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中醫(yī)書籍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 養(yǎng)性在線閱讀_作者:孫思邈

      中藥大全 2023-09-22 01:13:16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 養(yǎng)性


      ○養(yǎng)性序第一

      夫養(yǎng)性者

      ,欲所習(xí)以成性,性自為善,不習(xí)無不利也
      。性既自善
      ,內(nèi)外百病自然不生
      ,禍亂災(zāi)害亦無由作
      ,此養(yǎng)性之大經(jīng)也
      。善養(yǎng)性者則治未病之病
      ,是其義也
      。故養(yǎng)性者,不但餌藥餐霞
      ,其在兼于百行
      ,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
      。德行不充
      ,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故老子曰:善攝生者
      ,陸行不遇虎兕
      ,此則道德之指也,豈假服餌而祈遐年哉
      。圣人所以制藥餌者
      ,以救過行之人也。故愚者抱病歷年而不修一行
      ,纏沒齒終無悔心
      。此其所以歧和長逝,彭跗永歸
      ,良有以也
      。嵇康曰:養(yǎng)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
      ,喜怒不除為二難
      ,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
      ,神慮精散為五難
      。五者必存
      ,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
      ,咀嚼英華
      ,呼吸太陽,不能不回其操
      ,不夭其年也
      。五者無于胸中,則信順日躋
      ,道德日全
      ,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
      ,此養(yǎng)生之大旨也
      。然或有服膺仁義,無甚泰之累者
      ,抑亦其亞歟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

      ,而動作不衰
      。今時之人,年至半百而動作皆衰者
      ,時代異耶
      ?將人失之也?岐伯曰: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則陰陽,和于術(shù)數(shù)
      ,飲食有節(jié)
      ,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故能形與神俱
      ,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則不然
      ,以酒為漿,以妄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滿
      ,不時御神
      ,務(wù)避之有時,恬澹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
      。是以其志閑而少欲
      ,其心安而不懼,其形勞而不倦
      ,氣從以順
      ,各從其欲,皆得所愿
      。故甘其食
      ,美其服
      ,樂其俗
      ,高下不相慕,故其民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
      ,合于道數(shù)
      ,故皆能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是以人之壽夭在于撙節(jié)
      ,若消息得所,則長生不死
      ,恣其情欲
      ,則命同朝露也。岐伯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
      ,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
      ,氣力大衰
      ,九竅不利,下虛上實
      ,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
      。故同出名異
      ,智者察同
      ,愚者察異。愚者不足
      ,智者有余
      。有余則耳目聰明,身體強健
      ,年老復(fù)壯
      ,壯者益理。是以圣人為無為之事
      ,樂恬淡之味
      ,能縱欲快志,得虛無之守
      ,故壽命無窮
      ,與天地終
      。此圣人之治身也

      春三月此為發(fā)陳

      ,天地俱生
      ,萬物以榮
      ,夜臥早起
      ,廣步于庭
      ,被發(fā)緩形
      ,以使志生
      ,生而勿殺
      ,與而勿奪,賞而勿罰
      ,此春氣之應(yīng)
      ,養(yǎng)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
      。夏為寒為變
      ,則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為蕃莠

      ,天地氣交
      ,萬物華實,夜臥早起
      ,毋厭于日
      ,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
      ,使氣得泄
      ,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yīng),養(yǎng)長之道也
      。逆之則傷心
      。秋為瘧,則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

      ,地氣以明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使志安寧
      ,以緩秋刑,收斂神氣
      ,使秋氣平
      ,毋外其志,使肺氣清
      ,此秋氣之應(yīng)
      ,養(yǎng)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
      。冬為飧泄
      ,則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為閉藏

      ,水冰地坼,無擾乎陽
      ,早臥晚起
      ,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去寒就溫
      ,毋泄皮膚
      ,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yīng)
      ,養(yǎng)藏之道也
      。逆之則傷腎。

      春為痿厥

      ,則奉生者少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寒暑燥濕風(fēng)

      。人有五臟
      ,化為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故喜怒傷氣
      ,寒暑傷形,暴怒傷陰
      ,暴喜傷陽
      。故喜怒不節(jié),寒暑失度
      ,生乃不固
      ,人能依時攝養(yǎng),故得免其夭枉也

      仲長統(tǒng)曰:王侯之宮

      ,美女兼千。卿士之家
      ,侍外家數(shù)百
      。晝則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則房室輸其血氣
      ,耳聽淫聲
      ,目樂邪色,宴內(nèi)不出
      ,游外不返
      。王公得之于上,豪杰馳之于下
      ,及至生產(chǎn)不時
      ,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氣
      ,或疾病而構(gòu)精
      ,精氣薄惡,血脈不充
      ,既出胞臟
      ,養(yǎng)護無法,又蒸之以綿纊
      ,爍之以五味
      ,胎傷孩病而脆,未得堅剛
      ,復(fù)縱情欲
      ,重重相生
      ,病病相孕,國無良醫(yī)
      ,醫(yī)無審術(shù)
      ,奸佐其間,過謬常有
      ,會有一疾
      ,莫能自免。當(dāng)今少百歲之人者
      ,豈非所習(xí)不純正也

      抱樸子曰:或問所謂傷之者,豈色欲之間乎

      ?答曰:亦何獨斯哉
      。然長生之要,其在房中
      ,上士知之
      ,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
      。若年當(dāng)少壯
      ,而知還陰丹以補腦,采七益于長俗
      。(一作谷)者
      ,不服藥物,不失一二百歲也
      ,但不得仙耳
      。不得其術(shù)者,古人方之于凌杯以盛湯
      ,羽苞之蓄火
      ,又且才所不逮而強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
      ,深憂重恚傷也,悲哀憔悴傷也
      ,喜樂過度傷也
      ,汲汲所欲傷也,戚戚所患傷也
      ,久談言笑傷也
      ,寢息失時傷也,挽弓引弩傷也
      ,沉醉嘔吐傷也
      ,飽食即臥傷也,跳走喘乏傷也,歡呼哭泣傷也
      。陰陽不交傷也積傷至盡
      ,盡則早亡,盡則非道也
      。故養(yǎng)性之士
      ,唾不至遠,行不疾走
      ,耳不極聽
      ,目不極視,坐不久處
      ,立不至疲
      ,臥不至。先寒而衣
      ,先熱而解
      。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
      。不欲極渴而飲
      ,飲不欲過多。不欲啖生冷
      ,不欲飲酒當(dāng)風(fēng)
      ,不欲數(shù)數(shù)沐浴,不欲廣志遠愿
      ,不欲規(guī)造異巧
      。冬不欲極溫,夏不欲窮涼
      ,不欲露臥星月
      ,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熱
      、大風(fēng)大霧皆不得冒之
      。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則傷脾
      ,苦多則傷肺
      ,辛多則傷肝,咸多則傷心
      ,甘多則傷腎
      ,此五味克五臟五行,自然之理也
      。凡言傷者
      ,亦不即覺也
      ,謂久則損壽耳。是以善攝生者
      ,臥起有四時之早晚
      ,興居有至和之常制,調(diào)利筋骨有俯仰之方
      ,祛疾閑邪有吐納之術(shù)
      ,流行營衛(wèi)有補瀉之法,節(jié)宣勞逸有與奪之要
      。忍怒以全陰
      ,抑喜以養(yǎng)陽。

      然后先服草木以救虧缺

      ,后服金丹以定無窮
      ,養(yǎng)性之理盡于此矣。

      夫欲快意任懷

      ,自謂達識知命
      ,不泥異端,極情肆力
      ,不勞持久者
      ,聞此言也,雖風(fēng)之過耳
      ,電之經(jīng)目
      ,不足喻也。雖身枯于留連之中
      ,氣絕于綺紈之際
      ,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養(yǎng)性之事哉
      ,非唯不納
      ,乃謂妖訛也,而望彼信之
      ,所謂以明鑒給瞽
      ,以絲竹娛聾夫者也。

      魏武與皇甫隆令曰:聞卿年出百歲

      ,而體力不衰
      ,耳目聰明,顏色和悅
      ,此盛事也。所服食施行導(dǎo)引
      ,可得聞乎
      ?若有可傳
      ,想可密示封內(nèi)。隆上疏對曰:臣聞天地之性
      ,唯人為貴
      。人之所貴,莫貴于生
      。唐荒無始
      ,劫運無窮。人生其間
      ,忽如電過
      ,每一思此,罔然心熱
      ,生不再來
      ,逝不可追,何不抑情養(yǎng)性以自保
      。惜今四海垂定
      ,太平之際又當(dāng)須展才布德當(dāng)由萬年。萬年無窮
      ,當(dāng)由修道
      ,道甚易知,但莫能行
      。臣嘗聞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
      ,而甚丁壯,言人當(dāng)朝朝服食玉泉
      、琢齒
      ,使人丁壯有顏色,去三蟲而堅齒
      。玉泉
      ,口中唾也。

      朝嵇康曰:穰歲多病

      ,饑年少疾
      ,信哉不虛。是以關(guān)中土地
      ,俗好儉嗇
      ,廚膳肴饈,不過菹醬而已
      ,其人少病而壽
      。江南嶺表,其處饒足
      ,海陸肴
      ,無所不備
      ,土俗多疾而人早夭。

      北悶

      ,赤露眠臥
      ,宿食不消,未逾期月
      ,大小皆病
      ,或患霍亂香港腳脹滿,或寒熱瘧痢惡核疔腫
      ,或癰疽痔漏
      ,或偏風(fēng)猥退,不知醫(yī)療以至于死
      。凡如此者
      ,比肩皆是,唯云不習(xí)水土
      ,都不知病之所由
      。靜言思之,可為太息者也
      。學(xué)人先須識此
      ,以自誡慎。

      抱樸子曰:人之一身

      ,猶一國之象也
      。胸腹之位,猶宮室也
      。四肢之列
      ,猶郊境也。骨節(jié)之分
      ,猶百宮也
      。神猶君也,血猶臣也
      ,氣猶民也
      ,知治身則能治國也。夫愛其民
      ,所以安其國
      。惜其氣,所以全其身
      。民散則國亡
      ,氣竭則身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

      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

      ,治未病之疾
      。醫(yī)之于無事之前
      ,不追于既逝之后。夫人難養(yǎng)而易危也
      ,氣難清而易濁也
      ,故能審?fù)滤员I琊ⅲ钍扔怨萄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然后真一存焉
      ,精神守焉,百病卻焉
      ,年壽延焉

      ○道林養(yǎng)性第二

      真人曰:雖常服餌而不知養(yǎng)性之術(shù),亦難以長生也

      。養(yǎng)性之道
      ,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且流水不腐
      ,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
      。養(yǎng)性之道
      ,莫久行久立,久坐久臥
      ,久視久聽
      。蓋以久視傷血,久臥傷氣
      ,久立傷骨
      ,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也
      。仍莫強食
      ,莫強酒,莫強舉重
      ,莫憂思
      ,莫大怒,莫悲愁
      ,莫大懼
      ,莫跳踉,莫多言
      ,莫大笑
      。勿汲汲于所欲
      ,勿懷忿恨,皆損壽命
      。若能不犯者
      ,則得長生也。故善攝生者
      ,常少思少念
      ,少欲少事,少語少笑
      ,少愁少樂
      ,少喜少怒,少好少惡
      ,行此十二少者
      ,養(yǎng)性之都契也。多思則神殆
      ,多念則志散
      ,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
      ,多語則氣乏
      ,多笑則臟傷,多愁則心懾
      ,多樂則意溢
      ,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
      ,多好則專迷不理
      ,多惡則憔悴無歡。此十二多不除
      ,則營衛(wèi)失度
      ,血氣妄行,喪生之本也
      。唯無多無少者
      ,得幾于道矣。是知勿外緣者
      ,真人初學(xué)之法也
      。若能如此者,可居瘟疫之中無憂疑矣
      。既屏外緣
      ,會須守五神(肝、心、脾
      、肺
      、腎),從四正(言
      、行
      、坐、立)
      。言最不得浮思妄想
      ,心念欲事,惡邪大起
      。故孔子曰:思無邪。嘗習(xí)黃帝內(nèi)視法
      ,存想思念
      ,令見五臟如懸磬,五色了了分明勿輟也
      。仍于每旦初起面向午
      ,展兩手于膝上,心眼觀氣
      ,上入頂下達涌泉
      ,旦旦如此,名曰迎氣
      。常以鼻引氣
      ,口吐氣,小微吐之
      ,不得開口
      ,復(fù)欲得出氣少,入氣多
      。每欲食
      ,送氣入腹,每欲食氣為主人也

      凡心有所愛

      ,不用深愛,心有所憎
      ,不用深憎
      ,并皆損性傷神,亦不可用深贊
      ,亦不可用深毀
      ,常須運心于物平等,如覺偏頗,尋改正之
      。居貧勿謂常貧
      ,居富勿謂常富,居貧富之中
      ,常須守道
      ,勿以貧富易志改性,識達道理
      ,似不能言
      。有大功德,勿自矜伐
      。美藥勿離手
      ,善言勿離口,亂想勿經(jīng)心
      ,常以深心至誠
      ,恭敬于物。慎勿詐善
      ,以悅于人
      。終身為善,為人所嫌
      。勿得起恨
      ,事君盡禮。人以為諂
      ,當(dāng)以道自平其心
      ,道之所在,其德不孤

      勿言行善不得善報

      ,以自怨仇。居處勿令心有不足
      ,若有不足
      ,則自抑之。勿令得起
      ,人知止足
      。天遺其祿,所至之處
      ,勿得多求
      ,多求則心自疲而志苦,若夫人之所以多病
      ,當(dāng)由不能養(yǎng)性
      。平康之日
      ,謂言常然,縱情恣欲
      ,心所欲得
      ,則便為之,不拘禁忌
      ,欺罔幽明
      ,無所不作,自言適性
      ,不知過后一一皆為病本
      ,及兩手摸空,白汗流出
      ,口唱皇天
      ,無所逮及,皆以生平粗心不能自察
      ,一致于此
      。但能少時內(nèi)省身心,則自知見行之中皆長諸
      ,將知四百四病,身手自造
      ,本非由天
      。及一朝病發(fā),和緩不救
      ,方更誹謗醫(yī)藥無效
      ,神仙無靈。故有智之人
      ,愛惜性命者
      ,當(dāng)自思念,深生恥愧
      ,戒勒身心
      ,常修善事也。

      至于居處

      ,不得綺糜華麗
      ,令人貪婪無厭,乃患害之源
      。但令雅素凈潔
      ,無風(fēng)雨暑濕為佳。衣服器械
      ,勿用珍玉金寶
      ,增長過失
      ,使人煩惱根深。廚膳勿使脯肉豐盈
      ,當(dāng)令儉約為佳
      。然后行作鵝王步,語作含鐘聲
      ,眠作獅子臥(右脅著地
      ,坐腳也),每日自詠歌云
      ,美食須熟嚼
      ,生食不粗吞,問我居止處
      ,大宅總林村
      。胎息守五臟,氣至骨成仙
      。又歌曰:日食三個毒
      ,不嚼而自消。錦繡為五臟
      ,身著糞掃袍

      修心既平,又須慎言語

      。凡言語誦讀常想聲在氣海中(臍下也)
      。每日初入后,勿言語誦讀
      ,寧待平旦也
      。旦起當(dāng)專言善事,不當(dāng)先計較錢財
      。又食上不得語
      ,語而食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夹乇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亦不用寢臥多言笑,寢不得語言者
      ,言五臟如鐘磬
      ,不懸則不可發(fā)聲。行不得語
      ,若欲語須住腳乃語
      ,行語則令人失氣。冬至日
      ,只可語不可言
      。自言曰言
      ,答人曰語。言有人來問
      ,不可不答
      ,自不可發(fā)言也,仍勿觸冷開口大語為佳

      言語既慎

      ,仍節(jié)飲食。是以善養(yǎng)性者
      ,先饑而食
      ,先渴而飲。食欲數(shù)而少
      ,不欲頓而多
      ,則難消也。當(dāng)欲令如飽中饑
      ,饑中飽耳
      。蓋飽則傷肺,饑則傷氣
      ,咸則傷筋
      ,酸則傷骨,故每學(xué)淡食
      ,食當(dāng)熟嚼
      ,使米脂入腹,勿使酒脂入腸
      。人之當(dāng)食,須去煩惱(暴數(shù)為煩
      ,侵觸為惱)
      。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令神氣驚
      ,夜夢飛揚
      。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
      ,常須少食肉
      ,多食飯及少菹菜,并勿食生菜
      、生米
      、小豆、陳臭之物
      。勿飲濁酒
      、食面
      ,使塞氣孔。勿食生肉傷胃
      ,一切肉須煮爛停冷食之
      ,食畢當(dāng)漱口數(shù)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
      。熱食訖
      ,以冷酢漿漱口者,令人口氣常臭
      ,作齒病
      。又諸熱食咸物后,不得飲冷酢漿水
      ,喜失聲成尸咽
      。凡熱食汗出,勿當(dāng)風(fēng)
      ,發(fā)痙頭痛
      ,令人目澀多睡。每食訖
      ,以手摩面及腹
      ,令津液通流。食畢當(dāng)行步躊躇
      ,計使中數(shù)里來
      ,行畢使人以粉摩腹上數(shù)百遍,則食易消
      ,大益人
      ,令人能飲食無百病,然后有所修為為快也
      。飽食即臥
      ,乃生百病,不消成積聚
      。飽食仰臥成氣痞
      ,作頭風(fēng)。觸寒來者
      ,寒未解食熱
      ,成刺風(fēng)。人不得夜食
      ,又云夜勿過醉飽
      。食勿精思。

      為勞苦事

      ,有損余
      ,虛損人
      ,常須日在巳時食訖,則不須飲酒
      ,終身無干嘔
      。勿食父母本命所屬肉,令人命不長
      。勿食自己本命所屬肉
      ,令人魂魄飛揚。勿食一切腦
      ,大損人
      。茅屋漏水墮諸脯肉上,食之成瘕病
      。暴肉作脯不肯干者
      。食之害人。祭神肉無故自動
      ,食之害人

      飲食上蜂行住,食之必有毒

      ,害人
      。腹內(nèi)有宿病勿食鯪鯉魚肉,害人
      。濕食及酒漿臨上看視不見人物影者
      ,勿食之,成卒注
      。若已食腹脹者
      ,急以藥下之。每十日一食葵
      ,葵滑
      ,所以通五臟壅氣,又是菜之主
      ,不用合心食之。又飲酒不欲使多
      ,多則速吐之為佳
      ,勿令至醉,即終身百病不除
      。久飲酒者
      ,腐爛腸胃,漬髓蒸筋
      ,傷神損壽
      。醉不可以當(dāng)風(fēng)
      ,向陽令人發(fā)狂,又不可當(dāng)風(fēng)臥
      ,不可令人扇涼
      ,皆得病也。醉不可露臥及臥黍穰中
      ,發(fā)癩瘡
      。醉不可強食,或發(fā)癰疽
      ,或發(fā)喑
      ,或生瘡。醉飽不可以走車馬及跳躑
      。醉不可以接房
      ,醉飽交接,小者面咳嗽
      ,大者傷絕臟脈損命
      。凡人饑欲坐小便,飽則立小便
      ,慎之無病
      。又忍尿不便,膝冷成痹
      ,忍大便不出
      ,成氣痔。小便勿努
      ,令兩足及膝冷
      。大便不用呼氣及強努,令人腰痛目澀
      ,宜任之佳
      。凡遇山水塢中出泉者,不可久居
      ,常食作癭病
      。又深陰地冷水不可飲,必作瘧

      飲食以調(diào)

      ,時慎脫著。濕衣及汗衣皆不可久著
      ,令人發(fā)瘡及風(fēng)瘙
      。大汗能易衣佳,不易 者急寒霍亂,食不消頭痛

      脫著既時

      ,須調(diào)寢處。凡人臥
      ,春夏向東
      ,秋冬向西,頭勿北臥
      ,及墻北亦勿安床
      。凡欲睡,勿歌詠
      ,不祥起
      。上床坐先脫左足,臥勿當(dāng)舍脊下
      。臥訖勿留燭燈
      ,令人魂魄及六神不安,多愁怨
      。人頭邊勿安火爐
      ,日久引火氣,頭重目赤睛及鼻干
      。夜臥當(dāng)耳勿有孔
      ,吹入即耳聾。夏不用露面臥
      ,令人面皮濃
      ,善成癬,或作面風(fēng)
      。冬夜勿覆頭
      ,得長壽。凡人眠
      ,勿以腳懸踏高處
      ,久成腎水及損房。足冷勿順墻臥
      ,風(fēng)吹入人
      ,發(fā)癲及體重。人臥勿□床懸腳
      ,閉口
      ,口開即失氣,且邪惡從口入
      ,久而成消渴及失血色。屈膝側(cè)臥
      ,益人氣力
      。勝正偃臥
      ,按孔子不尸臥,故曰:睡不厭蹙
      ,覺不厭舒
      。凡人舒睡,則有鬼痛魔邪
      。凡眠先臥心后臥眼
      ,人臥近前急喚。夜夢惡不須說
      ,旦以水面東方之
      ,咒曰:惡夢著草木,好夢成寶玉
      。即無咎矣

      又夢之善惡并勿說為吉。

      衣食寢處皆適

      ,能順時氣者
      ,始盡養(yǎng)生之道。故善攝生者
      ,無犯日月之忌
      ,毋失歲時之和。一日之忌
      ,暮無飽食
      ,一月之忌晦無大醉,一歲之忌暮無遠行
      ,終身之忌暮無燃燭行房

      暮凡氣冬至起于涌泉,十一月至膝

      ,十二月至股
      ,正月至腰,名三陽成
      。二月至膊
      ,三月至項,四月至頂
      。純陽用事
      ,陰亦仿此。故四月
      、十月不得入房
      ,避陰陽純用事之月也。每冬至日于北壁下濃鋪草而臥,云受元氣
      。每八月一日以后
      ,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無生意
      ,常欲使氣在下
      ,不欲泄于上。春凍未泮
      ,衣欲下濃上薄
      ,養(yǎng)陽收陰,繼世長生
      。養(yǎng)陰收陽
      ,禍至滅門。故云:冬時天地氣閉
      ,血氣伏藏
      ,人不可作勞出汗,發(fā)泄陽氣
      ,有損于人也
      。又云:冬日凍腦,春秋腦足俱凍
      ,此圣人之常法也
      。春欲晏臥早起,夏及秋侵夜乃臥早起
      ,冬欲早臥晏起
      ,皆益人。凡冬月忽有大熱之時
      ,夏月忽有大涼之時
      ,皆勿受之。人有患天行時氣者
      ,皆由犯此也
      ,即須調(diào)氣息,使寒熱平和
      ,則免患也
      。每當(dāng)臘日,勿歌舞
      ,犯者必兇
      。常于

      ○居處法第三

      凡人居止之室,必須周密

      ,勿令有細隙
      ,致有風(fēng)氣得入
      。小覺有風(fēng),勿強忍
      ,久坐必須急急避之
      ,久居不覺,使人中風(fēng)
      。古來忽得偏風(fēng),四肢不隨
      ,或如角弓反張
      ,或失音不語者,皆由忽此耳
      。身既中風(fēng)
      ,諸病總集邪氣得便遭此致卒者,十中有九
      ,是以大須周密
      ,無得輕之,慎焉慎焉
      。所居之室
      ,勿塞井及水瀆,令人聾盲

      凡在家及外行

      ,卒逢大飄風(fēng)豪雨震電昏暗大霧,此皆是諸龍鬼神行動經(jīng)過所致
      ,宜入室閉戶
      ,燒香靜坐,安心以避之
      ,待過后乃出
      ,不爾損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虍?dāng)時雖未苦
      ,于后不佳矣。又陰霧中亦不可遠行

      ○按摩法第四

      ●天竺國按摩法

      天竺國按摩

      。此是婆羅門法。

      兩手相捉扭捩

      ,如洗手法
      。兩手淺相叉,翻覆向胸
      。兩手相捉共按 左右同
      。以手如挽此是開胸法
      ,左右同。如拓石法
      ,左右同
      。以手反捶背上,左右同
      。兩手據(jù)地縮身曲脊
      ,向
      上三舉。兩手抱頭宛轉(zhuǎn)上
      ,此是抽脅
      。大坐斜身偏欹如排山,左右同
      。大坐伸兩腳
      ,即以一腳向前虛掣,左右同
      。兩手拒地回顧
      ,此虎視法,左右同
      。立地反拗身三舉
      。兩手急相叉,以腳踏手中
      ,左右同
      。起立以腳前后虛踏,左右同
      。大坐伸兩腳用當(dāng)相手勾所伸腳著膝中以手按之
      ,左右同。

      上十八勢

      ,但是老人日別能依此三遍者
      ,一月后百病除,行及奔馬
      ,補益延年
      ,能食,眼明輕健
      ,不復(fù)疲乏

      ●老子按摩法

      兩手捺 ,左右捩身二七遍

      。兩手捻
      ,左右扭肩二七遍。兩手抱頭
      ,左右扭腰二七遍

      左右挑頭二七遍

      。兩手托頭三舉之。一手抱頭
      ,一手托膝三折
      ,左右同。一手托頭
      ,一手托膝
      ,從下向上三遍,左右同
      。兩手攀頭下向
      ,三頓足。兩手相捉頭上過
      ,左右三遍。兩手相叉
      ,托心前
      ,推卻挽三遍。兩手相叉
      ,著心三遍
      。曲腕筑肋挽肘,左右三遍
      。左右挽
      ,前右拔
      ,各三遍
      。舒手挽項,左右三遍
      。反手著膝
      ,手挽肘
      ,覆手著膝上,左右亦三遍
      。手摸肩
      ,從上至下使遍,左右同
      。兩手空拳筑三遍
      ,兩手相叉反復(fù)攪,各七遍
      。外振手三遍
      ,內(nèi)振三遍,覆手振亦三遍
      。摩扭指三遍
      。兩手反搖三遍
      。兩手反叉,上下扭肘無數(shù)
      ,單用十呼
      。兩手上聳三遍。兩手下頓三遍
      。兩手相叉頭上過
      ,左右申肋十遍。兩手拳反背上
      ,掘脊上下三遍
      。(掘,揩之也
      。)兩手反捉
      ,上下直脊三遍。覆掌搦腕內(nèi)外振三遍
      。覆掌前聳三遍

      覆掌兩手相叉交橫三遍。覆掌橫直

      ,即聳三遍
      。若有手患冷,從上打至下
      ,得熱便休

      舒左足,右手承之

      ,左手捺腳聳上至下
      ,直腳三遍,右手捺腳亦爾
      。前后捩足三遍
      。左捩足,右捩足
      ,各三遍
      。前后卻捩足三遍。直腳三遍
      。扭三遍
      。內(nèi)外振腳三遍。若有腳患冷者
      ,打熱便休
      。扭以意多少,頓腳三遍
      。卻直腳三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jù),左右扭肩三遍
      。推天托地左右三遍
      。左右排山負山拔木,各三遍
      。舒手直前
      ,頓申手三遍。舒兩手兩膝各三遍
      。舒腳直反
      ,頓申手三遍。捩內(nèi)脊外脊
      ,各三遍

      ○調(diào)氣法第五

      彭祖曰:道不在煩,唯能不思衣食

      ,不思聲色
      ,不思勝負,不思曲直
      ,不思得失,不思榮辱
      。心無煩
      ,形勿極,而助之以導(dǎo)引
      ,行氣不已
      ,亦可得長年,千歲不死
      。凡人不可無思
      ,當(dāng)以漸遣除之。彭祖曰:和神導(dǎo)氣之道
      ,當(dāng)?shù)妹苁?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閉戶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
      ,正身偃臥
      ,瞑目,閉氣于胸膈中
      ,以鴻毛著鼻上而不動
      ,經(jīng)三百息,耳無所聞
      ,目無所見
      ,心無所思
      ,如此則寒暑不能侵,蜂蠆不能毒
      ,壽三百六十歲
      ,此鄰于真人也。每旦夕(旦夕者
      ,是陰陽轉(zhuǎn)換之時
      。凡旦五更初暖氣至,頻頻眼閉
      ,是上生氣至
      ,名曰:陽息而陰消。暮日入后冷氣至
      ,凜凜然時乃至
      ,床坐睡倒,是下生氣至
      ,名曰:陽消而陰息
      。且五更初暖氣至,暮日入后冷氣至
      ,常出入天地日月山川河海人畜草木一切萬物體中
      ,代謝往來,無時休息
      。一進一退
      ,如晝夜之更迭,如海水之潮汐
      ,)是天地消息之道也面向午展兩手于腳膝上
      ,徐徐按捺肢節(jié),口吐濁氣
      ,鼻引清氣
      。(凡吐者去故氣,亦名死氣
      ,納者取新氣
      ,亦名生氣,故《老子經(jīng)》云:玄牝之門
      ,天地之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言口鼻天地之間可以出納陰陽死生之氣也
      。)良久,徐徐乃以手左托右托,上托下托
      ,前托后托
      ,瞑目張口,叩齒摩眼
      ,押頭拔耳
      ,挽發(fā)放腰,咳嗽
      ,發(fā)陽振動也
      。雙作只作,反手為之
      ,然后掣足仰振
      ,數(shù)八十九十而止。仰下徐徐定心
      ,作禪觀之法
      ,閉目存思,想見空中太和元氣
      ,如紫云成蓋
      ,五色分明,下入毛際
      ,漸漸入頂
      。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
      ,至骨至腦
      ,漸漸下入腹中,四肢五臟皆受其潤
      ,如水滲入地若徹,則覺腹中有聲然
      ,意專思存
      ,不得外緣,斯須即覺元氣達于氣海
      ,須臾則自達于涌泉
      ,則覺身體振動,兩腳蜷曲
      ,亦令床坐有聲拉拉然
      ,則名一通。一通二通乃至日別得三通五通
      ,則身體悅懌
      ,面色光輝,鬢毛潤澤,耳目精明
      ,令人食美
      ,氣力強健,百病皆去
      ,五年十歲
      ,長存不忘,得滿十萬遍
      ,則去仙不遠矣
      。人身虛無,但有游氣
      ,氣息得理
      ,即百病不生。若消息失宜
      ,即諸 竟起
      。善攝養(yǎng)者,須知調(diào)氣方焉
      。調(diào)氣方 療萬病大患
      ,百日生眉須,自余者不足言也

      凡調(diào)氣之法

      ,夜半后日中前,氣生得調(diào)
      。日中后夜半前
      ,氣死不得調(diào)。調(diào)氣之時
      ,則仰臥床
      ,鋪濃軟,枕高下其身平
      ,舒手展腳
      ,兩手握大拇指節(jié),去身四五寸
      ,兩腳相去四五寸
      ,數(shù)數(shù)叩齒,飲玉漿
      ,引氣從鼻入腹
      ,足則停止,有力更取
      ,久住氣悶
      ,從口細細吐出盡,還從鼻細細引入。出氣一如前法
      ,閉口以心中數(shù)數(shù)
      ,令耳不聞,恐有誤亂
      ,兼以手下籌
      ,能至千則去仙不遠矣。若天陰霧惡風(fēng)猛寒
      ,勿取氣也
      ,但閉之。若患寒熱及卒患癰疽
      ,不問日中
      ,疾患未發(fā)前一食間即調(diào),如其不得好瘥
      ,明日依式更調(diào)之
      。若患心冷病,氣即呼出
      。若熱病
      ,氣即吹出。若肺病即噓出
      ,若肝病即呵出
      ,若脾病即唏出,若腎病即出
      。夜半后八十雞鳴
      ,七十二平旦,六十三日出
      ,五十四辰時
      ,四十五巳時,三十六欲作此法
      ,先左右導(dǎo)引三百六十遍
      。病有四種,一冷痹
      ,二氣疾
      ,三邪風(fēng)
      ,四熱毒
      。若有患者,安心調(diào)氣
      ,此法無有不瘥也
      。凡百病不離五臟,各有八十一種疾,冷熱風(fēng)氣計成四百四病
      ,事須識其相類
      ,善以知之。心臟病者
      ,體冷熱
      。相法,心色赤
      ,患者夢中見人著赤衣
      ,持赤刀杖,火來怖人

      療法

      ,用呼吹二氣,呼療冷
      ,吹治熱
      。肺臟病者,胸背滿脹
      ,四肢煩悶
      。相法,肺色白
      ,患者喜夢見美女美男
      ,詐親附人,共相抱持
      ,或作父母兄弟妻子
      。療法,用噓氣出
      。肝臟病者
      ,憂愁不樂,悲思喜頭眼疼痛
      。相法
      ,肝色青,夢見人著青衣
      ,捉青刀杖
      ,或獅子、虎
      、野狼來恐怖人
      。療法,用呵氣出
      。脾臟病者
      ,體上游風(fēng)習(xí)習(xí)
      ,遍身痛煩悶。相法
      ,脾色黃
      ,通土色,夢或作小兒擊歷人邪猶人
      ,或如旋風(fēng)團欒轉(zhuǎn)
      。治法,用唏氣出
      。腎臟病者
      ,體冷陰衰,面遍
      ,細呼十遍
      ,呼法,鼻中引氣入
      ,口中吐氣出
      ,當(dāng)令聲相逐呼字而吐之。熱病者
      ,用大吹五十遍
      ,細吹十遍。吹如吹物之吹
      ,當(dāng)使字氣聲似字
      。肺病者,用大噓三十遍
      ,細噓十遍

      肝病者,用大呵三十遍

      ,細呵十遍
      。脾病者,用大唏三十遍
      ,細唏十遍
      。腎病者,用大 五十遍
      ,細三十遍
      。此十二種調(diào)氣法,若有病依此法恭敬用心
      ,無有不瘥
      ,皆須左右導(dǎo)引三百六

      ○服食法第六

      (論一首 法七首 方十八首)

      論曰:凡人春服小續(xù)命湯五劑,及諸補散各一劑

      。夏大熱
      ,則服腎瀝湯三劑。秋服黃等丸鉤吻之殺人
      ,不信黃精之益壽
      。但識五谷之療饑,不知百藥之濟命
      。但解施瀉以生育
      ,不能閉固以頤養(yǎng),故有服餌方焉
      。曰:夫欲服食
      ,當(dāng)尋性理所宜,審冷暖之適
      ,不可見彼得力也
      。夫人從少至長,體習(xí)五谷
      ,卒不可一朝頓遺之
      。凡服藥物為益遲微,則無充饑之驗
      ,然積年不已
      ,方能骨髓填實,五谷居然而自斷
      。今人多望朝夕之效
      ,求目下之應(yīng),腑臟未充
      ,便以絕粒
      ,谷氣始除。藥未有用
      ,又將御女
      ,形神與俗無別,以此致弊
      ,可不怪哉
      。服餌大體皆有次第,不知其術(shù)者
      ,非止交有所損
      ,卒亦不得其功,故服餌大法
      ,必先去三蟲
      ,三蟲既去,次服草藥
      ,好得藥力
      ,次服木藥
      ,好得力訖,次服石藥
      。依此次第
      ,及得遂其藥性,庶事安穩(wěn)
      ,可以延齡矣

      ●去三蟲丸方

      生地黃汁三斗,東向灶葦火煎三沸

      ,納清漆二升
      ,以荊匕攪之,日移一尺
      ,納真丹(鉛粉
      ,三兩),復(fù)移一尺
      ,納瓜子末三升(即冬瓜子)
      ,復(fù)移一尺,納大黃末三兩
      ,微火勿令焦
      ,候可丸,丸如梧子大
      ,先食服一丸
      ,日三,濁血下鼻中
      ,三十日諸蟲皆下
      ,五十日百病愈,面色有光澤

      又方 漆(二升) 大黃(六兩) 蕪菁子(三升

      ,末) 酒(一升半)
      上四味,以微火合煎
      ,令可丸
      ,如梧子大,先食服三丸
      ,十日濁血下出鼻中
      ,三十日蟲皆爛下,五十日身光澤
      ,一年行及奔馬
      ,消息四體安穩(wěn),乃可服草藥

      ●服天門冬方

      天門冬曝干

      ,搗下篩
      ,食后服方寸匕,日三
      ,可至十服
      。小兒服尤良,蜜丸服之益善
      ,唯多彌佳。

      又方天門冬搗取汁

      ,微火煎
      ,取五斗,下白蜜一斗
      ,胡麻炒為末二升
      ,合煎,攪勿息手
      ,可丸即止火
      ,下大豆黃末,和為餅
      ,徑三寸
      ,濃半寸,一服一枚
      ,日三
      ,百日以上得益,此方最上
      、妙包眾方
      。一法釀酒服,始傷多無苦
      ,多即吐去病也
      。(方見第十六卷小腸腑門。)蒯道人年近二百
      ,而少常告皇甫隆云:但取天門冬
      ,去心皮,切
      ,干之
      ,酒服方寸匕,日三
      ,令人不老
      ,補中益氣,愈百病也
      。久服令人長生
      ,氣力百倍
      ,治虛勞絕傷,年老衰損羸瘦
      ,偏枯不遂
      ,風(fēng)濕不仁,冷痹心腹積聚
      ,惡瘡癰疽腫癩疾
      ,重者周身膿壞,鼻柱敗爛
      ,服之皮脫蟲出
      ,顏色肥白。此無所不治
      ,亦治陰痿
      、耳聾、目暗
      。久服白發(fā)黑
      ,齒落生,延年益命
      ,入水不濡
      。服二百日后,恬泰疾損拘急者緩
      ,羸劣者強
      ,三百日身輕,三年走及奔馬
      ,又三年心腹痼疾皆去

      ●服地黃方

      生地五十斤搗,絞取汁

      ,澄去滓
      ,微火上煎,減過半
      ,納白蜜五升
      ,棗脂一升,攪令相得可丸乃止
      。每服如雞子一枚
      ,日三,令人肥白

      又方 地黃十斤細切

      ,以醇酒二斗漬三宿出,曝干,反復(fù)納漬
      ,取酒盡止
      ,加甘草、巴 戟強力無病延年

      作熟干地黃法:

      采地黃

      ,去須、葉及細根
      ,搗絞取汁以漬肥者
      ,著甑中,蒸之一時出
      ,曝燥
      ,更納汁中又蒸,至汁盡止
      ,曝干之
      。亦可直切蒸之半日
      ,數(shù)以酒灑之
      ,使周匝至夕出,曝干
      ,可搗蜜丸服之

      種地黃法:

      先擇好地黃赤色虛軟者,深耕之

      ,臘月逆耕凍地彌好
      。擇肥大好地黃根切,長四五分至一二寸許
      ,一斛可種一畝
      。二三月種之,作畦畔相去一尺
      ,生后隨鋤壅
      ,數(shù)耘之,至九月十月
      ,視其葉小衰乃掘取
      ,一畝得二十許斛。擇取大根水凈洗
      ,其細根乃剪頭尾輩
      ,亦洗取之,日曝令極燥
      ,乃以竹刀切長寸余許蒸之
      ,從旦至暮,當(dāng)黑不盡黑者,明日又擇取蒸之
      ,先時已搗其細碎者取汁
      ,銅器煎之如薄飴,遂以地黃納汁中
      ,周匝出
      ,曝干又納,汁盡止
      ,率百斤
      ,生者令得一二十斤。取初八月九月中掘者
      ,其根勿令太老
      ,強蒸則不消盡,有筋脈
      。初以地黃納甑中時
      ,先用銅器承其下,以好酒淋地黃上
      ,令匝汁后下入器中
      ,取以并和煎汁佳。

      ●黃精膏方

      黃精一石

      ,去須毛
      ,洗令凈潔,打碎蒸
      ,令好熟
      ,壓得汁,復(fù)煎去游水
      ,得一斗
      ,納干姜末三兩,桂心末一兩
      ,微火煎
      ,看色郁郁然欲黃,便去火待冷
      ,盛不津器中
      ,酒五合和,服二合
      ,常未食前
      ,日二服。舊皮脫
      ,顏色變光
      ,花色有異
      ,鬢發(fā)更改。欲長服者
      ,不須和酒
      ,納生大豆黃,絕谷食之
      ,不饑渴
      ,長生不老。

      ●服烏麻法

      取黑皮真檀色烏麻

      ,隨多少水拌令潤
      ,勿過濕,蒸令氣遍
      ,即出曝干
      ,如此九蒸九搗,去上皮
      ,未食前和水若酒服二方寸匕
      ,日三,漸漸不饑絕谷
      ,久服百病不生
      ,常服延年不老。

      ●餌柏實方

      柏子仁二升

      ,搗令細
      ,醇酒四升漬
      ,攪如泥
      ,下白蜜二升,棗膏三升
      ,搗令可丸
      ,入干地黃末、白朮末各一升
      ,攪和丸如梧子
      ,每服三十丸,日二服
      ,二十日萬病皆愈

      ●餌松子方

      七月七日采松子,過時即落不可得

      。治服方寸匕
      ,日三四。一云:一服三合
      ,百日身輕
      ,三百日行五百里,絕谷久服升仙?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曙嬎?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亦可和脂服之。若丸如梧子大
      ,服十

      ●服松脂方

      百煉松脂下篩

      ,以蜜和納桶中,勿令中風(fēng)
      ,日服如博棋子一枚(博棋長二寸
      ,方一寸),日三
      ,漸漸不饑
      ,延年。亦可醇酒和白蜜如餳
      ,日服一二兩
      。凡取松脂,老松皮自有聚脂者最第一
      ,其根下有傷折處
      ,不見日月者得之,名曰:陰脂
      ,彌良

      ●采松脂法

      以日入時,破其陰以取其膏

      ,破其陽以取其脂
      ,脂膏等分,食之可以通神靈
      。鑿其陰陽為孔
      ,令方五寸,深五寸
      ,還以皮掩其孔
      ,毋令風(fēng)入,風(fēng)入則不可服
      。以春夏時取之
      ,取訖封塞勿泄,以泥涂之
      。東北行丹砂穴有陰泉水可飲此
      ,弘農(nóng)車君以元封元年入此山食松脂,十六年夏下居長安東市
      ,在上谷牛頭谷時往來至秦嶺上
      ,年常如三十者

      ●煉松脂法

      松脂七斤,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抑皇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接置冷水中凝,復(fù)煮之
      ,凡十遍
      ,脂白色可服。衡 州東南攸縣界有松脂
      ,與天下松脂不同

      ●餌茯苓方

      茯苓十斤,去皮

      ,酒漬密封下
      ,十五日出之,取服如博棋
      ,日三
      ,亦可屑服方寸匕。凡 餌茯苓
      ,皆湯煮四五沸
      ,或以水漬六七日。

      ●茯苓酥方

      茯苓(五斤

      ,灰汁煮十遍
      ,漿水煮十遍,清水煮十遍)
      。松脂(五斤
      ,煮如茯苓法,每 次煮四十遍)
      。白蜜(三斤
      ,煎
      ,令沫盡)生天門冬(五斤
      ,去心皮,曝干作末) 蠟 牛 酥(各三斤
      ,煉 三十遍)

      上六味,各搗篩

      ,以銅器重湯上
      ,先納酥,次蠟
      ,次蜜
      ,消訖
      ,納藥,急攪勿住手
      ,務(wù)令大均
      ,納瓷器中,密封勿令泄氣
      。先一日不食
      ,欲不食先須吃好美食,令極飽
      ,然后絕食
      ,即服二兩,二十日后服四兩
      ,又二十日后八兩
      ,細丸之,以咽得下為度
      。第二度服以四兩為初
      ,二十日后八兩,又二十日二兩
      。第三度服以八兩為初
      ,二十日二兩,又二十日四兩
      。合一百八十日
      ,藥成自后服三丸將補,不服亦得恒以酥蜜消息之
      ,美酒服一升為佳
      。合藥須取四時王相日,特忌刑
      、殺
      、厭及四激、休廢等日
      ,大兇
      ,此彭祖法。

      ●茯苓膏方

      (《千金翼》名:凝靈膏) 茯苓(凈

      ,去皮) 松脂(各二十四斤) 松子仁 柏子仁(各十二斤)
      上四味
      ,依法煉之,松
      、柏仁不煉
      ,搗篩,白蜜二斗四斤
      ,納銅器中湯上
      ,微火煎一日一夕
      ,次第下藥,攪令相得
      ,微火煎七日七夜
      ,丸如小棗,每服七丸
      ,日三
      。欲絕谷頓服取飽,即得輕身明目不老
      。(此方后一本有茯苓酥
      、杏仁酥、地黃酥三方
      ,然諸本并無
      。又《千金翼》中已有,今更不添錄
      。)

      ●服枸杞根方

      主養(yǎng)性遐齡

      枸杞根切一石,水一石二斗

      ,煮取六升
      ,澄清,煎取三升
      ,以小麥一斗干凈
      ,擇納汁中,漬一宿
      ,曝二
      ,往返令汁盡,曝干搗末
      ,酒服方寸匕
      ,日二。一年之中
      ,以二月
      、八月各合一劑,終身不老

      ●枸杞酒方

      枸杞根一百二十斤切

      ,以東流水四石煮一日一夜,取清汁一石
      ,漬曲一如家醞法,熟取清
      ,貯不津器中
      ,納干地黃末二升半
      ,桂心、干姜
      、澤瀉
      、蜀椒末各一升,商陸末二升
      ,以絹袋貯
      ,納酒底,緊塞口
      ,埋入地三尺
      ,堅覆上,三七日
      ,平曉開之
      ,其酒赤如金色,旦空腹服半升
      ,十日萬病皆愈
      ,三十日瘢痕滅,惡疾人以水一升和酒半升
      ,分五服愈
      。(《千金翼》云:若欲服石者,取河中青白石如棗
      、杏大者二升
      ,以水三升,煮一沸
      ,以此酒半合 置中
      ,須臾即熟可食。)

      ●餌云母水方

      (療萬?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习自颇付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以露水八斗作湯,分半洮洗云母

      ,如此再過
      ,又取二斗作湯,納芒硝十斤
      ,以云母木器中漬之
      ,二十日出,絹袋盛
      ,懸屋上
      ,勿使見風(fēng)日,令燥
      ,以水漬
      ,鹿皮為囊
      ,揉之從旦至日中,乃以細絹下篩滓
      ,復(fù)揉令得好粉五斗
      ,余者棄之,取粉一斗納崖蜜二斤
      ,攪令如粥
      ,納生竹筒中薄削之,漆固口
      ,埋北垣南岸下
      ,入地六尺,覆土
      ,春夏四十日
      ,秋冬三十日,出之
      ,當(dāng)如澤為成
      。若洞洞不消者,更埋三十日出之
      。先取水一合
      ,納藥一合,攪和盡服之
      ,日三
      ,水寒溫盡自任,服十日
      ,小便當(dāng)變黃
      ,此先療勞氣風(fēng)疹也。二十日腹中寒癖消
      ,三十日齲齒除
      ,更新生,四十日不畏風(fēng)寒
      ,五十日諸病皆愈
      ,顏色日少。久服不已
      ,長生神仙
      ,吾自驗之,所以述錄

      ●煉鐘乳粉法

      鐘乳一斤不問濃薄

      ,但取白凈光色好者任用。先泥鐵鐺可受四五斗者為灶,貯水令滿
      ,去口三寸
      ,納乳著金銀瓷□中
      ,乃下鐺中
      ,令水沒□上寸余,勿使出水也
      。微火燒
      ,日夜不絕,水欲竭即添暖水
      ,每一周時
      ,輒易水洗鐺并洮乳,七日七夜出之
      ,凈洮干
      ,納瓷缽中,少著水研之
      ,一日一夜
      ,急著水?dāng)嚵畲鬂幔稳嶂?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其乳粗者自然著底
      。作末者,即自作濁水
      ,?jīng)宿澄取其粗著底者
      ,準(zhǔn)前法研之。凡五日五夜
      ,皆細逐水作粉
      。好用澄煉取曝干,即更于銀缽中研之二日
      ,候入肉水洗不落者佳

      ●鐘乳散

      治虛羸不足,六十以上人瘦弱不能食者

      ,百病方

      上黨人參 石斛 干姜(各三分) 鐘乳粉(成煉者,三兩)
      上四味

      ,搗三味下篩
      ,與乳合和相得,均分作九帖
      。平旦空腹溫醇酒服一帖
      ,日午后服一帖,黃昏后服一帖,三日后準(zhǔn)此服之
      。凡服此藥法
      ,皆三日一劑,三日內(nèi)只用一升半飯
      ,一斤肉
      。肉及飯唯爛,不得服蔥
      、豉
      。問曰:何故三日少餐勿得飽也?答曰:三夜乳在腹中熏補臟腑
      ,若此飽食
      ,即推藥出腹,所以不得飽食也
      。何故不得生食
      ?由食生即損藥力,藥力既損
      ,脂肪亦傷
      ,所以不得食生食也。何故不得食蔥
      、豉
      ?蔥、豉殺藥
      ,故不得食也
      。三日服藥既盡,三日內(nèi)須作羹食補之
      ,任意所便
      ,仍不用蔥,豉及硬食也
      。三日補訖
      ,還須準(zhǔn)式服藥如前,盡此一斤乳訖
      ,其氣力當(dāng)自知耳
      ,不能具述。一得此法
      ,其后服十斤
      ,任意所便可知也。

      ●西岳真人靈飛散方

      云母粉(一斤) 茯苓(八兩) 鐘乳粉 柏子仁 人參 續(xù)斷 桂心(各七兩) 菊 花(十五兩) 干地黃(十二兩)
      上九味

      ,為末
      ,生天門冬十九斤
      ,取汁溲藥,納銅器中
      ,蒸一石(《太清經(jīng)》云一斤
      ,)二斗黍米下,米熟曝干為末
      ,先食飲服方寸匕
      ,日一,旦服
      ,無毒
      。三日力倍
      ;五日血脈充盛
      ;七日身輕;十日面色悅澤
      ,知慮聰明
      ;十五日行及奔馬,力作不知
      ;二十日耳目聰明
      ,力不復(fù)當(dāng);三十日夜視有光(《太清經(jīng)》作:三十五日
      ;)七十日白發(fā)盡落
      ,故齒皆去。更取二十一匕
      ,白蜜和搗三百杵
      ,丸如梧子大。此仙人隨身常所服藥也
      ,入山日吞七丸
      ,絕谷不饑。余服此方以來
      ,將逾三紀(jì)
      ,頃面色美而悅之,疑而未敢措手
      ,積年詢訪
      ,屢有名人曾餌得力,遂常服之一如方說
      ,但能業(yè)之不巳
      ,功不徒棄耳。(《太清經(jīng)》無人參
      ,有白朮四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肚?

      ○黃帝雜忌法第七

      旦起目不開洗面,令人目澀失明饒淚

      。清旦常言善事
      ,勿惡言,勿聞惡事
      ,勿嗔怒
      ,勿叱咄呼,勿嗟嘆
      ,勿唱奈何
      ,勿立膝坐而交臂膝上,勿令發(fā)覆面
      ,皆不祥
      。勿舉足向火,勿對灶罵詈
      ,凡行立坐勿背日吉
      ,勿面北坐久思,不祥
      。起凡欲行
      ,常存魁綱在頭上,所向皆吉
      。若征戰(zhàn)
      ,存斗柄在前以指敵吉。勿面北冠帶兇
      ,勿向西北唾
      ,犯魁綱神兇。勿咳唾
      ,唾不用遠
      ,成肺病,令人手足重
      ,及背痛
      、咳嗽。勿向西北大小便
      ,勿殺龜蛇
      ,勿怒目視日月,善令人失明
      。行及乘馬不用回顧
      ;凡過神miao,慎勿輒入
      ,入必恭敬
      ,不得舉目恣意顧瞻
      ,亦不得返首顧視神miao。見龍蛇
      ,勿與心驚怪
      ,亦勿注意瞻視。忽見鬼怪變異之物
      ,即強抑之勿怪
      。又路行于眾中見殊妙美女,慎勿熟視而愛之
      ,此當(dāng)魑魅之物
      ,無問空山曠野,稠人廣眾之中
      ,皆亦如之
      。凡山水有沙虱處,勿在中浴
      ,害人
      。欲渡者,隨驢馬后急渡
      ,不傷人。

      有水弩處

      ,射人影即死
      。欲渡水者,以物打水
      ,其弩即散
      ,急渡不傷人。諸山有孔穴
      ,入采寶者
      ,唯三月、九月
      ,余月山閉氣交
      ,犯之死。凡空腹不用見尸臭氣入鼻
      ,舌上白起
      ,口常 臭,欲見尸者
      ,皆須飲酒見之
      ,能辟毒。遠行觸熱
      ,途中逢河勿洗面
      ,生烏

      ○房中補益第八

      論曰:人生四十以下,多有放恣

      ,四十以上
      ,即頓覺氣力一時衰退,衰退既至
      ,眾病蜂 起
      ,久而不治,遂至不救
      。所以彭祖曰:以人療人
      ,真得其真。故年至四十
      ,須識房中之術(shù)

      夫房中術(shù)者,其道甚近

      ,而人莫能行
      。其法一夕御十人,閉固而已
      ,此房中之術(shù)畢矣
      。兼之藥餌,四時勿絕
      ,則氣力百倍
      ,而智慧日新。然此方之作也
      ,非欲務(wù)于淫佚
      ,茍求快意,務(wù)存節(jié)欲
      ,以廣養(yǎng)生
      ,此房中之微旨也。是以人年四十以下
      ,即服房中之藥者
      ,皆所以速禍,故年未滿四十者
      ,不可與論房中之事
      ,欲心未止,兼餌補藥
      ,倍力行房
      ,不過半年,精髓枯竭
      ,唯向死近
      。少年極須慎之
      。四十以上,常固精養(yǎng)氣不耗
      ,可以不老
      。又餌云母,足以愈 疾延年
      ,勿服泄藥
      ,常餌補藥大佳。凡御女之道
      ,不欲令氣未感動
      ,陽氣微弱即以交合,必須先徐徐調(diào)和
      ,使神和意感良久
      ,乃可令得陰氣推之,須臾自強
      ,所謂弱而內(nèi)迎
      ,堅急出之,進退欲令疏遲
      ,情動而止
      ,不可高自投擲,顛倒五臟
      ,傷絕精脈
      ,致生百病。但數(shù)交而慎密者
      ,諸病患皆愈。能百接而不施瀉者
      ,長年矣
      。凡人精少則病,精盡則死
      ,不可不思
      ,不可不慎。數(shù)交而一瀉
      ,精氣隨長
      ,不能使人虛也。若不數(shù)交
      ,交而即瀉
      ,則不得益,瀉之精氣自然生長
      ,但遲微
      ,不如數(shù)交接不瀉之速也
      。凡人習(xí)交合之時,常以鼻多納氣
      ,口微吐氣
      ,自然益矣。交會畢蒸熱
      ,是得氣也
      ,以菖蒲末三分、白粱粉敷摩令燥
      ,既使強盛
      ,又濕瘡不生也。凡欲施瀉者
      ,當(dāng)閉口張目
      ,閉氣,握固兩手
      ,左右上下縮鼻取氣
      ,又縮下部及吸腹,小偃脊膂
      ,急以左手中兩指抑屏翳穴
      ,長吐氣并琢齒千遍,則精上補腦
      ,使人長生
      。若精妄出,則損神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断山?jīng)》曰:令人長生不老。先與女戲
      ,飲玉漿
      。玉漿口中津也。使男女感動
      ,以左手握持
      ,思存丹田中有赤氣,內(nèi)黃外白
      ,變?yōu)槿赵?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徘徊丹田中,俱入泥垣
      ,兩半合成一因
      ,閉氣深納勿出但入,上下徐徐咽氣,情動欲出
      ,急退之
      ,此非上士有智者不能行也。其丹田在臍下三寸
      。泥垣者在頭中對
      ,兩目直入內(nèi)思,作日月想
      ,合徑三寸許
      ,兩半放 形則一,為日月相者也
      。雖出入仍思念所作者勿廢
      ,佳也。又曰:男女俱仙之道
      ,深納勿動
      ,精思臍中赤色大如雞子形,乃徐徐出入
      ,情動乃退
      ,一日一夕可數(shù)十為定,令人益壽

      男女各息意共存思之

      ,可猛念之。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
      ,一歲二十四泄
      ,皆得二百歲,有顏色
      ,無疾病
      ,若加以藥,則可長生也
      。人年二十者
      ,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
      ,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
      ,六十者閉精勿泄
      ,若體力猶壯者,一月一泄
      。凡人氣力自有強盛過人者
      ,亦不可抑忍,久而不泄,致生癰疽
      。若年過六十
      ,而有數(shù)旬不得交合,意中平平者
      ,自可閉固也
      。昔貞觀初有一野老,年七十余
      ,詣余曰:數(shù)日來陽氣益盛
      ,自思氣血已衰,何有此盛
      ,未知垂老有此
      ,為善惡耶?余答之曰:是大不祥
      ,子獨不聞膏火乎
      ,夫膏火之將竭也,必先暗而后明
      ,明止則滅
      ,今足下年邁桑榆,久當(dāng)閉精息欲
      ,茲忽春情猛發(fā)
      ,豈非反常耶。竊謂足下憂之
      ,子其勉歟
      ,后四旬發(fā)病而死,此其不慎之效也
      。如斯之輩非一
      ,且疏一人,以勖將來耳
      。所以善攝生者
      ,凡覺陽事輒盛,必謹(jǐn)而抑之
      ,不可縱心竭意以自賊也
      。若一度制得,則一度火滅
      ,一度增油
      。若不能制,縱情施瀉
      ,即是膏火將滅
      ,更去其油,可晚而自保,猶得延年益壽
      。若年少壯而能行道者
      ,神仙速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蛟荒晡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當(dāng)閉精守一為可爾否,曰:不然
      ,男不可無女
      ,女不可無男。無女則意動
      ,意動則神勞
      ,神勞則損壽。若念真正無可思者
      ,則大佳長生也
      。然而萬無一有,強抑郁閉之
      ,難持易失
      ,使人漏精尿濁,以致鬼交之病
      ,損一而當(dāng)百也
      ,其服食藥物,見本卷服篇中
      。御女之法
      ,交會者當(dāng)避丙丁日,及弦望晦朔
      ,大風(fēng)大雨大霧大寒大暑雷電霹靂
      ,天地晦冥,日月薄蝕
      ,虹霓地動
      ,若御女則損人神不吉,損男百倍
      ,令女得病
      ,有子必癲癡頑愚,喑啞聾聵
      ,攣跛盲眇
      ,多病短壽,不孝不仁
      。又避日月星辰,火光之下,神miaofo寺之中
      ,井灶圊廁之側(cè)
      ,冢墓尸柩之旁,皆所不可
      。夫交合如法
      ,則有福德,大智善人降托胎中
      ,仍令性行調(diào)順
      ,所作和合,家道日隆
      ,祥瑞競集
      ,若不如法,則有薄福愚癡惡人來托胎中
      ,仍令父母性行兇險
      ,所作不成,家道日否
      ,殃咎屢至
      ,雖生成長,家國滅亡
      。夫禍福之應(yīng)
      ,有如影響,此乃必然之理
      ,可不再思之
      。若欲得子者,但待婦人月經(jīng)后一日
      、三日
      、五日,擇其王相日
      ,生氣時夜半后乃施泄
      ,有子皆男,必壽而賢明高爵也
      ;以月經(jīng)絕后二日
      、四日、六日施泄
      ,有子必女
      ;過六日后勿得施泄
      ,既不得子
      ,亦不成人
      。黃帝雜禁忌法曰:人有所怒,血氣未定
      ,因以交合,令發(fā)癰疽
      。又不可忍小便交合
      ,使人淋莖中痛,面失血色
      。及遠行疲乏來入房
      ,五勞虛損,少子

      且婦人月事未絕而與交合

      ,令人成病,得白駁也
      。水銀
      、鹿脂不可近陰,令陰痿縮


      道醫(yī)學(xué)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book/928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金匱要略在線: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之空青
      味甘寒
      。主眚盲
      ,耳聾。明目
      ,利九竅
      ,通血脈,養(yǎng)精神
      。久服
      ,輕身延年不老。能化銅鐵鉛錫作金
      。生山谷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第59章,氣府論在線閱讀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腸腑方風(fēng)眩第四
      屬性:(論一首、方九首
      、灸法一首
      、食禁一首)前卷既有頭面風(fēng)方,風(fēng)眩不當(dāng)分出
      ,蓋以此是徐嗣伯方
      ,不可以余方相雜,故此特立風(fēng)眩方條
      ,專出徐氏方焉
      。徐嗣伯曰∶余少承家業(yè),頗習(xí)經(jīng)方名醫(yī)要治
      ,備聞之矣
      。自謂風(fēng)眩多途,諸家未能必驗
      ,至于此術(shù)
      ,鄙意偏所
      2023-09-20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腸腑方風(fēng)眩第四
      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補益,五臟氣虛第五
      《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補益 五臟氣虛第五方九首五補湯主五臟內(nèi)虛竭,短氣咳逆?zhèn)麚p
      ,郁郁不足
      ,下氣復(fù)通津液方∶麥門冬(去心) 小麥(各一升) 粳米(三合) 地骨皮 薤白(各一斤) 人參 五味子上一十味
      , 咀,以水一斗二升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瘡癰上,候癰疽色法第三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候癰疽色法第三論曰∶夫癰疽初發(fā)如微
      ,人多不以為急,此實奇患
      道醫(yī)中醫(yī)傷科按摩學(xué)編寫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