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品茗清敬和寂
古時候人們喝茶是定要焚香的,因為茶和香都能讓人無比安靜
,兩者本是同源
,給人美好的享受。于是
,那天在天福茗茶便選擇了一根,點燃
,幽幽的香味保持很久
,在這段完全與外界紛擾隔開的真空世界里,聞香
、飲茶
、聽風、觀云……
在世間所有的香氣中
,唯有沉香的香氣能讓人平靜
,沉香木的芳香是所有木頭的香味中最讓人身心愉悅的,也許其中那股淡淡的甜
,伴隨著絲絲的清涼
,就像美麗卻又若有若無的聲音,讓再煩躁的心都不禁要靜下來側(cè)耳細聽
。
沉香的故事可謂眾說紛紜
,不乏很多神奇的傳說。實際上
,沉香的形成是瑞香科沉香屬的喬木型香品種樹木受到傷害后
,樹木本身分泌了樹脂令傷口結(jié)痂,另加外部天然環(huán)境與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甚至數(shù)百年的陳年后結(jié)成的“有緣之物”。根據(jù)受傷和形成的原因
,沉香分為四大類:在生長過程中因自然腐朽而成的“熟結(jié)”
、被刀斧劃傷而成的“生結(jié)”、整棵樹木腐朽后受到真菌感染以及風雨侵蝕的“脫落”
、因為被昆蟲蛀咬引起的“蟲漏”
。因為形成原因不同,不同沉香的香氣和形態(tài)自然也各有特色
。
正由于沉香那股獨特的香氣
,能讓我們的心靈變得更加的澄空清靜,令杯中茶的味道更加的細膩甜潤
,茶湯中每一個味道的變化都是那么細微精妙
,讓我們更快地進入品茗那“清敬和寂”的意境之中。
日本茶道是怎么回事?
日本茶道的形成
茶道是什么?茶道就是為客人準備茶水的一種高度形式化的方法
,從飲茶的形式中體味人生
,如此而已。日本茶道來源于中國
,但是卻走了一條與師父不同的道路
,從茶道到陶瓷,似乎無一例外的都能另辟蹊徑
,這或許是日本這個徒弟的可怕之處
。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但茶葉的傳入則是由遣唐使來完成的
。日本古代沒有原生茶樹
,也沒有喝茶的習慣。自從奈良時代的遣唐使們把茶葉帶回日本之后
,茶這種飲料就在日本生根發(fā)芽了
。
唐朝的茶會大抵如此:一套茶具,其中包括使用木炭燒火的銅盆
、水壺
、水缸、廢水碗
、一個盆式支架放著一只竹勺、一副用來夾木炭的夾子和一個放壺蓋的圓形支架
。茶葉則是將茶樹的葉子炒熟
、發(fā)酵,再擠壓成型而制成的。將碾碎的茶放進茶壺
,加入水將其煮沸
,再盛入陶瓷茶杯。這是最簡單的吃茶法
。
平安時代初期
,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公元七六七年~八二二年,日本天臺宗始祖)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
,并開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帶種植
,據(jù)說這就是日本栽培茶樹的開始。到了鐮倉時代
,禪僧榮西在中國學到了茶的加工方法
,還將優(yōu)質(zhì)茶種帶回日本傳播。他于公元一二一一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yǎng)生記》
。
中國的茶文化來自平民大眾的日常習俗
,而日本則恰恰相反,飲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
,就如同明治年間的資本主義改革
。茶在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完全屬于奢侈品,只有皇族
、貴族和少數(shù)高級僧侶才可以享受
,茶道被當作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圍,內(nèi)容與形式都極力模仿大唐
。自鐮倉時代開始
,在思想上受到《吃茶養(yǎng)生記》的影響,將茶尊奉為靈丹妙藥的情況越來越普遍
。而茶葉種植的高速發(fā)展也為茶走入平民家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這段時間,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開始逐漸普及到民間
。
與中國的發(fā)酵茶葉的方法不同
,日本茶將蒸過的茶葉自然干燥,研成粉末的茶葉就稱為“抹茶”(末茶)
。到室町時代
,畿內(nèi)的茶農(nóng)為對茶葉進行評級而舉行品茶會,由這種茶集會發(fā)展成為許多人品嘗茶葉的娛樂活動
,并發(fā)展了最初的茶道禮儀
。這一時期,武士階層為主角的“斗茶”成為茶文化的主流
,游藝性為其主要特點
。到十三世紀
,新興的武士階級憑借雄厚的財力經(jīng)常舉辦以品嘗各地茶葉來賭博的斗茶會,極盡奢華以用來炫耀財富并擴大交際
。后來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對斗茶進行了提煉
,為向宗教性質(zhì)的“書院茶”過渡準備了條件。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他隱居的京都東山建造了“同仁齋”
,地面用榻榻米鋪滿
,一共用了四張半。這種全室鋪滿榻榻米的建筑設計為后世所借鑒
,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茶室”
。此前的斗茶會在較大的空間舉行,顯得喧鬧而不注重禮儀
;而同仁齋將開放式的
、不固定的空間進行了縮小和封閉,這就給茶道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穩(wěn)定的室內(nèi)空間
。這種房間稱為書院式建筑
,在其中進行的茶會就稱為“書院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皶翰琛币蟛枋医^對肅靜
,主客問答簡明扼要,從而一掃斗茶的雜亂之風
。書院茶完成了將外來的大唐文化與日本文化的結(jié)合的任務
,并且基本確立了現(xiàn)行的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序?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到室町時代末期,茶道的誕生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
日本茶道的祖師
首先創(chuàng)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紀奈良稱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二三~一五零二年)
。公元一四四二年,十九歲的村田珠光來到京都修禪
。當時奈良地區(qū)盛行由一般百姓主辦參加的“汗淋茶會”(一種以夏天洗澡為主題的茶會)
,這種茶會首創(chuàng)的采用了具有古樸的鄉(xiāng)村建筑風格的茶室——草庵。這種古樸的風格對后來的茶道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成為日本茶道的一大特色
。村田珠光在參禪中將禪法的領(lǐng)悟融入飲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
,從佛偈中領(lǐng)悟出“佛法存于茶湯”的道理
,那首佛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染塵埃
。”村田珠光以此開創(chuàng)了獨特的尊崇自然
、尊崇樸素的草庵茶風。由于將軍義政的推崇
,“草庵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開來
。珠光主張茶人要擺脫欲望的糾纏,通過修行來領(lǐng)悟茶道的內(nèi)在精神
,開辟了茶禪一味的道路
。據(jù)日本茶道圣典《南方錄》記載,標準規(guī)格的四張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確定的
,而且專門用于茶道活動的壁龕和地爐也是他引進茶室的
。此外,村田珠光還對點茶的臺子
、茶勺
、花瓶等也做了改革。自此
,藝術(shù)與宗教哲學被引入喝茶這一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顒拥膬?nèi)容之中并得到不斷發(fā)展。
繼村田珠光之后的一位杰出的大茶人就是武野紹鷗(公元一五零二~一五五五年)
。他對村田珠光的茶道進行了很大的補充和完善
,還把和歌理論輸入了茶道,將日本文化中獨特的素淡
、典雅的風格再現(xiàn)于茶道
,使日本茶道進一步的民族化了。
在日本歷史上真正把茶道和喝茶提高到藝術(shù)水平上的則是日本戰(zhàn)國時代的千利休(公元一五二二~一五九二年)
,他早年名為千宗易
,后來在豐臣秀吉的聚樂第舉辦茶會之后獲得秀吉的賜名才改為千利休。他和藪內(nèi)流派的始祖藪內(nèi)儉仲均為武野紹鷗的弟子
。千利休將標準茶室的四張半榻榻米縮小為三張甚至兩張
,并將室內(nèi)的裝飾簡化到最小的限度,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擺脫了物質(zhì)因素的束縛
,使得茶道更易于為一般大眾所接受
,從此結(jié)束了日本中世茶道界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
,千利休還將茶道從禪茶一體的宗教文化還原為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
。他不拘于世間公認的名茶具,將生活用品隨手拈來作為茶道用具
,強調(diào)體味和“本心”
;并主張大大簡化茶道的規(guī)定動作
,拋開外界的形式操縱,以專心體會茶道的趣味
。茶道的“四規(guī)七則”就是由他確定下來并沿用至今的
。所謂“四規(guī)”即:和、敬
、清
、寂?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昂汀本褪呛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表現(xiàn)為主客之間的和睦;“敬”就是尊敬
,表現(xiàn)為上下關(guān)系分明
,有禮儀;“清”就是純潔
、清靜
,表現(xiàn)在茶室茶具的清潔、人心的清凈
;“寂”就是凝神
、摒棄欲望,表現(xiàn)為茶室中的氣氛恬靜
、茶人們表情莊重
,凝神靜氣。所謂“七則”就是:茶要濃
、淡適宜
;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溫度要與季節(jié)相適應
;插花要新鮮
;時間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鐘到達
;不下雨也要準備雨具
;要照顧好所有的顧客,包括客人的客人
。從這些規(guī)則中可以看出
,日本的茶道中蘊含著很多來自藝術(shù)、哲學和道德倫理的因素
。茶道將精神修養(yǎng)融于生活情趣之中
,通過茶會的形式,賓主配合
,在幽雅恬靜的環(huán)境中
,以用餐
、點茶、鑒賞茶具
、談心等形式陶冶情操
,培養(yǎng)樸實無華、自然大方
、潔身自好的完美意識和品格
;同時,它也使人們在審慎的茶道禮法中養(yǎng)成循規(guī)蹈矩和認真的
、無條件的履行社會職責,服從社會公德的習慣
。因此
,日本人一直把茶道視為修身養(yǎng)性、提高文化素養(yǎng)的一種重要手段
。這也就不難理解
,為什么茶道在日本會有著如此廣泛的社會影響和社會基礎(chǔ),且至今仍盛行不衰了
。
日本茶道的流派
現(xiàn)今日本比較著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著深厚的關(guān)系
,其中以里千家最為有名,勢力也最大
。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殺之后
,千家流派便趨于消沉。直到千利休之孫千宗旦時期才再度興旺起來
,因此千宗旦被稱為“千家中興之祖”
。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隱居之后
,千家流派便開始分裂
,最終分裂成三大流派,這就是“三千家”的由來
。下面簡單的介紹幾個流派:
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
,始祖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嶺宗左。其總堂茶室就是“不審庵”
。表千家為貴族階級服務
,他們繼承了千利休傳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統(tǒng)閑寂茶的風格
。
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
,始祖為千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里千家實行平民化
,他們繼承了千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
。由于今日庵位于不審庵的內(nèi)側(cè)
,所以不審庵被稱為表千家,而今日庵則稱為里千家
。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
,始祖為千宗旦的二兒子一翁宗守。其總堂茶室號稱“官休庵”
,該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
,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藪內(nèi)流派:始祖為藪內(nèi)儉仲
。當年藪內(nèi)儉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師事于武野紹鷗。該流派的座右銘為“正直清凈”
、“禮和質(zhì)樸”
。擅長于書院茶和小茶室茶。
遠州流派:始祖為小堀遠州
,主要擅長書院茶
。
日本茶道的茶事
日本人相當注重形式
,茶道便是這樣的一種體現(xiàn)
。他們喜歡當著客人的面準備食物,像鐵板燒
,讓客人不僅能吃到食物,還能學習到烹飪的方法
,茶道也是如此
。
日本茶人在舉行茶會時均抱有“一期一會”的心態(tài)。這一詞語出自江戶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著的《茶湯一會集》
。書中這樣寫到:“追其本源,茶事之會
,為一期一會
,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復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xiàn)此時此刻之事
。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
。由此
,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
,不能有半點疏忽
。客人也須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會
,熱心領(lǐng)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
。此便是:一期一會
。”這種“一期一會”的觀念
,實質(zhì)上就是佛教“無常”觀的體現(xiàn)
。佛教的無常觀督促人們重視一分一秒
,認真對待一時一事。當茶事舉行時,主客均極為珍視
,彼此懷著“一生一次”的信念
,體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間轉(zhuǎn)瞬即逝,并由此產(chǎn)生共鳴
。于是與會者感到彼此緊緊相連,產(chǎn)生一種互相依存的感覺和生命的充實感
。這是茶會之外的其他場合無法體驗到的一種感覺
。
茶事的種類繁多,古代有“三時茶”之說
,即按三頓飯的時間分為朝會(早茶)、書會(午茶)
、夜會(晚茶)
;現(xiàn)在則有“茶事七事”之說,即:早晨的茶事
、拂曉的茶事、正午的茶事
、夜晚的茶事
、飯后的茶事、專題茶事和臨時茶事
。除此之外還有開封茶壇的茶事(相當于佛寺的開光大典)
、惜別的茶事、賞雪的茶事
、一主一客的茶事、賞花的茶事
、賞月的茶事等等
。每次的茶事都要有主題,比如某人新婚
、喬遷之喜、紀念誕辰
、或者為得到了一件珍貴茶具而慶賀等等
。
茶會之前,主人要首先確定主客
,即主要的客人,一般為身份較尊貴者
,像千利休之于豐臣秀吉
。確定了主客之后再確定陪客,這些陪客既要和主客比較熟悉又要和主客有一定的關(guān)系
。決定客人之后便要開始忙碌的準備茶會了,這期間客人們會來道謝
,因為準備工作的繁忙主人只需要在門前接待一下即可
。一般茶會的時間為四個小時
,太長容易導致客人疲憊
,太短又可能無法領(lǐng)會到茶會的真諦。茶會有淡茶會(簡單茶會)和正式茶會兩種
,正式茶會還分為“初座”和“后座”兩部分
。為了辦好茶會
,主人要東奔西跑的選購好茶
、好水、茶花
、做茶點心及茶食的材料等。茶會之前還要把茶室、茶庭打掃的干干凈凈
,客人提前到達之后
,在茶庭的草棚中坐下來觀賞茶庭并體會主人的用心
,然后入茶室就座
,這叫“初座”。主人便開始表演添炭技法
,因為整個茶會中要添三次炭(正式茶會的炭要用櫻樹木炭)
,所以這次就稱為“初炭”。之后主人送上茶食
,日語為“懷石料理”(據(jù)說和尚們坐禪饑餓時將烤熱的石頭揣在懷里以減少饑餓感
,故稱)。用完茶食之后
,客人到茶庭休息
,此為“中立”。之后再次入茶室
,這才是“后座”。后座是茶會的主要部分
,在嚴肅的氣氛中
,主人為客人點濃茶,然后添炭(后炭)之后再點薄茶
。稍后
,主人與客人互相道別
,茶會到此結(jié)束。
茶會通常有紀錄
,紀錄的內(nèi)容包括與會眾、壁龕裝飾
、茶具
、飯菜、點心等情況
,有時還加入與會眾的談話摘要和紀錄者的評論。這種紀錄叫“會記”
。古代有很多著名茶會的會記流傳下來
,成為現(xiàn)代珍貴的資料,如《松屋會記》、《天王寺屋會記》
、《今井宗久茶道記書拔》、《宗湛日記》等被稱為四大會記
。
日本茶道的茶具
說起日本的茶道離不開茶道用具
,茶具是茶道最具表現(xiàn)力的載體之一
,強調(diào)同季節(jié)時令相適應
,同時還要與茶室的布置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有助于營造和諧的氣氛
。茶具的種類繁多
,陶瓷器
、漆器
、鐵器、銅器
、土器、木器
、竹器等等都有茶具的身影
;大至用具陳設架、茶爐
,小到茶勺、酒杯都可稱為茶具
,但我們常說的茶具則專指飲茶用具
,包括茶碗、茶壺
、茶入、花入(插花的壺或筒)
、水指(洗手的水具)
、茶勺等。茶器是兼具觀賞與使用的器具
,分為客廳用具(公用)和本席用具(專用)。日本茶道的茶具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泡濃茶用的陶瓷小壺
,叫做“茶入”
,根據(jù)形狀不同分為“肩沖”、“茄子”
、“海壺”
、“文琳”等;另一類叫做 “薄茶器”
,顧名思義是泡薄茶的,也分很多形狀
。在所有的茶具中價值最高
、品種最多
、最為考究的當屬茶碗
。茶碗一般為陶瓷制品
,也有石制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茶碗可算作整個茶具類的代名詞
。戰(zhàn)國時代由千利休設計指導
,著名陶工長次郎制作的“樂”茶碗可算是當時的日本產(chǎn)茶碗的頂級作品
,可惜的是在歷代日本戰(zhàn)國游戲中,樂茶碗的價值總是不高
。
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些比較有名的茶器:
有樂茶碗:屬于大井戶茶碗類,因織田信長之弟有樂齋持有而得名
。被譽為有女性的曲線美的茶碗
,使用了含有鐵成分的枇杷色釉藥。
白天目茶碗:產(chǎn)自中國天目山
,故名。
赤樂早船:千利休在京都舉行茶會時用早晨的快船將其從大坂取來
,故名為早船
。屬于利休七式(七件名茶碗)之一
,現(xiàn)存于日本畠山紀念館。
赤樂無一物:這也是赤樂茶碗
,《信長野望》和《太閣》系列均有其出現(xiàn)
。
國司茄子:被稱為“天下第一茄子”,因最初為伊勢國司北畠家持有而得名
。
本能寺文琳:本來叫做朝倉文琳
,因最初為朝倉義景所有而得名。后落入織田信長之手
,后信長將其進獻給本能寺
,故名。
初花肩沖:名稱來自于足利義政的《金葉集》中藤原盛房的和歌「夏山の青葉まじりのおそざくら初花よりもめづらしきかな」
。
日本著名的三十三間堂附近,有一家出名的茶室
,可以觀賞到品
位極高的茶道示范
。
在日本受教育的廖老太說
,如果我們沒有經(jīng)歷過這奇特的茶的儀
式
,恐怕很難探索到日本文化的內(nèi)涵。因為日本的茶道不同于我們茶
余飯后的茶
,而是訓練自己達到一種“和敬清寂”境界的不二法門
。
如達到至高段時
,甚至可以領(lǐng)略到各種超俗與精神的境界
,同時它對
日本的美學與禮儀有著廣泛的影響。
12世紀末
,日本臨濟宗的始祖榮西才把抹茶的特殊樹種和制作這
種細末綠茶的技術(shù)引進日本,并把第一顆茶苗種在京都附近的宇治山
上
,至今
,該區(qū)仍出產(chǎn)傲稱日本最優(yōu)秀的抹茶。后來
,榮西鼓勵他的
弟子飲用這種起泡、苦澀的茶
,作為健康飲料
、宿醉解藥以及提神劑
。
16世紀時
,千利休大師將禪學融入其中,為今天的日本茶道之始
。
泡茶并不難
,真正難的是以精確的精神來泡。就像參禪
,如沒有
一些悟性
,恐怕窮畢生也無法達成。
茶室的布置
,崇尚簡樸淡雅
,在9平方米的塌塌米上
,出席茶會的
人
,無分貴賤地坐在一起,靜心烹茶品茗
,在寂靜中忘卻塵俗千慮
,
讓心神與自然相和
。
然而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不講究奢華的質(zhì)樸精神
,到現(xiàn)在
反而演變成極端富裕這才能把玩的享受。所以
,犬儒譏之為“貧窮美
學”
。日本的工匠也趁機收取更高的費用,來做出更佳的缺陷美效果
的茶具
。于是,這些像是未經(jīng)雕琢的茶具再度成為一種炫耀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國
,卻具有日本民族的風味
。它有自己的形成、發(fā)展過程和特有的內(nèi)涵
。日本茶道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
、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
,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shù)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zhì)享受
,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
,陶冶性情
,培養(yǎng)人們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
日本的茶道喲煩瑣的規(guī)程
,從茶葉研磨的粗細到主持人動作是否規(guī)范,以此表示對來賓的尊重
,體現(xiàn)“和
、敬”的精神。日本茶道
,以“和、敬
、清
、寂”四字,成為融宗教
、哲學、倫理
、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shù)活動
。日本茶室有大小兩種,而小茶室比大茶室更能體現(xiàn)簡單
、樸素、靜寂的風格
,所以成為茶室的正宗
。茶室的修建力求給人一種親切、謙和
、平淡的感覺,充分體現(xiàn)了主人和客人的道德風范
。(圖一)
日本茶食又稱“懷石”
,據(jù)說禪僧深夜坐禪時,為抗住腹中的饑餓感
,將小石頭燒熱,包上毛巾揣在懷里
。茶道中的茶食是為不使?jié)獠璐碳た腿说奈刚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在喝茶之前端出來的少量食物。日本人的細致與認真由此可見一斑
。 (圖二)
(圖三、圖四)這兩款茶點一般在7
、8月的茶會上
,因為天氣炎熱
,所以點心的命名及形狀
、功能均以涼爽為主旨
。當然,其中一絕要數(shù)“巖間滴水”了
。這是一道用葛汁固定成型的點心
,透明的食具帶來絲絲涼意
,點心中的綠色的部分表示巖石
,白色部分表示滴水,而它的名字更具有神秘的色彩
。
日本茶道的“茶室”,又稱“本席”
、“茶席”
,為舉行茶道的場所。日本的茶室一般用竹木和蘆草編成
。茶室面積一般以置放四疊半“榻榻米”為度,約9-10 平方米
。小巧雅致
,結(jié)構(gòu)緊湊,以便于賓主傾心交談
。茶室分為床間、客
、點前
、爐踏達等專門區(qū)域。室內(nèi)設置壁龕
、地爐和各式木窗
,一側(cè)布“水屋”,供備放煮水
、沏茶
、品茶的器具和清潔用具。床間掛名人字畫
,其旁懸竹制花瓶
,瓶中插花,插花品種視四季而有不同。
日本茶道的茶具因日本茶道源于中國
,故而日本茶道的茶具也源于中國功夫茶具
。其基本茶具與潮州功夫茶具一樣也分四大件:涼爐
,煮水用的風爐;茶釜
,煮水用的鐵制的有蓋大缽
;湯瓶
,泡茶用的帶柄有嘴罐
,稱“急須”;茶碗
,盛茶湯用的瓷碗
。
另外
,還有研磨茶葉的“茶磨”
、夾白炭用的“火箸”;盛冷水的“水注”
;盛白炭的“炭籃”
;清潔茶具用的“水翻”;裝香用的“香盒”
;沏茶時用于攪拌的 “茶筅”
;取茶粉用的竹制“茶勺”;擦拭茶碗的“茶巾”
;盛茶葉末的“茶罐”;用三根大鳥羽毛制成
、用于拂塵的“羽帚”
;盛炭的“炭斗”;盛爐灰的“灰器”
;取水用的“水勺”等。
日本茶道的用具名目繁多
,不但有大小之分
,還有“和物”(日本)與唐物(中國)、高麗物(朝鮮)之區(qū)別
。
關(guān)于焚香品茗的詩句
1.關(guān)于焚香的詩句 1
、焚香清禁中
唐
崔顥
《贈懷一上人》
2、百和焚香抽翠縷
宋
柳永
《玉樓春》
3
、掃地焚香
宋
王安石
《訴衷情·營巢燕子逞翱翔》
4
、繡被焚香獨自眠
宋
蘇軾
《南鄉(xiāng)子·何處倚闌干》
5
、焚香宴坐
宋
朱敦儒
《沁園春·七十衰翁》
6
、散花天女為焚香
宋
李綱
《望江南/憶江南》
7、繡被焚香獨宿
宋
袁去華
《謁金門·清漢曲》
8
、羅拜焚香青海頭
宋
洪咨夔
《沁園春·飲馬咸池》
9、掃地焚香伴老仙
宋
洪咨夔
《卜算子·芍藥打團紅》
10
、隱幾焚香
宋
李曾伯
《減字木蘭花·如何則可》
11
、翦燭焚香
宋
陳人杰
《沁園春·五彩云中》
12、想像平居謾焚香
宋
無名氏
《六州》
13
、向芙蓉別殿、謾焚香
宋
無名氏
《十二時/憶少年》
14
、但焚香清夜
宋
無名氏
《沁園春·申伯嵩神》
15
、焚香掃地夜朝真
宋
張孝祥
《南歌子·儉德仁諸族》
16、蓮社焚香冰琢句
宋
石孝友
《滿江紅·簾卷南薰》
17
、焚香禮念降靈威
元
山主
《臨江仙·四愿弘深垂教綱》
18、月下焚香頻啟告
元
山主
《臨江仙·始向初更才未睡》
2.關(guān)于“焚香”的詩句有哪些 1. 掃地焚香伴老仙
,人勝連環(huán)玉
。——《卜算子·芍藥打團紅》——宋代 洪咨夔
釋義:可每日掃地焚香伴著老仙
,在這樣的生活里,人比連環(huán)玉活地還精致些
。
2. 焚香秋霧濕
,奠玉曉光初?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俄f使君黃溪祈雨見召從行至祠下口號》唐代 柳宗元
釋義:在秋日的濕霧里點燃香火
,祭壇上剛擺好玉器已經(jīng)曙光初露
。
3. 焚香入蘭臺
,起草多芳言
。——《贈宣城趙太守悅》唐代 李白
釋義:我焚香后進入皇上的蘭臺
,起草的文書芳言滿章
。
4. 靜覺眼根無俗物,翛然一室自焚香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对仛w堂隱鱗洞》宋代 王汝舟
釋義:靜靜的覺得眼前沒有俗物
,無拘無束的在屋里焚香
5. 迎篋已焚香
,近鞘先澤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斗傧恪诽拼?元稹
釋義:接箱子時已經(jīng)焚香
,接近刀鞘先搓搓手
。
6. 月殿云階敞上方,宮中習靜夜焚香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额U和園詞》清代 王國維
釋義:云朵在高高的宮殿上方,寂靜的夜里在宮中焚香
。
7. 作梵連松韻,焚香入桂叢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端挽`澈上人歸嵩陽蘭若》唐代 劉長卿
釋義:誦經(jīng)和松濤的聲音,在隱居之地焚香
。
8. 焚香引幽步,酌茗開靜筵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抖宋绫橛沃T寺得禪字》宋代 蘇軾
釋義:在寺院里焚香探幽,品嘗香茗與素齋
。
9. 鄂君悵望舟中夜,繡被焚香獨自眠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侗坛侨住诽拼?李商隱
釋義:如今,我像孤獨的鄂君
,只是在船上面對夜空
;只有我獨自一人面對著薰香和繡被。
10. 焚香默坐
,消遣世慮——《黃岡竹樓記》宋代 王禹偁
釋義:焚香默坐于樓中
,能排除世俗雜念。
3.關(guān)于焚香的詩詞 《焚香晝睡比覺香猶未散戲作》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燕梁寂寂篆煙殘
,偷得勞生數(shù)刻閑。
三疊秋屏護琴枕
,臥游忽到瀼西山
。
《山齋疏陋每焚香旁舍聞之而齋中不甚覺蓋香隨》
年代: 宋 作者: 鄭剛中
聞時清透骨,聚處細成緺
。
灰厚火得所,山深風奈何
。
四窗都紙破
,比舍得香多。
利彼與自利
,吾心寧有他
。
《風入松 題石壇道士焚香》
年代: 元 作者: 沈禧
暮云收盡紫霄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