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少數(shù)民族調飲茶
1.瑤族油茶
油茶是瑤族人民喜愛的飲料
,他們用家鄉(xiāng)盛產(chǎn)的糯米、茶油和
茶葉 ,制成甘甜清香的油茶,飲用后可以提神醒腦,煥發(fā)精神,解除疲勞,而且還有祛寒暖胃
,治療感冒、腹瀉的功效?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幾迦嗣刻於己扔筒?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客人來到必定要熱情地打油茶接待
。
2.常寧糖姜茶
湖南常寧的糖姜茶
,是用紅糖加生姜和茶葉一起熬煮而成。當?shù)剞r(nóng)民外出勞動和偶患風寒感冒時
,用糖姜茶來驅寒
,效果很顯著
,也是我國民間常用的
保健飲料。
我國有哪些飲茶習俗
1.擂茶
顧名思義
,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進擂缽里擂碎沖沸水而成擂茶
。各地擂茶制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選擇差別較大
,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為客家擂茶和湖南(非客家)擂茶兩大類
。
作擂茶時,擂者坐下
,雙腿夾住一個陶制的擂缽
,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
,頻頻舂搗
、旋轉。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添些芝麻
、花生仁
、草藥等,待缽中的東西搗成碎泥
,茶便擂好了
。然后,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
,投入銅壺
,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
。品擂茶
,其味格外濃郁、綿長……據(jù)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
,既可作食用
,又可作藥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饑
。
2.龍虎斗茶
納西族用茶和酒沖泡調和而成的“龍虎斗”茶
,被認為是解表散寒的一味良藥,因此
,“龍虎斗”茶總是受到納西族的喜愛
。云南西北部深山老林里的兄弟民族,喜歡用開水把茶葉在瓦罐里熬的濃濃的
,而后把茶水沖放到事先裝有酒的杯子里與酒調和
,有時還加上一個辣子,當?shù)厝朔Q它為“龍虎斗茶”。喝一杯龍虎斗茶以后
,全身便會熱乎乎的
,睡前喝一杯,醒來會精神抖擻
,渾身有力
。
龍虎斗茶制法
配方:茶葉5-10克,白酒適量
。
用法:先將茶葉加水煎熬5分鐘左右成濃澀茶湯
,沖入有酒的容器中,即成
。代茶及時飲服
。
3.蟲茶
蟲茶又叫“茶精”,主要產(chǎn)在貴州
、湖南
、廣西以及四川云南部分地區(qū)。蟲茶并不是茶
,只是外形似珠茶
,沖泡之后色如茶水,故有“茶”名
。蟲茶泡出茶來
,香氣四溢,喝上幾口
,味道醇香甘甜
,沁人心脾,令人回味無窮
。蟲茶經(jīng)多年陳化后
,口味更醇和,藥性更溫和
。
它是把采摘的茶樹鮮葉和部分香樹葉混合放在竹簍或大木桶里
,澆上淘米水,讓其自然發(fā)酵
。數(shù)天后便散發(fā)出一種特有的氮氣味
,這種氣味會招引“化香夜蛾”的昆蟲成群來此安家落戶,生育繁衍
。它的幼蟲特別喜食腐爛的茶葉和香樹葉
,并排出一粒粒比菜籽還小的蟲屎,把這種蟲屎收集起來曬干便是蟲茶
。飲用蟲茶時要先在杯中倒入開水
,后放入適量蟲茶
,蓋好杯蓋。蟲茶粒先漂浮在水面
,待其緩緩下沉到杯底并開始溶化時即可飲用,蟲茶泡出的湯清香宜人
,沁人心肺
。
4.竹筒茶
竹筒茶既有濃郁的茶香,又有清花的竹香
,云南西雙版納的傣族同胞喜歡飲這種茶
。將清毛茶放入特制的竹筒內,在火塘中便烤邊搗壓
,直到竹筒內的茶葉裝滿并烤干
,就剖開竹筒取出茶葉用開水沖泡飲用。
沖泡竹筒香茶時
,一般大家圍坐在小圓竹桌四周
。一般可分兩步進行:
1.泡茶。先掰下少許竹筒茶
,放在茶碗中
,沖入沸水至七八分滿,大約3~5分鐘后
,就可開始飲茶
。
2.飲茶。竹筒茶飲起來
,既有茶的醇厚滋味又有竹的濃郁清香
,非常可口
,所以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
5.鍋帽茶
在鑼鍋內放入茶葉和幾塊燃著的木炭,用雙手端緊鑼鍋上下抖動幾次
,使茶葉和木炭不停地均勻翻滾
,等到有屢屢青煙冒出和聞到濃郁的茶香味時,便把茶葉和木炭一起倒出
,用筷子快速地把木炭揀出去
,再把茶葉倒回鑼鍋內加水煮幾分鐘就可以了。布朗族同胞喜歡飲鍋帽茶
。
6.蓋碗茶
蓋碗茶
,四川等地人民傳統(tǒng)的飲茶風俗。是一種上有蓋
、下有托
,中有碗的茶具
。又稱“三才碗”,蓋為天
、托為地
、碗為人。品蓋碗茶
,韻味無窮
。茶蓋放在碗內,若要茶湯濃些
,可用茶蓋在水面輕輕刮一刮
,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輕刮則淡
,重刮則濃
,是其妙也。
一些懂茶道的人很會品茶
,他們認為
,如果茶香而不清則是一般的茶,香而不甜是苦茶
,甜而不活也不能稱之為上等茶
,只有鮮、爽
、活的茶才是最好的茶
。在有蓋的碗里同時放入茶葉、碎核桃仁
、桂圓肉
、紅棗、冰糖等
,然后沖如沸水蓋好蓋子
。來客泡蓋碗茶一般要在吃飯之前,倒茶是要當面將碗蓋揭開
,并用雙受托碗捧送
,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沏蓋碗茶是回族同胞的飲茶習俗
。
7.婆婆茶
新婚苗族婦女常以婆婆茶招待客人
。婆婆茶的作法是:平時將要將去可的南瓜子和葵花子、曬干切細的香樟樹葉尖以及切成細絲的嫩腌生姜放在一起攪拌均勻
,儲存在容器內備用
。要喝茶時,就取一些放入杯中
,再以煮好的茶湯沖泡
,邊飲邊用茶匙舀食
,這種茶就叫做婆婆茶。
8.功夫茶
廣東潮州和汕頭一帶盛行功夫茶
。飲功夫茶一般以3人為宜
,比較考究的是選用宜興產(chǎn)的小陶壺和白瓷上釉茶杯,這種茶杯口徑只有銀元大小
,如同小酒杯
。小陶壺(罐)里裝入烏龍茶和水,放在小炭爐或小酒精爐上煮
。茶煮好后拿起茶壺在擺成品字形的三個瓷杯上面作圓周運動(當?shù)厮追Q為“關公巡城”)依次斟滿每一個小杯
,此時就可以捧起香氣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嘗
。飲茶時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
,而要按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因此功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
,飲茶也需要費功夫
。無怪乎人們說,沒有功夫就莫飲功夫茶
。
9.寄生茶
廣西梧州出產(chǎn)一種用老齡茶樹的根
、莖、葉制而成的茶叫寄生茶
。這神茶得用水煮四
、五十分中后加糖才可飲用,如能加點雞蛋花則更好
。據(jù)說是鳥雀叼銜一些樹果停歇在桑樹上啄吃
,其中一些種子粘落在山茶科和山櫸科等樹枝或傷陷處寄生,吸取樹的養(yǎng)分長成
。人們采集這種寄生物的嫩葉曬制成茶
,即為桑寄生茶。其節(jié)
、莖
、枝、葉均可入藥
,作茶劑
、煎膏和泡酒之用。味苦
、甘
,性平和,不寒不熱
,補腎補血
。
10.砂罐茶
把沖洗干凈的小砂罐置于火塘旁烘烤
,等砂罐烤溫熱了,再把茶葉放進去
,手握砂罐在火上慢慢搖晃
,等砂罐內的茶葉散友出悅鼻的馨香時,便可將滾開水沖進砂罐里
,蓋上罐蓋
,悶上三分多鐘,砂罐茶便沏成了
。我國三峽一帶的老百姓醉心于砂罐茶
,他們覺得只有喝這種茶才夠味才過癮,喝后五臟六腑都熨貼
,無比暢快
。
11.三道茶
分三次用不同的配料泡茶,風味各異
,概括為頭苦二甜三回味
,頭道茶為苦茶,把茶葉放入小陶罐中用小火烤至微黃并有清香味時
,再向茶罐內沖入沸水
,泡成濃釅的茶汁倒人杯中飲用,此茶味濃且苦
,故稱苦茶
。第二道茶為甜茶,它是和茶葉嫩芽和核桃仁
、烤乳扇
、冰糖蜜餞或者蜂蜜等用沸熱的開水沖泡而成。此茶甜滋滋的
,故稱甜茶
。第三道茶為回味茶,它是用茶葉嫩葉加生姜片
、花椒
、桂皮末、紅糖等用滾燙的開水沖泡而成
。
此茶麻
、辣、甜
、苦各味皆有
,飲之使人回味,故稱回味茶
。云南大理的白族同胞愛飲三道茶
,并用三道茶待客
。三道茶喻示著人生有苦有甜,苦盡甜來
,令人回味無窮
。小小三道茶折射出白族同胞對人生哲理的悟性。
12.土鍋茶
土鍋茶是我國為云南哈尼族一種古老而方便的飲茶方法
。先用大土鍋將山泉水燒開后
,放進南糯山上特制的“南糯白毫”,約煮5—6分鐘后
,將茶水舀人竹制的茶盅內飲用
,這種茶水清香可口,回味無窮
。哈尼族同胞愛飲這種茶
,并稱它為“土鍋茶”。
13.腌茶
即把新茶葉放在大缸里
,撒上適量的鹽
,然后用石塊壓緊蓋好
,經(jīng)過數(shù)月后(一般是三個月)再拿出來飲用
。此茶香氣和滋昧都別有風味,由于像腌白菜一樣
,所以叫腌茶
,部分彝族同胞愛喝。
腌茶一般在雨季進行
,所用的茶葉是不經(jīng)加工的鮮葉
。制作時,姑娘們首先將從茶樹上采回的鮮葉
,用清水洗凈
,瀝去鮮葉表面的附著水后待用。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地區(qū)的景頗族
、德昂族等兄弟民族
,至今仍保持著一種以茶作菜的食茶方法。
14.酥油茶
藏族同胞特別愛飲酥油茶
。酥油茶的一般做法是將茶葉搗碎
,在鍋中熬煮后,用竹篩濾出茶渣
,將茶汁倒入預先放有酥油和食鹽的桶內
,用打茶工具在桶內不停地攪伴,使酥油充分而均勻溶于茶汁中
,然后裝入壺內放在微火上以便隨時趁熱取飲
。較高檔的酥油茶還得加上事先就炒熟的碎花生米
、核桃仁或者糖和雞蛋。酥油茶既可單獨詼用也可在吃糌粑或麥丐粑時飲用
。
15.雷響茶
是酥油茶的一種
,所不同的是把鉆有小孔的鵝卵召燒紅,放進裝有酥油與茶汁的桶里
,桶內茶汁便噼噼吧吧作晌
,晌聲過后立即用勁上下抽打,以增強茶湯的濃度及香氣和滋味
。白族的"雷響茶"頗具趣味性
。將茶葉放人砂罐內燒烤一定時間后,沖入沸水
,這時砂罐內會發(fā)出一種似"雷響"的聲音
。其時在場的賓客都會集中注意力等著聆聽這種"雷響聲",且自身的情緒也會隨著響聲的大小而起伏
,發(fā)出發(fā)自內心的微笑
,都認為是一種"吉祥幸福"的象征。
16.鹽奶茶
將青磚茶敲碎
,取50克左右的茶葉放到能裝四
、五斤水的銅壺或鐵禍內,用沸水沖沏后再在微火上煮沸幾分鐘或直接用冷水煮開
,等湯色濃后摻入一
、二勺奶和一些鹽即成盛奶茶。蒙古族和藏族牧民愛喝鹽奶茶
。他們每天旱晨煮一大壺置于微火上
,趁熱邊喝鹽奶茶邊吃炒米和酪蛋子,一直到吃飽為止
。
17.鐵板茶
先把茶葉放在簿鐵板或瓦片上面烘烤
,待聞到茶香味時再倒入事先已準備好的鍋子里熬煮幾分抑。這種茶色如琥珀
,昧釅香高
。由于在鐵板上烘烤,所以叫鐵板茶
。佤族同胞愛飲鐵板茶
。
18.罐罐茶
將磚茶敲碎成塊,取幾小塊和水一道置于小罐內放在火上熬煮
,直到罐內茶湯熬得恨濃很濃
,只剩下一、二口時停止加熱,稍涼后一飲而盡
。甘肅省的一些老年人就愛喝這種罐罐茶
。一個土火爐子、一只“曲曲罐”
、一撮茶葉或一籠火
,一撮茶,一個茶罐和一只茶蠱
,便是罐罐茶的全部家當了
。大家坐在熱炕上,架旺火爐
,將黑瓦罐里的茶熬的濃釅至極
,一口口的呷著,顯得十分舒坦輕松
。
19.打油茶
貴州的布依族
,廣西的侗族、苗族同胞都愛喝打油茶
。不過
,們們的做法略有不同。步依族的打油茶做法是
,先把黃豆
、玉米、糯米等用油炒熟混合放在茶碗里
,然后用油把茶葉炒香后放入少量的姜
、蔥
、鹽和水煮
,直到沸騰為止,去渣后倒入茶碗里拌勻即成打油茶
。布依族同胞有“早茶一盅
,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松;晚茶一盅
,全身疏通;一天三翌
,雷打不動”之說。
而廣西侗旅
、苗族同胞的打油茶做法是
,把事先煮熟曬干的糯米(又稱陰米)下油鍋爆炒好倒進茶碗里,再向碗里放一些熟芝麻
、油炸花生米
、蔥等配料,然后將茶葉、油放入鍋內爆炒并不停地用鍋鏟輕輕敲打
,最后加水煮沸
,慮出茶渣,把熱茶湯沖入茶碗內即成打油茶
。侗族有首民謠說:早上喝碗油茶湯
,不用醫(yī)生開藥方;晚上喝碗油茶湯,一天勞累全掃光;三天個喝油茶湯
,雞鴨魚肉也不香”
。可見他門對打油茶的酷愛程度
。
20.鹽巴茶
鹽巴茶是怒江州一帶怒族一種較為普遍的飲茶方法
。先將小罐放在火炭上烤,取一把青毛茶或掰一塊餅茶放人罐烤香
,再將事先煨漲的開水加入罐中
,至沸騰翻滾3~5分鐘后,去掉浮沫
,將鹽巴塊放在瓦罐中潮幾下
,并持罐搖動,使茶水環(huán)轉三五圈
,再將茶汁倒入茶盅
,茶盅中再加適量開水稀釋。
這種茶汁呈橙黃色
,這樣邊煨邊飲
,一直到小陶罐中茶味消失為止。剩下的茶葉渣用來喂馬
、牛以增進牲口食欲
。由于地處高寒山區(qū),蔬菜缺少
,就常以喝茶代蔬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怒族人家里每人有一土陶罐
。
彝族人都喝什么茶,彝族有哪些茶文化
彝族人喝什么茶:雷鳴茶(烤百抖茶)
、隔年陳茶
。
1、雷鳴茶的由來:
a: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城南10公里的徐營壩區(qū)
,有一個自然村叫河硐
,但上了年紀的老人則習慣叫它瓦罐窖村。據(jù)《云南省南華縣地名志》記載:“河硐,地處山腳
,因村前有小河
,古時居民建窖硐燒陶器,故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蓖砬甯=ㄔ娙它S大琮隨軍來到南華,對河硐的土陶寫過一首雜詠
,詩云:“南鄉(xiāng)尚耐作工勞
,范土成模職業(yè)操;瓦器可資旁邑用
,設窯算有一人陶
。”瓦罐窖村燒制陶器自明代洪武年間開始
,是大量漢族移民云南傳入的生產(chǎn)工藝
,到清代時達到鼎盛時期。所能制造的陶器
,有大缸
、酒壇、藥罐
、陶鍋
、陶盆、陶壺
、陶碗七種五六十個不同規(guī)格的產(chǎn)品
,深受云南各族人民喜愛。產(chǎn)品除暢銷滇中
、滇南
、滇西大半個云南外,還遠銷到緬甸
、泰國各地
。
b:當時燒制出來的一種灰黃色,比中藥罐小一些的陶器
,是用來煨茶的,我們叫它茶罐
。在云南農(nóng)村
,舊時幾乎家家都會有一個茶罐。云南人種茶也愛喝罐罐茶
,沿著滇西茶馬古道流行的待客習俗也是喝罐罐茶
。
c:罐罐茶在滇中又俗稱“烤百抖茶”,講究的是一個“烤”字,就是在烹罐罐茶的時候
,先要把茶葉放茶罐里“烤”一下
。“烤”茶用文火烤
,火力不能太大
,一般是在農(nóng)村燒柴的火塘邊的火灰上炙烤,邊“烤”邊上下不停地顛簸
、抖動
,抖動的頻率越快越好,時間要在一百次以上
,待罐中的茶葉微黃
,彌漫出一股濃郁的茶香,再加入適量沸水
。故罐罐茶也俗稱“烤百抖茶”
。
d:在滇中,罐罐茶還有另一個俗稱
,叫“雷鳴茶”
。烹罐罐茶前先要燒一壺開水置火塘上備用,待茶葉“烤”好后
,就趁熱把適量開水“沏”入茶罐
,這時只聽轟隆隆一聲巨響,汽浪從罐底直沖而出
,仿佛是下雨時打了個響雷
,茶葉在罐中上下翻滾,故罐罐茶也叫“雷鳴茶”
。這第一次沏入的水不能太多
,一半即可,否則會溢出
。待茶葉泡開后
,再續(xù)添水吹去浮沫,就可以享用了
。
e:第一道罐罐茶味釅
,苦澀如藥,一般人難以下咽
,但有提神醒腦
、生津止渴之功效,上了年紀的彝族老人每天起床后都要烤一罐釅茶喝下去
,一天都神清氣爽
。第二三道茶水會有清香苦涼味
,茶汁的口感最好。四五道之后
,就要像煨藥一樣地煨茶了
,喝后先苦,慢慢的會有一些回甜味
。如果烤茶時溫度
、時間不夠,受熱不均
,倒入開水時聲音不夠響亮
,或烤好的茶葉又放置涼了,沏入的水溫度不夠
,也沒有出現(xiàn)“雷鳴”般的響聲
,這罐茶就稱“啞巴茶”,待客時一般是忌諱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
。
f:古人言:茶者
,養(yǎng)生之仙藥也,延壽之妙木也
;山谷生之
,其地神靈也;人倫采之
,其人長命也
,古今奇特之仙藥也。有時
,在滇中農(nóng)家的罐罐茶中
,配以相應食物,就有很好的藥用價值
,可醫(yī)治一些常見病
。如感冒發(fā)燒、咽喉腫痛時
,可將一塊黑井砣砣鹽放火炭上燒紅后
,沏在“烤百抖茶”里,我們叫做鹽茶
,喝起來味道特別苦也特別咸
,但只要你喝上幾口,喝時讓茶汁在口中停留一段時間
,然后慢慢咽下
,療效神奇,喝上幾次病就好了
。如遇上家中有人腹瀉拉痢
,就將一把糯米炒糊,將黑乎乎碳化了的糯米加入“雷鳴茶”中
,我們叫這種茶為糊米茶
,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可治療脂肪瀉
、積食和消化不良
。再適量加入白酒和紅糖,可治紅痢
、白痢等急慢性腸道傳染病
。
g:喝罐罐茶需要有耐心,也是需要些時間的
。在我的印象里
,滇中上了些年紀的老人都喜歡喝罐罐茶,也只有這些上了年紀的老人
,才有閑工夫一邊喝著這罐罐茶
,一邊在墻腳曬太陽。他們喝的茶不是什么香茗
,大多是些本地產(chǎn)的粗茶
,有的甚至是從山上采回的野茶,一次要放一大把
,味釅且苦澀
,不到三十歲年紀的人喝著都嫌它苦。彝家小孩并非不能享用罐罐茶
,而是嫌它苦澀不愿喝
,說是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才能享用罐罐茶,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
。
h:彝族是個火的民族
,家里堂屋中的火塘一年四季永不熄滅。一只茶罐日復一日常年煨在火塘邊上
,冒著熱氣
,點綴著彝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年復一年飄蕩出彝家人日常生活的氣息和芬芳
。
彝族烤茶的制作方法:
a:彝族烤茶的方法頗為講究
,主要有幾種:首先彝族的烤茶煎法與一般的沖茶有所不同。
b:它是先將綠茶放入烤熱的銅制或陶制茶罐內焙烤
,直至茶葉烤得酥脆
、略黃時,趁熱端離水源
,灌入事先烤熱的水少許
,待罐內茶水泡沫稍息
,再沖入熱水至灌滿,又于火上煨煮片刻便可起罐
,讓茶葉沉淀一會兒
,方倒出茶水濾過,內加鹽
、炒米
、核桃粉、芝麻等即可飲用
。彝族的烤茶色
、香、味俱佳
。
2
、隔年陳茶:
a:彝族的隔年陳茶:今彝族支系的族,倮族等少數(shù)民族
,古代通稱蒲滿人
。蒲滿人是最先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的祖先,每到工休葉大發(fā)季節(jié)
,祖先們常到大森林中采摘野生茶作為祭神和祭祖的貢茶
,并有經(jīng)過發(fā)汗的隔年茶能治病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