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六首 方五十三首 灸法七首)
論曰:凡積久飲酒,未有不成消渴
治法可常服栝蔞汁以除熱
治消渴除腸胃熱實(shí)方:
麥門冬 茯苓 黃連 石膏 葳蕤(各八分) 人參 龍膽 黃芩(各六分) 升麻(四分)枳
上十三味為末
又方 栝蔞根 生姜(各五兩) 生麥冬汁 蘆根(切,各二升) 茅根(切
泄熱止渴,治胃腑實(shí)熱
茯神(二兩
治消渴方
豬肚(一具,治如食法) 黃連 粱米(各五兩) 栝蔞根 茯神(各四兩) 知母(三兩) 麥門冬(二兩)
上七味為末
又方 黃 茯神 栝蔞根 甘草 麥冬(各三兩) 干地黃(五兩)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
治消渴方
干浮萍 栝蔞根(等分)
上二味為末,以人乳和丸如梧子大
治消渴日飲水一石者方:
鉛丹(二兩) 附子(一兩) 葛根 栝蔞根(各三兩)
上四味為末
治渴方
黃連 生地黃(各一斤,張文仲云十斤)
上二味絞地黃汁漬黃連出曝燥
治大渴秘方
。深掘一大栝蔞根
,濃削去皮至白處止,寸切,水浸一日一夜,易水經(jīng)五日,取出爛搗碎研之,以絹袋濾,如出粉法干之,水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作粉粥奶酪中食之,不限多少,瘥止。又方 栝蔞粉和雞子曝干,更杵為末
,水服方寸七,日三。丸服亦可。又方 水和栝蔞散服方寸匕
。亦可蜜丸如梧子大,服三十丸。又方 濃煮竹根汁飲之
,瘥止。又方 漬豉汁任性多少
,飲之又方 以青粱米煮取汁,飲之
,以瘥止。論曰:夫內(nèi)消之為病
,當(dāng)由熱中所致,小便多于所飲,令人虛極短氣。夫內(nèi)消者,食物皆消作小便,又不渴。貞觀十年梓州刺史李文博,先服白石英既久,忽房道強(qiáng)盛,經(jīng)月余,漸患渴,經(jīng)數(shù)日,小便大利,日夜百行,百方治之,漸以增劇,四體羸,不能起止,精 神恍惚,口舌焦干而卒。此病雖稀,甚可畏也。利時(shí)六脈沉細(xì)微弱,服枸杞湯即效,但不能 長(zhǎng)愈。服鉛丹散亦即減,其間將服除熱宣補(bǔ)丸。治渴而利者方
。枸杞枝葉(一斤) 黃連 栝萎根 甘草 石膏(各三兩)
上五味 咀
治消渴,止小便數(shù)兼消中方
鉛丹 胡粉 甘草 澤瀉 石膏 栝蔞根 赤石脂 白石脂(《肘后》作貝母)
上八味各五分治下篩
(《集驗(yàn)》名除熱宣補(bǔ)丸
,治腎消渴,小便數(shù)者)。茯神 黃 人參 麥冬 甘草 黃連 知母 栝蔞根(各三兩) 菟絲子(三合) 蓯 蓉 干地黃 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為末
治口干燥內(nèi)消方。
酸棗(一升五合) 酸安石榴子(五合) 覆盆子 葛根(各三兩) 栝蔞根 茯苓(各三兩半) 兩半) 桂心(一兩六銖) 烏梅(五十枚)
上十味為末
治消中
用鹿角炙令焦為末,以酒服五分匕,日二
又方 葵根如五升
又方 漚麻汁服一升
論曰:強(qiáng)中之病,莖長(zhǎng)興盛
豬腎(一具) 大豆(一升) 薺 人參 石膏(各三兩) 茯神(一作茯苓) 磁 石(綿裹) 知母 葛根 栝蔞根 黃芩 甘草(各二兩)
上十二味 咀
治腎氣不足
羊腎(一具) 遠(yuǎn)志 人參 澤瀉 桂心 當(dāng)歸 茯苓 龍骨 干地黃 黃芩 甘草 川 芎(各二兩) 麥門冬(一升) 五味子(半升) 生姜(六兩)大棗(二十枚)
上十六味以水一斗五升
治下焦虛熱
竹葉(切三升) 甘草(三兩) 栝蔞根 生姜(各五兩) 麥門冬 茯苓(各四兩) 大棗 (三十
上九味 咀
治渴利虛熱
竹葉(切,二升) 地骨皮(切
治面黃
生地黃汁 生栝蔞根汁(各二升) 生羊脂(三升) 白蜜(四升) 黃連(一升為末)
上五味合煎
治渴小便數(shù)方:
貝母(六分,一作知母) 茯苓 栝蔞根(各四分) 鉛丹(一分) 雞 中黃皮(十四枚)
上五味治下篩
治渴利方:
用生栝蔞根三十斤切
治渴小便利
,復(fù)非淋者方:用榆白皮二斤切
,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三合,日三。又方 小豆藿一把搗汁
,頓服三升。又方 取薔薇根,水煎服之
,佳。(《肘后》以治睡中遺尿)。又方 三年重鵲巢燒末
,以飲服之。(《肘后》以治睡中遺尿)。又方 桃膠如彈丸大
,含之咽津。又方 蠟如雞子大,以醋一升
論曰:凡人生放恣者眾
治不渴而小便大利,遂至于死者方:
用牡蠣五兩
治小便不禁
,日便一二斗,或如血色方:麥冬 干地黃(各八兩) 干姜(四兩) 續(xù)斷 蒺藜子 桂心(各三兩) 甘草(一兩)上七味咀
,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古今錄驗(yàn)》亦治消腎,腳瘦細(xì),治小便多或不禁方。
菟絲子 蒲黃 黃連(各三兩) 肉蓯蓉(二兩) 硝石(一兩)
上五味治下篩
又方 鹿茸(二寸) 桂心(一尺) 附子(大者三枚) 澤瀉(三兩) 躑躅 韭子(各一升)
上六味治下篩
治消中虛勞少氣,小便數(shù)方
。黃 桂心 芍藥 當(dāng)歸 甘草 生姜(各二兩) 黃芩 干地黃 麥冬(各一兩) 大棗
上十味 咀
治男子百病,小便過(guò)多失精方
。棘刺 石龍芮 巴戟天(各二兩) 濃樸 麥門冬 菟絲子 萆 (《外臺(tái)》作草鞋) 柏 子仁 葳蕤 小草 干地黃 細(xì)辛 杜仲 牛膝 蓯蓉 石斛 桂心防葵(各一兩) 烏 頭(半兩)
上十九味為末
治尿數(shù)而多者方:
用羊肺一具作羹
治消渴
茯苓(八兩) 澤瀉(四兩) 白朮 桂心 生姜(各三兩) 甘草(一兩)
上六味 咀
又方 取屋上瓦三十年者,碎如雀腦三升
白朮 干地黃 生姜 人參 橘皮 甘草 黃 遠(yuǎn)志 桂心 當(dāng)歸 芍藥(各二兩) 大棗(三十枚)
上十二味 咀
治熱病后虛熱
、渴、四肢煩疼方:葛根(一斤) 人參 甘草(各一兩) 竹葉(一把)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
治虛勞渴無(wú)不效方
茯苓 菟絲子 當(dāng)歸 山茱萸 牛膝 五味子 附子 巴戟天 石膏 麥冬(各三兩) 石葦 人參 蓯蓉(《外臺(tái)》作遠(yuǎn)志) 桂心(各四兩) 大豆卷(一升)天冬(五兩)
上十六味為末
治虛熱
茯神 蓯蓉 葳蕤(各四兩) 生石斛 黃連(各八兩) 栝蔞根 丹參(各五兩) 甘 草 五味子 知母 當(dāng)歸 人參(各三兩) 麥(三升,《外臺(tái)》作小麥)
上十三味為末
治虛勞
枸杞根白皮(切
治男子五勞七傷
春三月黃芩(四兩) 大黃(三兩) 黃連(四兩) 夏三月黃芩(六兩) 大黃(一兩) 黃連 (七兩) 秋三月黃芩(六兩) 大黃(二兩) 黃連(三兩)冬三月黃芩(三兩) 大黃(五兩)黃連(二兩)上三味隨時(shí)加減和搗
治熱渴頭痛壯熱,及婦人血?dú)馍蠜_
茅根二升(切)
治嶺南山瘴風(fēng)熱毒瓦斯
黃連(不限多少) 生栝蔞根(搗汁) 生地黃(汁) 羊乳(汁)
上四味
治虛熱
,小便利而多服石散,人虛熱,當(dāng)風(fēng)取冷患香港腳論曰:凡消渴病經(jīng)百日以上,不得灸刺
治消渴咽喉干,灸胃脘下輸三穴各百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