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禪語茶事七則
佛教自6世紀(jì)傳入中國后,逐漸與本土的儒道思想相融合而發(fā)展成為具有中國特點的禪宗
。8世紀(jì)
,佛教由中國傳入日本。9世紀(jì)初
,中國的飲
茶風(fēng)尚開始影響日本,但種茶
、飲茶在日本真正形成風(fēng)尚是在1168年入宋僧榮西從中國帶茶種回國種植之后。到了中國的元代(1271-1368年)
,有高僧古林清茂等將中國的茶禪一體哲學(xué)思想傳入日本
,并在京都
、鐮倉等地傳播臨濟宗的禪道、王羲之等人的書道以及末茶之法
。到明代,日僧村田珠光(1423~1502年)來華就學(xué)于高僧圓悟克勤禪師
,進一步學(xué)習(xí)中國的茶理與佛理。村田回國時
,圓悟克勤禪師以“茶禪一味”4字相贈,村田將其藏于奈良大德寺中
。從此,茶禪一體
、茶禪一味思想在日本得到了迅速傳播和發(fā)展
,并形成了源于中國而又具有自己特色的日本“茶道”
。以下釋錄的是日本禪語茶事七則
,可供研究日本
茶文化及中日茶文化淵源關(guān)系者參考
。
1、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核心思想
,可淺近解釋為“酷愛和平
,清心寧靜”
。和敬清寂源出村田珠光“謹(jǐn)敬清寂”之說
,后來千利休(1521-1591年)將其改為“和敬清寂”
。“和”與“敬”是強調(diào)主人與客人之間應(yīng)具有的精神
、態(tài)度和辭儀
,“清”和“寂”則強調(diào)茶室庭院應(yīng)當(dāng)清靜和典雅。其本質(zhì)就是“和美”
、“清心”,是禪心與茶道之心
。
2、不風(fēng)流處也風(fēng)流
不風(fēng)流處也風(fēng)流的意思是“看似不風(fēng)流倒也風(fēng)流”
,這與禪語的“無軌道即軌道”的說法是相通的
。有的人故意在品茗會上使用有缺陷的茶杯
,以釣風(fēng)流之名
,此舉其實并不風(fēng)流
。而真正懂得茶道的人
,能在悠游之中
,不刻意于風(fēng)流之中
,從被舍棄的不能表現(xiàn)風(fēng)流的茶杯中發(fā)現(xiàn)真和美
,這才是真風(fēng)流。風(fēng)流之道稱之為“奇”
。數(shù)學(xué)上的奇數(shù)是不能被除盡的
,它奇就奇在不能除盡
。人生假若都能合理地被除盡
,也就無可言趣了
。有不合理和矛盾才存有風(fēng)流韻味
。一味地追求風(fēng)流
、迷戀風(fēng)流
,反而不風(fēng)流。能從不風(fēng)流的茶杯中看到美的東西
,對它產(chǎn)生愛意
,并將它當(dāng)作風(fēng)流而加以珍惜,其人
、其舉動就是風(fēng)流的
。在我們的日常活動中
,刻意風(fēng)流者比比皆是
,在這種情況下反倒襯映出不經(jīng)意于風(fēng)流者之風(fēng)流來了。
3
、吃茶吃飯隨時過
禪門認(rèn)為,佛法原無秘密
,只和喝茶
、吃飯
、穿衣一樣平凡。想喝茶就喝
,想吃飯就吃;喝茶時全心全意地喝
,吃飯時全心全意地吃,這是心地澄清人的生活;它與時空
、地位、吃的動作無關(guān)
。這里有一則“趙州吃茶去”的故事
,說的是有一天某和尚去拜訪趙州,趙州問:“以前來過沒有?”回答是“來過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壁w州說“吃茶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苯又忠缓蜕衼碓L,趙州同樣問“以前來過沒有?”回答是“沒有來過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壁w州仍說“吃茶去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彼略涸褐饔行┎唤?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便問趙州
,“你對兩個不同回答的人為何答以相同的‘吃茶去’?”趙州忙叫了一聲“院主”,院主應(yīng)答“是!”趙州接著還是說“吃茶去
。”趙州對三個不同的人都答之以“吃茶去”
,不正反映出趙州在時空上的寧靜
、清心
、無欲和對不同人的平等態(tài)度嗎?東方淺草觀音堂有一副柱聯(lián)說:“佛身圓滿無背相
,十萬來人坐對面”
,它反映的是一種境界
,就同吃茶吃飯隨時過一樣
,對于原先有沒有來過此處
、原先是否彼此認(rèn)識都無關(guān)緊要
。能做到真心誠意(就象喝茶吃飯)就能進入茶禪一味的境界
。
4
、甘味
,苦味,澀味
日本的“煎茶道”源于中國
。先泡后飲的茶飲方式,在日本是從江戶中期才開始的
,它是茶道的一個分支流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渡衲未ㄐ侣劇房偩幬鲘u芳二先生在介紹某僧的《煎茶訓(xùn)》時說:“一杯有清甘味
,二杯有人生苦味
,三杯有老年澀味
。這茶的味道不正和人生的過程一樣嗎?”據(jù)說有個叫肯德的法國神父,在一風(fēng)雅和尚那里嘗過“煎茶”時也同樣有人生三味(即青春時的甘味
,中年時的苦味和老年時的澀味)的感受
。這里所說的青春甘味是指青春的浪漫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其味自然是甘甜的;到了中年就會嘗到道路、事業(yè)以至生活的艱苦
,故曰苦味;一跨入老年便有日薄西山之感,如再加子女無孝心
,其味自然便是苦澀的了。不過話雖這么說
,但實際上并非全然如此
,相互交錯也是有的
。就如江戶時期出云松江城主不昧公(不昧流的鼻祖)所說的:“紅葉落下時會浮在水面,而那不落的反而沉入水底”(倒映在水底)
,這不就是人生的哲理嗎?
5
、村田株光悟茶道
日本茶道鼻祖村田株光是京都大德寺一休和尚的門下
。他因經(jīng)常打瞌睡而自感不安
,于是便向醫(yī)生求藥方
。醫(yī)生勸他喝茶治療
。此后他就不再有瞌睡惡習(xí)了
。然而他覺得喝茶要有一定的規(guī)矩
,故而便逐漸定下規(guī)矩
,這就是日本茶道的開始
。有一天
,一休問村田:“要以怎樣的心境來喝茶呢?”村田回說:“可以模仿榮西《吃茶
養(yǎng)生記》所說的為健康而喝茶?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币恍萦终f:“某和尚問趙州佛法的大意時,趙州回答‘吃茶去’
,您對這種回答有何意見?”村田默然
。一休便叫侍立一旁的和尚端來一碗茶遞給村田。村田恭敬地端在手上
。一休突然大叫一聲隨手將村田手中的茶杯一掌劈倒
。村田不吭聲
,對一休行了個禮后轉(zhuǎn)身就走
。走到門口時
,一休喊了一聲“村田!”村田應(yīng)答:“是。”一休說:“剛才我請教你喝茶的心得,現(xiàn)在我們撇開心得不談
,只喝茶怎么樣?”村田平靜地答道:“柳綠花紅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币恍萋牶箢H為滿意
。村田珠光自此悟出了茶禪一味的真諦,創(chuàng)造并完成了含有禪心的茶道
。
6、茶味
,禪味
,味味一味
“茶味,禪味
,味味一味”是京都建仁寺創(chuàng)立者榮西的遺訓(xùn)。竹田默雷禪師(1929年歿)非常喜歡該字句
。他說:“若一杯茶讓眾人輪流喝,可有說不盡的禪味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J(rèn)為一杯茶輪流喝與“經(jīng)行”(誦經(jīng)行走)具有同樣的情趣。茶道的奧妙是無法之法
,妙在亂中有序
。千利休(1521~1591年)說過,茶道的奧妙就象夏天時使人覺得涼爽
,冬天時使人覺得溫暖?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痹掚m平常
,但不是人人都能體會的
。茶道本不脫離生活
,禪行亦本平凡,能在平凡中找到真實
,即表示深奧的心已被啟發(fā)。因為茶道
、禪理都是既奧妙而又平凡
,并且需要有同樣的心境
,故而茶味
、禪味
、味味一味
。
7
、摘茶更莫別思量
當(dāng)我們看別人采茶時,好象很悠閑
。其實并非如此。所謂“摘茶更莫別思量”
,意即摘茶時不能有雜念
,要全身心地采。做其它工作也一樣
,倘能在工作時不去煩惱別的事
,而是專心致志的工作,就會有快樂的感覺
,工作效率也高
,意外事發(fā)生的可能性也小。飲茶亦然
。摘茶更莫別思量
,正是我們工作應(yīng)持有的態(tài)度。
茶道與禪道的關(guān)系
茶是參禪悟佛之機
,顯道表法之具,禪是以茶凈心之理
,正清和雅之道
。兩者互為表里
,互為因緣,互為體用
,互為能所
。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與禪道的關(guān)系,一起來看看
。
茶道與禪道的關(guān)系 一、茶事以禪道為宗
著名的一休禪師有過這樣的論說:茶應(yīng)合乎佛法妙道
。將禪意移入點茶,為眾生而自觀心
,如是行茶道。
?茶事以禪道為宗?
,揭示了茶道的根源
。茶道不是游戲
,不能作為慰藉玩樂來學(xué)習(xí)
,而是以此來真正地磨煉自己的心。茶有禮法
,還不止有禮法這形式
。那種禮法歸歸根結(jié)底
,貫穿著本來空無的真理
。點茶
,點是鎮(zhèn)靜
、休息的意思
。點茶是讓心鎮(zhèn)靜
,斷除一切煩惱妄想
,顯出自己的本心
、本性
,到達本來清凈無垢的境界
。
?一切茶事所用之處,皆同禪道
。自無賓主之茶
,體用露地、數(shù)寄
、館乃至其他
。處處無非禪意
。究其詳情
,應(yīng)知此意?
。舉出茶事中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詞
,都從禪語中來
。在茶道深處品味那禪語的奧妙
。
?無賓主之茶?是指主客都以無心的境界來行茶道儀軌
。
?體用露地?
,《法華經(jīng)》:出三界火宅
,坐于露地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斗ㄈA經(jīng)文句》:見惑雖除
,思惑猶在
,不能名露地
。三界思惑盡
,方可名露地
。體用的體是指本體真空
,即我們的本心
、本性所顯露之處。茶心
,也是真空。茶心什么也沒有
。無我無心
,并且隨時隨地地?zé)o心點茶
,便是妙有的真髓。
關(guān)于?數(shù)奇?有很多解釋:1
、是喜歡數(shù)寄的發(fā)音
。2
、數(shù)寄的字義有?數(shù)多寄心?
。3
、數(shù)寄的寄取自于奇
,不能除盡
,是不完整
、不勻稱的
。4
、?數(shù)寄屋?稱為空屋
,是空的意思和本來皆空
、本來無一物等禪語相通
。
?佗?
,表示事物的不足狀態(tài)
。用禪語來說就是知足。事物不足之處反面滿足
,知足而樂。把一個人簡素清寂樂于茶道稱為?佗茶?
。佗之茶,以枯淡
,樸素以及?和敬清寂?為其精神,而禪的精神蘊涵在茶的形式中
。
點茶的極意是了解自性
,唯有和茶道成為一心一體
,才能進入茶之三味
。茶道中茶三味,并不在于品茶本身的味道
,而在于心境達到雜念不起
,無我
,無心
,顯露自己本來面日的境界
。茶本無形
,其靈魂乃是禪道
。它只是隨緣而起
。在茶道的深處品味那禪語的奧妙
,便會明白茶味和禪味原是一體
。
舉行茶的禮法、禮儀是為了明了佛之妙法
。茶道(禪茶)的真正精神就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本來面目。依禪茶而悟道
,是以佛法為本,茶禮為末
。由禮茶知真茶,禮茶之本為禪味真茶
。
二
、茶事乃修行之事
。
?夫茶道原意
,不選器之好壞,不論點茶場所之大小
,唯取茶器入三昧
,修行觀本性?。
茶事也不是指點茶喝茶的方法
,而是指處理茶器以做好心理準(zhǔn)備
。即進入所謂的茶三昧,直至達到不起雜念、無我無心的境界
,顯露自己的本來面目真正清凈無染的佛心
。觀佛性是茶事修行的主題。
?借茶事修行求自性
,別無其他。主一無適
,只以一心取茶器入三昧
。若取茶勺
,心只在茶勺,更無絲毫余念
,始終在取。若放茶勺
,心亦如前,但只專注于放
。不僅僅限于茶勺
、取放一切器物
,一如上述?
。這里所說的取放茶器的無心
,完全達到這一點
,就是茶之三昧
。
?主一無適?是只限于一件事
,一心地進入三昧狀態(tài)
。例如
,取放茶勺時
,只限于一個茶勺
,必須使自己和茶勺成為一體
,直到進入不帶絲毫自我感覺的境界
。自己的心隨著器物的取入,由此至彼
,自然而動
。這種移動之心,必須是毫無造作的
。心停留在一處而不移動,就不能說是三昧修行
。有禪語說:心隨萬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
。
無心地使用茶勺,無心地放置茶勺
。取一個器物時
,手仍然是無心地動作
,心也由此向彼地轉(zhuǎn)動
,這是茶事的妙趣
,是修行的核心
。
?三昧乃梵語
,譯為正受
。不管何事
,一心專于一處
。遠法師云:夫稱三昧者
,專思寂相之謂也
。思專則志一不分,相寂則氣虛神明
。氣虛則智恬。神朗則無幽不徹
。斯二者
,是自然之玄
,會一而致用也?
。
?正受?意有等待、等至
、止息
、寂靜等
,心專注于一境
,止息所有煩惱
,并且因為無心而清凈無垢
。如此,便能夠如明鏡
,照出萬境。
?遠法師?慧遠法師
。慧遠法師將三昧分成?思?和?相?
。思是主觀的
,相是客觀的
。主觀的思專一了,客觀的相便會寂靜
,如實地被主觀照取,保持相的原本形態(tài)
。這種主客一體的道理可用神朗和智恬來說明。神朗是精神明朗心情明快
、舒暢
。智恬是智慧虛恬之意,指智慧的清虛純凈
。
?以茶器之取放而觀(本心)
,直接教人坐禪工夫。坐禪非止靜默而坐
。故,去來坐立
,均行坐禪要法,茶事亦如行住坐臥,修行不懈怠?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勰艿拇蟮茏樱盒幸喽U
,坐亦禪
,語默動靜體安然
。
只要無我無心地將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情由此至彼地做好
,便是佛法極意
。茶道的精神也是無我無心地達到道之極意
。
?坐禪觀法
,易起龜毛兔角般無量煩惱雜念
。唯以深厚工夫?qū)⒅畨鹤?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使其余念不起
。然而工夫之念煩惱之念易以混同,故生紛擾之憂
。茶道卻不同,活動肢體
,處理器皿,故心亦寄托于此
,不被他情所奪
,且不難盡至
。此乃出自一休禪師妙智?
。
三
、茶意
?茶意即禪意?
。因為了悟禪意
,而了悟茶意
。?若不知禪意,亦不知茶意?
。
?禪定之要?是指心不動
。心不被外界所奪,內(nèi)心清凈不躁
,禪茶也要無我無心地沉靜下來
。
?本來禪機?是說無心的活用。機是?彈跳?
,是無心應(yīng)物而現(xiàn)的靈活作用
。如毽子落在地上,因反彈之力而彈跳
。又如吊鐘撞在樹上
,自然地發(fā)出聲音,也是一種?彈跳?
。如電光石火般的活用
,就是本來的禪機。
禪茶是依據(jù)禪覺悟無我無心的境界
。要珍惜光陰,盡早悟道
,以無我無心的境界
,所作所為全部自由自在
,充滿禪茶無礙三昧的妙味
。
四、茶器
?禪茶之器物
,非美器
,非寶器
,非古器。以圓虛清凈之心為器
。以此清凈一心為器,乃禪機之茶
。不論器物好壞,斷除善惡邪見
,于己之心索得實相清凈之器?
。禪茶的茶器是自己的本來清凈之心
,稱為圓虛
。圓虛是指圓滿如虛空,遍一切處
。禪家常顯示一圓相
,稱之為大圓鏡智,真空無相之本體
。因為是不可思議的存在
,所以,禪的宗旨就是要覺悟這一點
。對于我們自身來說,這一點的體現(xiàn)就應(yīng)該說就是禪機的靈活作用
。覺悟了自己清凈心的人,其平常動作處處體現(xiàn)著佛做
、佛行
,沒有絲毫的分別心
,無為自然地應(yīng)人接物
,如電光石火般敏捷
,那就是?禪機之茶?
?一心之器
,非人陶鑄而造。天地自然之器
,陰陽日月,森羅萬象
,百界千如,具足一理?
。天地萬物都是實相清凈的茶器
。此即天地自然之器
,?法爾自然?
。天高地低
,太陽永遠東出西沒;春天
,芽發(fā)葉生;秋天
,葉落果結(jié);夏天熱冬天冷
,是天地自然無偽的景象。這景象就是諸法實相
、實相無相
,也是?虛靈不昧之佛心?
。不明此理
,而以淺薄的人間下智做種種分別
,起種種妄想
,遮蔽了真如的靈光。
?陰晴之間
,光在閃耀。天空本有
,一輪明月。?努力走進禪茶之門
,不知不覺之間
,心會沉靜
、純凈下來
,自然會成為美器
,本來的清凈之心必會顯現(xiàn)
。
?乃天地同一
,圓虛清凈之寶器
,亦為禪茶之機。古甌陳器
,非常奇玩
,相對有何價值?
。佛法的主體是講因果因緣
,從時間上來說因果
,?因必生果?
。如果從空間上來說
,自己一個人不能生存,必須受全社會的恩惠
。天地同根
,萬物一體的圓虛清凈才是禪茶的棟梁
。心中沒有任何障礙
,法爾自然地回到本有模樣
,便是禪茶的靈活作用
。
五、露地
?觀今之世俗
,稱茶事之庭院為露地,實乃與露地本間相去甚遠
。原意之露地
,露為訓(xùn)讀
,地乃為心
。此乃顯露自性之意
。斷一切之煩惱,露真如實相之本性
,故稱為露地?。
利休:露地之表
,猶如松葉。不見纖塵
,清凈無染
。
《金剛經(jīng)》:世界即非世界
,是名世界
。意思是分別之心看世界
,那是不真實的世界
。不對世界做世界是非之相,那就是真世界
。
?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果心有所住
,那是妄心
,如果心無所住
,真正是無我無心
,本心
、本性、實相清凈之心
、真空妙有之相便會自然顯現(xiàn)。
澤庵禪師:萬事之行
,不生欲行之心,若生
,心便止于其事
。因此
,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
,若于生心之處止心
,手亦不行
,若行便止其處
。心生其處
,同時而不止其處為諸道名人所說。止心生執(zhí)著
,墮輪回 。止心為生死符
。看花紅葉綠
,生看花紅葉綠之心
,看花紅葉綠之心卻不止花紅葉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