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要方》卷二十七 養(yǎng)性
○養(yǎng)性序第一
夫養(yǎng)性者
,欲所習(xí)以成性,性自為善,不習(xí)無不利也
。性既自善
,內(nèi)外百病自然不生
,禍亂災(zāi)害亦無由作
,此養(yǎng)性之大經(jīng)也
。善養(yǎng)性者則治未病之病
,是其義也
。故養(yǎng)性者,不但餌藥餐霞
,其在兼于百行
,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
。德行不充
,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故
老子曰:善攝生者
,陸行不遇虎兕
,此則道德之指也,豈假服餌而祈遐年哉
。圣人所以制藥餌者
,以救過行之人也。故愚者抱病歷年而不修一行
,纏沒齒終無悔心
。此其所以歧和長逝,彭跗永歸
,良有以也
。嵇康曰:養(yǎng)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
,喜怒不除為二難
,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
,神慮精散為五難
。五者必存
,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
,咀嚼英華
,呼吸太陽,不能不回其操
,不夭其年也
。五者無于胸中,則信順日躋
,道德日全
,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
,此養(yǎng)生之大旨也
。然或有服膺仁義,無甚泰之累者
,抑亦其亞歟
。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
,而動作不衰
。今時之人,年至半百而動作皆衰者
,時代異耶
?將人失之也?岐伯曰: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則陰陽,和于術(shù)數(shù)
,飲食有節(jié)
,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故能形與神俱
,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則不然
,以酒為漿,以妄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滿
,不時御神
,務(wù)避之有時,恬澹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
。是以其志閑而少欲
,其心安而不懼,其形勞而不倦
,氣從以順
,各從其欲,皆得所愿
。故甘其食
,美其服
,樂其俗
,高下不相慕,故其民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
,合于道數(shù)
,故皆能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是以人之壽夭在于撙節(jié)
,若消息得所,則長生不死
,恣其情欲
,則命同朝露也。岐伯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
,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
,氣力大衰
,九竅不利,下虛上實
,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
。故同出名異
,智者察同
,愚者察異。愚者不足
,智者有余
。有余則耳目聰明,身體強健
,年老復(fù)壯
,壯者益理。是以圣人為無為之事
,樂恬淡之味
,能縱欲快志,得虛無之守
,故壽命無窮
,與天地終
。此圣人之治身也
。
春三月此為發(fā)陳
,天地俱生
,萬物以榮
,夜臥早起
,廣步于庭
,被發(fā)緩形
,以使志生
,生而勿殺
,與而勿奪,賞而勿罰
,此春氣之應(yīng)
,養(yǎng)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
。夏為寒為變
,則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為蕃莠
,天地氣交
,萬物華實,夜臥早起
,毋厭于日
,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
,使氣得泄
,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yīng),養(yǎng)長之道也
。逆之則傷心
。秋為瘧,則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
。
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
,地氣以明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使志安寧
,以緩秋刑,收斂神氣
,使秋氣平
,毋外其志,使肺氣清
,此秋氣之應(yīng)
,養(yǎng)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
。冬為飧泄
,則奉藏者少
。
冬三月此為閉藏
,水冰地坼,無擾乎陽
,早臥晚起
,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去寒就溫
,毋泄皮膚
,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yīng)
,養(yǎng)藏之道也
。逆之則傷腎。
春為痿厥
,則奉生者少
。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寒暑燥濕風(fēng)
。人有五臟
,化為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故喜怒傷氣
,寒暑傷形,暴怒傷陰
,暴喜傷陽
。故喜怒不節(jié),寒暑失度
,生乃不固
,人能依時攝養(yǎng),故得免其夭枉也
。
仲長統(tǒng)曰:王侯之宮
,美女兼千。卿士之家
,侍外家數(shù)百
。晝則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則房室輸其血氣
,耳聽淫聲
,目樂邪色,宴內(nèi)不出
,游外不返
。王公得之于上,豪杰馳之于下
,及至生產(chǎn)不時
,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氣
,或疾病而構(gòu)精
,精氣薄惡,血脈不充
,既出胞臟
,養(yǎng)護無法,又蒸之以綿纊
,爍之以五味
,胎傷孩病而脆,未得堅剛
,復(fù)縱情欲
,重重相生
,病病相孕,國無良醫(yī)
,醫(yī)無審術(shù)
,奸佐其間,過謬常有
,會有一疾
,莫能自免。當(dāng)今少百歲之人者
,豈非所習(xí)不純正也
。
抱樸子曰:或問所謂傷之者,豈色欲之間乎
?答曰:亦何獨斯哉
。然長生之要,其在房中
,上士知之
,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
。若年當(dāng)少壯
,而知還陰丹以補腦,采七益于長俗
。(一作谷)者
,不服藥物,不失一二百歲也
,但不得仙耳
。不得其術(shù)者,古人方之于凌杯以盛湯
,羽苞之蓄火
,又且才所不逮而強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
,深憂重恚傷也,悲哀憔悴傷也
,喜樂過度傷也
,汲汲所欲傷也,戚戚所患傷也
,久談言笑傷也
,寢息失時傷也,挽弓引弩傷也
,沉醉嘔吐傷也
,飽食即臥傷也,跳走喘乏傷也,歡呼哭泣傷也
。陰陽不交傷也積傷至盡
,盡則早亡,盡則非道也
。故養(yǎng)性之士
,唾不至遠,行不疾走
,耳不極聽
,目不極視,坐不久處
,立不至疲
,臥不至。先寒而衣
,先熱而解
。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
。不欲極渴而飲
,飲不欲過多。不欲啖生冷
,不欲飲酒當(dāng)風(fēng)
,不欲數(shù)數(shù)沐浴,不欲廣志遠愿
,不欲規(guī)造異巧
。冬不欲極溫,夏不欲窮涼
,不欲露臥星月
,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熱
、大風(fēng)大霧皆不得冒之
。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則傷脾
,苦多則傷肺
,辛多則傷肝,咸多則傷心
,甘多則傷腎
,此五味克五臟五行,自然之理也
。凡言傷者
,亦不即覺也
,謂久則損壽耳。是以善攝生者
,臥起有四時之早晚
,興居有至和之常制,調(diào)利筋骨有俯仰之方
,祛疾閑邪有吐納之術(shù)
,流行營衛(wèi)有補瀉之法,節(jié)宣勞逸有與奪之要
。忍怒以全陰
,抑喜以養(yǎng)陽。
然后先服草木以救虧缺
,后服金丹以定無窮
,養(yǎng)性之理盡于此矣。
夫欲快意任懷
,自謂達識知命
,不泥異端,極情肆力
,不勞持久者
,聞此言也,雖風(fēng)之過耳
,電之經(jīng)目
,不足喻也。雖身枯于留連之中
,氣絕于綺紈之際
,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養(yǎng)性之事哉
,非唯不納
,乃謂妖訛也,而望彼信之
,所謂以明鑒給瞽
,以絲竹娛聾夫者也。
魏武與皇甫隆令曰:聞卿年出百歲
,而體力不衰
,耳目聰明,顏色和悅
,此盛事也。所服食施行導(dǎo)引
,可得聞乎
?若有可傳
,想可密示封內(nèi)。隆上疏對曰:臣聞天地之性
,唯人為貴
。人之所貴,莫貴于生
。唐荒無始
,劫運無窮。人生其間
,忽如電過
,每一思此,罔然心熱
,生不再來
,逝不可追,何不抑情養(yǎng)性以自保
。惜今四海垂定
,太平之際又當(dāng)須展才布德當(dāng)由萬年。萬年無窮
,當(dāng)由修道
,道甚易知,但莫能行
。臣嘗聞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
,而甚丁壯,言人當(dāng)朝朝服食玉泉
、琢齒
,使人丁壯有顏色,去三蟲而堅齒
。玉泉
,口中唾也。
朝嵇康曰:穰歲多病
,饑年少疾
,信哉不虛。是以關(guān)中土地
,俗好儉嗇
,廚膳肴饈,不過菹醬而已
,其人少病而壽
。江南嶺表,其處饒足
,海陸肴
,無所不備
,土俗多疾而人早夭。
北悶
,赤露眠臥
,宿食不消,未逾期月
,大小皆病
,或患霍亂香港腳脹滿,或寒熱瘧痢惡核疔腫
,或癰疽痔漏
,或偏風(fēng)猥退,不知醫(yī)療以至于死
。凡如此者
,比肩皆是,唯云不習(xí)水土
,都不知病之所由
。靜言思之,可為太息者也
。學(xué)人先須識此
,以自誡慎。
抱樸子曰:人之一身
,猶一國之象也
。胸腹之位,猶宮室也
。四肢之列
,猶郊境也。骨節(jié)之分
,猶百宮也
。神猶君也,血猶臣也
,氣猶民也
,知治身則能治國也。夫愛其民
,所以安其國
。惜其氣,所以全其身
。民散則國亡
,氣竭則身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
。
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
,治未病之疾
。醫(yī)之于無事之前
,不追于既逝之后。夫人難養(yǎng)而易危也
,氣難清而易濁也
,故能審?fù)滤员I琊ⅲ钍扔怨萄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然后真一存焉
,精神守焉,百病卻焉
,年壽延焉
。
○道林養(yǎng)性第二
真人曰:雖常服餌而不知養(yǎng)性之術(shù),亦難以長生也
。養(yǎng)性之道
,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且流水不腐
,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
。養(yǎng)性之道
,莫久行久立,久坐久臥
,久視久聽
。蓋以久視傷血,久臥傷氣
,久立傷骨
,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也
。仍莫強食
,莫強酒,莫強舉重
,莫憂思
,莫大怒,莫悲愁
,莫大懼
,莫跳踉,莫多言
,莫大笑
。勿汲汲于所欲
,勿懷忿恨,皆損壽命
。若能不犯者
,則得長生也。故善攝生者
,常少思少念
,少欲少事,少語少笑
,少愁少樂
,少喜少怒,少好少惡
,行此十二少者
,養(yǎng)性之都契也。多思則神殆
,多念則志散
,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
,多語則氣乏
,多笑則臟傷,多愁則心懾
,多樂則意溢
,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
,多好則專迷不理
,多惡則憔悴無歡。此十二多不除
,則營衛(wèi)失度
,血氣妄行,喪生之本也
。唯無多無少者
,得幾于道矣。是知勿外緣者
,真人初學(xué)之法也
。若能如此者,可居瘟疫之中無憂疑矣
。既屏外緣
,會須守五神(肝、心、脾
、肺
、腎),從四正(言
、行
、坐、立)
。言最不得浮思妄想
,心念欲事,惡邪大起
。故孔子曰:思無邪。嘗習(xí)黃帝內(nèi)視法
,存想思念
,令見五臟如懸磬,五色了了分明勿輟也
。仍于每旦初起面向午
,展兩手于膝上,心眼觀氣
,上入頂下達涌泉
,旦旦如此,名曰迎氣
。常以鼻引氣
,口吐氣,小微吐之
,不得開口
,復(fù)欲得出氣少,入氣多
。每欲食
,送氣入腹,每欲食氣為主人也
。
凡心有所愛
,不用深愛,心有所憎
,不用深憎
,并皆損性傷神,亦不可用深贊
,亦不可用深毀
,常須運心于物平等,如覺偏頗,尋改正之
。居貧勿謂常貧
,居富勿謂常富,居貧富之中
,常須守道
,勿以貧富易志改性,識達道理
,似不能言
。有大功德,勿自矜伐
。美藥勿離手
,善言勿離口,亂想勿經(jīng)心
,常以深心至誠
,恭敬于物。慎勿詐善
,以悅于人
。終身為善,為人所嫌
。勿得起恨
,事君盡禮。人以為諂
,當(dāng)以道自平其心
,道之所在,其德不孤
。
勿言行善不得善報
,以自怨仇。居處勿令心有不足
,若有不足
,則自抑之。勿令得起
,人知止足
。天遺其祿,所至之處
,勿得多求
,多求則心自疲而志苦,若夫人之所以多病
,當(dāng)由不能養(yǎng)性
。平康之日
,謂言常然,縱情恣欲
,心所欲得
,則便為之,不拘禁忌
,欺罔幽明
,無所不作,自言適性
,不知過后一一皆為病本
,及兩手摸空,白汗流出
,口唱皇天
,無所逮及,皆以生平粗心不能自察
,一致于此
。但能少時內(nèi)省身心,則自知見行之中皆長諸
,將知四百四病,身手自造
,本非由天
。及一朝病發(fā),和緩不救
,方更誹謗醫(yī)藥無效
,神仙無靈。故有智之人
,愛惜性命者
,當(dāng)自思念,深生恥愧
,戒勒身心
,常修善事也。
至于居處
,不得綺糜華麗
,令人貪婪無厭,乃患害之源
。但令雅素凈潔
,無風(fēng)雨暑濕為佳。衣服器械
,勿用珍玉金寶
,增長過失
,使人煩惱根深。廚膳勿使脯肉豐盈
,當(dāng)令儉約為佳
。然后行作鵝王步,語作含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