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中醫(yī)書籍

      甘麥大棗臟躁愈在線閱讀

      中藥大全 2023-09-22 03:31:53

      甘麥大棗臟躁愈


      臟躁一癥,首見于《金匱要略》

      ,皆由憂思日久
      ,子臟枯燥
      ,心火炎上,神明不寧而成
      。與癲狂之氣郁痰凝
      ,心肝火熾者迥異
      ,因而治療之法
      ,亦當有別于癲狂。仲景之甘麥大棗湯
      ,實為治療臟躁千古不易之良方
      ,據(jù)患者所現(xiàn)之脈癥
      ,增益藥味,投劑得當
      ,如響斯應
      。爰錄二:例于下:

      例一 某局女會計宋某,年三十許

      ,于1970年初
      ,忽病哭笑無常,每日必發(fā)多次
      。發(fā)作之時
      ,時而悲泣,傷感不已
      ;時而喜笑怒罵
      ,親疏不避;時而欠伸頻作
      ,有若神靈所附
      。約一小時后,或作喜笑
      ,或不笑
      ,繼則譴然自釋,重歸平靜
      。清醒后與常人無少異
      ,亦能治理賬務。曾屢往某精神病院就診
      ,診斷為“精神分裂癥”
      ,已治數(shù)月不應..余往診時,病正發(fā)作
      ,所見一如上述
      。病止后診其脈弦而絀,舌質(zhì)干紅
      ,苔薄白
      。此癥顯然是《金匱》之臟躁,仲景曰:“婦人臟躁
      ,喜悲傷欲哭
      ,象如神靈所作,數(shù)欠伸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闭c此例病情相符..即以甘麥大棗湯加入養(yǎng)血柔肝、寧心安神之品:

      淮小麥30g 甘草4.5g 大棗7枚當歸9g 炒白芍9g 柏子仁9g 太子參9g 炒竹茹4.5g 炒棗仁9g 茯神9g 合歡皮15g 

      服五帖

      ,病由日發(fā)數(shù)次
      ,減為五日內(nèi)僅發(fā)兩次
      ,服至十帖,諸癥悉蠲
      。數(shù)年后
      ,邂逅其全家于中山公園,云愈后一切安然

      例二 某局嚴科長之妻

      ,年近半百,素患冠心病
      ,失眠經(jīng)久
      ,睡去則惡夢頻仍。1975年初春
      ,與澡堂服務員發(fā)生口角
      ,有理而受屈,遂精神失常
      。語多而無倫次
      ,見人輒講述其事,終日喋喋不休
      ,夜眠則驚惕常作
      ,此外別無他癥。已服精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奇?zhèn)靜藥
      ,半月不應,邀余治之
      。余診其脈細軟帶滑
      ,視其舌質(zhì)淡,苔則薄白
      。余推究病情:據(jù)其年齡已在更年之期
      ,經(jīng)汛瀕臨斷絕,陰陽本易錯亂
      ,加之脈細舌淡
      ,氣血虧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诮嵌窔?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致使肝失條暢、心神受激而病發(fā)矣
      。論其見癥
      ,雖與上例迥然不同。而其病機實相類似。所不同者
      ,前例兼見陰傷血燥
      ,此則伴有心肝陽亢。爰疏一方:

      淮小麥30g 炙甘草9g 大棗30g 石菖蒲6g 炙遠志6g 珍珠母30g 龍齒12g 丹參9g 竹茹4.5g 

      上方服二十余帖即釋然病解

      ,至今已二十余年,乍見之下
      。儼然一龍踵老婦矣
      。雖仍體弱多病,而此癥終未復發(fā)

      上述兩例病案中

      ,第一例之癥狀與《金匱要略》所述較相類似,對余之診斷與用藥必無異議
      ,而第二例則不然
      ,其見癥僅見多語及夜寐不安,而仲景原文中并無此癥狀
      ,如何可作臟躁論治?關(guān)于臟躁之癥狀
      ,余公俠醫(yī)師在“從臨床體會談談甘麥大棗湯的應用標準”一文中,作如下五點歸納:(刊于《江蘇中醫(yī)》1958年第8期)

      1.患者言行失常

      ,或無故悲傷
      ,或喜怒不節(jié)者。

      2.心煩不得眠

      ,或恍惚多夢
      ,或坐臥不安,或身如蟻走樣者

      3.汗多

      ,口干,不思飲食
      ,大便秘結(jié)
      ,常數(shù)日不更衣者。

      4.怕一切聲光

      ,怕與人交言
      ,喜獨居暗室者。

      5.腹診右腹肌攣急

      ,或右脅下臍傍拘急
      ,有結(jié)塊者。

      以上癥狀

      ,不必悉具
      。本方加當歸、白芍、茯神
      、棗仁
      、龍齒、牡蠣
      、柏子仁等
      ,則效果更佳。

      蓋臟躁之病因

      ,無非五臟陰液之不足
      ,“喜悲傷欲哭”乃肺金津虛而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皵?shù)欠伸”是肝腎之虛而見周身疲憊
      。心肝血虛則神亂“如有神靈所作”。今患者因兼肝陽微亢
      、心氣激越而致多語
      ,夢擾,正在本證范圍之內(nèi)
      ,尚未越出雷池也
      。故以甘麥大棗湯加味治之竟收藥到病除之效。


      道醫(yī)學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book/930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金匱要略在線: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之空青
      味甘寒。主眚盲
      ,耳聾
      。明目,利九竅
      ,通血脈
      ,養(yǎng)精神。久服
      ,輕身延年不老
      。能化銅鐵鉛錫作金。生山谷
      。吳普曰:空青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第59章,氣府論在線閱讀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第59章 氣府論足太陽脈氣所發(fā)者七十八穴:兩眉頭各一
      ,入發(fā)至項三寸半,傍五
      ,相去三寸
      ,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
      ,五五二十五
      ,項中大筋兩傍各一,風府兩傍各一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腸腑方風眩第四
      屬性:(論一首
      、方九首、灸法一首
      、食禁一首)前卷既有頭面風方
      ,風眩不當分出,蓋以此是徐嗣伯方
      ,不可以余方相雜
      ,故此特立風眩方條,專出徐氏方焉
      。徐嗣伯曰∶余少承家業(yè)
      ,頗習經(jīng)方名醫(yī)要治,備聞之矣
      。自謂風眩多途
      ,諸家未能必驗
      ,至于此術(shù),鄙意偏所
      2023-09-20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腸腑方風眩第四
      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補益,五臟氣虛第五
      《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補益 五臟氣虛第五方九首五補湯主五臟內(nèi)虛竭
      ,短氣咳逆?zhèn)麚p
      ,郁郁不足,下氣復通津液方∶麥門冬(去心) 小麥(各一升) 粳米(三合) 地骨皮 薤白(各一斤) 人參 五味子上一十味
      , 咀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瘡癰上,候癰疽色法第三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候癰疽色法第三論曰∶夫癰疽初發(fā)如微
      ,人多不以為急
      ,此實奇患,唯宜速治之
      ,治之不速
      ,病成難救,以此致禍能不痛哉
      。且述所懷以悟后賢,謹按黃父癰疽論
      道醫(yī)中醫(yī)傷科按摩學編寫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