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佛教
茶與佛教
,“因緣”深長
。自古就有“茶禪一味”的說法。
佛教是公元前6-5世紀由古代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在今尼泊爾)的王子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的。最初從西域傳入我國
。
西漢末年
,佛教傳入我國以后
,由于教義與僧侶活動的需要
,茶很快就與佛教結(jié)下了不解的緣分
。佛教的重要活動是僧人坐禪修行
,“過午不食”,不可飲酒
,戒葷吃素
,以求解脫。要求做到: “跏趺而坐
,頭正背直
,不動不搖
,不委不倚”
。因而,需要有一種既符合佛教規(guī)戒
,又能消除坐禪帶來的疲勞和補充“過午不食”的營養(yǎng)
。
茶葉中的各種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提神生津的藥理功能
,自然使茶成了僧侶們最理想的平和飲料
。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指出,茶味至寒
,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古人認為,茶能清心
、陶情
、去雜、生精
。具有“三德”:一是坐禪通夜不眠
;二是滿腹時能幫助消化,輕神氣
;三是“不發(fā)”
,能抑制性欲。而中國禪宗的坐禪
,很注重五調(diào)
,即調(diào)食、調(diào)睡眠
、調(diào)身
、調(diào)息、調(diào)心
。所以
,飲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觀念的
。從而,茶葉成了佛教的“神物”
。
茶與僧人生活的關(guān)系很密切
,有明確文字記載的,可上溯到晉代
。東晉高僧懷信在《釋門自鏡錄》中說: “跣定清談
,袒胸諧謔,居不愁寒暑
,食不擇甘旨
,使喚童仆,要水要茶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逼渲芯陀写艘狻S謸?jù)《晉書藝術(shù)傳》記述
,東晉敦煌人單道開
,在后趙都城鄴城(今河南臨漳)昭德寺修行時,室內(nèi)坐禪
,晝夜不眠
,“不畏寒暑”,誦經(jīng)四十余萬言
,經(jīng)常用飲茶來提神防睡
。唐宋時期,佛教盛行
,寺院飲茶之風(fēng)更烈
。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寫道:“開元中, 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
,大興禪教
,學(xué)禪,務(wù)于不寐
,又不夕食
,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
,到處煮飲
。”有的僧人甚至達到“唯茶是求”的地步
。當(dāng)代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趙樸初曾書寫過一首五絕
,詩曰: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
。
空持百千偈
,不如吃茶去
。
中國當(dāng)代著名書法家啟功亦有詩曰:
今古形殊義不差,
古稱荼苦近稱茶
。
趙州法語吃茶去
,
三字千金百世夸。
唐代高僧從諗禪師
,常住趙州觀音寺
,人稱“趙州古佛”。由于嗜茶成癖
,因此每說話之前總要說聲: “吃茶去”
。《廣群芳譜茶譜》引《指月錄》載道:有僧到趙州從諗禪師處
,師問: “新近曾到此間么?” 曰:“曾到
。”師曰:“吃茶去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又問僧
,僧曰: “不曾到
。” 師曰:“吃茶去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后院主問曰:“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師召院主問曰:”為甚喏
。師曰:“吃茶去
。” “吃茶去”是從諗禪師的機鋒語
,僧徒們往往通過這些平常的語言就能達到“悟道”的目的
。自此以后,“吃茶去”三字
,便成了禪林的著名法語
。
據(jù)宋代錢易《南部新書》記載,唐大中三年時
,東郡進一僧
,年一百二十歲。宣宗問服何藥而至此
,僧對曰: “臣少也賤
,素不知藥,性本好茶
,至處唯茶是求
,或出亦日過百余碗
,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痹诘涝毒暗聜鳠翡洝分幸灿浻校骸皢柸绾问呛蜕屑绎L(fēng)?”師曰: “飯后三碗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憋嫴栌质撬略悍鹗禄顒又胁豢扇鄙俚囊粋€組成部分
,如同民間一樣,宋朝時我國許多寺院中也逐漸形成了一套莊嚴肅穆的茶禮和茶宴
。南宋時
,日本高僧榮西禪師到天臺山萬年寺學(xué)佛,曾被宋皇朝詔至京師臨安(今浙江杭州)
,作“除災(zāi)和求雨的祈褥
,顯驗”,并在浙江余杭徑山寺舉行盛大茶禮
,以示嘉獎
。
徑山是天目山的東北高峰,這里山巒重迭
,古木參天
,白云繚繞,溪水淙淙
,有“三千樓閣五峰巖”之稱
,還有鼓樓、大銅鐘
、龍井泉等名勝古跡
,可謂山明水秀茶佳。徑山寺始建于唐代
。宋開禧年間
,寧宗皇帝曾御賜“徑山興圣萬壽禪寺”。自宋至元
,有: “江南禪林之冠”的美譽
。徑山寺不但飲茶之風(fēng)甚盛,而且每年春季
,經(jīng)常舉行茶宴
,坐談佛經(jīng),徑山茶宴有一套甚為講究的儀式
,茶宴進行時
,先由主持法師親自調(diào)茶,以表敬意
。爾后由茶僧一一奉獻給應(yīng)邀赴宴僧侶和賓客品飲
,這便是獻茶
。僧客接茶后,先打開蓋聞嗅茶香
,再捧碗觀色
,接著再是啟口嘗味。一旦茶過三巡
,便開始評論茶品
,稱贊主人品行高,茶葉好
,隨后的話題
,當(dāng)然還是頌經(jīng)念佛,談事敘誼
。
宋理宗開慶元年
,日本南浦昭明禪師曾來徑山寺學(xué)取經(jīng),拜虛堂禪師為師
。學(xué)成辭師歸國
,將徑山茶宴儀式一并帶回日本,并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和發(fā)展了以茶論道的日本“茶道”
。
佛教興茶
。所以,在許多寺院里
,還專門設(shè)有供僧侶們潛心念佛和招待施主的“茶堂”
,在演說佛法皈戒的法堂里面
,備有召集僧侶飲茶的“ 茶鼓 ”
。以及特別設(shè)有掌管燒水煮茶的“茶頭” 和在寺院門前布施茶水的“施茶僧” 。在福建武夷山
,還把講經(jīng)說法等佛事稱作“普茶”
。這種風(fēng)習(xí),一直沿襲至今未絕
。
由于佛教推崇飲茶
,所以在我國歷史上精于茶事、通曉煮茶的高僧不乏其例
。唐代名僧釋皎然
,人稱“詩僧”,是陸羽的至交好友
,他愛茶
、戀茶、崇茶
、平生與茶結(jié)伴
,一生作有許多茶詩
。“俗人多泛酒
,誰解助茶香?” 是他的名句
。五代十國時,吳僧文了
,精于煮水烹茶之道
,被后人稱為“湯神”,授予華定水大師上人稱號
。宋代的南屏謙師
,深通茶事,自稱對點茶“得之于心
,應(yīng)之于手
,非可以言傳學(xué)到者”。就連“茶圣”陸羽
,也是寺院出身
,雖非僧人,但成年后行跡時常出沒寺院
,并與許多僧人保持著真摯的友誼
。
佛教提倡飲茶,還同許多名茶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我國江南許多名寺古剎
,歷史形成一種農(nóng)禪思想,即有專門從事茶作勞動的僧侶
。唐代詩人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就有“山僧后檐茶數(shù)叢
,春來映竹抽新茸”的詩句。唐朝寺院種茶是很普遍的
。他們自行種茶
,采制茶葉,這就是人們常說“寺院茶”
。寺院多在群山環(huán)抱的幽谷深處
,那里生態(tài)條件優(yōu)越,十分適宜茶樹生長
,加上僧侶們精心培育
、采制,茶葉品質(zhì)尤佳
,因而歷史上許多名茶往往最初都出自禪林寺院
。如四川的蒙山茶,據(jù)傳就是由漢代甘露寺的普慧禪師親手所種的“仙茶”加工而成的。福建的
武夷巖茶 ,相傳最初亦是由唐宋以后武夷寺僧采制的
。江蘇的
碧螺春,據(jù)說最早是在北宋時
,由洞庭山水月僧人采制的“水月茶”演變而來的
。還有浙江普陀山的佛茶。景寧惠明寺的惠明茶
,臨安西天目山禪源寺的天目青頂
,余杭徑山寺的徑山茶,天臺萬年寺的羅漢茶
,杭州法鏡寺的香林茶
,以及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安徽黃山云谷寺的毛峰茶
,等等
,最初都出自佛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疤煜旅缴畟H多”
,“自古高山出好茶”,大概這就是名茶與佛教的天然因緣吧!
關(guān)于佛與茶的詩句
1.佛茶的唯美句子 佛茶的來唯美句子
佛與茶的結(jié)緣
,像源是與生俱來的
。只因bai上天注定的本性契du合,故前zhi人有“禪茶一味”的說法
。dao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以來
,距今大約2000多年歷史。兩千年的風(fēng)云際會
,佛教精神已深刻影響了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化
。世道輪回中,佛家以慈悲心懷關(guān)照現(xiàn)世疾苦
、超脫過去苦難
、照見美好未來,一切善惡
、美丑都在“吃茶去”的淡定中,找到內(nèi)心的真正平衡
。
佛能洗心
,茶能滌性?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嘀杏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甜中是苦,先苦后甘
,人生亦如是
,如飲黑茶
。生活禪,幸福茶
,禪洱茯茶
,一生幸福。
茶是草
,客是寶
,得罪茶商不得了。
在又苦又甜的茶里
,可以領(lǐng)悟到生活的本質(zhì)和哲理
。
此地千古茶國,滿城都是君子
。尋味君子知味來
,伴香雅士攜香去。
吾年向世味薄
,所好未衰惟飲茶
。
佛茶一般分為十道程序,如:蓮花入場
、普施甘露等
,取“功德圓滿”之意,讓人感受到莊嚴肅穆的佛家格局
。
2.關(guān)于茶的古詩20首 1
、山泉煎茶有懷
唐代: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
無由持一碗
,寄與愛茶人。
譯文:坐著倒一鼎清涼的水
,看著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細末如塵
。手端著一碗茶無需什么理由,只是就這份情感寄予愛茶之人
。
2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唐代: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
,何似諸仙瓊?cè)餄{。
一飲滌昏寐
,情來朗爽滿天地
。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
,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
愁看畢卓甕間夜
,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
,狂歌一曲驚人耳
。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
譯文:越人送給我剡溪名茶
,采摘下茶葉的嫩芽,放在茶具里烹煮
。白瓷碗里漂著青色的餑沫的茶湯
,如長生不老的瓊樹之蕊的漿液從天而降。一飲后洗滌去昏寐
,神清氣爽情思滿天地
。再飲清潔我的神思,如忽然降下的飛雨落灑于輕塵中
。三飲便得道全真
,何須苦心費力的去破煩惱。
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
,世人都靠喝酒來自欺欺人
。愁看畢卓貪圖飲酒夜宿在酒甕邊,笑看陶淵明在東籬下所做的飲酒詩
。崔使君飲酒過多之時
,還會發(fā)出驚人的狂歌。誰能知飲茶可得道
,得到道的全而真
?只有傳說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
3
、品令·茶詞
宋代:黃庭堅
鳳舞團團餅
。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體凈
,只輪慢碾,玉塵光瑩
。湯響松風(fēng),早減了、二分酒病
。
味濃香永
。醉鄉(xiāng)路、成佳境
。恰如燈下
,故人萬里,歸來對影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诓荒苎裕南驴旎钭允?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譯文:幾只鳳凰在鳳餅茶上團團飛舞
。只恨有人將茶餅掰開,鳳凰各分南北
,孤孤零零
。將茶餅用潔凈的金渠細心碾成瓊粉玉屑,但見茶末成色純凈
,清亮晶瑩
。加入好水煎之,湯沸聲如風(fēng)過松林
,已經(jīng)將酒醉之意減了幾分
。
煎好的茶水味道醇厚,香氣持久
。飲茶亦能使人醉
,但不僅無醉酒之苦,反覺精神爽朗
,漸入佳境
。就好比獨對孤燈之時,故人從萬里之外趕來相逢
。此種妙處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惟有飲者才能體會其中的情味
。
4
、滿庭芳·茶
宋代:黃庭堅
北苑春風(fēng),方圭圓璧
,萬里名動京關(guān)
。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煙
。尊俎風(fēng)流戰(zhàn)勝
,降春睡
、開拓愁邊。纖纖捧
,研膏淺乳
,金縷鷓鴣斑。
相如
,雖病渴
,一觴一詠,賓有群賢
。為扶起燈前
,醉玉頹山。搜攪胸中萬卷
,還傾動
、三峽詞源。歸來晚
,文君未寐
,相對小窗前。
譯文:北苑茶山春風(fēng)浮動
,茶餅形狀萬千
,方的如圭器,圓的如璧玉
,都十分珍貴
。茶餅被研磨地粉碎,進奉御用
,可謂有功社稷
,可與凌煙閣中為國粉身碎骨的忠臣功德并列。這茶又能戰(zhàn)勝酒醉風(fēng)流
,解除春天的睡衣
,清神醒腦,排憂解愁
。
纖纖玉指
,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盞
,茶盞繡著金邊
,紋色如鷓鴣鳥的羽毛。司馬相如雖有渴疾
,一觴一詠
,引來群賢賓客。相如起做燈前
,酒興文采
,風(fēng)姿挺秀
。竭盡胸中萬卷詩篇,文辭充沛
,猶如三峽落水
。相如酒醉
,很晚才歸家
,文君并沒入寢,兩人相對
,坐在小窗前面
。
5、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酬之以詩
唐代:柳宗元
芳叢翳湘竹
,零露凝清華
。復(fù)此雪山客,晨朝掇靈芽
。蒸煙俯石瀨
,咫尺凌丹崖。
圓方麗奇色
,圭璧無纖瑕
。呼兒爨金鼎,馀馥延幽遐
。滌慮發(fā)真照
,還源蕩昏邪。
猶同甘露飯
,佛事薰毗耶
。咄此蓬瀛侶,無乃貴流霞
。
譯文:芳香的茶樹叢掩隱在青翠的湘妃竹林里
,葉上那滴滴神露凝聚著純潔的光華。更有這山寺的得道高僧深知茶道
,在清晨采回了這珍奇的細嫩茶芽
。晨霧緊貼著石澗奔湍的山泉蒸騰而上,采茶之處離山崖之頂也不過咫尺之差
。
盛茶的器具有圓有方
,色澤絕非一般,茶葉品質(zhì)如圭如璧
,真是美玉無瑕
。我吩咐家人用華貴的茶具去煎這難得的奇茶,淡淡的余香彌漫到遠處的人家
。這純和的茶香讓我的靈魂得以凈化
,并以自然的本真蕩去內(nèi)心的昏邪
。
它如同佛祖如來那甘露一般的齋飯,一下子熏香了毗耶城和整個天下
。這香茶是蓬瀛仙客的友伴
,誰不驚嘆,恐怕更珍貴于天上神奇的仙酒流霞
。
3.關(guān)于茶禪的詩句 1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
錢起·唐《與趙莒茶宴》譯文:翠竹下之下舉行茶宴
,一道飲紫筍茶,并一致認為茶的味道比流霞仙酒還好
。俗念雖全消
,茶興卻更濃,直到夕陽西下才盡興而散
。
2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李清照·宋《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譯文:酒后更喜歡品嘗團茶的濃釅苦味
,夢中醒來特別適宜嗅聞瑞腦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3
、無由持一碗
,寄與愛茶人。白居易·唐《山泉煎茶有懷》譯文:手端著一碗茶無需什么理由
,只是就這份情感寄予愛茶之人
。
4、莫嗔焙茶煙暗
,卻喜曬谷天晴
。張繼·唐《山家》譯文:全家正忙著趁晴焙茶、曬谷
。
屋子里因為焙茶燒柴充滿煙霧
,屋外曬場上的谷子又時時需要翻曬。5
、老去逢春如病酒
,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
。
辛棄疾·宋《定風(fēng)波·暮春漫興》譯文:年老的時候
,春天來了,覺得毫無興味
,就像因喝酒過量而感到難受一樣
。而今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燒一盤香
,喝上幾杯茶來消磨時光。
4.描寫禪茶的詩詞 禪茶詩
燕拽春光度柳池
,
云邀竹影賦閑詩.
清風(fēng)有意傳書信
,
又恐相思裊娜遲.
禪茶詩:
獨守空庵醉品禪茶
千年的寂寞風(fēng)干成一陀古茶
誰能分辨哪是芽哪是花
或許心有靈犀的您
能參透他
可是心有靈犀的您在哪
千年的寂寞風(fēng)干成一陀古茶
泡開她需要多少春秋冬夏
或許萬種柔情能泡開她
這萬種柔情出自誰家
不泡也罷不泡也罷
泡得開唐詩宋詞
泡不開秦磚漢瓦
泡得開晨鐘瞢鼓
泡不開驛路風(fēng)沙
心有靈犀的您在哪
這萬種柔情出自誰家
不泡也罷不泡也罷
獨在天涯醉品禪茶
禪茶一味
1
乞火燒蘭葸,臨流煮梅香
。
好茶烹一盞
,先供我佛嘗。
2
香溪醍醐嫩
,蓮峰蘊真香
。
一入靈山路,便覺眼生光
。
3
初嘗冷香烈,再啜火生涼
。
飄若對傾城
,醉比沐天香。
4
雪霽春泉碧
,雨潤百草芳
。
月下煮松風(fēng),甘露其君嘗
。
清煙久消歇
,紫云時飛揚。
至今潭中水
,猶作笑語香
。
5
名山蘊紫氣,瑤草凝清輝
。
寒泉不混世
,積雪入精微。
采采需及時
,莫待嫩綠肥
。
5.求幾首關(guān)于茶,蓮和寺的帶有佛教韻味的五律詩,要平仄 幫你找過啦,五律
,有平仄
,佛韻嘛。
順便找了點五言的
,因為寺的詩句有點少
。希望沒有多此一舉、本人才學(xué)膚淺恐怕你要篩選一下了:茶:1
、茶 [宋]梅堯臣 山寺碧溪頭
,幽人綠巖畔
。
夜火竹聲乾,春甌茗花亂
。 茲無雅趣兼
,薪桂煩燃爨。
2
、茶 [宋]秦觀 茶實嘉木英
,其香乃天育。 芳不愧杜蘅
,清堪掩椒菊
。
上客集堂葵,圓月探奩盝
。 玉鼎注漫流
,金碾響丈竹。
侵尋發(fā)美鬯
,猗狔生乳粟
。 經(jīng)時不銷歇,衣袂帶紛郁
。
幸蒙巾笥藏
,苦厭龍?zhí)m續(xù)。 愿君斥異類
,使我全芬馥
。
3、茶磨二首 [宋]梅堯臣 之一 楚匠斲山骨
,折檀為轉(zhuǎn)臍
。 乾坤人力內(nèi),日月蟻行迷
。
吐雪夸春茗
,堆云憶舊溪。 北歸唯此急
,藥臼不須擠
。
4、茶爽添詩句 茶爽添詩句
,天清瑩道心
。 只留鶴一只,此外是空林
。
5
、茶灶 楊萬里 茶灶本笠澤,飛來摘茶國。 墮在武夷山
,溪心化為石
。
6、山寺喜道者至 佚名 閏年春過后
,山寺始花開
。 還有無心者,閑尋此境來
。
鳥幽聲忽斷
,茶好味重回。 知住南巖久
,冥心坐綠苔
。
7、夏日閑居 張籍 多病逢迎少
,閑居又一年
。 藥看辰日合,茶過卯時煎
。
草長睛來地
,蟲飛晚后天。 此時幽夢遠
,不覺到山邊。
蓮:1
、青陽渡 晉·樂府青荷蓋綠水
,芙蓉披紅鮮。下有并根藕
,上有并頭蓮
。
2、詠芙蓉 南朝·梁·沈約微風(fēng)搖紫葉
,輕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
。
3
、采蓮 南朝·梁·吳均錦帶雜花鈿,羅衣垂綠川
。問子今何去
,出采江南蓮。
遼西三千里
,欲寄無因緣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鮮。
4
、采蓮曲 隋·殷英童蕩舟無數(shù)伴
,解纜自相催。汗粉無庸拭
,風(fēng)裙隨意開
。
棹移浮荇亂,船進倚荷來
。藕絲牽作縷
,蓮葉捧成杯。
5
、古風(fēng)(其二十六) 唐·李白碧荷生幽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