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茶細作宋之風
唐代用茶,以蒸青團茶為主,依形狀可分為八種等級(胡靴型、牛臆型、浮云型、拂水型、膏土型、地潦型、竹撬圣及霜荷型等,前二種為上極品,后二種為粗級品),至宋代對茶的質(zhì)量更為講究,宋朝皇帝皆嗜茶飲,尤其是宋徽宗趙佶。所以宋代制茶尤其是制貢茶的工藝極為考究,有采茶—揀芽—蒸茶—榨茶—研茶—過黃幾個基本步驟。
采茶
宋代由于貢茶的大量需求,由專門的大臣監(jiān)造貢茶,并且由經(jīng)過訓練的熟練采茶工擔任采茶的工作,采茶要在天明前開工,至旭日東升后便不適宜再采,這是因為天明之前未受日照,茶芽肥厚滋潤。如果太陽出來后再采,茶芽膏腴會被日光消耗,成品的茶湯就沒有鮮明的色澤了。所以每于五更天方露白,擊鼓集合工人于茶山上至辰時(約七點)鳴鉎收工,這是為控制茶葉質(zhì)量,怕有人為增斤兩,摘取不合格的茶芽。采茶宜用指尖折斷,若用手掌搓揉,茶芽易于受損。由此亦可見其制作態(tài)度的認真。
揀芽
茶工摘的茶芽質(zhì)量并不十分均齊,所以還須挑揀。采回的茶芽分為:小芽、中芽、紫芽、白合、烏帶等五種。形如小鷹爪者為“小芽”,芽先蒸熟,浸于水盆中只挑如針細的小蕊制茶者為“水芽”,水芽是芽中精品,小芽次之,中芽又下,紫芽、白合、烏帶多不用。如能精選茶芽,茶之色、味必佳,因此揀芽對茶質(zhì)量之高低有很大的影響,宋代對質(zhì)量的注重更在唐人之上。
蒸茶
采來的茶芽多少沾有灰塵,所以要先用凈水洗滌清潔。伺專用蒸籠水滾沸,將茶芽置于甑中蒸。蒸茶須把握得宜,火工過熱則色黃味淡,不熟則包青且易沉淀,還略帶青草味。這里的火候很考工夫,在宋代,好的制茶師很受尊敬,這也推動了宋代制茶技術的發(fā)展。
榨茶
蒸熟的茶芽被稱為“茶黃”,茶黃還需淋水數(shù)次令其冷卻,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榨膏前最好用布包裹起來,再用竹皮捆綁,最后放在榨床下擠壓,半夜時取出搓揉,再放回榨床——即是翻榨,如此徹夜反復,必需待茶芽完全干透為止,如此茶香才能久遠,滋味醇厚。
研茶
研茶的工具,用柯木為杵,以瓦盆為臼,茶經(jīng)擠榨的過程,已干透沒有水分了,因此研茶時每個團茶都得加水研磨,水不能一次傾倒,而須一杯杯逐次加入,同時也有一定的數(shù)量,質(zhì)量愈高者加水愈多杯,如“勝雪”、“白茶”等品種需加十六杯以上,每杯水都要等水干茶熟才可研磨,研磨愈多次茶質(zhì)愈細,因此宋代可用茶末直接烹點,茶末可連同湯一起飲用。除了“小龍鳳”加水四杯,“大龍鳳”二杯外,其它均加十二杯水,研茶的工作得選擇腕力強勁之人來做,但加十二杯水以上的團茶,一天也只能研一團而已,可見其制作的費時及費事了,然其質(zhì)量的精細也是唐代團茶所望塵莫及的。
造茶
研過的茶,最好手指戳蕩看看,一定要全部研得均勻,揉起來覺得光滑,沒有粗塊才放入模中定型,模有方的、圓的、花形、大龍、小龍…………等,種類很多,達四十余種之多,入模后隨即平鋪竹席上,等“過黃”這道最后工序了。
過黃
所謂“過黃”即為干燥,其程序是將團茶先用烈火烘焙,再從滾燙的沸水撂過,如此反復三次,最后再用溫火焙一次,焙好又過湯出色,隨即放在密閉的房中,以扇快速搧動,如此茶色才能光潤,做完這個步驟,團茶的制作就完成了。
茗戰(zhàn)斗茶興方艾
宋代的制茶法與唐代差異很大,同時煎點法也區(qū)別于唐代。宋代的制茶更細,步驟更多,可以直接將茶粉直接沖入茶碗飲用,所以宋代形成了獨特的“點茶法”,此法主要為宋代斗茶所用,同時茶人自飲也使用此法。
點茶法是先將在模具中成形的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時即沖點入碗。但茶末與水需要互融一體,唐時的茶匙攪拌不力,所以宋人獨創(chuàng)了一種茶具,稱為“茶筅”。茶筅是專門用來攪拌茶的工具,由金、銀、鐵等制成,到了后期,為了使用和攜帶方便,大部分使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攪茶公子”。
水沖入茶碗中,需立即以茶筅用力打擊,此時碗中會慢慢現(xiàn)出泡沫。而茶的優(yōu)劣,就是以沫餑出現(xiàn)是否快,水紋露出是否慢來評定的。沫餑潔白,水腳晚露而不散者為上。
斗茶的興盛,從宮廷到市井,常以之賭勝負。宋代朝廷在地方建立了貢茶制度,地方為挑選貢品需要一種方法來評定茶葉品位高下。這在宋代皇帝宋徽宗趙佶的茶學著作《大觀茶論》中可見一斑:
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延及于今,百廢俱舉,海內(nèi)晏然,垂拱密勿,俱致無為??N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熏陶德化,咸以高雅相從事茗飲。故近歲以來,采擇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咸造其極。且物之興廢,固自有然,亦系乎時之污隆。時或遑遽,人懷勞瘁,則向所謂常須而日用,猶且汲汲營求,惟恐不獲,飲茶何暇議哉。世既累洽,人恬物熙,則常須而日用者,固久厭飫狼藉。而天下之士,厲志清白,競為閑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篋笥之精,爭鑒裁之妙,雖否士于此時,不以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清尚也。
從這段《大觀茶論》的序言中可以看出,宋代的龍團鳳餅的確是造精儲細,烹點勝妙。同時也可看出,宋時的貢茶重點地區(qū)已由顧渚地區(qū)轉(zhuǎn)移到福建建安(今建甌)一帶。而飲茶也不僅僅止于止渴清神,而加入更多藝術層面的追求。宋時點茶的盛行,不僅在皇室貴族間,更在民間興起了斗茶的風氣。
斗茶,多為兩人捉對“廝殺”,三斗二勝。決定勝負的標準有兩條,一是湯色,二是湯花。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zhì)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偏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采制不及時;色泛紅,是烘焙火候過了頭。湯花是指湯面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yōu)劣也有二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以鮮白為上;第二是湯花泛起后,水痕出現(xiàn)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好像“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被稱為“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cha/277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綠茶貯存忌諱些什么
下一篇: 祁門紅茶的來源以及發(fā)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