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茶法約始于唐末,從[五代]到[北宋]
,越來越盛行十二世紀初,宋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二十篇:地產(chǎn)
(一)點茶道茶藝
點茶道茶藝包括備器
1.備器
《茶錄》、《茶論》
2.選水
[宋代]選水承繼唐人觀點
3.取火
[宋代]取火基本同于唐人
4.候湯
蔡襄《茶錄》"候湯"條載:"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
5.習茶
點茶道習茶程序主要有:藏茶
、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①盞、點茶(調(diào)膏、擊拂)、品茶等。蔡襄
、趙佶、朱權、錢椿年、顧元慶、屠隆、張謙德而外,丁謂、范仲淹(二)茶禮
朱權《茶譜》載:"童子捧獻于前
(三)茶境
點茶道對飲茶環(huán)境的選擇與煎茶道相同
,大致要求自然、幽靜、清靜。令詩有"果肯同嘗竹林下",蘇軾詩有"一甌林下記相逢",陸游詩有"自挈風爐竹下來","旋置風爐清樾下。"朱權《茶譜》則記:"或會于泉石之間,或處于松竹之下,或?qū)︷┰虑屣L,或坐明窗靜牖。"(四)修道
《大觀茶論》載:"至若茶之有物
,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則百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之。""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茶,祛襟滌滯審安老人作《茶具圖贊》列"茶具十二先生姓名字號",附圖及贊語
。以朝迕職官命名茶縣,賦予了茶具的文化內(nèi)涵,而贊語更反映出儒、道兩家待人接物、為人處世之理。木侍制《砧椎》贊有"上應列宿,萬民以濟,稟性剛直。"金法槽(茶碾)贊有"柔亦不茹,剛亦不吐,圓機運用,一皆有法。"石轉(zhuǎn)運(茶磨)贊有"抱堅質(zhì),懷直心。啖嚅英華,周行不怠。"胡員外(茶瓢)贊有"周旋中規(guī)而不逾其問,動靜有常而性苦其卓。"羅樞密(羅合)贊有"凡事不密則害成,今高者抑之,下者揚之。"宗從事(茶帚)贊有"孔門子弟,當灑掃應付。"陶寶文(茶盞)贊有"虛已待物,不飾外貌。"湯提點(湯瓶)贊有"養(yǎng)浩然之氣,發(fā)沸騰之聲,以執(zhí)中之能朱權《茶譜》序日:"予嘗舉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
趙佶
、朱權貴為帝王,親撰茶書,倡導茶道。宋明茶人進一步完善了[唐代]茶人的飲茶修道思想綜上所述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cha/423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關于茶的經(jīng)典語句
下一篇:
清早一壺茶不用找醫(yī)家
、清時期官窯的發(fā)展.png" alt="明、清時期官窯的發(fā)展">