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湯劑不宜久煎
,以免有效成分揮發(fā)過多而降低療效
。
各論
1
、中藥性味歸經(jīng)、功效主治(略)
2
、配伍應(yīng)用
麻黃配桂枝:風(fēng)寒表實(shí)無汗
麻黃配杏仁:治喘咳氣逆功著
,證屬風(fēng)寒束肺者尤佳
。
麻黃配石膏:肺熱咳喘。
桂枝配白芍:治風(fēng)寒表虛有汗。
生葛根配黃芩
、黃連:既清熱燥濕解毒
,又透熱升陽止瀉
,主治濕熱瀉痢初起。
柴胡配黃芩:解半表半里之邪熱效強(qiáng),治少陽寒熱往來效著
。
3
、相似藥物的比較
1
、麻黃
、桂枝:均性溫而能發(fā)散風(fēng)寒,治風(fēng)寒表證及風(fēng)寒濕痹證
。
不同1:麻黃發(fā)汗力強(qiáng),惟以風(fēng)寒表實(shí)無汗為用
;桂枝發(fā)汗力弱,又能助陽
,風(fēng)寒表實(shí)無汗及表虛有汗咸宜。
不同2:麻黃善宣肺平喘
,治肺氣不宣之喘咳;還能利水退腫
,治水腫兼表。桂枝又善溫通血脈
、溫陽化氣、溫中散寒
,治經(jīng)寒血滯之月經(jīng)不調(diào)
、痛經(jīng)、經(jīng)閉
,胸痹冷痛,陽虛水腫
,痰飲眩悸及虛寒腹痛等。
2
、荊芥、防風(fēng):均能發(fā)汗解表而治風(fēng)寒感冒
。
不同1:荊芥微溫平和,生用長于散風(fēng)
,為發(fā)表散風(fēng)通用藥,又治風(fēng)熱感冒無汗或汗少者
;防風(fēng)微溫而甘緩不峻,為治風(fēng)通用之品
,發(fā)汗力雖較弱而長于勝濕,凡外感表證無論寒熱或夾濕與否均可投用
。
不同2:荊芥生用又能透疹療瘡止癢
,治麻疹不透
、瘡瘍初起兼表及風(fēng)疹瘙癢
;炒炭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
。
3、桑葉
、菊花:均善疏散風(fēng)熱
、平肝明目,治風(fēng)熱感冒或溫病初起
、肝陽眩暈、肝經(jīng)風(fēng)熱或肝火之目赤腫痛及肝陰不足之視物昏花。
不同1:桑葉性寒
,作用偏于肺
,疏散力較菊花強(qiáng)
;能潤肺止咳
,治肺燥咳嗽;菊花性微寒
,作用偏肝,平肝明目力較桑葉為勝
,兼治肝風(fēng)頭痛。
不同2:桑葉能潤肺止咳
,治肺燥咳嗽;還能涼血止血
,治血熱吐衄咯血。菊花又善清熱解毒
,治癰腫瘡毒
。
4
、柴胡
、升麻:均為解表升陽之品,麻能升清陽而舉陷
,多與黃芪
、人參等相伍
,治氣虛下陷、臟器脫垂諸證
。
不同1:雖均能解表
,但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膽經(jīng)
,主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
,善疏散退熱
,主治少陽寒熱往來及感冒高熱
;升麻辛甘性寒,入肺與脾胃經(jīng)
,主清散而解表
,主治風(fēng)熱頭痛而少用
;
不同2:升麻能透疹,治麻疹不透
,而柴胡不能
。
不同3:柴胡又善疏肝解郁
,治肝郁氣滯、月經(jīng)不調(diào)、胸脅疼痛
;升麻又善清熱解毒
,治咽喉腫痛
、口舌生瘡、丹毒
、溫毒發(fā)斑及熱毒瘡腫。[醫(yī) 學(xué)教育網(wǎng) 搜集整理]
5
、香薷、麻黃:均能發(fā)汗解表
、利水退腫
,治表證無汗
、水腫及小便不利。
香薷微溫
,兼和中化濕而祛暑,習(xí)稱"夏月麻黃"
,善治暑天感寒飲冷、陽氣被遏之頭痛
、形寒
、發(fā)熱無汗及腹痛吐瀉
;
麻黃性溫
,發(fā)汗力強(qiáng),善治風(fēng)寒表實(shí)無汗
。此外,麻黃又善宣肺平喘
,治肺氣壅遏之咳喘等。
6
、紫蘇、生姜:均能發(fā)汗解表而治風(fēng)寒感冒
。其中,紫蘇性溫
,發(fā)汗力強(qiáng),又兼理氣
,風(fēng)寒感冒無汗或兼脾胃氣滯者多用;生姜性溫
,發(fā)汗力弱,風(fēng)寒感冒輕癥多用
;
紫蘇又能理氣寬中
、安胎
、解魚蟹毒,治脾胃氣滯
、胸悶不舒
、氣滯胎動及食魚蟹中毒之腹痛吐瀉
。生姜又能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解魚蟹及半夏
、南星之毒
,治胃寒嘔吐
,風(fēng)寒咳嗽,食魚蟹
、生半夏、生南星引發(fā)的中毒
。
第二章清熱藥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掌握清熱藥的含義、功效
、適應(yīng)范圍
、配伍方法
、使用注意、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diǎn)。
2. 掌握:石膏
、知母
、天花粉、梔子
、夏枯草、黃芩
、黃連
、黃柏、龍膽草
、生地黃
、玄參
、牡丹皮
、赤芍
、金銀花、連翹
、蒲公英、大青葉
、板藍(lán)根、牛黃
、魚腥草
、射干
、白頭翁
、敗醬草、青蒿
、地骨皮
。
3. 熟悉:蘆根
、淡竹葉
、決明子
、苦參、紫草
、水牛角、青黛
。蚤休、穿心蓮
、白鮮皮、半邊蓮
、土茯苓、山豆根
、馬齒覓、紅藤
、白花蛇舌草、野菊花
、熊膽、白薇
、胡黃連。
4. 了解:紫花地丁
、鴉膽子、垂盆草
、秦皮、馬勃
、銀柴胡。
5.掌握石膏與知母
,黃芩
、黃連與黃柏
,牡丹皮與赤芍,金銀花與連翹各組藥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點(diǎn)
。
6.熟悉蘆根與天花粉的相同和不同點(diǎn)。
7.掌握知母配黃柏
,知母配川貝母,桅子配茵陳
,黃連配吳茉英
,黃連配木香,黃柏配蒼術(shù)
,白薇配玉竹各組藥物的配伍意義。
8.了解知母
、梔子、黃芩
、黃連、生地黃
、金銀花、大青葉
、牛黃
、魚腥草
、青蒿各藥的主要藥理作用
。
概論
凡藥性寒涼,以清解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清熱藥
。
本類藥藥性大多寒涼
,少數(shù)平而偏涼
,味多苦,或甘
,或辛
,或咸
。
性能清熱
、瀉火、涼血
、解熱毒
、退虛熱
,兼能燥濕、利濕
、滋陰
、發(fā)表等
。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表邪已解、內(nèi)無積滯的里熱證,如外感熱病高熱
、陰傷內(nèi)熱
、濕熱瀉痢
、溫毒發(fā)斑、癰腫瘡毒
、陰虛潮熱等
。
按其性能及臨床應(yīng)用之別,習(xí)慣將本章藥物分為五類
。
清熱藥的分類及其特點(diǎn)
分 類 性 味 功 效 主 治
清熱瀉火藥 甘寒或苦寒 清泄實(shí)熱郁火 外感熱病氣分高熱證
,以及肺熱
、胃火、肝火
、心火等臟腑火熱證等。
清熱燥濕藥 苦寒 清熱燥濕兼以清熱瀉火 外感或內(nèi)傷之濕熱火毒諸證
,如濕溫、暑濕
、濕熱中阻
、濕熱瀉痢
、黃疸
、帶下
、淋痛
、瘡疹
,以及諸臟腑火熱證。
清熱涼血藥 苦甘寒或咸寒 清熱涼血
,兼以滋潤、活血 外感熱病熱入營血之高熱神昏譫語
,以及火熱內(nèi)生之血熱妄行諸證清熱解毒藥 苦寒或辛寒甘寒 清解熱毒 主治外感或內(nèi)生實(shí)熱火毒諸證,如癰瘡腫毒
、丹毒、痄腮
、咽喉腫痛
、肺癰
、腸癰
、熱毒瀉痢
、水火燙傷、蛇蟲咬傷等清虛熱藥 苦咸甘寒
多入肝腎經(jīng) 退虛熱
、除疳熱,
兼涼血 陰傷發(fā)熱
、久病傷陰之骨蒸潮熱,以及小兒疳熱
1
、里熱兼有表證者,當(dāng)先解表或表里同治
;
2、氣分熱兼血分熱者
,宜氣血兩清;
3
、里熱兼陰傷津虧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
,輔以養(yǎng)陰生津藥;
4
、里熱積滯者,宜適當(dāng)配合瀉下藥
;
5、里熱兼脾胃虛弱者
,宜適當(dāng)輔以健胃藥。
1
、 本類藥藥性寒涼,易傷脾胃
,凡脾胃虛弱
、食少便溏者慎用
;
2、 熱病易傷津液
,清熱燥濕藥易化燥傷陰津,故陰虛津傷者亦當(dāng)慎用
;
3、 陰盛格陽
、真寒假熱之證,尤須明辨
,不可妄投;
4
、 要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過
,損傷正氣。
比較藥物的異同點(diǎn):
1
、石膏
、知母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石膏降火力強(qiáng)
,并兼解肌,重在清解
知母味苦甘質(zhì)潤兼歸腎經(jīng)
,重在清滋,又能滋陰潤燥通腸
,治燥熱咳嗽、陰虛勞嗽
、骨蒸潮熱
、內(nèi)熱消渴及陰虛腸燥便秘等。
2、蘆根
、天花粉:同歸肺胃經(jīng)
,均善清熱生津止渴
,治熱病津傷煩渴。
相 異的是:蘆根甘寒質(zhì)輕
,作用較緩
,善清肺胃之熱而兼透散
,治外感熱病初期兼表證、中期高熱煩渴
、后期熱退陰傷煩渴成宜
;又能清胃止嘔
、清肺利尿,且兼祛痰 排膿
,治胃熱嘔吐
、肺熱咳嗽
、肺癰吐膿
、熱淋澀痛等。天花粉苦微甘
,性微寒
,生津之力較強(qiáng)
,又兼能清肺潤燥
,治肺熱燥咳
、痰熱咳嗽帶血;還能消腫排膿
,治 癰腫瘡毒
、跌打損傷
。瘡腫未膿可消,已膿可潰
,膿多促排,膿盡不用
。此外,將其制成結(jié)晶天花粉蛋白注射液
,用于抗早孕及中期妊娠引產(chǎn)有效。
3
、黃芩、黃連
、黃柏:均味苦而功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常相須為用治濕熱、火毒諸證
。如濕熱瀉痢、濕熱黃疸
、濕熱瘡疹、熱毒癰腫
、目赤腫痛
、血熱吐衄及其它臟腑火熱證
。
相 異的是:黃芩入肺與大腸
,兼入胃與膽等經(jīng)
,作用偏于上焦及大腸
,善清肺與大腸之火,且止血力強(qiáng)
,又善治溫病熱入氣營血分證
、肺熱咳喘
、濕溫、暑濕
、濕熱中 阻、濕熱淋痛及痔漏便血
;還能安胎,治胎熱胎動不安
;此外,與柴胡相伍能治少陽寒熱往來
。黃連大苦大寒,藥力
,主入心胃,兼入肝與大腸等經(jīng)
,作用偏于 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jié)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又善治溫病熱人營血之神昏譫語、內(nèi)熱心煩不寐
、胃火牙痛
、口舌生瘡、肝火犯胃嘔吐吞酸
、濕熱痞滿,以及胃火熾盛消谷善 饑
。黃柏藥力弱于黃連,主入腎兼入膀胱
,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腎)火
,退虛熱,除下焦?jié)駸?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又治陰虛火旺、骨蒸潮熱
,以及下焦?jié)駸嶂蜷]、淋濁
、帶下、 陰癢
、足膝腫痛及腳氣等
。
3
、牡丹皮、赤芍藥:同源于毛茛科植物
,均味苦性微寒而歸肝經(jīng)
,均善清熱涼血
、活血化瘀,治熱入營血之斑疹吐衄、血滯經(jīng)閉
、痛經(jīng)
、zhengjia腫毒及跌打瘀腫等證。
然牡丹皮兼辛味
,并入腎經(jīng),又善透陰分伏熱而退虛熱
,治熱病后期之陰虛發(fā)熱
、久病陰傷之無汗骨蒸
;赤芍藥苦泄而專入肝經(jīng),又善清泄肝火與止疼痛
,治肝郁化火胸脅痛及肝火目赤腫痛
。
4
、金銀花、連翹:均歸心肺
,功能清熱解毒
、疏散風(fēng)熱
,主治癰腫疔瘡、風(fēng)熱表證及溫病發(fā)熱
。對瘡腫
,無論初起兼表或熱毒熾盛均可
;對外感熱病,無論邪在衛(wèi)
、氣,還是營
、血均宜
。
然金銀花甘寒香散,清透解毒力強(qiáng)
,瘡腫熱毒重者尤宜,又治腸癰
、肺癰及熱毒血痢
。連翹苦泄微寒
,長于散血結(jié)氣聚而消癰散結(jié)
,素有"瘡家圣藥"之譽(yù)
,瘡癰有腫核者尤宜,又治瘰疬痰核
;還兼利尿
,治熱淋澀痛
。
常用配伍及意義
石膏配知母:既治熱病氣分高熱證,又治肺胃火熱傷津證
。
知母配黃柏:治陰虛火旺效佳
。
知母配川貝母:善治陰虛勞嗽
、肺燥咳嗽
。
梔子配茵陳:清熱利濕退黃力強(qiáng),治濕熱黃疸效佳
。
黃連配木香:治濕熱瀉痢腹痛
、里急后重每用
。
黃連配吳茱萸:治肝火犯胃
、濕熱中阻之嘔吐泛酸。
黃柏配蒼術(shù):特別是下焦?jié)駸嶙C有效
。
白薇配玉竹:治陰虛外感
。
第三章瀉下藥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掌握瀉下藥的含義
、功效
。適應(yīng)范圍、配伍方法
、使用注意
、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diǎn)
。
2.掌握大黃
、芒硝
、火麻仁
、甘遂
、巴豆。熟悉蘆薈
、郁李仁
、京大戟
、紅大戟、牽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