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四川名茶的傳說
自古以來
,四川就是我國栽培
茶樹最早的地區(qū),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
,就以盛產(chǎn)茶而著稱于世
。蒙頂山為蜀郡種茶的發(fā)源地,也是我國名茶的發(fā)祥地
。峨眉山
、青城山、鶴鳴山盛產(chǎn)名茶
,并與宗教結(jié)緣
,民間流傳著很多名茶的傳說。
1.“仙茶”的傳說
相傳西漢末年
,邑人吳氏理真
,在蒙頂山即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樹
,“高不盈尺
,不生不滅”。采制成茶泡飲能治百病
,七株茶被人稱為“仙茶”
,后來取名為甘露茶,茶樹歷經(jīng)一千多年
,七株“仙茶”
,在蒙頂山現(xiàn)存的漢碑和明清兩代石碑上均有記載。
2.鶴鳴仙茶凝如鶴
地處成都平原西部邊緣的大邑縣
,素有“七山一水兩分田”的稱謂
,丘陵山地層層茶樹似海浪,棵棵
青茶綠如涓滴
。
據(jù)傳
,道家
張三豐在鶴鳴教書時,聽人講鶴鳴山的茶唯白鶴停歇過的那棵才是好茶
。三豐找到歇過白鶴的茶樹并打上記號
,第二天采下樹葉制成茶,抓一點(diǎn)放進(jìn)碗里,用開水沖泡后
,看見
茶葉漫漫張開
,變成一只一只象在飛的白鶴。突然從茶碗中飛出一只
,變成一個童諺鶴發(fā)的老頭
,飄然不見了。三豐就采這棵茶樹籽
,種遍鶴鳴山
,制成茶不獻(xiàn)官,卻把茶葉分送給山民
,治好了不少人的疑難怪病
。后來,老翁度張三豐成了神仙
。鶴鳴山茶被朝廷飲定為貢茶
。
3.霧中山茶和八功德水的傳說
清朝有位皇帝,三十多歲頭上長出幾根白發(fā)
,令御醫(yī)在一年之內(nèi)主其白發(fā)轉(zhuǎn)青
,不然,要砍頭問罪
。御醫(yī)用盡藥方
,仍不見效。有天晚上
,他夢見一個和尚指著西方
,比著“八”字。經(jīng)僧人解夢
,是說西方道教圣地西蜀晉原縣開化寺后山上長的茶樹
,制出的茶葉能除病益壽,“八”字指山那股八功德泉水
。泉水泡霧山茶,皇帝喝了
,白發(fā)就能轉(zhuǎn)青
。御醫(yī)照此辦理,服用后
,果然白發(fā)轉(zhuǎn)青
。皇帝冊封八功德水為神水
,御定霧中山茶為貢茶
。宋代詩人陸游在蜀州作官司時品嘗此茶,賦詩一首“少逢重九豪華,南陌雕鞍擁鈿車
。今日蜀中生白發(fā)
,瓦爐獨(dú)式霧中茶”。明代新都學(xué)者楊升庵贊此有:一清
、二冷
、三香、四柔
、五甘
、六凈、七不噎
、八除病的特點(diǎn)
,因此為名。
4.抗貢茶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
,有一位高僧來峨眉山
,把茶籽種在山上,還教山民管理茶樹的方法
。從此
,峨眉山上就有了茶樹,長得枝繁葉茂
,郁郁蔥蔥
,茶農(nóng)摘下茶葉制成香茶,緊結(jié)纖秀取名“峨蕊”
,扁直形如竹葉取名“
竹葉青”
,游客們喝了贊不絕口。
一年
,康熙游峨眉山
,喝好茶,降旨每兩年向皇宮進(jìn)貢一次
。到時百姓們不能采摘
,守著茶樹哭泣。一位身穿綠衣姑娘見狀
,說她有辦法
,將手中白紗巾在茶樹上一繞,茶樹全變成了白枝白葉
,縣官司派人采摘制成
,康熙一見大怒。不送貢茶時
,茶樹又轉(zhuǎn)青
,又制出香茶
,康熙聽說,令全部砍光
。等砍樹人一走
,百姓就給茶樹除草、培土
、施肥
,第二年長得茂盛青翠,百姓又喝到香茶
。年復(fù)一年的砍
,百姓們年年培育茶樹,一連砍了九年
,而且還連根挖
,當(dāng)挖一棵老茶樹時,挖一下
,長得高
,象一把傘,結(jié)滿很多大茶果
,縣令叫用刀快砍
,茶果象雨點(diǎn)往縣令頭上落,這撥人逃之夭夭
,從此再也不敢來砍茶樹
,人們就叫那棵老茶樹為“抗貢茶”。
5.青城茶
相傳
,唐朝時
,安祿山叛軍打入京城,唐明皇帶妃子慌忙朝成都逃跑
。故事講述楊貴妃被逼處死后
,唐明皇在夢中見到他心愛的妃子,在青城山獻(xiàn)茶請他品嘗
,皇上見湯色碧綠
,芽葉直立,清香撲鼻
,茶水不渾不釅
,聞到就覺得神清氣爽,喝了周身有活氣
,連說好茶!夢醒后,叫隨從找當(dāng)?shù)刈詈玫牟柁r(nóng)
,連夜趕制這種茶
,皇上封這為青城茶!青城茶早在唐時已是著名的茶葉產(chǎn)地,宋代著名的“味江茶園”就建在青城。
6.花王與茶姑
四川從明代起開始制花茶
,成都人喜愛喝
茉莉花茶 ,流傳著一則有關(guān)茉莉花茶的故事。相傳
,古時龍泉驛東山一帶
,從大面鋪到海螺寺遍栽茉莉花。入夏
,縱橫幾十里花香不斷
。一天,有人看見石經(jīng)寺附近的茉莉花叢中
,走出一個玉一般潔白
,冰一般晶麗的一王子,被稱為“人間第一香”的花中王子
。
龍泉山的云霧山中
,生長著茂密的茶樹,每到夜晚
,林中便走出一群茶姑
,嘻嘻哈哈邊走邊笑,手拉著手結(jié)伴追趕茉莉花王
。攆上后
,王子熱情歡迎茶姑,在她們的青絲的鬢發(fā)邊插滿芳香的花蕾
,久香不斷
。后人詠嘆:“茶情偏與夜相投,心事鬢邊羞
。薰醒半涼夢
,能消幾個開頭?風(fēng)輪浸卷,冰壺低架
,香霧颼颼
,更著月華相惱,木樨淡了中秋”
。成都人愛飲茉莉花茶
,大概和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不無關(guān)系。
我國的名茶有哪些?產(chǎn)自哪?有何相關(guān)傳說
(一)龍井茶與虎跑泉的傳說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
,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
,看鄉(xiāng)女采茶,以示體察民情
。這天
,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xiāng)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采茶
,心中一樂,也學(xué)著采了起來
。剛采了一把
,忽然太監(jiān)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鼻』实勐犝f太后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nèi)一放
,日夜兼程趕回京城
。其實(shí)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
,雙眼紅腫
,胃里不適,并沒有大病
。此時見皇兒來到
,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么好東西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实垡灿X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
?他隨手一摸
,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
,幾天過后已經(jīng)干了
,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太后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
,宮女將茶泡好
,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撲鼻
,太后喝了一口
,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
,紅腫消了
,胃不脹了。太后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
,真是靈丹妙藥
。”乾隆皇帝見太后這么高興
,立即傳令下去
,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
,每年采摘新茶,專門進(jìn)貢太后
。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
。
(二)碧螺春(十大名茶之一)的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
,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東洞庭山上住著的一個名叫阿祥小伙子
。兩人心里深深相愛著
。有一年,太湖中出現(xiàn)一條兇惡殘暴的惡龍
,揚(yáng)言要碧螺姑娘
,阿祥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zhàn),
一天晚上
,阿祥操起漁叉
,潛到西洞庭山同惡龍博斗,直到斗了七天七夜
,雙方都筋疲力盡了
,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為了報答阿祥救命恩
,她親自照料阿祥
。可是阿祥的傷勢一天天惡化
。一天
,姑娘找草藥來到了阿祥與惡龍博斗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樹長得特別好
,心想:這可是阿祥與惡龍博斗的見證
,應(yīng)該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后
,小茶樹長出了嫩綠的芽葉
,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給阿祥喝
。說也奇怪
,阿祥喝了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來了
。阿祥得救了
,姑娘心上沉重的石頭也落了地。就在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時
,碧螺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
,她倒在阿祥懷里
,再也睜不開雙眼了。阿祥悲痛欲絕
,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
。從此,他努力培育茶樹
,采制名茶
。“從來佳茗似佳人”
,為了紀(jì)念碧螺姑娘
。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三)黃山毛峰的傳說
黃山位于安徽省南部
,是著名的游覽勝地
,而且群山之中所產(chǎn)名茶“黃山毛峰”,品質(zhì)優(yōu)異
。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
,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啟年間
,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游
,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
,便借宿于寺院中
。長老泡茶敬客時
,知縣細(xì)看這茶葉色微黃
,形似雀舌
,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
,只見熱氣繞碗邊轉(zhuǎn)了一圈
,轉(zhuǎn)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
,然后在空中轉(zhuǎn)一圓圈
,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tuán)云霧
,最后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
,清香滿室。知縣問后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
,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
,并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xiàn)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后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
。太平知縣甚是驚喜
,后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xiàn)仙茶邀功請賞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实蹅髁钸M(jìn)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xiàn)
,皇上大怒
,太平知縣只得據(jù)實(shí)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xià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实哿⒓磦髁钚荛_元進(jìn)宮受審,熊開元進(jìn)宮后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
,講明緣由后請求回黃山取水
。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
。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
,果然出現(xiàn)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
,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xiàn)茶有功
,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后就上任去吧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毙苤h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zhì)清高
,何況為人呢
?”于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
,法名正志
。如今在蒼松入云、修竹夾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
,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
,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zāi)埂?
(四)大紅袍的傳說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巖茶中品質(zhì)最優(yōu)異者
,產(chǎn)于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
。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
,有大紅袍
、鐵羅漢、白雞冠
、水金龜“四大名樅”
。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huán)境命名的不見天
、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
、醉洞賓
、釣金龜、鳳尾草等
;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
、金錢、竹絲
、金柳條
、倒葉柳等。
大紅袍的來歷傳說很好
,傳說古時
,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
,病倒在路上
,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
,果然病就好了
,后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
,還被招為東床駙馬
。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
,在老方丈的陪同下
,前呼后擁,到了九龍窠
,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
,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
,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
,煞是可愛。老方丈說
,去年你犯鼓脹病
,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
,每逢春日茶樹發(fā)芽時
,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采下茶葉
,炒制后收藏
,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采制一盒進(jìn)貢皇上
。第二天
,廟內(nèi)燒香點(diǎn)燭、擊鼓鳴鐘
,召來大小和尚
,向九龍窠進(jìn)發(fā)。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
,齊聲高喊“茶發(fā)芽
!”然后采下芽葉,精工制作
,裝入錫盒
。狀元帶了茶進(jìn)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脹
,臥床不起。狀元立即獻(xiàn)茶讓皇后服下
,果然茶到病除
。皇上大喜
,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
,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
,火燭通明
,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
,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
,以示皇恩。說也奇怪
,等掀開大紅袍時
,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
。后來
,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
。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
(五)君山銀針的傳說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chǎn)銀針名茶,據(jù)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
。后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
,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
,開水向杯里一倒
,馬上看到一團(tuán)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xiàn)了一只白鶴
。這只白鶴對明宗點(diǎn)了三下頭
,便朝藍(lán)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里看
,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
,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
,又慢慢下沉
,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
,就問侍臣是什么原因
。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泵髯谛睦锸指吲d,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
。君山銀針沖泡時
,棵棵茶芽立懸于杯中,極為美觀的
。
(六)白毫銀針的傳說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chǎn)一種名茶
,色白如銀形如針,據(jù)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
,可治“大火癥”
,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
,政和一帶久旱不雨
,瘟疫四起,在洞宮山上的一口龍井旁有幾株仙草
,草汁能治百病
。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
。有一戶人家
,家中兄妹三人志剛
、志誠和志玉。三人商定輪流去找仙草
。這一天
,大哥來到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老爺爺告訴他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
,上山時只能向前不能回頭
,否則采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
,只見滿山亂石
,陰森恐怖,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
!”
,志剛大驚,一回頭
,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
。志誠接著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時由于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
。找仙草的重任終于落到了志玉的頭上
。她出發(fā)后,途中也遇見白發(fā)爺爺
,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
,且送她一塊烤糍粑,志玉謝后繼續(xù)往前走
,來到亂石崗
,奇怪聲音四起
,她用糍粑塞住耳朵
,堅決不回頭,終于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
,采下仙草上的芽葉
,并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開花結(jié)子
,志玉采下種子
,立即下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剜l(xiāng)后將種子種滿山坡
。這種仙草便是茶樹,
,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
(七)白牡丹的傳說
福建省福鼎縣盛產(chǎn)白牡丹茶
,傳說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
,因看不慣貪官當(dāng)?sh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于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母子倆來到一座青山前
,只覺得異香撲鼻
,經(jīng)探問一位老者得知香味來自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
,便留了下來
。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
,病倒了
。毛義四處尋藥。一天毛義夢見了白發(fā)銀須的仙翁
,仙翁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
,缺一不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泵x認(rèn)為定是仙人的指點(diǎn)
。這時正值寒冬季節(jié),毛義到池塘里踴冰捉到了鯉魚
,但冬天到哪里去采新茶呢
?正在為難之時,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仙茶
,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
。毛義立即采下曬干,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
。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
,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后來就把這一帶產(chǎn)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
(八)茉莉花的傳說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陳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師研究北方人喜歡喝什么茶
,陳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給他一包茶葉未品嘗過,便尋出請大師品嘗
。沖泡時
,碗蓋一打開,先是異香撲鼻
,接著在冉冉升起的熱氣中
,看見有一位美貌姑娘,兩手捧著一束茉莉花
,一會功夫又變成了一團(tuán)熱氣
。陳古秋不解就問大師
,大師說:“這茶乃茶中絕品‘報恩茶’”。陳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購茶住客店遇見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經(jīng)歷
,那少女訴說家中停放著父親尸身
,無錢殯葬,陳古秋深秋深為同情
,便取了一些銀子給她
。三年過去,今春又去南方時
,客店老板轉(zhuǎn)交給他這一小包茶葉
,說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當(dāng)時未沖泡
,誰料是珍品
。“為什么她獨(dú)獨(dú)捧著茉莉花呢
?”兩人又重復(fù)沖泡了一遍
,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現(xiàn)。陳古來一邊品茶一邊悟道:“依我之見
,這是茶仙提示
,茉莉花可以入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文瓯丬岳蚧拥讲柚?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從此便有了一種新茶類茉莉花茶。
(九)鐵觀音的傳說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
,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chǎn)區(qū)
,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chǎn)
。安溪境內(nèi)雨量充沛
,氣候溫和,適宜于茶樹的生長
,而且經(jīng)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
,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
,目前境內(nèi)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
,鐵觀音、黃旦
、本山
、毛蟹、大葉烏龍
、梅占等都屬于全國知名良種
。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
。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zhì)最優(yōu)秀
、知名度最高的要數(shù)“鐵觀音”了
。
鐵觀音原產(chǎn)安溪縣西坪鎮(zhèn),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關(guān)于鐵觀音品種的由來
,在安溪還留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
,清乾隆年間
。安溪西坪上堯茶農(nóng)魏飲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
,十年從不間斷
,可見禮佛之誠。一夜
,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fā)蘭花香味的茶樹
,正想采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
。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fā)現(xiàn)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
。于是采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
,精心制作
。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
。魏認(rèn)為這是茶之王
,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jìn)行繁殖。幾年之后
,茶樹長得枝葉茂盛
。因?yàn)榇瞬杳廊缬^音重如鐵,又是觀音托夢所獲
,就叫它“鐵觀音”
。從此鐵觀音就名揚(yáng)天下。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
,其品質(zhì)特征是:茶條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