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一首) 論曰:胃腑者
右手關(guān)上陽(yáng)絕者
,無(wú)胃脈也。若吞酸頭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陰治陰,在足大趾本節(jié)后一寸。右手關(guān)上陽(yáng)實(shí)者
,胃實(shí)也。若腸中伏伏(一作幅幅)不思食,得食不能消,刺足陽(yáng)明治 陽(yáng),在足上動(dòng)脈。脈浮而芤,浮則為陽(yáng),芤則為陰趺陽(yáng)脈浮大者
胃脈搏堅(jiān)而長(zhǎng)
胃病者
,腹 脹,胃脘當(dāng)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下取三里。飲食不下膈塞不通
,邪在胃脘。在上脘則抑而刺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胃脹者
胃瘧令人旦病也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
厥氣客于胃,則夢(mèng)飲食
診得胃脈病形何如
扁鵲云:足太陰與陽(yáng)明為表里,脾胃若病實(shí)
胃絕不治五日死
足陽(yáng)明之脈起于鼻交 中
其廉
是動(dòng)則病凄凄振寒,善伸數(shù)欠
(脈二首 方三首 灸法一首) 胃實(shí)熱 右手關(guān)上脈陽(yáng)實(shí)者,足陽(yáng)明經(jīng)也
梔子仁 射干 升麻 茯苓(各二兩) 芍藥(四兩) 白朮(五兩) 赤蜜 生地汁 (各一升)
上八味 咀
胃中熱病,灸三里三十壯
,穴在膝下三寸。胃虛冷 右手關(guān)上脈陽(yáng)虛者,足陽(yáng)明經(jīng)也
。病苦脛寒不得臥,惡風(fēng)寒灑灑,目急治少氣口苦
柏子仁 防風(fēng) 細(xì)辛 桂心 橘皮(各二兩) 川芎 吳茱萸 人參(各三兩) 甘草 (一兩)
上九味 咀
補(bǔ)胃虛寒
人參 甘草 細(xì)辛(各六分) 麥冬 桂心 當(dāng)歸(各七分) 干姜(二兩) 遠(yuǎn)志(一兩) 吳茱萸(二分) 川椒(三分)
上十味治
(論一首) 論曰:喉嚨者
,脾胃之候也。(重十二兩,長(zhǎng)一尺二寸,廣二寸。其層圍十二重,應(yīng)十二時(shí))。主通利水谷之道,往來(lái)神氣。若臟熱,喉則腫塞氣不通,烏 膏主之(方見(jiàn)第六卷 中)。若腑寒
,喉則耿耿如物,常欲窒癢痹涎唾。母姜酒主之(方見(jiàn)第六卷中)。熱則開(kāi)之,寒則通 之,不熱不寒,依臟調(diào)之。(脈二首 方十三首 灸法三首) 寸緊尺澀
,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吐止者為下之,故不能食。設(shè)言未止者,此為胃反,故尺為之微澀。趺陽(yáng)脈浮而澀
,浮即為虛,澀即傷脾,脾傷即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治胃虛反食下喉便吐方:
人參(一兩) 澤瀉 甘草 桂心(各二兩) 橘皮 干姜(各三兩) 茯苓(四兩) 竹 茹 (五兩)
上九味 咀
治胃反吐逆不消
,食吐不止方:人參 桂心 澤瀉(各二兩) 茯苓(四兩) 橘皮 甘草 黃 (各三兩) 大黃(一兩半) 生姜(八兩) 半夏(一升) 麥冬(三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
治反胃而渴方:
茯苓 澤瀉 半夏(各四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
上五味 咀
治胃反朝食暮吐,食訖腹中刺痛
,此由久冷方:橘皮(三兩) 甘草 濃樸 茯苓 桂心 細(xì)辛 杏仁 竹皮(各二兩) 檳榔(十枚) 前胡(八兩) 人參(一兩) 生姜(五兩)
上十二味 咀
又方 橘皮(三兩) 人參 白朮(各二兩) 桂心(一兩) 川椒(一百二十枚) 薤 白(一握
上六味 咀
又反胃大驗(yàn)方:
前胡 生姜(各四兩) 橘皮(三兩) 阿膠(一兩) 大麻仁(五合) 桂心(三寸) 甘草 (五寸) 吳茱萸(四合) 大棗(十枚)
上九味 咀,以水三升
華佗治胃反為病
真珠 丹砂 雄黃(各三兩) 樸硝(五兩) 干姜(十累)
上五味為末
治胃反食即吐方:
搗粟米作面
治胃反不受食
,食已即嘔吐方。半夏(三升) 白朮 白蜜(各一升) 人參(二兩) 生姜(三兩)
上五味 咀,用水五升
治胃反食即吐出
蘆根 茅根(各二兩,切細(xì))
上二味以水四升
又方 飲白馬尿即止。
又方 燒雞 灰
又方 淘小芥子曝干為末
灸兩乳下各一寸,以瘥為度
又臍上一寸
又灸內(nèi)踝下三趾稍斜向前有穴三壯(《外臺(tái)秘要》云:三趾作一趾也)
治醋咽方:
曲末(一斤) 地黃(三斤)
上二味合搗日干
治噫醋咽方:
吳茱萸(半斤) 生姜(三兩) 人參(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 咀
食后吐酸水方
干姜 食茱萸(各二兩)
上二味治
(論一首 脈一首 方二十四首) (灸法十五首) 夫吐家
論曰:凡服湯嘔逆不入腹者
治逆氣心中煩悶
,氣滿嘔吐氣上方(一名小茯苓湯)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茯苓 桂心(各五兩)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
治諸嘔噦
治寒熱嘔逆少氣,心下堅(jiān)聚膨 滿不得食
前胡 生姜(各二兩) 甘草 樸硝(湯成下) 大黃(別浸,各三兩) 茯苓 半夏 麥 冬 當(dāng)
上十六味 咀
治嘔吐
前胡 川芎 甘草 當(dāng)歸 石膏 人參 桂心 橘皮(各二兩) 芍藥(三兩) 半夏 (四兩) 生姜(五兩) 大棗(三十枚)
上十二味 咀
治嘔吐不止方
小麥(一升) 人參 濃樸(各四兩) 茯苓(三兩) 甘草(一兩) 青竹茹(二兩) 姜汁(三合)
上七味 咀
治嘔而膈上寒方
。豬苓 茯苓 白朮(各三兩)
上三味治下篩
治嘔逆胃氣虛邪
,風(fēng)熱,不下食并皆治之方。犀角 人參(各三兩) 薤白(五兩) 粟米(一合)
上四味 咀
治嘔噦方:
人參(一兩) 大麻子(八合
,一作胡麻仁) 橘皮(一分) 枇杷葉(八兩)治氣厥嘔噦不得息方:
豉(一升) 半夏(八兩) 生姜(二兩) 人參 前胡 桂心 甘草(各一兩)
上七味 咀
又方 豉(一升) 橘皮(二兩) 生姜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一枚) 大棗(十五枚)
上六味 咀
治干嘔噦?cè)羰肿阖世湔叻健?
橘皮(四兩) 生姜(半斤)
上二味 咀
治干嘔吐逆
,吐涎沫者方。半夏 干姜(等分)
上二味為散
治食已即吐方
。大黃(四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 咀
治春夏時(shí)行傷寒,寒傷于胃
,胃冷變 方:橘皮 桂心 葛根(各二兩) 白茅根(一升)
上四味 咀
治傷寒后噦,干嘔,不下食方:
生蘆根 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 生姜(一兩)
上四味 咀
又方 蘆根(切一升) 橘皮 通草(各三兩) 粳米(三合)
上四味 咀
治病患干嘔方:
取羊乳汁
治噦方:
煮豉三升
又方 空腹服姜汁一升。
又方 煮蘆根濃汁
治惡心方:
苦瓠穰并子一升碎,以酒水三升
又方 服童子小便百日,佳
。又方 麻子一升
,熬令香熟,搗,取酒三升,熟研,濾取一升,飲盡,日二服。服盡 一石瘥。治食飲輒吐方:
頓服生熟湯三升
,即止。干嘔不止
,粥食湯藥皆吐,灸手間使三十壯。若四厥,脈沉絕不至者,灸之便通 病患干嘔,灸心主尺澤佳。又法
,灸乳下一寸治噦
又灸臍下四指七壯
吐逆嘔不得食
吐嘔逆不得下食
吐變不得下食
吐逆不得食
吐逆食不止,灸胃脘百壯
吐逆飲食卻出,灸脾募百壯
噫噦嘔逆,灸石關(guān)百壯
(論一首 方三十五首)
治胸中久寒嘔逆逆氣
又方 治五種之氣皆令人噎方
人參 半夏 桂心 防風(fēng)(一作防葵) 小草 附子 細(xì)辛 甘草(各二兩) 紫菀 干姜 食茱萸 芍藥 烏頭(各六分) 枳實(shí)(三兩)
上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
治噎聲不出方
竹皮(一用竹葉) 細(xì)辛(各二兩) 甘草 生姜 通草 人參 茯苓 桂心 麻黃 五味子(各一兩)
上十味 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