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老師說
我太愛蘇東坡的詩了
直到那天泡臺灣茶
。在我毫無建樹毫無進步的連著造了兩泡茶之后(文山包種和阿里山),趙老師實在看不下去了,親自上來沖泡第三泡茶。
第三泡茶,也是阿里山
然后,左手
(我真的覺得用“春風拂面”來形容這道程序,不是特別的恰當
。因為春風,總給人輕柔的感覺,若有若無的拂在臉頰上,讓人容易犯柔和主義的錯誤)。洗完茶后,再注水沖泡
。阿里山迷人的香氣,立即四下的溢了出來。干干凈凈的茶湯清亮、透徹,裊裊婷婷的,侯在公道杯里。
就像一個美女一路走來
原來自以為是的溫情
其實
,有時對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明明知道了病
,找到了病根,尋到了良醫(yī),拿到了藥,卻嫌苦,姑息自己的感覺,不肯去吃藥。明明知道那是無明,卻因習氣而留戀
。打著溫情的幌子,遲遲的,不愿下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卻不知道,沒有決絕的舍
,沒有義無反顧的斷,沒有猛利的發(fā)心,怎么可能斷除那些塵勞和障礙。但凡一點點的貪戀泡茶,先學會洗茶
大乘佛教當然是佛說
印順長老“大乘非佛說”思想之所以流行,是因為“親西方化”“去中國化”恰好迎合臺灣土著心態(tài)
事實上,大乘非佛說完全背離中國化大乘傳統(tǒng),大陸佛教界的潛在反思從未間斷。
學術探討復雜化為利益夾雜的重大事件
2016年10月29日和30日召開的 “無錫論壇”
此次論壇進一步嚴肅反思近現(xiàn)代以來全盤西化的思潮與“去中國化”傾向,維護中華民族珍貴傳統(tǒng)文化,堅持信仰自覺和信仰自信
有出家人如行愿法師、圓智法師
而“去中國化”為何會被程恭讓教授引以為“殊榮”
印順長老思想:與太虛大師和趙樸初佛教思想有本質區(qū)別
兩岸佛教界和學術界一直有嚴肅反思的聲音認為
不少反思者視野中的臺灣地區(qū)或稱印順長老一系的“人間佛教”,可謂是“人本經驗主義佛學”與“世俗化學術佛學”的代表
固然
時至今日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cha/284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