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一首 方五十一首 灸法一首) 論曰:凡除熱解毒無過苦酸之物,故多用苦參、青葙、艾、梔子、葶藶
治溫氣病欲死方:
苦參一兩
,以酒二升煮取一升,盡飲之治熱病五六日以上方
苦參(三兩) 黃芩(二兩) 生地黃(八兩)
上三味 咀
治時(shí)行毒病七八日
芫花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
治傷寒中風(fēng)五六日以上
,但胸中煩,干嘔方。栝蔞實(shí)(一枚) 黃芩 甘草(各三兩) 生姜(四兩) 大棗(十二枚) 柴胡(八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
治傷寒后嘔噦反胃及干嘔不下食方
。生蘆根(切) 青竹茹(各一升) 生姜(三兩) 粳米(三合)
上四味
治傷寒后嘔噦方:通草(三兩) 生蘆根(切
,一升) 橘皮(一兩) 粳米(三合)治傷寒后虛羸少氣嘔吐方:
石膏 麥冬 半夏(各一升) 竹葉(二把) 人參(二兩)
上五味 咀
一方加生姜五兩
。(此方是仲景竹葉湯方,前卷汗后門中已有,但少甘草,分兩小別。)治毒熱攻手足赤腫 熱疼痛欲脫方:
煮馬屎若羊屎汁漬之
,日三度。又方 濃煮虎杖根
,適寒溫以漬手足令至踝上一尺止。又方 稻穰灰汁漬之
。又方 取好酒煮苦參漬之
。又方 豬膏和羊屎涂之亦佳
。又方 取常思草絞取汁漬之(一名蒼耳
。)治時(shí)行熱毒變作赤色癰疽丹疹、熱毒赤腫及眼赤痛生障翳方
。漏蘆 連翹 黃芩 麻黃 白蘞 甘草(各二兩) 枳實(shí) 大黃(各三兩) 兩)
上九味 咀
治傷寒五六日斑出方
豬膽 苦酒(各三合) 雞子(一枚)
上三味合煎三沸
治人及六畜時(shí)氣熱病豌豆瘡方:
濃煮黍穰汁洗之
又方 煮蕓苔洗之
。治熱病后豌豆瘡方:
黃連三兩
,以水二升煮取八合,頓服之。又方 真波斯青黛大如棗
,水服之瘥。又方 青木香二兩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愈又方 小豆末
治瘡出煩疼者方。
青木香(二兩) 熏陸香 礬石 丁香(各一兩) 麝香(半兩)
上五味 咀
病輕者去礬石
又方 芒硝和豬膽涂上勿動(dòng)
治內(nèi)發(fā)瘡盛方: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ㄋ暮希?大豬膽(一具)
上二味合煎三沸,服一合
治豌豆瘡初發(fā)覺欲作者方:
煮大黃五兩
治時(shí)行病發(fā)瘡方:
取好蜜遍身摩瘡上
又方 灸兩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壯
治傷寒鼻衄肺間有余熱故也
牡蠣(一兩半) 石膏(一兩六銖)
上二味治
治傷寒熱病喉中痛閉塞不通方:
生烏扇(一斤
又方 升麻 芍藥 羚羊角(各三兩) 通草(四兩) 射干(二兩) 生蘆根(切
治熱病口中苦下氣除熱喉中鳴煎方:
石膏(半升) 蜜(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先煮石膏取二升
治傷寒熱病后口干喜唾咽痛方:
大棗(二十枚) 烏梅(十枚)
上二味合搗蜜和
傷寒服湯藥而下利不止
禹余糧 赤石脂(各一斤
治傷寒后下利膿血方:
阿膠(一兩) 黃柏(二兩) 黃連(四兩) 梔子仁(十四枚)
上四味 咀
治赤白下膿
麝香 礬石 巴豆 附子 真珠 雄黃(等分
上六味治合
治傷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后脈沉遲
,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麻黃 知母 葳蕤(亦作菖蒲) 黃芩(各三兩) 升麻 芍藥 當(dāng)歸 干姜 石膏 茯苓 白朮 桂心 甘草 麥冬 (各二兩《傷寒論》作天門冬)
上十四味 咀
治溫毒及傷寒內(nèi)虛外熱攻胃
梔子(二十枚) 豉(一升) 薤白(一握)
上三味以水四升
治病后虛腫方:
豉五升 醇酒一斗
上二味煮三沸,及熱頓服
治汗不止方:
地黃三斤切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又方 白朮葉作飲飲之
。又方 白朮方寸匕
,以飲服之。治卒得汗不止方:
以溫酒服牛羊脂愈
。(一云服牛羊屎亦止。)治盜汗及汗無時(shí)方:
以韭根四十九枚
,水二升煮一升,頓服之。又方 豉一升
,以酒二升漬三日,服不瘥,更合服,不過三劑即止。止汗方:
杜仲 牡蠣(等分)
上二味治下篩
治臥即盜汗,風(fēng)虛頭痛方
牡蠣 白朮 防風(fēng)(各三兩)
上三味治
又方 牡蠣 雷丸 麻黃根(各三兩) 干姜 甘草(各一兩) 米粉(二升)
上六味治
(論二首 方十八首 食忌九條) 論曰:凡熱病新瘥及大病之后,食豬肉及羊血肥魚油膩等必當(dāng)大下利
,醫(yī)所不能治也,必至于死。若食餅餌粢黍飴哺膾炙棗栗諸果物。脯 及堅(jiān)實(shí)難消之物,胃氣尚虛弱不能消化,必更結(jié)熱。適以藥下之,則胃氣虛冷,大利難禁,不下之必死,下之復(fù)危,皆難救也。熱病及大病之后多坐此死病新瘥后,但得食糜粥
病新瘥未滿百日,氣力未平復(fù)
時(shí)病瘥后未滿五日
時(shí)病瘥后新起飲酒及韭菜
時(shí)病新瘥食生魚
時(shí)病新瘥食生菜
時(shí)病新瘥汗解飲冷水者
時(shí)病新瘥食生棗及羊肉者,必膈上作熱蒸
時(shí)病新瘥食羊犬等肉者
時(shí)病新瘥食魚肉與瓜生菜令人身熱
時(shí)病新瘥食蒜膾者
治傷寒瘥后更頭痛壯熱煩悶方
柴胡(一斤) 半夏(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 生姜(四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
補(bǔ)大病后不足虛勞方(萬(wàn)病虛勞同用:
取七歲以下五歲以上黃牛新生者乳一升
治大病瘥后勞復(fù)者方
。枳實(shí)(三枚) 梔子(十四枚) 豉(一升,綿裹)
上三味 咀
治傷寒溫病后勞復(fù)或食或飲或動(dòng)作方:
梔子仁(三七枚) 石膏(五兩) 香豉(一升) 鼠屎(尖頭大者二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治食大飽不消
豉(一升) 鼠屎(二十枚) 梔子(七枚) 大黃(三兩)
上四味 咀
治新瘥早起及食多勞復(fù)方:
豉(五合) 鼠屎(尖頭者二十一枚)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
治重病新瘥,早起勞及飲食多致發(fā)欲死方:
燒鱉甲末飲服方寸匕
。治病新瘥,遇美飲食食過多
,食復(fù)者方:取所食余燒為末
,飲調(diào)服二錢匕,日三服。治勞復(fù)氣欲絕起死人方
。麥門冬(一兩) 甘草(二兩) 京棗(二十枚) 竹葉(切
,一升)治食勞方:
面二升煮取汁服之。
又方 杏仁五十枚
欲令病患不復(fù)方:
燒頭垢如梧桐子大,服之
治傷寒瘥后一年
,心下停水不能食者方:生地黃(五斤) 白朮(一斤) 好曲(二斤)
上三味合搗,令相得
論曰:婦人溫病雖瘥,若未平復(fù)
、血脈未和、尚有熱毒而與之交接,得病者名為陰易病。其人身體重,熱上沖胸
,頭重不能舉,眼中生眵 (一作膜來),四肢(一云膝脛)拘急、小解離,經(jīng)脈緩弱血?dú)馓?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治婦人得病易丈夫,丈夫得病易婦人方:
取女人中 近隱處燒服方寸匕
,日三,小便即利治交接勞復(fù)
取所交接?jì)D人衣服
令病患不復(fù)方:
取女人手足爪二十枚,女人中衣帶一尺燒
,以酒若米飲汁服之。治男子新病起近房?jī)?nèi)復(fù)者方:
取女人月經(jīng)赤帛燒服方寸匕
,亦治陰卵腫縮入腹絞痛欲死。治病后發(fā)亂不可理
,通頭法:生麻油二斤
,將頭發(fā)解開安銅沙羅中,用油淹漬之,細(xì)將釵子理發(fā)斯須并自通矣。(論二首 方七首) 論曰:百合病者,謂無經(jīng)絡(luò)百脈一宗悉致病也
。皆因傷寒虛勞,大病已后不平復(fù),變成斯病。其狀惡寒而嘔者論曰:百合病見在于陰而攻其陽(yáng)
治百合病已經(jīng)發(fā)汗后更發(fā)之方
百合(七枚
治百合病下后更發(fā)者方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兩) 代赭(一兩)
上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