冷痰虛熱
    ,冷香湯;用沉香,附子(炮)等分
    ,水一盞,煎七分
    ,露一夜,空心溫服。

    胃冷久呃;沉香

    ,紫蘇
    ,白豆蔻各一錢,為末
    。每柿蒂湯服五七分。

    文言文翻譯

    漢書原文及翻譯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book/925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道醫(yī)中醫(yī)養(yǎng)生學第十六章第五節(jié) 老年保健在線閱讀
    《中醫(yī)養(yǎng)生學》第十六章第五節(jié) 老年保健人體于60歲以后進入老年期
    。一
    、生理和心理特點《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說:老年人“精耗血衰,血氣凝泣”
    ,“形體傷憊……百骸疏漏
    ,風邪易乘”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鹅`樞·天年》早有“六十歲,心氣始衰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診關上脈第五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 診關上脈第五關上浮而數(shù)
    ,胃中熱
    。關上浮大
    ,風在胃中
    ,腹脹急
    ,心下澹澹然,羸瘦不能食
    。(《千金》云關上浮大,風有胃中
    ,弱口肩息,心下澹澹
    ,食欲嘔。)關上細微而絕者
    ,腹中癖
    金匱要略在線: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之空青
    味甘寒。主眚盲
    ,耳聾
    。明目
    ,利九竅
    ,通血脈,養(yǎng)精神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第59章,氣府論在線閱讀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第59章 氣府論足太陽脈氣所發(fā)者七十八穴:兩眉頭各一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瘡癰上,候癰疽色法第三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候癰疽色法第三論曰∶夫癰疽初發(fā)如微
    ,人多不以為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